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政治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③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
发展时期
殷周
时期
春秋战
国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
(过渡)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真可谓内涵上极为丰富“独树一帜”,成就上“独领风骚”, 这种独特性可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得到有力的证明。
1. 文学艺术 (学生阅读教材 P662 段以及 P67 相关链接一,填空《第二教材》P411(1))
归纳:四大名著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几乎每个朝代 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还有皮影、双簧等 多种艺术,祖先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文学艺术财富。
它的设计规划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 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从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 地的重要发明就有 26 项,比如,科学方面,天文、立法、医学、数学、农学; 技术方面,蚕丝织品、瓷器、铁器、火药等等。就像罗伯特所说,“‘现代世界’ 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中国的古代科技
⑴包容性的含义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⑵意义
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难点突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⑴中华文化在自己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性来丰富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 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 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 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国的史书典籍种类多、规 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 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题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文化对人类和社会的重大作用,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这也激发起了学生了解了我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探究中华文明的兴趣。

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科技革命的涌天大潮,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各种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高中生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有的冷眼相看,采取蔑视和逆反心理,因此,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是逾越心理、情感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选取真实、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和历史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文化生活的现实出发,讨论、思考、探究、归纳、整理,以严密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详细缘由、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详细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相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须要学生们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俩个基本特征以及形成的缘由。
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多,应当以学生为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探讨:同学们读这一个表中,可以从中读出什么结论呢?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留意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酷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2、从区域性(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看
课本上其次目内容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也就是从区域性来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课本提到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地域文化。这两种地域文化有什么差异?思索:是什么缘由造成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举例:像我们的四大独创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位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独创创建,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留意实际运用,好用性和整体性。这特点要记一下。
课堂练习(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缘由是

文化生活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文化生活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名称我们的中华文化适用年级高二适用类型解读教材知识点来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分析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教学重难点1.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区别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一、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考点精讲(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的区分(1)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

(2)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看的。

(3)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1)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学生课前准备1、由学科课代表组织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2、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3、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框知识。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采取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提问下列问题。

(1)传统文化的特点?(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情景导入】由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预习情况反馈】对自习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已达到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的效果。

【学习目标展示】学生代表领学本框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探究活动】学生结合探究一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自主学习】1、巩固、完善预习案,思考课堂探究案。

2、梳理自己疑问,准备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时间:5——8分钟教师展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展示点评要求,学习按要求做好讨论。

内容:活动一: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活动二:(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展示点评要求:(见课件)教师归纳点拨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事教案)_高二政事教案.doc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事教案)_高二政事教案.doc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3:05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5)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3)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4)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5)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脊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精神?(载人航天、都灵冬奥会带伤比赛、)。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秦朝时期:促进了的发展;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和(1)汉字为书写,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原因:、、(2)包容性:①含义:即和。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所谓“兼收并蓄”,就是。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内因:外因: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点):。

(3)地位:展现了,在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地位:是一个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具有和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原因:我国幅员,各地千差万别,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既,又保持着的特色。

形成了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的瑰宝,都是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教学案

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教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理知识体系明目标学法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具体表现。

2.理解并能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区别阐释二者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4.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用图示法表示为:(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题介绍了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并从汉字和史书典籍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第二框题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入手,着力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本课主要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考点。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需要学生们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俩个基本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
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多,应该以学生为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们来听听温爷爷是怎么说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正因为我们善于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一次我们来听听胡主席是怎么说的。“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讨论:同学们读这一个表中,可以从中读出什么结论呢?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请同学仔细阅读课本66-69页,找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从独特性(内容)看
(1)文学艺术
①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②作用和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不仅仅对我们中国有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艺术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像《红楼梦》,也是有相当多的外国人去追捧,研究它的文学价值的。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班级
高二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任课教师
课题
我们的中华文化
讲课时间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既是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又是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起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共设两框,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你还能举出说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吸收了许多有意义的外来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时代性B.包容性
C.民族性D.多样性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源远流长、一个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首先讲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到今天我们要再创辉煌。然后讲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的传载、史书典籍的存传和包容性。要注意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也是博大精深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要从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记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的包容性。最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
地处水乡的吴越文化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典型的水乡文化;而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内敛性强一些,典型的边陲山寨文化。
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水性使人通”,与水密切相关;“山性使人塞”,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与内陆的交往不甚密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①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从民族性看
我们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我们课本提到的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之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知识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个别知识点讲解过细,导致整个课堂前松后紧,容易误导学生,并且最后收尾仓促,重难点讲解的不透彻。课堂言语还不够严谨,个别错字、句较多。
举例:像我们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位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实用性和整体性。这特点要记一下。
课堂练习(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①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2、从区域性(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看
课本上第二目内容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也就是从区域性来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课本提到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地域文化。这两种地域文化有什么差异?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领略了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化,而且它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也不断发展着。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请同学们同学们想一想,中华文化除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三、特征形成的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思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那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例如,在唐朝实行开明的道、佛、儒三教并立的政策,这种包容性造就了唐代文化的恢弘气象。
怎么样来理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呢?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道理的。不同的文化只有交流、借鉴,相互吸收,才会有发展,才会丰富多彩。
课堂练习(3)(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教学】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的图片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苏州园林、万里长城、、故宫(建筑文化)诗人李白、杜甫(诗歌文化)茶文化、四大名著(文学艺术)……)
看来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有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等内容。这说明咱们的中华文化涉及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博大精深。
课堂练习(1)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有: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2)科学技术
活动探究: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学者李约瑟曾经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计算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就是这个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