中国哲学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一)

一九七四年·沈阳

列宁语录

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货币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

毛主席语录

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学习我的的,用马克思广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绪论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高级干部读马、列著作的问题时,提倡读几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

哲学史,就是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全部哲学史就是唯物论战胜唯心论、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历史。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论题,有不同的思潮和学派。但归根到底,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则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世界是

发展、运动、变化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思潮和党派和形成,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各种思潮和党派的斗争,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总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着明显的或隐蔽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它“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经难批判主义》)列宁的这一指示,对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殷周奴隶制时代,阶级对奴隶们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用宗教神学维护他们的统治阶级广大奴隶则采用暴动和逃亡的形式进行反抗。这种斗争反映在哲学上则有相互的唯广义“五行”说反对“天”、“神”思想的斗争。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

主讲人:潘畅和

绪论

一哲学简介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

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发原创期。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哲学从多元走向一元,又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时期,即从先秦时期

的诸子百家争鸣走向儒术独尊,又从儒术独尊走向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宋至清中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释道的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近代哲学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五、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是人神关系,宗教信仰发展到传说中的五帝时发生了异常。绝地天通的宗教革命确立了君权神授。

六、新天人观(神→物质)

七、“天六地五”: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春秋时期民为神之主,民本思想得到伸张,宗教观念被淡化。崇尚道德成为人生与社会的最高价值。

九、“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不朽

十、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十一、孔子“仁”《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的认识论主张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的实际给予事物相应的名称。实决定名,而不是名决定实。

判断言论是非利害的标准“三表法”:一是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标准,二是以众人的实践生活经验为标准,三是应用于刑政,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得实际的功效为标准。

十四、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十五、《易传》中“继善成性”人性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知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十六、惠施的著作后来全部失传了,现在比较集中记载惠施学说的只剩下《庄子·天下》篇所载会是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十七、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化性起伪”:要使礼义发挥社会作用,就必须使其被多数人所接受。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14篇)

中国哲学简史篇1

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日月星辰之外,土地神称社,谷物神称稷,雨神 称‚萍翁‛(《楚辞· 天问》),风神叫‚飞廉‛(《离 骚》)、‚风伯‛(《远游》),云师、雷师叫‚丰 隆‛(《离骚》),还有未命名的‚暑神‛、‚寒 神,’(《周礼· 春官》)等季候神灵。其他各种神灵还 有‚山神‛、‚水神‛,以至凡‚山林川谷丘陵,能 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礼记· 祭法》)。 自然崇拜的进一步发展,是出现了一种专门职业 即宗教巫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利用虚构的‚超自然 的力量‛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生死寿天。
▲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 中国哲学立足于人际关怀,‚以人为本‛。
在宗法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形式下,它突出地表现 为人伦道德本位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研究的影 响和制约作用。 孟子对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亲情进行了最强有力 的辩护,他提出的‚五伦‛成为上千年不变的调节中 国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在儒家,家与国的利益在根 本上是一致的,能齐家也就能治国平天下。 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就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大学》 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内圣外王之道。
●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 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分散的小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 发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一贯的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得十分完善和巩固。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走 过的道路却完全是‚背道而驰‛。古希腊罗马的城邦 奴隶制成为奴隶制社会的典型形态,而欧洲君主专制 政体则又十分晚熟,乃至后来成为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形式的庇护所和支持者。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

——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而中国的哲

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

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在很多方

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像检验论,心理学等。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

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

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

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

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

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

是儒墨法道。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

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

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

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子曰:‘爱人’”。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当

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兼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一、精编书摘

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

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

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

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

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

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

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

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

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

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

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

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书籍。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的起源和初创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包括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思考。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儒家学派的兴起。

2. 道家哲学: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阐述了道家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

3. 墨家哲学:介绍了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主要包括以爱民、无为而治为核心的理念。

4. 名家哲学:介绍了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如荀子、韩非子等。阐述了名家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5. 佛家哲学:介绍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佛家的思想,包括生命的苦、轮回转世和解脱等概念。

6. 儒家哲学的发展和变革:介绍了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包括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以及程朱理学等新的发展方向。

7. 近代以来的哲学思潮:介绍了中国近代以后哲学思潮的演变,包括西方哲学的引进和本土化的思考,如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尝试。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沿革和主要思想流派,帮助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和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哲学简史 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 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关注人类的行为、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并试图通过思考和探索它们来发现真理和智慧。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荀子、老子和墨子等人。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儒家主张仁爱、礼仪和道德,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和谐社会。道家则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追求自然的本性和自我完善可以达到和谐幸福。墨家则强调爱与公平,主张废除战争和武力,以和平为基础的社会。

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期间,儒家哲学成为国家官方哲学,并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后,佛教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互作用,形成了禅宗和泥洹思想等。

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也受到了挑战和变革。在20世纪初,新儒家思想兴起,试图将传统儒家哲学与现代世界相结合。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关注人类生活的哲学,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并试图通过思考和探索它们来发现真理和智慧。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

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作者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首先在此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个自由学习哲学的机会。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领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人才开始学习哲学,哲学是对人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如果一个人不懂哲学,那他的成就也就是有限的。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并给出简要讲解的书,重点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第一次体会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志同相合的人对于他们整体思想的总结并加以理想化,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每个哲学思想都有他们自身的载体,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求,他们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但相比我们这些普通人,他们思想中很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那些哲学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们的思想,但我不建设盲目的去接受,必须要结合自身和现代思想加以反思,综合他们的哲学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一门对人生反思并追求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可以更好的体会哲学中的奥秘。我是一名初学者,如果有对哲学的理解有误还请老师指导。再次谢谢老师。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中学在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老子》: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的矛盾转化观。 《庄子· 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的无限可分性思想。 儒家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日往 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 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 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 系辞 下》)。 “二”既然是由“一”分成,“一分(生)为二” 也就是更为一般的观点。 《老子》有“一生二”。
李泽厚曾经提出,夏部族或部族联盟可能与蛇一 龙图腾传统有关。和龙图腾势均力敌的另一图腾是鸟 图腾。《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 颂》),“玄鸟”被认为就是凤凰。 在远古人类中,不仅盛行图腾崇拜,而且也盛行 自然崇拜。
在远古人眼中,天是无形体的,因此日为百神 之王,配之以月亮和星辰,就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 的信仰,所以凡是关于崇拜或祭祀的字,都从“示” 字,把“示”字分解开来,“二”是“上”字, “小”即表示日、月、星三光,“示”字的本意就 成为“崇拜在上的日月星三光”了。
线分明。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中国哲学以华夏民族的认识史为起点,源远流长, 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大约产生于夏商周三代, 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 繁荣 局面,开始了中国哲学漫长的发展历史。 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 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夏商周哲学萌芽、先秦诸子学、 秦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 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点比较模糊,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老子和孔子共同生活的时代。终点是确定的,终结于1840年鸦片战争。此间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保持着独立发展的态势,尚未受到西方哲学全面而根本的影响。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固然发生较大的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方式。佛教渐渐融入中国固有哲学,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哲学,并没有因佛教的传入而佛教化。

16世纪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曾对西方学术思想有所介绍,但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能改变中国哲学独立发展的态势。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完整的哲学断代史,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清初朴学几种形态的更迭。

一、先秦诸子学

哲学的产生需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提高,开始把人看成主动的存在,看成认识世界的主体,不再把自己看成被动的存在,看成神的依附者。第二个条件是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精神创造的知识阶层,他们不必从事生产劳动,衣食无忧,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哲学问题。哲学产生的这两个条件,在春秋末年已经具备,于是中国哲学开始起步,形成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哲学起步,从突破传统的天命观开始。按照天命观这种种原始形态的宗教观念,人是被动的存在,人的命运由天神掌控。在人类童年时期,这种情形不可避免。那时人的本事太小,总觉得自己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控制。不过,中国人的天命观念,同别的民族所崇拜至上神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在许多民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至上神与人类似,有胳膊有腿,有头有脸。他不但创造了世界和人,而且还管人死后的事情,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他以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在古代部分,冯友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演变,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他强调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实用性、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中世纪部分,作者主要关注了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他详细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并讨论了佛教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和交织。

在近代部分,冯友兰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分析了近代中国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他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讨论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思想困境和转型。

整本书展示了中国哲学跨越千年的深厚思考和智慧精神,探索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介绍和分析,还是对人类智慧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

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诗经商颂》说:帝立子生商。商代统治者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周灭商时,周统治者宣称: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大盂鼎》)意即文王创立了灭商事业,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庄子天下篇》也指出: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道出了哲学同宗教、伦理的结合。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哲学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有气魄,有力量。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刻可以爬起。

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用这段话来形容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应该是最合适的。

看前几卷的时候,我觉得克利斯朵夫——除去他的优点来说——固执,敏感,自尊心过强,做事不够理智,情商不够。今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听着老师讲着一些很肤浅的东西,突然明白了克利斯朵夫之所以为他自己。克利斯朵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世俗屈服的啊!多么伟大!克利斯朵夫!我懂你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读过克利斯朵夫故事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

从十二月7号开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到23号星期二在杨星星的新闻史课上读完最后一卷,十六天里克利斯朵夫与我紧紧相伴。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孩子长成一个伟大而孤独的音乐家。年轻的时候,他敢于反抗一切陈规旧俗,俗世权威。成年以后,他又敢于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伟大的音乐,直到亲人好友都离去,最后孤独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那么曲折,说不上快乐的童年,过早的就要承担家庭的重任,最初的两个爱人都相继离开他。萨皮纳也离去。与阿达交往,与城里人反目。流落巴黎,最初无比穷困,走投无路。后来终于遇到奥里维,却是以安多纳德的离去为代价。终于有了朋友了!奥里维!第七卷是最为意外的一段,突然插入耶南的家族史,与前文相对应,引出后面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巴黎动乱,奥里维离去了,葛拉齐亚出现了,带给他新的慰藉,却也没能陪他走到最后。他孤身一人了,最后死去了。克利斯朵夫!

其实在中间每读到一些地方,都有一些感想的,只是我急着尽快要读完,就没有记下来。当多年以后,克利斯朵夫重回那个故乡的时候,遇到童年的爱人弥娜,那一段可真有趣!克利斯朵夫在外流浪多年,有些名气,更多的是曲折。而弥娜此时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克利斯朵夫,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克利斯朵夫心里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克利斯朵夫,我也好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啊!写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他所经历的一生。要太早一点的话,如80年代,70年代,就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就写我所在的时代好了,90年代出生,经历初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