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旧日本海军崛起细节及压倒清俄的精明策略
日本军事崛起原因分析
日本军事崛起原因分析:买船不如造船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两个东方国家在黄海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生死搏斗,这是人类进入铁甲舰时代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海战。
战争悲惨的最后结局已经血淋淋地证实了,靠金钱是买不来强大国防的,只有自身军工企业以及其带动起来的工业体系的发展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从战役角度看还远远谈不上彻底失败,甚至还可以说获得了胜利,日本舰队率先撤出了战场,而我方的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仍在。
但随后两国舰队的命运却有了天渊之别。
同样带着累累伤痕返回基地的两国舰队,李鸿章下死命令,靖远等舰必须在10天内修复,定远和镇远必须在一个月内修复。
这年的11月14日,已经修好的“镇远”舰在返回威海军港时触礁,失去作战能力,而能进行修理的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管带林泰曾绝望之下自杀,使北洋水师在武备和人员方面都遭受重大打击。
而日方的情况是,全部参战舰艇在5天内就已经完全修复完毕,于9月23日重新出现在中国近海。
这时候,清Z.F和日本之间不同海军发展道路的巨大差异才得以显露出来,那就是中国完全依靠对外购买军舰,而日本则在购买军舰的同时大力发展了自己的造船业,并逐渐过渡到以自身制造为主。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很清楚的,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后执行了“保船避战”的方针,将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海军,直至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从此,中国在列强的瓜分下日益没落,国土受到蹂躏,人民惨遭屠杀,财富被洗劫一空;而日本却迅速成长为世界几大强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已经成了除美英之后的第三大海上强国。
中日造船工业:几乎同时起步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两个东方大国都主动执行了相当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中国,明清两个王朝都曾有过“片帆不许下海”的禁令,违犯者轻则杖笞,重则极刑(或绞或枭首示众),家人发边远充军,货物及船只没官,清王朝还曾制造50里无人地带。
后来虽有所驰禁,但也只是开放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
日本海军的迅速建设 被北洋水师刺激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本海军的迅速建设被北洋水师刺激了
导语: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
1884年12月,日本策动“甲申事变”,试图推
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
1884年12月,日本策动“甲申事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廷的朝鲜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
1885年4月,英国为了防止俄国南下威胁其在华利益,企图占领朝鲜南端的巨文岛,结果遭到俄国和日本的反对而作罢。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洋和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借以显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
“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等4 艘铁甲舰奉李鸿章之命前往日本长崎进行大修,不料此举竟酿成一场骚乱,被称为“长崎事件”。
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长崎市民对欧美军舰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却还是首次目睹。
长崎港码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望着龙旗高扬、威风凛凛的铁甲巨舰,长崎市民充满了惊叹、羡慕和愤懑的复杂情绪,最终酿成一场骚乱。
有个别水兵跑到妓院嫖娼而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造成1名日本警察受重伤,1 名中国水兵受轻伤。
8月15日,舰队放假,数百中国水兵上街观光。
在广马场外租界和华侨居住区一带,中国水兵遭到日本警察有预谋的袭击而发生大规模冲突,结果双方死伤80 余人,其中中方水兵死亡人数多于日本。
此次“长崎事件”经过双方长达数月的谈判后才得以了结,但日本民
生活常识分享。
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日本法律文化期末论文题目:旧日本海军兴亡史学生姓名李义杭学号**********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商务英语年级2014摘要旧日本海军是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大日本帝国的军队组织。
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
战后,日本方面也称其为“旧日本海军”、“旧帝国海军”。
大日本帝国海军在战败后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
本文将简要叙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揭示旧日本海军的发展。
关键词:旧日本海军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一旧日本海军兴亡史概述旧日本海军始创于明治维新前。
“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日本开国后,西方列强在日本倾销商品,收购原材料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战略思想传到日本。
幕府中较开明的人士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武器与战略思想的必要性,他们以荷兰为师,聘请荷兰军官做教官,选拔优秀的人才向当时的海洋霸主学习现代海军战略战术,并在荷兰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新型的蒸汽战舰。
3 O年代开始,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开始扩张,这严重威胁了美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终于逼得美英等国联手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掐断了日本发展的命脉,这迫使日本在1941年12月铤而走险袭击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战争初期,日军趁美国未作充分准备之际在西太平洋大打出手,占领大量的美英殖民地,建立了面积一个超过日本本土10倍的“大东亚共荣圈”。
不过,随着联合舰队主力在中途岛和瓜岛争夺战中遭遇重创,飞机舰艇损失惨重,限于日本有限的国力,其损失远远超出补给能力,同时美军的军备建设速度加快,日本海军连战连捷的势头终于不复存在。
随后,在经历了拉包尔,莱特岛,菲律宾和硫磺岛一系列失败后,1945年4月,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在支援冲绳岛的“菊水一号”特攻作战中被击沉,日军舰队主力宣告覆灭,在1945年7月28日的吴港大空袭中,日军残余的大型舰艇均被击沉或击伤,日本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课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下,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的新兴强权国家,并在对外扩张中强化了其军国主义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日本军国主义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一、起因和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日本国内外的多种因素密不可分。
其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日本国内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初,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视为势弱可欺的对象。
这引发了日本上层人士的不满和警觉,他们开始寻求实现“富国强兵”的道路,以保护国家的利益。
同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来压力。
这一切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二、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阶段,即日俄战争和二战期间。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成功地击败了当时实力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从而获得了对东北亚的控制权。
这一胜利加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自信心和影响力,同时也引发了日本扩张主义的欲望。
此后,日本开始将其军事和经济势力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并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共荣圈来主导整个亚洲。
在二战期间,日本进一步加剧了对亚洲的影响。
日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大片领土,并残暴统治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对亚洲国家进行了掠夺,迫使大量平民成为劳工,实施种族屠杀等残忍行为,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破坏与伤痛。
三、对亚洲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一方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和统治破坏了亚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很多亚洲国家被迫接受日本的统治,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丧失了自主权和自由。
日本对亚洲的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和财富损失。
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也对亚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大清当年如何欺负日本 北洋舰队威武访日获赔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清当年如何欺负日本北洋舰队威武访日获赔款导语:1891年6月26日,在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安排部署下,由丁汝昌亲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等主要军舰组1891年6月26日,在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安排部署下,由丁汝昌亲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等主要军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正式访问日本。
据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方面对清政府北洋舰队的到来竭尽礼仪之能事,所到之处或礼炮致礼,或夹道迎接,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礼意其隆”。
7月9日,日本天皇还特地在东京接见了丁汝昌和北洋各舰管带,礼仪非常隆重。
据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朝野人士在参观7000吨级的“定远”和“镇远”舰后普遍感到羞惭,同时也诱发了日本国内的一些惊恐情绪。
日本法制局局长宫尾崎三郎事后记述道:“‘定远’号放出小艇迎接,先登‘定远’号。
丁(汝昌)、李(经方)两人在舰门迎接停泊在旅顺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来宾,一一握手。
随即由向导带领巡视舰内上下各室。
巨炮4门,直径1尺,长25尺,当时我国所未有……舰内清洁,不亚于欧洲。
中午12时进午餐,下午1时半离舰辞别。
此时,鸣礼炮21响送行登陆。
同行观舰者数人在回京火车途中谈论,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
反观我国,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级之巡洋舰,无法与彼相比。
同行观舰者皆卷舌而惊恐不安。
”日本舆论也大力渲染日本国内“对强大的中国的舰队的威力感到恐怖。
”据当时《时事新报》也报道称:“舰体巨大、机器完备、士兵熟练,值得一观之处颇多。
”北洋舰队在横滨港停留了约两个星期,随后丁汝昌率舰队前往长崎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日本帝国海军在20世纪上半叶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海军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军事行动,试图成为亚洲的霸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和战争行动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日本陷入了危机之中。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海军的发展尤为重要。
日本政府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力量不仅可以保护国家安全,还可以为日本争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日本帝国海军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政策。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
日本海军的扩张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追求地区霸权,第二阶段是追求全球霸权。
在第一阶段,日本海军通过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夺取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控制权。
这些战争不仅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还为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开始向全球范围扩张。
他们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引进了现代化的军舰和军事技术,提升了海军的实力。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一战,通过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进一步巩固了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扩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这场战争使日本成功地夺取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太平洋战争则是日本海军扩张政策的巅峰和终结。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试图通过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击败美国,成为亚洲的霸主。
然而,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和决心,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失败和战争的结束。
总结起来,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到战争行动,这一时期的日本海军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段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可怕和扩张政策的危险。
浅谈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的经济基础
浅谈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的经济基础一、战争赔款作为甲午战后日本“战后规划”基础的中国赔款,对于当时的日本是一笔了不起的巨款,中国付赔款的这几年,有三亿一千万日元可供日本政府任意支配,这在日本的预算周转额中是前所未有的款项,比1893—1894年度日本战前最后一年的预算支出几乎高出三倍。
日本官方档案记载,甲午战争赔款的80%被日本政府投入工业建设和用于购置军备,特别是重工业,日俄战争时日本的战列舰全是在甲午战争后购入的。
一位日本军事财政史专家承认,“光是战争赔款这一点就对当时的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头脑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中日战后财政经济勃兴的原因,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史上跨时代的大事”。
这种勃兴的表现就是1893-1897年间银行存款从五千九百一十四万八千日元上升到二亿八千五百三十六万三千日元。
相应的,1886—1895年这十年间联盟大致保持在八千万日元这一水平上的预算支出,至1897年已扩大两倍,达到二亿四千零五十万日元,取得空前巨大的具有革命性的增长。
日本政府已经在1895年底使军备和一系列生产出的规划得到批准,当时国会通过的原定计划包括加强陆海军力量的费用二亿九千万五百万日元和兴办实业的投资“一亿三千六百万日元,总计四亿叁仟壹佰万日元。
”“同时日本把陆军人数增加两倍,扩大到十三个师,平时编制十七万人,战时编制六十万人,把舰艇吨位增加三倍。
从1895年的六万吨扩大到1903年的二十万八千九百吨。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把从中国攫取的财富更多的投入军事中,助长了他的扩张气焰。
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旧日本海军杂文一篇(已上传)
大淀型的建造计划经纬日本海军从华盛顿裁军条约订立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在对美舰队邀击渐减作战中指挥潜水艇作战的潜水战队旗舰使用五,五○○吨型轻巡。
大正十二年,国防方针及所要兵力量第二次修订,确定了外战部队应整备八队潜水战队、各自的旗舰为轻巡洋舰的方针。
即有必要整备作为潜水战队旗舰用轻巡八艘。
可是,无条约时代到来,最终这个整备没实现。
昭和十一年,由于裁军条约失效,无条约时代来到,对应的国防方针及所要兵力量进行了第三次修订,确定了外战部队整备七支潜水战队、各自配备新的六,○○○吨型轻巡作为旗舰的方针。
因为潜水战队旗舰用七艘轻巡是必要的,现在的五,五○○吨型老朽化了,能力也不充分,预定昭和十六~二十一年度实施的新军备后期计划,设想是新造全部七艘。
象叙述过的阿贺野型的建造经纬一样,新军备后期计划被加快实行,作为先锋,实施了昭和十四年度海军军备充实计划(㊃计划),据此建造期待的二艘潜水战队旗舰用轻巡。
昭和十一年,军令部进行㊃计划舰的预备讨论时,方针是潜水战队旗舰用轻巡和水雷战队旗舰用舰同型,这个轻巡暂称舰名W○三型。
关于W○三型的概要,参照阿贺野型的建造经纬。
㊂计划中还要建造大续航力的巡潜型和兼水上高速度的海大型的甲·乙·丙型大型潜水艇,随着渐减作战进行前进至海面区域到中途岛方面,指挥这方面作战的潜水战队旗舰必须搭载长距离高速水侦,侦察力强有力,通讯指挥设施完善的军舰。
到昭和十三年,变更以前的轻巡讨论方针,计划新的潜水战队旗舰专门任务是航空侦察力强有力的轻巡洋舰,这个舰种称为丙型巡洋舰 (巡丙),同年六月㊃计划建造的巡丙暂称舰型名为W一○五型。
军令部对W一○五型的性能·兵装要求,如下表左端表示的那样,这之外还加上搭载的长距离高速水侦的能迅速连续射出,要求作为潜水战队旗舰小型高速,通讯设备充足,有水中听音机和水中信号器等。
对此要求,舰政本部汇总了设计概案,如下表第二号表示要目·兵装的高速水上机母舰型式军舰,计划在后部船体内部设置飞机库收容四架高速水侦,剩下的二架分别搭载系止在后甲板上设置的二座弹射器上。
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却因为没出全力而丧失了海域统治权。
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却因为没出全力而丧失了海域统治权。
我们都知道。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1868年开始实行。
这也是日本由落后到先进的转折点。
自此之后,日本开始大力的发展自身国家的资本主义,主张建立起近代国家,并且日本的历代领导人都具有强烈的向外扩张侵略的欲望。
而当时日本的政府明制政府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制定了一项政策。
这项政策啊,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
日本当时还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进攻离自身国家较近的中国台湾。
进而向朝鲜扩军,随后进入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地区,最终称霸世界。
而他们自己想的总是美好的,但实际情况永远不会和他想的相同。
与此同时,在1894年春天,朝鲜方面爆发了一场起义。
这场起义的口号是。
抵抗其他国家侵略,除暴安良。
这次奇异的影响较大,很快就将朝鲜南部覆盖,而当时朝鲜政府依旧是腐败无能。
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整牙长齐义便向当时的清政府请求援助。
而我很难想象当时的清政府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为何要答应此次的求援随后,清政府便派叶志超率领着3000军队却奔赴朝鲜帮助剿灭起义,而这时的日本看到机会便发起了行动。
他决定向朝鲜出兵,趁机挑起。
中国和日本的冲突用来当做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
而就当朝鲜的奇异军备战以后,清政府和日本方面进行了一次谈话。
他建议双方两国同时撤兵,而日本却拒绝。
准备扩大这次的事态。
清政府面对日本的挑衅。
通知内部分成为两个帮派以为主战派意味主和派。
而光绪帝带领着主站牌加强的战备准备,以武力的方式去抵抗日本的扩张。
但当时的军权大部分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手上,他们要求对日本进行躲避求和。
而当日本派大量部队在朝鲜进驻时,驻扎在朝鲜的清朝兵士多次的请求清政府派兵支援而李鸿章却没有理会。
然后其实在我看来,此时的李鸿章并不是无心抗战。
而是无力抗战,说是君权都掌握在慈禧和李鸿章手中,但实际上李鸿章还是受制于慈禧太后。
倘若慈禧太后不点头,李鸿章根本就没有派兵的机会。
而太后就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把所有背负骂名的事情全是李鸿章去干。
九一八日本军国主义的初崛起
九一八日本军国主义的初崛起九一八,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初崛起,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影响三个方面,对九一八日本军国主义的初崛起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施近代化建设,迅速崛起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然而,由于其资源贫乏和人口有限,日本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满足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需求,日本政府采取了侵略扩张的政策,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二、事件经过九一八事变起因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煤矿上升公司发动的一场假旗行动。
日军为了寻找借口将东北制铁公司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制造了一起炸弹袭击事件,并将其归咎于中国军队。
事后,日本宣称对中国东北进行了“自卫”行动。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接下来,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于1932年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扩大其侵略行动,通过侵略中国东北,实施了对华北、华东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
三、事件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整个亚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方面,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丧失了东北三省,不仅导致了国土的丧失,还引发了长时间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侵略中国,导致了更多的领土丧失和人民灾难。
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方面,九一八事变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为之后的侵略扩张建立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但由于当时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制裁不力,未能有效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九一八事变也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性质和战争野心,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通过九一八事变深入人心,对亚洲局势产生了长期的不稳定因素。
总结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初崛起,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苏联发展航母的教训
日本苏联发展航母的教训西方媒体紧盯着大连船坞里“瓦良格”号的一举一动。
解放军即将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中国龙就要下海了。
这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比中国刚刚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让人感到震撼。
航空母舰的吨位大小和数量多寡,几乎就是一个国家海军强弱的象征。
当年,日本和苏联曾拥有令人生畏的航母力量,它们的兴衰荣辱,值得世人反思。
航母的战力不能夸大当今世界盛行丛林法则,只要牵连到西方国家利益,哪里爆发国际冲突,哪里就有西方国家航母活跃的身影。
台海关系恶化时,美国“小鹰”号频繁出入台湾海峡;2010年,“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不顾中方的多次警告,强行出现在黄海敏感水域,使东北亚安全事态复杂化。
国鹰派这么蛮横,觉得航母战力无与伦比,有恃无恐。
一艘现代化的大型航母,舰载机活动半径至少为一千公里,可以控制数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即便如此,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母也受到种种制约,并非无敌于天下。
中途岛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掌握主动权,骄横不可一世。
不料,美国海军掌握了雷达技术,对日本航母编队的行踪了如指掌,最终将4艘日本航母击沉。
现代条件下,“发现目标即意味着被摧毁”,体积庞大的航母随时面临很大威胁。
它投入作战行动,必须依赖卫星导航、预警飞机、水面舰艇防空反潜、潜艇水下保护等,还需要优异的战斗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泰国也拥有航母。
这些国家的情况说明,拥有一两艘航母并不意味着拥有强大的远洋舰队,即便美国那样威势赫赫的航母战斗群,也做不到无懈可击。
美国海军承认,解放军有足够的能力,迫使美国航母待在中国海岸线1500公里以外。
否则,解放军用十几颗导弹,就可以报销一艘美国航母。
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老牌强国英国,今天已经衰落到要与法国共用一艘航母的地步,可见,拥有航空母舰的代价极其高昂。
今天,美国的敌人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五角大楼因此要建造威慑力巨大的核动力航母。
它装足核燃料后,理论上可以在地球上连续跑50圈。
东方霸主二战中的日本战略
东方霸主二战中的日本战略东方霸主:二战中的日本战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许多国家被卷入其中,而日本作为东方霸主之一,也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以及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日本对亚洲的侵略行动日本在二战开始之前,已经展开了对亚洲地区的侵略行动。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随后建立了伪满洲国。
之后,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全面侵略,发动了全面战争。
战争不断扩大,波及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二、日本对美国的进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同日宣战。
这一举动引发了美国的强烈愤怒,迅速将其卷入二战。
日本对美国的进攻可以被视为东方霸主试图削弱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一种策略。
三、日本的岛链防御战略为了保持东亚霸权地位,日本实施了岛链防御战略。
他们主要在太平洋地区的一系列岛屿上建立军事基地,以便有效地控制整个地区。
这些岛屿包括台湾、琉球群岛、所罗门群岛等,这些地方都具备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军事地理优势。
四、南京大屠杀及其影响日本在二战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战争罪行。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南京大屠杀。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并在接下来的六周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强奸。
这一事件深深地震撼了世界,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强烈谴责。
五、日本战略失败及投降尽管日本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加大。
1945年,美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并投入了原子弹。
日本战略地位举步维艰,最终于同年8月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六、日本战略对亚洲的影响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行为对整个亚洲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
成千上万的人口丧生,城市被摧毁,经济几近崩溃。
战后,亚洲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恢复了独立,并开始重建和发展。
七、日本战略对世界的启示二战中,日本的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投降。
历史趣谈日本的崛起 六成收入建设海军 将清朝挤出朝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的崛起六成收入建设海军将清朝挤出朝鲜导语:就在此时,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这以后的九年,中日关系表面上风浪不兴,但两国形势却正在悄然改变日本一直就在此时,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这以后的九年,中日关系表面上风浪不兴,但两国形势却正在悄然改变……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80年,日本参谋部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了中国军队调查报告。
这一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进行军制改革,如果仿效欧洲,则清朝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征兵则可达到850万人。
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起,日本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
1893年后,明治天皇则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并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以此来补充造船费用。
此时的日本,举国上下都士气高昂,皆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并积极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0年时,北洋海军中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计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千多吨。
到了1892年,日本就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以来的十年扩军计划。
而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达72000吨的海军,这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
而此时的清政府,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一些成就,不免有些飘飘然。
同时,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清廷意识到西方人无意吞并中国领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点便宜,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任何舰只。
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渐渐老化的北洋舰艇表现出明显的火力弱以及行动生活常识分享。
日俄战争俄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日俄战争俄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
尽管俄国在战斗力上处于明显优势,但最终俄国却被日本击败。
下面将从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俄国失败的原因。
首先,在军事方面,俄国的军队在筹备和组织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俄国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同时还存在许多落后的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
与之相比,日本经验丰富的军队采取了精心策划和灵活的战术,充分利用了速度和机动性优势。
另外,俄国在军事装备上也存在明显劣势。
日本舰队拥有先进的战舰,而俄国在远东地区的舰队缺乏现代化的舰船。
其次,在政治层面,俄国的战争目标模糊不清。
俄罗斯帝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展其在远东地区的领土,并实现对大连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
然而,由于政府内部存在不同的意见,俄国在战争目标和策略上没有形成一致,导致军队指挥层面出现混乱。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在战争目标和策略上有明确的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致的共识。
第三,在经济方面,俄国的经济实力并不足以支撑一场长期的战争。
俄国在远东地区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网络。
这导致俄军补给线的困难,无法迅速向远东地区输送物资和军队。
另外,俄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所需的资源和军费开支。
最后,在社会层面,俄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俄国的官员和将领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士兵和民众的需求。
这导致士兵士气低下,战斗意志不强。
而日本则在军队中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了士兵的训练和人性化待遇,使士气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日俄战争俄国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军事上的弱势、政治目标不清、经济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和社会问题。
这场战争的教训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俄国政府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进行了一系列军队和社会的。
日俄战争的启示
日俄战争的启示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1904年至1905年期间,打破了兴起中的日本和传统强大的俄罗斯之间的平衡。
这场战争对于后来的历史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战争的背景日俄战争起因于日本对俄国在远东地区扩张的不满,并且在日本袭击俄国在东京湾的波罗的海舰队后,双方正式宣战。
尽管俄罗斯在规模和资源上远超日本,但日本在战争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打破了当时世界上大国的平衡。
启示一:技术装备的重要性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日本仿造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并且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军事实力。
这告诉我们,技术装备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军事实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以确保国防实力的持续提升。
启示二:灵活的战略与策略日本在战争中展现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和策略。
他们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海军战术,通过闪电战和近程打击等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强敌时,需要保持头脑冷静,善于变通和灵活运用策略,不拘泥于传统战法,以求取出其不意的战斗优势。
启示三:国土利益至高无上日俄战争的背后是对国土与领土利益的争夺。
日本为了保卫自身利益和发展空间,选择与俄国开战。
这表明,对国土和领土的保护至关重要,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是任何国家的首要任务,千万不能忽视。
结语日俄战争的启示告诉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强者才有话语权,不断提升技术装备和军事实力、灵活多变的战略规划、国土利益至高无上,这些都是构建国家繁荣昌盛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与未来,不断前行。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侵华战略的演变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侵华战略的演变李洋内容摘要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的侵华战略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幕末思想家开始,日本就提出发展近代海军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在面临外国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此时就已成为日本海军侵略的目标;明治初年,海军作为“先锋”,参加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并利用所获得的侵略权益,找到侵略中国大陆的方向和路径;甲午战争前的十年,日本海军以中国海军为假想敌,进行了精心的战争准备;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推行“北守南进”政策,但积极扩军备战,准备与俄国海军一战。
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近代日本对外战略的不断调整。
关键词甲午战争日本海军侵华战略关于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华战略.此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对华政策、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三个层面的研究。
《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一书对此已有比较好的梳理,可供研究者参考。
①然而海军作为近代日本侵华的主要武装力量,在影响日本政府对华战略制定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相比较陆军侵华战略的研究②,目前学界对日本海军侵华战略问题的关注却较为缺乏,③仅有部分学者探讨过历史上日本的海洋发展战略问题。
例如修斌认为日本百年以来.以对外扩张为中心的海洋战略集中在三个方向,即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北冈伸一按照时间顺序.将明治时代日本海洋发展战略划分为幕末维新、明治中期和日俄战后三个时期。
④但“海洋发展战略”和“海军战略”两种概念是不能等同的,因此有必要对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侵华战略的演变过程加以梳理,弥补此前学界研究的不足。
一、日本幕末思想家言论里的“海军战略”1888年2月,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在《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中这样描述“战略”的概念:“战略者,乃与所谓政略并列,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几乎间不容发。
政略存,则战略成,战略存,则政略全。
欲确定战略,则不可不知政略如何。
不察政略如何,则不仅相互齟齬,战略难成,反而危及国家.是为重大。
清朝对日本的海上封锁战略
清朝对日本的海上封锁战略在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清朝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向现代化迈进,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强国。
而清朝作为东亚的封建帝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海上封锁策略。
首先,清朝给予了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福建省地处对日本最近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清朝对日本海上封锁的重要基地。
清朝加强了福建沿海的防线建设,派遣军队并在当地设立了据点。
同时,清朝加强了对福建的经济开发,通过贸易和港口建设,提升了该地区的重要性,为封锁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清朝通过禁止民间船只驶往日本的方式,限制了日本与外界的联系。
清朝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严禁民间船只前往日本。
这一政策限制了日本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力量。
同时,清朝还在福建等沿海地区设置了封锁线,严格检查和控制船只的出入。
这使得日本的与外界的联系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对日本的封锁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军事封锁措施,限制日本的海上活动。
清朝海军在海上巡逻,封锁了海峡口,限制了日本军舰的出入。
而且,清朝还对日本沿海城市实施了封锁,禁止日本商船进出。
这一举措削弱了日本的贸易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清朝的封锁战略。
然而,清朝的封锁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尽管封锁政策严厉,但由于清朝的军舰数量不足和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地封锁整个日本海域。
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清朝的封锁,秘密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绕过了清朝的封锁政策。
此外,清朝国内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败,导致封锁政策执行不力,加剧了对日本封锁战略的失败。
总结起来,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海上封锁战略来限制日本的发展。
这些战略包括加强沿海省份的防线建设,限制民间船只驶往日本的贸易往来,以及军舰封锁日本海域等措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封锁战略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即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优化政策对策,加强军事力量和监管力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外部压力。
日本太平洋战争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搏
日本太平洋战争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搏日本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持续期间,日本试图通过侵略和占领亚洲国家来建立和巩固其帝国主义统治。
然而,到了战争的后期,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日本太平洋战争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搏,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日本太平洋战争的起因日本太平洋战争始于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这是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的突然袭击。
此前,日本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和领土,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导致了与美国和其他同盟国的严重对立。
2. 日本的战略目标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目标是通过迅速占领东南亚国家和夺取太平洋上的岛屿,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认为,通过控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资源和人口,将有助于满足其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3. 日本的军事优势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战略优势。
其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使其能够迅速占领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重要地区,并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部分力量。
此外,日本在战争初期还使用了突袭和闪电战等先进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4. 帝国主义战争的转折点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逐渐受到挑战。
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是一个转折点,日本在战役中损失了多艘航空母舰,这削弱了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
与此同时,美国和其他同盟国加强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通过对日本进行连续的空袭,削弱了其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5. 日本最后的阻力尽管战局对日本不利,但日本决心进行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搏。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守措施,包括加强本土防御、进行游击战、加强军事研发等。
此外,日本还试图通过增加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行动,尤其是对中国的控制,来扩大其影响力。
6. 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影响然而,日本的最后一搏最终以失败告终。
1945年,美国通过对日本本土进行核打击,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日本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彻底崩溃。
从兴盛到衰落的旧日本帝国海军
从兴盛到衰落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姓名:史淄中学号:2016105317摘要:日本帝国海军组建于1872年,解散于1945年,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等近代日本对外战争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日本帝国海军拥有了十艘战列舰,十艘航空母舰,三十八艘重型和轻型巡洋舰,一百十二艘驱逐舰,六十五艘潜水艇和其它舰艇,是日本帝国海军的实力巅峰。
但在二战结束时日本帝国海军解散,彻底跌落了神坛。
关键词:甲午战争;战列舰和航母;太平洋战争;世界三大海军从兴盛到衰落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旧日本帝国海军七十多年的历史,从兴起到兴盛,又到最终的衰落,是日本海军军备的发展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研究日本帝国海军的兴衰,不仅可以了解日本的发展史,也可以从一定的了解亚洲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战结束这期间,半个多世纪的波诡云谲。
1 创立日本明治维新后,1870年,日本帝国陆海军正式分离。
1872年,“海军省”在川村纯义与胜海舟的指导下在东京都筑地区建立。
1876年创立了“海军兵学校”。
1893年成立了“军令部”。
由于萨摩藩在“西南战争”中失去的影响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陆军的发展重于海军。
1903年,在成立了“参谋本部”后,通过了两名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和山本权兵卫的主张,开始对舰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番改革,到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三十一艘军舰和二十四艘水雷艇。
2 甲午战争2.1发展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因为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为了对抗“北洋水师”新建造的军舰,日本海军延续了自己现代化的改革。
2.2 开战甲午战争终于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开战,虽然在之前已经有了几次交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旧日本海军崛起细节及压倒清俄的精明策略2014年04月22日13:59 现代舰船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吊诡的情节之一:一个被乔治·凯南称为拥有“与英国在大西洋地理位置相同特质”的欧亚大陆“滨外岛”(Off-shore Island),决意采取与伦敦相同的路线来发展其国家力量。
它从英国引进包括实体军舰、造船术、训练体制和海军兵学校宿舍赤炼瓦(红砖)在内的各项器物制度,建军不过二十余年,就在海战中击败传统上的亚洲霸主清帝国,“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就令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就此倒转”。
紧接着它又与英国结盟,冒险攻击了占据欧亚大陆心脏地带(Heartland)、拥有世界第三大舰队的俄罗斯帝国,在一场漫长的攻坚行动(旅顺攻围战)和一次特拉法尔加式的奇迹胜利(对马海战)中歼灭并俘获了对手的18艘战列舰,迫使这个被麦金德视为“世界帝国在望”的庞然大物吐出其相当一部分扩张果实。
而在取代俄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之后,日本迅速填补了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所言的“北太平洋大真空”,在华盛顿会议上被欧美强国承认为全太平洋的主要控制者和世界强国之一。
然而这一在不到60年时间里创造的“太平洋奇迹”,从巅峰走向崩溃甚至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1941年12月开始向头号海上强国美国挑战时,日本可资依靠的包括世界第三大舰队、训练有素且富于攻击性的航母特混舰队(也许是当时的世界第一)、经营多年的中太平洋基地体系和专注一个战区的地理优势,战争初期也一度令美方节节败退、无力招架。
但这一切在1942年夏天开始逆转,东京突然发现它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见的总体战争(Total War),不列颠帝国的历史范例和日清、日俄战争的经验对此完全无能为力。
到1945年夏天宣告无条件投降时,日本不独丧失了辛苦养成的大海军,本土也从1867年以来第一次面临跨海入侵的威胁,宣告海上力量建设彻底失败。
可以把旧日本帝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之路概括为“模仿战略”:最初40年,它以英国为师,不仅在军舰购造、海军教育体制和海战理论方面统统学习英国,其关注大陆事务、竭力避免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出现的政策,也与英国塑造欧洲均势的手法颇有相似之处;至于日本在亚洲大陆的特殊地位以及“二战”爆发后倡导的“大东亚共荣圈”,则是对美国先借“门罗主义”建立区域霸权、随后以之为基础追求世界强国地位的学习。
然而这种亦步亦趋的效仿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意外的效果:在亚洲大陆,日本并没有成为如英国一般的离岸制衡者(Off-shore Balancer),而是因为独占性优势的诱惑、深深卷入大陆利益的争夺,结果不独分散了海洋能力提升所需的战略资源,还激起了美国这一外围强国的敌意。
而日美两国因为经济形态、历史传统、核心利益乃至种族亲缘方面的巨大差异,已经没有可能像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一样结成战略同盟并实现权益让渡。
当日本在完全陌生的战略环境中,指望靠模仿战略再度博得一场“对马式胜利”时,失败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战略毕竟是一种艺术而非匠艺。
“有限战争”:从日清战争到日俄战争按照麦金德(Sir.Halford Mackinder)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中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的“前哥伦布时代”,海上力量(舰船)的机动性在影响世界事务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
那一时期,游牧民族的骑兵和骆驼队从欧亚大陆中心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出发,对围绕这一中心地带的大陆和近海岛屿(也就是所谓外新月形地带)构成威胁。
而日本作为外新月形地带东部边缘的一个岛国,虽然也曾为元朝远征舰队的跨海入侵阴影所笼罩,但并未被彻底征服,一直处于置身事外的状态。
到了19世界中叶,伴随着海上力量机动性为工具的“哥伦布时代”趋近尾声,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扩张到了东方。
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Matthew Perry)率4艘“黑船”驶抵江户湾,要求德川幕府“开国”;第二年,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嗣后又发展为对欧洲列强普遍开国的《安政五国条约》。
至此,日本被强行纳入了世界体系。
当代日本战略学者江畑谦介曾经指出:“由于日本的领土100%为海洋所包围,不依赖海上交通就无法生存,因而日本之为海洋国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日本向海洋的开发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以及海洋与大陆究竟哪个才是日本的生命线,向来存在疑问。
”这一描述概括了日本在地理上的两大特征:它既是海岛国家,又临近大陆。
麦金德在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将日本定义为“滨外岛”,他认为,滨外岛在本质上和外围海上强国(英美)属于一个集团,它们都反对像俄国这样的大陆强国独占欧亚大陆“世界岛”(World Island),所以日本很自然地具有发展海上力量、成为海洋国家的倾向。
地理上与海洋国家之间的亲近感,后来成为著名的“脱亚论”的渊源之一。
这种倾向不难解释:日本虽然处于欧亚大陆的“滨外”,但和亚洲大陆相隔较大空间,如本州岛距朝鲜半岛就有161千米之遥;而整个日本东海岸只有少数平原,主要城市和人口集中带都是面向太平洋而不是亚洲大陆。
从这个角度说,日本既和中国一衣带水,又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
不过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安全角度而言,日本又不可能真正“脱亚”——它的四个主岛绵延1932千米,相当于美国东海岸从北到南的全部长度,整个海岸线长达27370千米,还有3900个近地小岛,最远部分到达北回归线附近。
换言之,日本的海上防御区足有北大西洋加欧洲那么大,还要加上整个地中海。
自琉球向南延伸的群岛链构成一个长长的新月形地带,靠近亚洲大陆最大的陆权国家中国的东侧;而由亚洲大陆延伸出来的朝鲜半岛突出在外,犹如一把刺向日本心脏的匕首:即使是出于自保,日本也必须时时关注亚洲大陆内部的权力分布。
这种介于海陆之间的战略位置和历史传统,为日本采取模仿英国的“海洋中心”战略埋下了伏笔。
日本对英国的效仿和艳羡,一方面是因为后者同样身为“欧洲西部一蕞尔岛国”,却能“做到国旗翻处,万民钦仰;兵舰向处,无不慑服。
数百年间,益国威于世界,其势至今不衰”,而这种局面完全是因为英国能“唯水师论之真理,橐龠应用、微妙操纵”(肝付兼行:“海战论序”)。
对一个自然资源和人力极为贫乏、无从依靠原材料和市场的规模优势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种范例显然极富吸引力。
另一方面,英国从来没有放松对陆上事务的关注,它在欧洲大陆扮演着制衡者的角色,时刻警惕着有单一强国要独霸欧陆、对英国进行封锁或入侵,这也颇合日本西窥亚洲的传统。
“黑船”来日的第二年,德川幕府就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聘请荷兰教官教授海军战术、炮术及航海要领。
“王政复古”之后,明治政权延续了幕府的政策,继续致力于扩充海军、提升海洋能力。
兵部省在1870年起草的《海军更张建白文书》明确表示:“皇国是一个被分割成数岛的独立于海中的岛国。
如不认真发展海军,将无法巩固国防。
”1883年,日本海军将假想敌正式确定为中国,开始实行“第一期对清军备扩张计划”,其中首期扩充计划为期三年,购买防护巡洋舰以下军舰13艘;第二期扩充计划包括外购和自建3艘安装320毫米巨炮的法国式海防舰“三景舰”,专门用来对付中国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
从1881年到1887年,日本海军的经费增加了200%,到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行、预算审议权由内阁转交国会时,海军年度预算已经高达930万元,占岁出的11.7%。
到1894年借朝鲜问题向中国启衅时,尽管联合舰队仍旧没有克制“定”、“镇”巨舰的有效手段(新锐的“富士”级战列舰刚刚开工),但在新型巡洋舰和速射炮的数量上已经占据优势。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海军建设完全复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既有系统,从造船、人员训练到远航、后勤保障无不齐备,这也是日清战争日方海战获胜的主因。
日清、日俄战争的胜利,表面上可以归因于日本军事准备充分、指挥筹谋得当、国家上下同心、军人拼死用命等因素,而从战略层面看,最大的明智之处在于打了一场资源投入集中、目标清晰明确的“有限战争”。
首先,一举投入全部海军,在主要战区建立区域制海,把注意力放在对敌方作战平台(舰队、要塞、海军炮兵)、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要点(要港、商埠、前进基地)以及陆军登陆地带周边海域的有效控制上,摧毁敌方的作战舰队并封锁其口岸。
继而利用此种区域制海权,以相对较少的地面力量占领重要陆上目标(1894年时是朝鲜半岛,1904-1905年时是整个南满),实现阶段性胜利。
到此时为止,对手将面临一种战略两难——如果他们不计损耗、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和装备,也许有希望在陆上逼退日军;但因为主力舰队已被消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施跨海迂回攻击,更不可能威胁到日本本土,实际上无论如何都没有希望达到完全的胜利。
这种情况下,假如对手急欲减少损失,最保险的方案是谈判媾和、接受日本方面的要价,而日本则藉此达成战前设定的目标。
以日清战争为例,丰岛海战爆发后,大本营草拟了以争夺黄海制海权为主务、灵活机动的作战计划,预定以陆军在朝鲜进行牵制作战,联合舰队则在海上寻机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和渤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作战则视海战结果而定:如果海战胜利、取得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兵力在渤海湾登陆,在河北平原与中国陆军决战,攻占北京;如果未能取得制海权,但中国海军也不能控制日本近海,则派陆军击退朝鲜的中国军队,单独占领朝鲜;如果海战失败、制海权被中国控制,则在朝鲜前线执行攻势防御,先取得战术胜利、再寻机将部队撤退回国,加强本土防御。
当联合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给予北洋海军以重创,使后者丧失机动能力后,陆军自可以长驱直入。
日俄战争的局面则要更复杂一些。
东乡平八郎大将麾下的一线兵力和以旅顺港为基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大致相当,但俄方在开战后调动波罗的海舰队自欧洲来援,倘若这两支舰队能够会合,日方即使有装备和人员素质之优,也很难断言一定可以取得正面交战的胜利。
所以,夺取制海权的关键在于能否各个击破,抢在波罗的海舰队抵达远东之前先歼灭旅顺舰队。
为达成此目标,日方可谓殚精竭虑,即尝试过奇袭和诱敌战,又实施了长期岸轰、沉船阻塞等效率不高的行动,其间还因为触雷损失了2艘战列舰,最后才由陆军在付出惨重伤亡(伤亡达6万余人)的情况下攻克岸上要塞,以陆基火力将港内舰只轰沉。
至此,东乡终于能够集中力量准备与波罗的海舰队的决战。
1905年5月27日,风尘仆仆的波罗的海舰队(此时已经改称第二太平徉舰队)在朝鲜半岛和九州岛之间的对马海峡与日舰遭遇,8艘俄国战列舰有6艘沉投、2艘被俘,战死、烧死和淹死5000余人,损失舰艇超过20万吨,而日军仅沉没3艘100余吨的鱼雷艇。
俄国至此再也无心恋战,于当年9月在《朴茨茅斯和约》上签字。
应当承认,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方兴未艾的日本而言,即使是实现这种“有限战争”的目标也是相当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