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
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七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复习内容:《赵普》《短文两篇》《黔之驴》复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正确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句子。
复习时数:三课时《赵普》一、课文再现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信息积累1、本文选自。
2、赵普,(朝代)家。
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的说法。
三、词义识记(一)实词1、普少习.吏事()2、寡.()学术,及.()为相3、晚年手不释.()卷.()4、每归私第.()5、阖.( )户.( )启.( )箧.()取书,读之竟日..()6、及次日..()..(),处决如流..()临政7、既.()薨.(),家人发.( )箧视之8、普性深沉有岸谷..()9、虽.()多忌克..()循默..()..()10、在相位者多龌龊11、尝.()奏荐某人为某官12、普明日..()复.()奏其人13、碎裂..()不变..()奏牍掷.()地,普颜色14、他日补缀..()旧纸15、卒.()用其人(二)虚词1、以①太祖常劝以.读书()②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③普又以.其人奏()④跪而拾之以.归()2、之①读之.竟日()②家人发箧视之.()③跪而拾之.以归()3、其①未有其.比()②普明日复奏其.人()③普又以其.人奏()④卒用其.人()4、乃太祖乃.悟()5、则则.《论语》二十篇也()6、为①及为.相()②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7、而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四、句子翻译1、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七年级上期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期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4)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译文:4.《论语》是记录的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的创始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答案.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1.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2.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3.①涉江者②舟.⑴A、C(2)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开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当作。
⑤所以;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2.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能在实际活动中应用;3.通过复习,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知识点:1.诗词基本概念:诗歌和词是古代的两种文学体裁。
诗是以韵律为基础的文学作品,而词则是以曲调为基础的文学作品;2.古代诗词的流派:唐诗、宋词和元曲等;3.古代文学的特点:格律优美,意境深邃,言简意赅,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4.名句选写:如《滕王阁序》、《汉武帝南巡祭祖碑》等。
测验:1.下面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个流派:唐诗、宋词、元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下面哪句诗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秋水共长天一色?第二单元:古代故事知识点:1.古代故事的种类:寓言、传说、神话、历史故事等;2.古代故事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承;3.古代故事的文化价值:反映社会风俗、传承文化传统、增长见识、启示人生等。
测验:1.下面哪一种古代故事讲述的是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神话、历史故事?2.古代故事具有哪些文化价值,请写出三点。
第三单元:语言运用知识点:1.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文言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用于书面交流。
其特点是格律韵文,语汇繁复,语序倒装等;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注意积累常用的词语和句型;3.汉字拼音的基础知识:掌握二十四个声母和韵母,了解拼音的读音规律,注音方法。
测验:1.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什么?2.请给下面的文字注音:燕山雄关险峰,家住高峰顶。
三、复习计划本次复习时间为2周,每天抽出3小时进行复习,计划如下:日期复习内容第1-2天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第3-4天第二单元:古代故事第5-6天第三单元:语言运用第7-8天复习重点知识点第9-10天系统复习和答题训练第11-12天活动实践:朗读古诗、编写传说故事等第13-14天终期测验和总体复习四、复习方法1.把握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师讲解,找出每单元的重点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2.课堂笔记法:理清知识结构,记录每次课堂笔记,并对重点部分进行标注和总结;3.积极时间利用法: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如阅读当地文化、观察生活等;4.互动学习法:与同学、教师们互动交流,进行课堂辩论和讨论等,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教学案 苏教版
《三峡》《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复习教学案导入:我们已经享受了“想像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
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中的《以虫治虫》好吗?一、自学自评: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飞漱..其间良.多趣味林寒涧肃.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方为..秋田之害其喙.有钳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土人谓.之“傍不肯”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匠师如.其言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人皆服.其精练二、互学互评: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10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1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1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1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1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5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
16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服其精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复习内容:文言文建议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复习指南一、重点实词。
1.语文书相关课文注释中的实词。
2.寡学术少学问手不释卷放下私第自己的未有其比相提并论尝奏荐曾经3.州城西南隅角落遂以名楼命名高标耸立的楼宇上倚河汉靠坐窥井邑远眺形胜之最同知瓜洲做同知,名词作动词所园也款之缘坡沿着以假山显显扬至于园可无憾矣放置4.莫相知甚恐很,十分蹄之尽其肉,乃去吃尽二、虚词整理。
1.【之】事列《神仙》之传助词,无实意形胜之最助词,的主人处处款之代词,指我们虎见之代词,指驴蹄之代词,指虎计之曰代词,指这件事2.【以】遂以名楼用以实奇因俱以假山显凭借船载以入相当于“而”,连词,表承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为,认为以为:以为神把……当做……以为且噬己也认为3.【而】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表转折,却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表并列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顺承4.【其】益习其声代词,它的,指驴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5.【然】庞然大物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往来视之但是6.【因】虎因喜因此因跳踉大 于是复习检测(一)按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含“之”的选项中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是:DA秋田之害(的)B黔之驴(的)C春冬之时(的)D菊之爱(宾语前置标志)2.下列选项中的“以”意义与其他不相同的两项是:A以丛草为林(把)B贻以金钗(把,拿)C以虫治虫(用)D而能以天下视为己任(把)【这里将“以”的“把、拿、用”义项理解为同义】E岁以大穰(因)F以假山显(凭借)(二)课堂检测。
口头翻译下列句子(或者在试卷空白处书写):1.(赵普)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竟日读之,倒装)。
……及次日临政,(赵普)处决(古今异义)如流。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荐之)如初。
3.(费祎)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嶐嵸。
4.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人不得上,以实奇。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件--课外文言文(共84张PPT)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 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 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 暮:傍晚。为:被。遗:留下。行室:指农民在田 中所搭的草棚。伏:躲藏。苫:用草编的席子。去: 离开。
甲文中屠户一开始抱有侥幸心理,“投以骨”, 希望得以脱身,后由于狼贪婪,才决定主动防 御,看到“积薪”,便“奔倚其下”,突显他 机智的一面,在一只狼假寐诱敌时,抓住时机, 果断勇敢地杀死狼,临走时,转头看到另一只, 也果断杀死,突显其谨慎。 乙文中屠户看到狼尾随,虽惧,但“以刀示 之”,突显其勇敢。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 如悬诸树而蚤取之”突显其善于思考,不妥协。 最终狼被挂死,屠户也获得不小收获。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 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出去一看,就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 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 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 不是屠夫,谁能有这个办法呢。 则:就。股:大腿。负:背。乌:哪里, 怎么。
5.解释下列加框的字。(4分)
7.【甲】【乙】两文中屠户形象有所 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甲文中屠户一开始抱有侥幸心理,“投以骨”,希 望得以脱身,后由于狼贪婪,才决定主动防御,看 到“积薪”,便“奔倚其下”,突显他机智的一面, 在一只狼假寐诱敌时,抓住时机,果断勇敢地杀死 狼,临走时,转头看到另一只,也果断杀死,突显 其谨慎。 乙文中很机智,被狼所逼时,看到“道旁有夜耕者 所遗行室,”就“奔入伏焉 ”;这个屠户很聪明, “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最终把狼 胀死了。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并巩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并解答阅读理解题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的运用和句型的掌握。
课文主旨、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的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复杂句型的分析和运用。
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前知。
展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通过填空、默写等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指导学生掌握复杂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3. 课文复习分段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每段的主旨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探讨课文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阅读理解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解答问题。
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解题技巧和策略。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计划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计划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计划教学目标:1.背诵规定篇目以及名句2. 了解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3.理解文言文重要实词与虚词。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重要实词与虚词教学难点:课外文言文迁移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考试篇目.(幻灯片呈现)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论语八则》《狼》二、考点指津.1.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引导)2.重要注解: (学生活动,看注解8分钟)3. 背诵古文(幻灯片呈现)(2009年考纲指定篇目)《三峡》《论语八则》【教师引导】主要有记忆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运用型默写、开放型默写。
【典型例题】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指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4.文言实词与虚词【教师引导】实词: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虚词: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典型例题】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自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绝 (1)沿溯阻绝(2)绝谳多生怪柏(3)哀转久绝方 (1)方出神 (2)方两三级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观 (1)昂首观之 (2)作青云白鹤观故 (1)温故而知新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知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阙 (1)不知天上宫阙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止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一狼得骨止意 (1)目似瞑,意暇甚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词义为下列词语分类,并解释词义:之 (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项为之强 (4)观之正浓 (5)驱之别院 (6)方为秋田之害 (7)问塔动之因 (8)方以瓦布之 (9)便实钉之 (10)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12)何不试之以足 (13)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14)故时有物外之趣 (15)学而时习之 (16)诲汝知之乎 (17)是以谓之“文”也 (18)择其善者而从之 (1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 (1)其喙有钳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人皆伏其精练 (4)其虫旧曾有之(5)患其塔动 (6)人履其板 (7)必细察其纹理 (8)使其冲烟飞鸣 (9)常蹲其身 (10)神游其中 (11)其间千二百里 (1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3)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恐前后受其敌 (16)场主集薪其中 (17)其一犬坐于前 (18)一狼洞其中 (19)择其善者而从之为 (1)方为秋田之害 (2)项为之强 (3)知之为知之 (4)可以为师矣 (5)以从草为林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 (1)何不试之以足 (2)徐喷以烟 (3)以从草为林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6)岁以大穰 (8)乃以瓦布之 (9)贻之以金钗 (10)可以为师矣 (11)是以谓之“文”也 (12)投以骨 (13)以刀劈狼首 (14)盖以诱敌 (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而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学而时习之 (6)人不知而不愠 (7)温故而知新(8)学而不思则罔 (9)敏而好学 (10)学而不厌 (11)择其善者而从之 (1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通假字试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及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1.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②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O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说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二3.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二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教版七上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等第_________一、考点概述:1、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则”等字的用法。
3、了解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4、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写作特色,品析文章意图,领悟写作意图。
二、课前准备:认真阅读书下注释,并借助书下注释,对照考点要求,复习七上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论语〉八则》。
三、七上文言文考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置之其坐.:反.归取之:项为之强.:以土砾凸者为邱.:略无阙.处:人皆伏.其精练: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2、词性活用:鞭.数十虽乘奔.御风旬日子方皆尽.便实钉..之3、一词多义: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度.已失期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是吾剑之.所以从坠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而:至之市,而.忘操之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默而.识之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其:先自度其.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常蹲其.身其.间千二百里以:何不试之以.足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不以.疾也则以.钳搏之岁以.大穰乃以.瓦布之贻以.金钗可以.为师矣何以.谓之“文”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留蚊于.素帐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宁:宁.信度,无自信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不能动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方为.秋田之害悉为.两段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方:方.两三级方.出神方.为秋田之害如:匠师如.其言如.土中狗蝎果如.鹤立云端4、其它重点词语: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私.拟作群鹤舞空盖.一癞蛤蟆也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不以疾.也良.多趣味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岁.以大穰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人履.其板六幕相持.人皆伏其精练..(二)重点译句:1、何不试之以足?2、宁信度,无自信也。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并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基础知识。
深入理解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及现代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练运用本学期所学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
现代文的深度阅读与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写作中逻辑思维的构建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快速抢答等方式,复习本学期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本学期学过的精彩片段和感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梳理利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遗漏或遗忘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突破针对文言文和古诗词,进行专门的词汇和句式训练,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赏析、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在写作训练中,通过案例分析、范文引导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合应用设计综合性练习题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主题性的综合项目,如制作语文小报、编排课本剧等。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梳理本学期的收获和不足。
提出下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阅读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则是针对文言文阅读训练所制定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该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言文阅读基础概念练习。
通过简单介绍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篇目阅读,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读懂能力。
第二部分是文言文阅读技巧。
通过从词语、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探究文言文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体验。
特别是对于某些虚词和句型的解析和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使用文言文的知识。
第三部分是文言文阅读演练。
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实例和翻译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技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
该教案的优点是全面、系统、易懂、实用。
针对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技巧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方
法和技巧,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演练,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能。
当然,这只是一个教案,学生还需要通过多方练习和学习来真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能,但这个教案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中学生一旦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技能,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祖先们的思想和文化,更能够把这种思想和文化延续下去,这也是我们国家形成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五-1)——文言文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复习内容:《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2、正确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复习安排:第一阶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思第二阶段:归类复习、语段阅读、整体把握复习方法:课堂讲解、理解识记、反复检查、强化练习、纠错巩固、语段测试《古代寓言二则》一、解释加点的实词郑人有欲.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试之以.足()宁.信度.()()涉.江()遽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解释加点的虚词自度其.足()置之.其坐()其:置之其.坐()至之.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忘操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反归取之.()自.度其足()试之.以足()自: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目标提示: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1、给加点字注音土砾()鹤唳()阙处()飞漱()【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2、课文填空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指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
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
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
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五-1)——文言文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复习内容:《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
《三峡》、《梦溪笔谈》二则
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2、正确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
复习安排:第一阶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思
第二阶段:归类复习、语段阅读、整体把握
复习方法:课堂讲解、理解识记、反复检查、强化练习、纠错巩固、语段测试
《古代寓言二则》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试之以.足()宁.信度.()()涉.江()遽契
..()()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
自度其.足()置之.其坐()其:置之其.坐()至之.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忘操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反归取之.()
自.度其足()试之.以足()自: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幼时记趣》
一、解释文言实词
1、余忆童稚时()()
2、明察秋毫()()
3、见藐小微物()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
6、项为之强()()
7、果如鹤唳云端()()8、怡然称快()()
9、以土砾凸者为邱()10、凹者为壑()
11、神游其中()12、拔山倒树而来()
13、盖一癞蛤蟆也()14、余年幼,方出神()
15、捉蛤蟆,鞭数十()16、私拟作群鹤舞空()
17、常蹲其身()
二、解释文言虚词
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丛草为林()
心之所向()以徐喷以烟()
之项为之强()何不试之以足()
昂首观之()二虫尽为所吞()
观之正浓()为以虫蚁为兽()
项为之强()
三、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鹤也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9、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四、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字,代作家,著有《》。
2、从全篇看,开头总说“”,文字简洁。
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
三件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
这一中心。
作者之所以能观蚊如鹤,神游山林,是因为“”。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三峡》
一、重要的文言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略无阙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嶂隐
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亭午夜分曦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襄陵沿溯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或宣朝暮间虽奔御不以疾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容峻茂,良多趣味。
绝谳悬泉溯清容
峻茂良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间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旦晴初霜旦
肃属引绝
9、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故渔者歌三
二、解释加点的字。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绝谳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
2、其间千二百里()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三、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容峻茂,良多趣味。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文学常识。
此文选自的《》,是一篇描写的(体裁)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梦溪笔谈》二则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之害()()()如.土中狗蝎()
..秋田
千万蔽.地()旬日
..()()
..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
..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钱氏据.两浙时()
方.两三级()患.其塔动()密使
..其妻()()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订板上下弥束
..()()人履.其板()
六幕
..()()()
..其精练
..相联如祛箧
..()()人皆伏
悉.为两段()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人履其板
以:以虫治虫()其:其喙有钳()方为秋田之害()则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则以钳搏之()
岁以大穰()患其塔动()其虫旧曾有之()
乃以瓦布之()密使其妻()土人谓之“傍不肯”()贻以金钗()匠师如其言()之:便实钉之()
如:如土中狗蝎()人皆伏其精练()钱帅登之()匠师如其言()而:而动如初()乃以瓦布之()
六幕相联如祛箧()学而时习之()喻皓之妻()
学而不思则罔()问塔动之因()
三、翻译句子
1方为秋田之害
2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3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6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7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8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9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0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2盖订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祛箧
13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4人皆伏其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