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相变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相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其中,固态相变是最为基础和广泛的相变形式之一。

在这其中,马氏体相变是一个相对特殊和有意义的相变过程。

一、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和分类马氏体相变,是指在含碳钢中,当钢经过一定的热处理过程后,在室温下形成一种具有变形性能的组织结构。

其核心原理是在高温下形成一种奥氏体,然后通过快速冷却过程,在室温下形成一种具有弹性、变形及塑性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根据马氏体相变的不同起始组织结构,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完全奥氏体组成的马氏体相变,另一类是由贝氏体(以及在贝氏体上产生马氏体)组成的马氏体相变。

1.完全奥氏体马氏体相变当钢经过高温处理后,在其细小的晶粒中,完全转化为奥氏体组织。

通过钢的快速冷却 (通常在水、油、盐水等介质中进行),奥氏体中的部分碳原子被固溶,在马氏体的组织中重新排列,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高强度和塑性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这种马氏体相变过程,称为完全奥氏体马氏体相变。

2.贝氏体马氏体相变贝氏体正常情况下是由冷却慢、回火温度低的钢中形成的。

它是由一种由铁与铁素体间化合物构成的细小晶粒组成的组织,这种组织强度比较低,韧性高,且具有较高的弹性变形和形变能力。

当这种钢经过高温处理后,由于组织发生了相变,大量贝氏体消失,而代替它的则是奥氏体组织。

这样在快速冷却的过程中,就会在奥氏体中形成一定数量的针状马氏体组织结构。

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因素马氏体相变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变量和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因素包括:1.冷却速度作为一种固态相变过程,马氏体相变的核心就是快速冷却过程。

通常来说,冷却速度越快,产生的马氏体组织也就越细小,强度也就越高。

2.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元素在钢制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钢的合金成分和钢的性能,使钢的性能得到提升。

其中,加入Cr、Ni、Mn等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氏体相变的开始和结束温度,这有利于得到良好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2、影响马氏体相变点的因素

T0 以及 Ms、Mf不同
合金或者同一合金在不同条件下,这些特征温度是不同的,相变的某些性 质也就不同,研究影响这些特征温度的因素对合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表明, 这些特征温度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只是
变化大小不同。 (1)化学成分 Ms 及 Mf 点主要取决于合金的化学成分,其中以间隙型溶质原子
3、马氏体相变的形核 尽管马氏体相变速度极快,但实验发现它仍然是形核与长大的过程。且马 氏体转变是非均匀形核,马氏体形核是在母相中的晶界、亚晶界、位错等 地方形成。 例如,Zener 阐述了在 fcc 结构中原子密排面上的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 位错, 不全位错之间的层错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转变为 bcc 结构,从而解 释了 fcc→bcc 的马氏体转变。 全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是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 分解后的不全位错由于位 错弹性应力场的相互排斥而分开;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扩展位错有一个平衡 距离,只有层错能较低的扩展位错才有足够的宽度用于马氏体形核。这种 形核模型在有些合金中已被观察到,故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如 C、N 等的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由于马氏体相变的切变阻力增加,相变
温度下降。其中,Ms 点呈现比较均匀的连续下降,而 Mf 点在含碳量小于 0.5%时下降得较为显著,超过 0.5%以后下降趋于平缓,此时 Mf 点已经下 降到 0℃以下,导致钢的淬火组织中存在较多的残余奥氏体。 钢中常加入的合金元素除了 Co 和 Al 外,以及 Si 影响不大,其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1、相变驱动力 马氏体相变符合一级相变的一般规律,遵循相变的热力学条件,其中研究 最多的是 fcc→bcc 或 bct(体心正方)的转变,如钢中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是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的化学自由能差, ,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则相变驱动力越大。 两相的自由能相等的温度定义为两相的平衡温度 T0。如果马氏体相变时 没有相变阻力,则 Ms=T0。 但是,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也称为非化学自由能) ,这 些阻力主要包括界面能、 应变能、克服切变阻力所需要的能量以及马氏体 中形成的位错或孪晶的能量等。 界面能是指马氏体与奥氏体间的相界面能、 马氏体变体间的界面能及 孪晶界面能。 应变能除了弹性应变能外, 相变时因为马氏体周围的奥氏体的屈服强 度较低,在奥氏体中会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从而引起塑性应变能。马氏 体与奥氏体间的比体积应变能和共格应变能构成了弹性应变能。 马氏体相变时,当合金冷却到 T0 温度并不发生马氏体相变,只有过冷到 低于 Ms 点以下时,相变才能发生。 故 Ms 点的物理意义是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 要的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 大。 因此,在 Ms 点处的相变驱动力可近似表达为: 当 T0 一定时,Ms 点越低,相变阻力越大,相变需要的驱动力也越

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
生产实际常见,这类马氏体降温形成,马氏体形成速度
极快,特点:马氏体降温瞬间形核,瞬间长大,可以认为 马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马氏体转变量取决于冷却所达到的温度,而与时间无关。
2、等温形成马氏体的动力学
特点:马氏体等温形核,瞬间长大,形核需要孕育期,形核率 随过冷度增大而先增后减,转变量随等温时间延长而增加。等 温转变动力学图呈C字形。
各种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惯习面、亚结构、位向关系汇总表
2、影响马氏体形态及亚结构的因素
化学成分 马氏体形成温度 奥氏体的层错能 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 主要是化学成分和马氏体形成温度
化学成分: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随合金成分的变化而改变。
对于碳钢: 1)C%<0.3%时, 板条马氏体; 2)0.3%~1.0%时,板条和透镜片状混合的马氏体; 3)C% >1.0%时, 全部为透镜片状马氏体。并且 随着C%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 合金元素: 1)缩小γ相区,促进板条马氏体。 2)扩大γ相区,促进透镜片状马氏体。
特征5:转变的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
1. 奥氏体以大于某一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到某一温度(马氏 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不需孕育,转变立即发生,并且以极大 速度进行,但很快停止,不能进行终了。为使转变继续进行, 必须继续降低温度,所以马氏体转变是在不断降温的条件下才 能进行。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之下时,马氏体转变已不能进行, 该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点即Mf 。 2. 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与等温时间无关。马氏体的降温 转变称为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由于多数钢的 Mf 在室温以下, 因此钢快冷到室温时仍有部分未转变奥氏体存在,称为残余奥氏 体,记为Ar。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不完全 性。要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可采用冷处理。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不锈钢是一种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具有高度耐腐蚀性的合金。

其名称源于其成分中含有的高比例铬元素,这有助于防止材料在暴露于氧气和其他腐蚀性物质时发生氧化。

不锈钢根据其微观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相变是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现象,尤其是不锈钢。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不锈钢中的马氏体相变,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与不锈钢性能的关系。

一、马氏体相变的定义马氏体相变是一种固态相变过程,发生在铁基合金中,特别是在不锈钢中。

当温度降低时,奥氏体不锈钢会通过马氏体相变转变成一种硬且脆的同素异形体,称为马氏体。

这种转变是热力学上的自发过程,通常伴随着体积的膨胀和磁性的改变。

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因素1. 温度:马氏体相变通常在特定的温度以下发生。

对于大多数不锈钢,这个温度大约在200°C至300°C之间。

2. 合金成分: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具有不同的马氏体相变温度。

这主要取决于其合金成分,特别是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比例。

3. 应力和应变:应力和应变状态也会影响马氏体相变。

例如,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这是由于马氏体相变和随后的组织结构变化。

三、马氏体相变与不锈钢性能的关系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性能:马氏体相变会导致不锈钢的硬度增加,从而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材料变脆,特别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淬火处理时。

2. 耐腐蚀性: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硬度增加,材料更难以被腐蚀;另一方面,淬火处理可能会在材料表面形成微裂纹,从而降低耐腐蚀性。

3. 磁性和热性能:马氏体相变还影响不锈钢的磁性和热性能。

例如,某些类型的马氏体不锈钢具有高磁导率,这在某些应用中是有利的。

此外,马氏体相变也影响不锈钢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

四、不锈钢中马氏体的应用场景由于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性能有显著影响,这种相变在许多应用场景中都得到了利用。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

7
Yuxi Chen Hunan Univ.
特征2: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马氏体转变时,晶体点阵的改组只依赖原子微 量的协作迁移,而不依赖于原子的扩散。这一 特征称为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1)只有晶体结构的变化,没有成分的变化。 2)无扩散并不是说转变时原子不发生移动。
注意间隙原子碳的扩散,区别于置换原子的扩 散。
逆转变开始的温度称为As,结束的温度称为Af 。
M→A的逆转变也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As-Af)进行。 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弹性马氏体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马氏体转变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只有两个:切变共格 性和无扩散性。其他的特点可由这两个特点派生出来。
16
Yuxi Chen Hunan Univ.
第二节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2、一般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马氏体转变时只有点阵的改组而无成分的 变化,转变所得的马氏体与其母相奥氏体 的成分一致。
碳原子位于面心立方奥氏体的八面体间隙, 马氏体相变后,碳原子依然位于体心立方 的马氏体八面体间隙,但体心立方马氏体 的八面体是扁八面体,两个轴中有一个轴 是短轴。
终了。
为使转变继续进行,必须继续降低温度,所以马氏体
转变是在不断降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之下时,马氏体转变已不能进行,
该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点,Mf 。
14
Yuxi Chen Hunan Univ.
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与等温时间无关。
马氏体的降温转变称为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
由于多数钢的 Mf 在室温以下,因此钢快冷到室 温时仍有部分未转变奥氏体存在,称为残余奥 氏体,记为Ar。
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不 完全性。要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 可采用冷处理。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一、马氏体相变的概念及基本过程马氏体相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是指碳钢中的一种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而马氏体则是碳钢中另一种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韧性较差。

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淬火和回火。

淬火是指将钢件加热至适宜温度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使其形成完全马氏体组织;回火是指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恒温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使其形成具有良好韧性和适当硬度的马氏体-贝氏体组织。

二、影响马氏体相变的因素1. 淬火介质淬火介质的选择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非常大。

常用的淬火介质包括水、油和空气等。

水冷却速度最快,可以使钢件形成完全马氏体组织,但易产生变形和裂纹;油冷却速度较慢,可以降低变形和裂纹的风险,但易产生不完全马氏体组织;空气冷却速度最慢,可以避免变形和裂纹,但难以形成马氏体组织。

2. 淬火温度淬火温度是指将钢件加热至何种温度后进行淬火。

淬火温度越高,钢件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越高,从而影响马氏体相变的程度。

一般来说,淬火温度越低,马氏体相变越充分。

3. 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指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至何种温度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温度对马氏体-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回火温度都会导致组织不均匀或性能下降。

4. 淬火时间淬火时间是指将钢件放入淬火介质中的时间。

淬火时间越长,相变程度越充分,但也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

三、马氏体相变的应用马氏体相变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高硬度的零部件。

例如汽车发动机凸轮轴、齿轮、摇臂等零部件,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发动机叶片、转子等部件均采用了马氏体相变技术。

此外,马氏体相变还可以用于制造刀具、弹簧等产品。

总之,马氏体相变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在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该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4.2 马氏体相变的分类

4.2 马氏体相变的分类

a.25.5℃ e.-41℃
b.8.5℃
f.-29℃
c.-19℃
g.-17℃
热弹性马氏体在升 温、降温过程中的 弹性消长 Ni- Cu14.2Al4.3, Ms = -38℃, a)在室温施以少量 塑性变形诱发部分 马氏体 。 b) 到 h) 为降温 和升温过程中的马 氏体消长情况。
d.-28.5℃
Fe-Ni-Mn合金等温马氏体转 变C-曲线
轴承钢的等温 马氏体
等温马氏体相变时每一片马氏体的长大速度仍然 极快,恒温下马氏体量的增加依靠晶核不断形成, 不同温度下转变速度的差异受形核率控制。等温 马氏体和变温马氏体的主要区别是形核总量不受 过冷度约束。
3.爆发型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点低于室温的某些合金,当冷却到一 定温度MB(MB<Ms)时,在瞬间形成大量马 氏体T—f曲线的开始阶段呈垂直上升的势态。 此称爆发型马氏体相变。
18CrNiWA钢的表面马氏体的変温转变(a)冷却到 375℃,~1%马氏体;(b)冷却到345℃,8%马 氏体;(c)冷却到330℃,50%马氏体;
表面马氏体片条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

转变也是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形核地点 主要是在奥氏体晶界处,还有在板条状马 氏体的边界处,向奥氏体晶内长大成新的 马氏体片。
Fe-Ni-C合金马氏体转 变曲线
4.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弹性马氏体 相变是指马氏 体与母相的界 面可以发生双 向可逆移动。 分为热弹性和 机械弹性两类。
热弹性马氏体形成特点是:

冷却到略低于T0温度开始形成马氏体,加热时 又立刻进行逆转变,相变热滞很小。如图4-8 示出了相变热滞的比较。可见,Fe-Ni合金马 氏 体 相 变 的 热 滞 大 。 冷 却 时 , 冷 到 Ms= — 30℃,发生马氏体相变;加热时,温度升到 As =390℃,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而AuCd马氏体相变的热滞小得多。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经历加热后,发生固态相变形成马氏体的一种自发性相变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固态材料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其宏观性质发生显著改变。

马氏体相变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材料加工、制造以及机械、电子等领域。

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金属或合金相。

通过马氏体相变,材料的原子排列发生变化,从立方晶系转变为正交晶系,这种转变导致了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形变。

马氏体相变在材料中的应用包括增加材料的硬度、降低材料的延展性、改变材料的导电性等。

马氏体相变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组成、冷却速率以及外加应变等手段来实现。

根据不同的材料组成和处理方式,马氏体相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亚稳的马氏体相变、稳定的马氏体相变等。

亚稳的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即可以通过加热使马氏体再次转变为原有的相,而稳定的马氏体相变则是不可逆的,材料无法通过加热来回复到原有的相。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在金属、合金和陶瓷等材料中广泛进行。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等方法,探索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其相变机制。

他们研究材料的组成、热处理条件以及外部应力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并尝试开发新的材料设计和加工方法来改变马氏体相变的性质。

在材料科学领域,马氏体相变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弹性材料等。

高强度材料通过马氏体相变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在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形状记忆合金则是一种具有记忆效应的特殊合金材料,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形状的记忆和恢复。

超弹性材料具有很高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材料的超大形变。

总结来说,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自发性相变,其通过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原子排列来实现材料性能的改变。

马氏体相变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材料制造、加工以及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研究者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第四章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马氏体相变

(4)马氏体相变的变温性
MS----马氏体相变开始点。 Mf ----马氏体相变终了点。
MS 点以下,无需孕育, 转变立即开始,且以极大
速度进行,但很快停止,
不能进行到终了,需进一 步降温。
图4-10 转变量-时间关系
在 Mf 点 以 下 , 虽 然转变量未达到
100%,但转变已不
能进行。
如Mf点低于室温 , 则淬火到室温将保
钢中:<0.5%C,惯习面为{111}γ,0.5~ 1.4%C,为{225}γ,1.5~1.8%C,为{259}γ。
直线划痕在倾动面处改变方向,但仍保持连续, 且不发生扭曲。说明马氏体与母相保持切变共格, 惯习面未经宏观可测的应变和转动,即惯习面为 不变平面。
③ 不变平面应变
倾动面一直保持为平面。
马氏体点阵常数和碳含量的关系
c、a、及 正方度 c/a 与钢中碳含量成线性关系:
c = a0 + αP a = a0 - βP c/a = 1 + γP
(4-1)
其中: a0 = 2.861Å (α-Fe点阵常数) α、β、γ 为常数
P ---- 马氏体的含碳量(wt%)
图4-2 点阵常数与碳含量的关系
马氏体片互成交角,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对 先形成的马氏体片有撞击作用,接触处产生 显微裂纹。
§4.3.3 影响马氏体形态及其亚结构的因素
(1)Ms点
Ms点高 ---- 形成板条马氏体。 Ms点低 ---- 形成片状马氏体。
C%↑ → Ms ↓ 板条M → 板条M+片状M →片状M 位错M → 孪晶M
留相当数量的未转变奥氏源自,称为残 余奥氏体。图4-11 转变量-温度关系
(5)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4.1马氏体相变特征及定义

4.1马氏体相变特征及定义

正确的定义:
马氏体是原子经无需扩散的集体协同 位移的晶格改组过程,得到的具有严格晶 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形成相中伴生极高 密度位错、或层错或精细孪晶等晶体缺陷 的整合组织。
4.1.5. 马氏体相变的定义
• 1948年,Barrett称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 • 1954年,Hull称马氏体相变为“点阵变化时,原子作规则 运动,相变区域形状改变,原子不需要扩散的相变”。 • 1965年,Christian指出“马氏体相变是由于存在一个容 易长大机制而发生的;即不需要原子扩散,使新相很快产 生,并且使自由焓下降” 。 • 总之,1965年以前,只强调无扩散、原子协作移动和形状 改变(表面浮凸)。
试验依据为: (1) 马氏体相变无成分变化,仅仅是晶格改组。 (2) 马氏体相变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下进行, 而且转变速度极快。例如, Fe-Ni 合金,在- 196℃ , 一 片 马 氏 体 的 形 成 约 需 5×10 - 5 ~ 5×10-7秒。 在如此低的温度下,转变速度极快,说明 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转变。

• 有色金属合金马氏体的惯习面 有(122)、 1131 (133)、(144)、(155)。
4)马氏体的精细亚结构
钢中的马氏体中,低碳马氏体内出现极高密 度的位错。在高碳马氏体中有高密度的位错 , 同 时存在精细孪晶亚结构,钢中的马氏体也有细微 的层错。 有色合金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层错、孪晶, 也有位错。个别合金马氏体中没有亚结构。
5).相变的可逆性,即新旧相界面可逆 向移动
有色金属和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多具有可逆性,包 括部分铁基合金。这些合金在冷却时,母相开始形 成马氏体的温度称为马氏体点(Ms),转变终了的 温度标以Mf ;之后加热,在As温度逆转变形成高温 相,逆相变完成的温度标以Af 。

马氏体相变简介

马氏体相变简介

马氏体相变一、定义和基本特征1.定义: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均匀和不均匀形变),并由此产生形状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相变[1]。

2.基本特征:(1)无扩散性;(2)以切变为主,具有表面浮突现象;(3)具有一定位向关系,如K-S关系,西山关系,G-T关系等;(4)惯习面在相变过程中不畸变不转动(即不变平面);3.马氏体的主要形态(1)板条马氏体:对于钢材,中低碳钢、温度较高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2)片状马氏体:对于钢材,中高碳钢、温度较低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二、马氏体转变的机理1.相变驱动力相变的驱动力来自于新、旧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

系统总的自由能决定相变过程及相变产物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

总的自由能包括体积化学自由能、界面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如存在外加场,还应考虑外加应力场、电场、温度场及磁场等的影响[2]。

G=Gch + Gel+Gin(体积化学自由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界面能三种能量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物理模型描述,这里不详细进行描述)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3](1)Bain模型Bain模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变模型,其描述了晶体点阵的改组并不涉及切变,不存在不变平面,无法解释表面浮突现象。

(2)K-S模型K-S 切变能够成功地导出所测到地点阵结构和取向关系,但对于惯习面和浮突的预测与实际相差较大。

(3)G-T 模型G-T 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了马氏体的点阵改组、宏观变形、位向关系、表面浮凸,特别是预测了马氏体内的两种主要的亚结构——位错和孪晶,但不能解释惯习面是不变平面以及低、中碳钢的位向关系。

(4)晶体学表象理论晶体学表象理论不解释原子如何移动导致相变,只根据转变起始和最终地晶体形态,预测马氏体转变地晶体学参量。

三、马氏体相变的有限元模型[4]1.介观模型(1)相变驱动力体系的自由能可表示为:G =ψ (εe ,c i ,θ)-σ:ε=ψel (εe ,c i )+c i ψi θ(θ)i =0m∑ +ψ in (c i )-σ:ε 其中,ψ为Helmholtz 自由能,ψel 为弹性能,ψi θ为第i 个马氏体变体在温度为θ时的化学能,ψin 为界面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相变
12.1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12.2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重点) 12.3 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12.4 马氏体的回火(重点) 12.5 马氏体时效钢的钢化机制分析
12.1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 无扩散性 ➢ 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 ➢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 晶体学位向关系 ➢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亚结构 ➢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 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 ➢ 过冷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 ➢ 形状记忆效应
➢ 对于碳钢: • C%<0.3%时,板条束和板条块比较清楚; • 0.3%<C%<0.5%时,板条束清楚而板条块不清楚; • 0.6%<C%<0.8 %时,无法辨认板条束和板条块,板条组织逐渐消失
并向片状马氏体组织过渡。
➢ 与奥氏体晶粒的关系: 奥氏体晶粒越大,板条束越大,而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板条束个数基 本不变,奥氏体晶粒大小对板条宽度几乎没影响。
西山关系:
{111}A∥{110}M ; <112>A∥<110>M
按西山关系,在每个 {111}A面上,马氏 体可能有3种取向, 故马氏体共有12种取 向(变体)。
奥氏体 (111)面上马氏体的三种不同西山取向
12.1.5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亚结构
板条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蝶状马氏体

薄板状马氏体
K-S 关系:

{110}M //{111}A;<111>M//<110>A
由于3个奥氏体
501
<110>γ方向上(每个方
6’
向上有2种马氏体取向)可
能有6种不同的马氏体取
向,而奥氏体的 {111}γ 晶 面族中又有4种晶面,从
而马氏体共有24种取向 (变体)。
奥氏体 (111)面上马氏体的六种不同K-S取向
第十二章
固态相变——马氏体相变
• 马氏体转变:奥氏体γ从高温冷却时,若冷速足够快,
避免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高温转变及中温转变,则将在Ms 到Mf温度范围内转变为马氏体M。
( ) MS---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 Mf ---马氏体相变结束温度
• 马氏体:就是C 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钢中马氏体:C原子在-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1、位向关系 相变时,整体相互移动一段距离,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置无变化,作 小于一个原子间距位置的位移,因此奥氏体与马氏体保持一定的严格 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K-S关系:{110}M //{111}A;<111>M//<110>A 西山(N)关系:{110}M//{111}A;<110>M//<112>A G-T关系 K-V-N关系 西山关系与K-S关系相比,晶面关系相同,晶向关系相差5°16’
12.1.1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的原因
• C原子在-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正方度随碳含 量增加而线性增大。
• Fe-C合金中,A和M中碳原子相对铁原子的间隙位置没变。 • Fe-C合金中,在-20~-195ºC之间,每片M的形成时间约为:
0.5~510-7s。 • 转变结果:降低了系统能量,形成低温亚稳定相。 • 形成条件:冷却速度大到能避免扩散型相变,所有金属及合金的高温
转变不 完全性
及AR
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
12.1.3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1)马氏体转变时在预先磨光的表面上产生有规则的表面浮凸。
(2)马氏体形成有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保持共 格关系(第二类共格) 。
12.1.4 晶体学位向关系
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存在着严格的晶体学关系。
➢ 冷却速度的关系: 冷却速度越大,板条束和块宽同时减小,组织变细,因此提高冷却速 度有利于细化马氏体晶粒。
板条马氏体
钢板条马 氏体中的
位错
(2)片状马氏体
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Fe-Ni-C钢。空间形态呈 凸透镜片形状,称透镜片状马氏体或片状马氏体,试样磨 面的截面在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又称针状马氏体或 竹叶状马氏体,亚结构为孪晶,也称孪晶马氏体。
薄片状马氏体
不同形态马氏体存在成分及温度范围
(1)板条状马氏体
常见于低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中。其显微组 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称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为位 错,也称位错马氏体。
➢ 板条马氏体晶粒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板条单晶→板条块→板条束→马氏体晶 粒。 ➢ 稠密的板条单晶之间夹着残余奥氏 体 。这种微量的残余奥氏体对板条马氏 体的韧性贡献很大。 ➢ 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 它们具有相同的惯习面。 ➢ 板条束内具有相同取向的小块称为 板条块,常常呈现为黑白相间的块。
相均可发生M相变。
12.1.2 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和转变不完全性
马氏体转变存在开始转变温度Ms, 和终了转变温度Mf。当奥氏 体过冷到Ms点温度以下,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直到温度降到Mf 以 下时,转变结束。
因此,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体现为马氏体的降温转变。
温度降低到马氏体相变终了温度Mf 时,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 称为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性。
12.1.1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 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只有点阵改组而无成份变化,转变时原子做
有规律的整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且原 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转变速度极快。(例如:Fe-C、FeNi合金,在-196~ -20℃之间一片马氏体形成的时间约5×10-7~5×10-5 秒)
一般钢材的Mf 都低于室温,在生产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马氏体,常 采用深冷到室温以下的处理工艺,这种工艺方法称为冷处理。
深过冷 处理
➢在Ms点以下,一定温度只形成一 定量的马氏体,随着温度的继续降 低,马氏体转变量才不断继续增加。 即,马氏体转变是在Ms~Mf温度范 围内进行的,马氏体的转变量是温 度的函数。 ➢20℃时,A部分为残余奥氏体,可 采用深过冷处理,获得更多M。 ➢Mf时,转变量并达到100%,体现 了马氏体转变的未不完全性。
•马氏体定义:凡相变的基本特性属于马氏体型的转变产物 都称为马氏体。
•形成条件:淬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 或Ac1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 速度的速度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抑制所有非马氏体转变的最 小冷却速度。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高硬度、高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