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曹风 下泉

合集下载

_诗经_曹风_下泉_诗旨探疑_宋春光

_诗经_曹风_下泉_诗旨探疑_宋春光
一、对前人观点的梳理 现将历代 关 于《下 泉 》主 旨 的 代 表 性 观 点 梳 理如下: “曹 人 思 治”说。始 见 于《毛 诗 序》: “《下 泉》,思治 也。 曹 人 疾 共 公 侵 刻,下 民 不 得 其 所, 忧而思明王贤伯也。”[1]《毛传》和《郑笺》继承了 这一说法。《正义》云: “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 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 暴虐,故思之也。”[1]此外,姚际恒也持此观点。 “伤周之衰”说。朱熹在《诗集传》中称: “王 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 比,遂兴其 忾 然 以 念 周 京 也。”[2] 与 之 相 近,吕 祖 谦在《读诗记》中称: “《匪风》、《下泉》,思周道之 诗,独作于桧曹,何也? 政出天子,则强不凌弱,各 得其所。政出诸侯,则征发之烦,供给之困,侵伐 之暴,惟 小 国 偏 受 其 害,所 以 眷 怀 宗 周 为 独 切 也。”[3]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也持此观点。 “美郇伯”说。明 人 季 本 在《诗 说 解 颐 》中 持
若依照这种观点,则认为《下泉》的创作缘由 为: 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崩世,由于太子寿先 卒,使得王子猛得立。王子朝作乱,攻杀王子猛, 尹氏立王子朝。王子猛之弟王子丐居于狄泉,晋 文公派大夫郇跞驱逐王子朝,迎立王子丐,是为周 敬王。依此说,则“王”指周敬王,“郇伯”指晋国 大夫郇跞。若此说成立,则《下泉》当作于周敬王 在晋的帮助下城成周之后,即公元前 516 年之后。 但《左传》在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 544 年,记
60
殷都学刊
2014 年
有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诗一事。季札在评论时称 “自《郐》以 下 无 讥 焉”。[11] 而“《郐》以 下”只 有 《曹风》。有 针 对《曹 风》的 评 论,说 明 当 时《曹 风》已 有 基 本 成 型 的 定 本。而 后 季 札 又 论 及 雅 颂。因而我们 认 为,《诗 经》在 当 时 已 经 基 本 定 型。若《下泉》作于公元前 516 年之后,则与此相 矛盾。因而从创作时间上来看,“美郇跞”说并不 成立。此外,魏源在其《诗古微·陈曹答问》中已 对此提出疑问: “问: 焦氏《易林》云,下泉苞稂,十 年无王。郇伯遇时,忧念周京。何楷以晋郇跞纳 周敬王事当之,其说如何? 曰: 周敬王事在晋顷, 鲁昭 之 世,距 陈 灵 已 九 十 二 年,距 晋 文 则 百 有 余 年。又纳王亦是晋侯之功,何得归美郇跞? 绝非 诗人所指”。[12]此 处 魏 源 指 明 周 敬 王 与 晋 文 公 并 非同时代的人,不可能发生晋文公派大夫帮助周 敬王平定叛乱的事情。况且,即使是晋侯派大夫 匡扶周室,那么也应归功于晋侯,没有归功于郇跞 的道理。此外,依据《左传》及《史记》记载,晋文 公对于自己流亡期间曹共公的无礼行为一直耿耿 于怀,因而回国后就将兵锋指向了曹国,并俘获了 曹共公。《左 传 · 僖 公 二 十 八 年 》记“晋 侯 入 曹, 执曹伯,畀宋 人 ”,[11] 晋 国 接 受 曹 国 贿 赂 之 后,虽 放归曹共公,但还是和宋国共同瓜分了曹国一部 分土地。此 后,曹 国 基 本 沦 为 晋 国 附 庸,晋 国 每 战,曹国都要出兵追随,甚至贵为一国之君的曹宣 公,在晋国针对秦国的“麻隧之战”中居然战死沙 场。公元前 576 年,又发生了晋文公借会盟之名 扣留曹成公的事件。诸如此类可见,晋国对于曹 国的“控 制 ”多 于“保 护 ”,而 曹 国 对 于 晋 国 则 是 “疑惧”多于“尊崇”,如此新仇旧恨必生嫌隙,因 而曹国不太可能为赞美晋国大夫而作诗。更何 况,《诗经》中并没有某国 国 风 为 他 国 而 作 的 先 例。故而我们认为王先谦的说法不是十分合理。 据此,我们不太认同《下泉》是为“美郇跞”而作的 说法。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原文、赏析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原文、赏析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出自先秦的《下泉》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创作背景:《曹风·下泉》一诗,写的是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敬王王子匄(gài)在称王之前,住在下泉,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认为是曹人痛恶统治者的暴虐,怀念明王贤伯。

译文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

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

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

一觉醒来我总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诗经全文目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全文目录,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国风·周南·葛覃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樛木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兔罝诗经·国风·周南·芣苢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诗经·国风·召南·鹊巢诗经·国风·召南·采蘩诗经·国风·召南·草虫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诗经·国风·召南·小星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诗经·国风·召南·驺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经·国风·邶风·燕燕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诗经·国风·邶风·终风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诗经·国风·邶风·雄雉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诗经·国风·邶风·旄丘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诗经·国风·邶风·泉水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诗经·国风·邶风·静女诗经·国风·邶风·新台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诗经·国风·墉风·柏舟诗经·国风·墉风·墙有茨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诗经·国风·墉风·桑中诗经·国风·墉风·鹑之奔奔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诗经·国风·墉风·蝃蝀诗经·国风·墉风·相鼠诗经·国风·墉风·干旄诗经·国风·墉风·载驰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经·国风·卫风·考盘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国风·卫风·氓诗经·国风·卫风·竹竿诗经·国风·卫风·芄兰诗经·国风·卫风·河广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诗经·国风·卫风·有狐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兔爰诗经·国风·王风·葛藟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国风·王风·大车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诗经·国风·郑风·缁衣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诗经·国风·郑风·遵大路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诗经·国风·郑风·蘀兮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诗经·国风·郑风·褰裳诗经·国风·郑风·丰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诗经·国风·齐风·鸡鸣诗经·国风·齐风·还诗经·国风·齐风·著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诗经·国风·齐风·南山诗经·国风·齐风·甫田诗经·国风·齐风·卢令诗经·国风·齐风·敝笱诗经·国风·齐风·载驱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诗经·国风·魏风·葛屦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诗经·国风·魏风·陟岵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诗经·国风·魏风·伐檀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诗经·国风·唐风·山有枢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诗经·国风·唐风·椒聊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诗经·国风·唐风·杕杜诗经·国风·唐风·羔裘诗经·国风·唐风·鸨羽诗经·国风·唐风·无衣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诗经·国风·唐风·采苓诗经·国风·秦风·车邻诗经·国风·秦风·驷驖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国风·秦风·终南诗经·国风·秦风·黄鸟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诗经·国风·秦风·权舆诗经·国风·陈风·宛丘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诗经·国风·陈风·衡门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诗经·国风·陈风·墓门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诗经·国风·陈风·株林诗经·国风·陈风·泽陂诗经·国风·桧风·羔裘诗经·国风·桧风·素冠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苌楚诗经·国风·桧风·匪风诗经·国风·曹风·蜉蝣诗经·国风·曹风·候人诗经·国风·曹风·鸤鸠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诗经·国风·豳风·鸱鸮诗经·国风·豳风·东山诗经·国风·豳风·破斧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诗经·国风·豳风·九罭诗经·国风·豳风·狼跋诗经·小雅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四牡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诗经·小雅·白华之什·鱼丽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有嘉鱼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诗经·小雅·白华之什·蓼萧诗经·小雅·白华之什·湛露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车攻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吉日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庭燎诗经·小雅·彤弓之什·沔水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祈父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白驹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黄鸟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斯干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无羊诗经·小雅·祈父之什·节南山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正月诗经·小雅·祈父之什·十月之交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旻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宛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弁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何人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巷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谷风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蓼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大东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四月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无将大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小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鼓钟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甫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瞻彼洛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华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桑扈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鸳鸯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頍弁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车舝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青蝇诗经·小雅·桑扈之什·宾之初筵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鱼藻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采菽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角弓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都人士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采绿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黍苗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白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瓠叶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渐渐之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黄诗经·大雅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棫朴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早麓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泂酌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诗经·大雅·荡之什·荡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诗经·大雅·荡之什·召旻诗经·颂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诗经·颂·周颂·臣工之什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诗经·颂·鲁颂·駉诗经·颂·鲁颂·有駜诗经·颂·鲁颂·泮水诗经·颂·鲁颂·閟宫诗经·颂·商颂·那诗经·颂·商颂·烈祖诗经·颂·商颂·玄鸟诗经·颂·商颂·长发诗经·颂·商颂·殷武。

诗经的篇目

诗经的篇目

诗经的篇目01.《国风·周南·关雎》先秦·诗经02.《国风·周南·葛覃》先秦·诗经03.《国风·周南·卷耳》先秦·诗经04.《国风·周南·樛木》先秦·诗经05.《国风·周南·螽斯》先秦·诗经06.《国风·周南·桃夭》先秦·诗经07.《国风·周南·兔罝》先秦·诗经08.《国风·周南·芣苡》先秦·诗经09.《国风·周南·汉广》先秦·诗经10.《国风·周南·汝坟》先秦·诗经11.《国风·周南·麟之趾》先秦·诗经12.《国风·召南·鹊巢》先秦·诗经13.《国风·召南·采蘩》先秦·诗经14.《国风·召南·草虫》先秦·诗经15.《国风·召南·采蘋》先秦·诗经16.《国风·召南·甘棠》先秦·诗经17.《国风·召南·行露》先秦·诗经18.《国风·召南·羔羊》先秦·诗经19.《国风·召南·殷其雷》先秦·诗经20.《国风·召南·摽有梅》先秦·诗经22.《国风·召南·江有汜》先秦·诗经23.《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先秦·诗经24.《国风·召南·何彼襛矣》先秦·诗经25.《国风·召南·驺虞》先秦·诗经26.《国风·邶风·柏舟》先秦·诗经27.《国风·邶风·绿衣》先秦·诗经28.《国风·邶风·燕燕》先秦·诗经29.《国风·邶风·日月》先秦·诗经30.《国风·邶风·终风》先秦·诗经31.《国风·邶风·击鼓》先秦·诗经32.《国风·邶风·凯风》先秦·诗经33.《国风·邶风·雄雉》先秦·诗经。

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哀诗》作者: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3、中国:中原地区。

4、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5、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6、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8、《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9、喟(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作者:徐锦锦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下泉》是曹国的风诗,《曹风》在国风中属于十二“变风”之列,乱世之音哀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本文从诗歌主旨和创作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对此诗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主旨创作时间思治之作《诗·曹风·下泉》一篇共分四章,每章四句,现录之于下: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自毛《序》以来,各家对此诗的内容,自有不同的解释。

毛《序》云:“《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齐说曰:“下泉苞稂,十年无王。

荀伯遇时,忧念周京。

”鲁说、韩说已不可闻。

可见三家说是在毛《序》基础上的进一步地申述与发挥,认为国人所忧思的明王贤伯当指诗中的“郇伯”。

(古:“郇”与“荀”通)后人多从此说,此处不再一一地详述。

只是今人蓝菊荪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所疾者为共公,则太过于拘泥,但他总的来讲还是赞同此说的。

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持“美荀跞”一说。

他依据齐说“十年无王,荀伯遇时”,认为此诗是曹人美晋大夫荀跞纳敬王于成周一事而作的,并以《左传》证之。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王使告于晋:‘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

我一二亲昵甥舅不惶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

”何氏认为,自春秋昭二十二年王子朝作乱,至于三十二年城成周,恰为十年,与“十年无王”相合。

同时,又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卒,王子朝作乱,攻杀王子猛。

晋荀跞、籍谈等率师助敬王伐王子朝。

二十三年,“天王居于狄泉” ,二十六年,荀跞帅师纳王。

根据这些史实,他认为此诗中的“下泉”当指昭二十三年天王所居的狄泉,诗中的“郇伯”当为景王之乱时,由晋文公派来助敬王伐王子朝,并纳敬王于成周的晋大夫荀跞。

论呼伦贝尔英雄史诗的华夏文化思维

论呼伦贝尔英雄史诗的华夏文化思维

046《名家名作》·研究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皇矣》)周文王打退敌人侵扰,扩充领土。

周武王掌权后,兴兵灭商。

尽管史诗叙述的时期及征战事件和许多民族英雄史诗的主题背景极为接近,始祖却没有被神化。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华夏文化主流就执着于事实。

汉族英雄史诗《杨家将》等,没有神的笼罩气息,具有更多的现实伦理色彩。

因此,注重现实、注重人本位是华夏思维的典型特质。

著名史诗研究学者仁钦道尔吉先生指出:“巴尔虎史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

”巴尔虎史诗是呼伦贝尔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呼伦贝尔其他一些类型史诗也都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形态,没有太多篡改和融入。

这些史诗更多地体现了英雄的力量与斗争,忽视了神对于人间英雄的管控。

鄂伦春史诗《布提哈莫日根》里的英雄“不用瞄准就一举击中飞雁,阔步奔走中即可生擒公鹿,不攀梯子就能登上高大的肉架,长筒靴塞上几根靰拉草便腾空飞翔,比燕子还要轻捷神速”。

英雄过人的本领皆是自然生成,揭示了鄂伦春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而不去强调神性思维的解释。

综上,呼伦贝尔史诗中彰显的英雄是华夏民族现实理性思维的充分体现。

二、表达对山川故土的深切热爱之情呼伦贝尔英雄史诗在情节的推演中,会抓住一切机会对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尽情讴歌和赞美,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中添加对山川大地的描写和赞叹,凸显了华夏民族对故土的深切热爱之情。

如《红色勇士谷诺干》写勇士的处所:“他的家乡富饶而美丽/他的牧场无边无际/他的家禽漫山遍野/他的五畜成群结队。

”写出了对家乡和幸福生活的热爱。

《孤儿灭魔记》反复吟唱草原的丰美:“在宽阔的大江沿岸/那美丽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个叫——乌乐吉图的地方/那里有丰美的牧场。

”“在高高的兴安岭北面/在美丽如画的草原/青年们在操练演习/提高本领准备杀敌。

”“沿着峭壁/沿着旷野/沿着草滩/沿着峻岭/沿着山峡/沿着幽谷/沿着泥塘/沿着松林/沿着大路/沿着小径/沿着江河/沿着沙岭。

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译文和注释赏析

【导语】吸取《⽑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兹从⾼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国风·曹风·下泉》的诗。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的译⽂和注释,欢迎赏析。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苗,阴⾬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译⽂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童粱浸朽腐。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艾蒿浸凋零。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蓍草浸烂死。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茂盛⿉苗长势旺,⼀场好⾬滋润它。

四⽅诸侯朝天⼦,郇伯亲*劳他。

鉴赏 《⽑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思明王贤伯也。

”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

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

上三章皆上⼆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句⾔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称:“⼤《序》必谓共公时,⽆据。

”⽽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苞稂见伤为⽐,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其《诗序辨说》⼜道:“曹⽆他事可考,《序》因《候⼈》⽽遂以为共公。

然此乃天下之⼤势,⾮共公之罪也。

” 此外,影响较⼤的有“伤周衰说”,清⽅⽟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

使周⽽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国侵陵,⼩国⽇削,王纲解⽽⽅伯⽆⼈,贤者伤之⽽作。

”另⼜有“美晋⼤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年⽆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

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感情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需要水来维系生命,需要用水来滋润万物,获得粮食;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受到水的威胁,依附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当洪水、大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频爆发时,他们无力应对,只能任其夺走人类的生命。
一水意象代表着溱洧》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水边相会的诗歌,上巳节大家相聚在溱洧,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可以热烈的表达自己的爱意,这首诗中就描写了一个少女主动制造机会,与心仪男子互诉衷肠的故事。对于溱洧的描写不仅具有写实性,而且溱水、洧水作为大背景渲染了整个氛围,桃花春水正盛,突出了意境美,奠定了一个浪漫的感情基调。《鄘风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性的爱情悲剧,而淇水作为这个女子爱情的见证贯穿故事的始终。最初,氓以买丝为理由结识这个女子,两人热恋时,你侬我侬,多少甜言蜜语与柔情蜜意都在这里绚如夏花,此时的淇水岸边是两人相爱的记 ;女子与氓约好秋天来迎娶,亲事定下后,女子渴盼着早日嫁给氓。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女子已经为这个家操持多年,本想着与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可是氓却已经有了贰心,想起娶亲之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为了嫁给氓,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不顾蜚短流长,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嫁妆,甘愿冒险渡过淇水,此时,这个女子渡河要打破她与氓之间的种种阻碍,表明她已专心于氓和生死相依的决心,这个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付出了所有,淇水见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后来,她发现虽然自己这样的死心塌地,氓还是不顾夫妻贫贱时的种种恩情,毫不犹豫的将她抛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饱含着她深深的无奈,只好自己反省,慨叹遇人不淑,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反兴的手法,暗喻淇水、沼泽尚有边沿,而氓对感情的放纵连个节制都没有,用淇水还有边岸反比氓对于婚姻的恣肆妄为,毫无忠贞可言。人情似纸,世事无常,唯有无言的淇水见证着女子的沧桑一世。

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七哀诗】作者: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陽,洛陽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陽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3、中国:中原地区。

4、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5、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6、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8、【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9、喟(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诗歌鉴赏】王粲《七哀诗》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王粲《七哀诗》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王粲《七哀诗》原文翻译王粲《七哀诗》原文翻译王粲《七哀诗》原文【七哀诗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七哀诗其三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王粲《七哀诗》注释【七哀诗其一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3、中国:中原地区。

4、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5、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6、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8、《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9、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一场空前浩劫。

王粲南下荆州避难,目睹了一幕幕的悲剧,心中无限酸楚,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

《七哀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中着重抒写了诗人离开长安时所见到的离乱景象和悲痛心情,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第一层(1—6句),概括交待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以及诗人远离故土时与亲友悲痛惜别的情景:“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东汉的长安城社会秩序已经混乱得不成样子,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复弃中国去,委身適荆蛮。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故土,不得不寄身于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荆州。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送行的亲戚,一个个眼里噙着悲痛的泪水;揖别的朋友们,攀着车辕追逐着,大家依依不舍。

第二层(7—14句),刻画了一幅饥妇人忍痛弃子的悲惨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走出门去,长安城周围数百里之内不见人烟,中原大地满目萧条,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路边上坐着一个面带饥色的妇人,万般无奈,她轻轻地把嗷嗷待哺的婴儿放在草丛中。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走了几步,饥妇人忍不住地几番回头看,婴儿啼哭声撕裂了母亲的肺肝,最后还是洒泪独自走去,不忍回来再看孩子一眼。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饥妇人肝肠寸断地哭诉:我自己还不知道身死何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母子两人都能保全?但愿孩子遇见个好心人,或许他还可以活下去……第三层(15—20句),写诗人目睹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国忧民,感慨万端:“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诗经》中的植物分类(原创)

《诗经》中的植物分类(原创)

《诗经》中的植物分类(原创)前几天, 我就师友的提问, 回答了“《诗经》中的植物、动物有多少”的问题。

回答是笼统的、粗线条的, 只是按照它们在《诗经》中出现的前后顺序, 进行了归纳性回答, 没有进一步进行详细的分类。

现在, 我把植物和动物分成两个部分, 写成了两篇文章。

文章把它们做了进一步的分类, 举出这些植物(动物)在《诗经》中出现时的具体例句, 具体注明它们的出处。

同时, 对它们的词义进行简要的注释, 并把一些生僻字予以注音。

根据这些植物在《诗经》出现的实际情况, 把它们分为花草类(35种)、水草类(9种)、灌木类(13种)、乔木类(40种)、野菜类(6种)、蔬菜类(6种)、中药类(6种)、庄稼类(19种)等八种, 共134种。

当然, 这个统计一定会有遗漏或重复的地方, 请师友们补充、纠正。

一、花草类1.葛之覃(tán)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

葛: 一种多年生蔓草。

——————《国风·周南·葛覃》2.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卷耳: 一种菊科植物。

——————《国风·周南·卷耳》3.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

蒌: 蒌蒿。

——————《国风·周南·汉广》4.于以采蘩, 于沼于沚。

蘩:白蒿, 一种菊科植物。

——————《国风·召南·采蘩》5.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白茅: 一种草。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6.彼茁者葭, 壹发五豝(bā), 于嗟乎驺(zōu)虞。

葭(jiā): 芦苇。

——————《国风·召南·驺虞》7、彼茁者蓬, 壹发五豵(zōng), 于嗟乎驺虞。

蓬: 蓬蒿。

——————《国风·召南·驺虞》8、彤管有炜(wěi), 说怿女美。

彤管: 辛夷花。

辛夷树大连合抱。

——————《国风·邶风·静女》9、墙有茨, 不可扫也。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曹风·下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

诗中描写了他游历的过程中来到了泉州下泉县,对当地风景、历史文化及人民的生活做出了真实而深刻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

首先,诗中的自然描写十分生动形象。

在“八月十五夜,气清月初明”一句中,杜甫运用了季节和时光的描述,为读者营造出清新的氛围。

其次,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下泉县内流经的海潮河,令人仿佛置身于泉水之中一般。

此外,诗中还有对山脉、草地、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这些描写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动感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诗中的历史、文化描写也极具特色。

杜甫通过对当地文化、传统的描绘,展现了下泉县的独特魅力。

他描述了土楼矗立的景象,这些土楼是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也是对土著文化的呈现。

此外,他还提到了著名的韩非故里,这是韩非子的故乡,而韩非子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

杜甫通过这些描写,使得下泉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诗中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兴衰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他在诗中写道:“天与水乡遥,风波关运暗。

壮心自宏畅,肝胆妾何从。

”他关注着天与水乡(即下泉)的命运,并暗示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倾向。

他还提到“风波关运暗”,反映了当时时局的动荡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他还对农民的生活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关怀。

总之,《曹风·下泉》是一首富含深意的诗歌作品。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下泉县的深切关注和对时代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思想意识,也是对当时风土人情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曹风·下泉》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首诗歌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痛苦和对社
会现象的思考。

下面对诗歌的旨意进行深入分析。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线索,通过描绘春天来临时的景色和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乱
世现象的痛苦和对社会扭曲的思考。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传达作者对乱世现象的感受。

诗中描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蝴蝶飞舞、燕子归来等景象,整个自然界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社会现象的扭曲和乱世状态。

作者通过描绘社会现象的对比,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和痛
苦。

诗歌通过描写社会现象来展现乱世的状态。

诗中描述了人们争夺财富、相互欺骗、心
怀私利等社会问题,这些现象都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苦难之中。

而作者对这种现象
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失望。

诗歌通过寄托对智者的期待来提出应对乱世的途径。

诗中提到:“科学决,尧舜权衡,龙蛇为辅”。

这句话提到了三位传说中的圣君和龙蛇这样的神兽,暗示了只有具备智慧和
道德的领导者才能治理好社会,使得社会回归正常。

通过寄托对智者的期待,作者表达了
希望乱世可以得到解决的愿望。

《曹风·下泉》是韩愈在唐代乱世中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社会现象的
扭曲和乱世的状态,表达了对乱世的痛苦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中还提出了才能治理社
会的智者的期待,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旨在通过描绘景物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作
者对社会乱象的忧虑和对社会进步的期望。

诗经14——曹风4篇

诗经14——曹风4篇

《诗经·曹风·蜉蝣》赏析【赏析】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

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

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

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

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

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

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

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

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

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

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

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

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

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

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

万古下泉诗的意思

万古下泉诗的意思

万古下泉诗的意思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意思是说,我一心梦想着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那万古传诵的《下泉》诗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愿望,也正是今天人们所日夜盼望的。

这首诗是《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意思是说,想那太平盛世的时候,田间的禾苗有雨露的滋润,长得欣欣向荣。

安定,有郇伯那样贤明的君主来关怀百姓,治理。

诗序说,《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

这里借用了原作的诗意,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顺应人民的意志,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把国家治理好。

《诗经》中的植物漫谈

《诗经》中的植物漫谈

项目呈现《诗经》中的植物漫谈⊙李慧 李文军[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 北京 100083]摘 要:《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涉及植物的诗共有142首,一共出现了131种植物,确认拉丁名的植物有127种(有的仅有科、属名)。

有的植物名称不同,但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如常、常棣、棣、扶苏、唐棣、郁指的都是唐棣;有的植物名称相同,却是不同植物,如萧有时指艾蒿,有时指青蒿;还有一些专有名词描述植物不同时期的状态,如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指死而倒伏的树木、灌指丛生的树木、栵指斩而复生的枝杈。

对每种植物进行研究与考证,让我们能够在了解植物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与寓意,体会其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植物在《诗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经》对植物的叙述不只是讲述植物本身,而是借助植物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深情的寄托和对生命的渴求。

从植物学、森林学、森林生态学和森林文化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一番解读,将十分有益。

关键词:《诗经》 植物 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一、研究概述《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记载,主要通过对植物的描写,阐述人世间的情怀。

《诗经》基本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中国社会生活的全貌,植物作为一种内在心神演绎变化的象征进入诗歌里,是人附加给植物以所谓人存于世的命运感的波动。

这种感知的习惯,生成了华夏民族“物我同化”“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一部分。

崇尚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精神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形成了丰富多彩、深刻独到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

《诗经》305首诗篇中涉及植物的诗共有142首,占比为46.56%,可见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都与植物休戚相关。

其中,160首《国风》中有83首,占比为51.88%;105首《雅》中有50首,占比为47.62%;40首《颂》中仅有9首,占比为22.5%。

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三首·其一魏晋: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标签抒情、叙事、古诗三百首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然:伤心的样子。

赏析“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