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海陆的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8)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海陆的变迁(2024版新教材)
现实中,人们已经找到了许多这样的事例,让 我们来探讨一下吧!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地壳的变动)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 迹,为什么?
(海平面的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人类活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变化 人类活动
板块的运动: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块的运动。
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 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
结论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
人为原因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问题:难道仅 仅是巧合吗?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 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 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非洲板块
印度洋 板块
红海是__非__洲__板块
和印__度__洋__板块张裂 运动形成的,最终 会形成新的海洋。
2011.3.11日本大地 震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 _太__平__洋___板块相互 碰撞挤压的结果。
下节课见
学以致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相 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现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的启示提出了大大陆西漂移洋的猜两想。岸轮廓有明显的对应性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探究一:
1、小明通过媒体得知:科学考察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心想 :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终年严寒,几乎不可能有植物生长,不具备形成煤炭的条件。小 明感到非常困惑,你能为他分析吗?
问题:难道仅仅是巧 合吗?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大陆漂移假说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2.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意识。
地理实践力
1.通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情与学法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具,动手拼图、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课的内容在《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江西道教名山的图片,引出《神仙传》。展示麻姑仙子的图片,说出沧海桑田的典故,从而进入本节情境式教学主题麻姑之《海陆的变迁》。
通过乡土文化的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置情境
1.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
2.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原因。
拓展型:1.板块构造学说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理由。
2.目前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情况。(任选一题查找资料并予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通过分层式的作业布置,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基础型的作业面向是全体的学生且对第二课时大陆漂移学说的学习做了铺垫;拓展型的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希望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对科学知识地不断探索还在继续着。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
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
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我提出的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件 (共38张PPT)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对于 人类而言
沧海桑田 只是神话
对于我们所在 的星球而言
这却是最真实、 最强大的生命动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
环太平洋 地带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海螺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
古鱼类化石
地壳变动
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的喜马拉 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意大利水城 威尼斯
海平面升降
全球气候变暖, 威尼斯的海平面 较之100年前已经 上升了23厘米。
圣马可广场
涨潮水深达80厘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点击国家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红海面积会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喜马拉雅山脉高度会发生怎样变化?为 什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中海面积会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
(点击返回)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主要原因
自然力
人类活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我们能否找到魏格纳当时的灵感呢? 哪两个大洲轮廓凹凸存在吻合?
北冰洋
• 大西洋两岸陆地凹凸明显的对应性
由此我们就可以断定大陆存在漂移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2 海陆变迁
作业:据测定的数据表明,喜马拉 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 1厘米多,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珠穆朗玛峰
海牛栖息在热 带浅海环境中, 鸵鸟生活在陆地 上,而且不会远 飞。按理来说, 他们都没有远涉 大洋的能力,它 们同时生活在大 西洋两岸的同纬 度地带,你能解 释这种巧合吗?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3、板块的运动
全球有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你会了吗?
请对照六大 板块图,解释阿 尔卑斯山脉、落 基山脉、安第斯 山脉的形成。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地中海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对运动,
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东非大裂谷和红海不断扩张,在一亿年 后是否会变成海洋呢?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 的知识说明原因吗?
非洲板块
印度洋 板块
红海是非洲板块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2、地图得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 的各大洲是相互连 接在一起的一块大 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 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的漂 移分离,逐渐形成 了今天七大洲、四 大洋的分布状况。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纸, 拼合以后的应 刷文字和行列 也一一对应.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1、沧海桑田
有人发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变陆地 ——地壳运动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
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
井、森林遗迹、人类活动遗迹等。
陆地变海洋 ——海平面上升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一、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A、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板块的运动方式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挤压碰撞)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二、跟踪训练1.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漫画反映的是()A.地心说 B.日心说 C.大陆漂移说 D.盖天说2.“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 B.世事的变迁C.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3.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A.人类活动 B.刮风下雨C.地壳运动 D.海平面的升降4.下列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是()A.唐山大地震 B.在地下放入炸药把山地炸平C.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D.华北平原的形成5.下列是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形成 D.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形成6.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① B.② C.③ D.④7.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A.喜马拉雅山上又众多的湖泊B.有森林遗迹C.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D.有海洋生物化石8.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东部和西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处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C.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D.人们在改造自然时造成的结果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1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1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知识点详解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知识点详解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2 海陆的变迁 重难点突破 素材(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海陆的变迁》重难点突破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模拟实验法──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地理问题,给学生以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1.“小旗”实验──用小旗演示海陆变迁。
人教版新课标七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改造
B.地震和火山活动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岩浆活动
思路解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而地震和火山活动只是地壳活动的形式之一。
岩浆活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作用力。
相对于板块活动,它们的力量还很小。
人为因素局限性更小,一般只是作用在地壳的表面而已。
答案:C
2.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是()
A.魏格纳
B.哥伦布
C.麦哲伦
D.斯孟森
思路解析:应该记住这些伟大的地理学家的光辉业绩。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圈的壮举;斯孟森首次登上南极洲。
答案:A
3.关于板块学说的内容,正确的是()
A.地球由七大板块构成
B.板块是运动的,都朝向一个方向运动
C.板块内部是活跃的中心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
思路解析: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是运动的,并且各板块的运动方向不尽相同,导致板块交界处可能存在挤压和碰撞,所以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而内部相对平稳。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哪些事例可以证明海陆变迁()
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B.台湾海峡内有古河道的遗址
C.印度洋海啸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
D.现在全世界平均气温高于2 000年前
思路解析:海陆变迁,指的是海洋和陆地两种地表形态的互相转化。
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前是海洋,海洋生物化石随着地表隆起;台湾海峡地区以前是陆地,所以具有古河道遗址;原来的小岛屿沉入海底后,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现代气温的确高于古代,但这不属于海陆变迁,而是气候变迁。
答案:ABC
2.以下名称中,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板块
C.北美洲板块
D.南美洲板块
思路解析:六大板块包括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北美洲和南美洲都属于美洲板块。
答案:A
3.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以下哪种现象()
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
B.泥石流
C.火山
D.地震
思路解析:板块交界地带互相摩擦挤压,导致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隆起的形成高山高原,断陷的形成盆地或湖泊。
泥石流是地表疏松,在遇到暴雨的情况下山石土层和着水流下泻形成的,和地壳活动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答案:B
4.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B.每一大板块之中都有一块大陆
C.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
D.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是由于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在不断地张裂
思路解析:板块学说认为全球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没有陆地分布。
红海扩张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而成的。
答案:AC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的山脉、岛屿、海洋有共同成因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与红海
B.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
C.红海与印度洋
D.乌拉尔山脉与大西洋
思路解析:板块学说认为,山脉一般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海洋是由板块断裂造成的。
答案:BC
6.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看正确的是()
A.稳如泰山
B.坚如磐石
C.沧海桑田
D.水滴石穿
思路解析:地质学认为沧海桑田,所以没有不变化的地形,不可能稳如泰山,也不可能坚如磐石;水滴石穿指外力作用改变了地形,也是正确的。
答案:CD
快乐时光
老师问:“小明,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贝壳类的化石?”小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真神奇!我真是服了它。
原来,贝壳们爬山的毅力是这么大啊!”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A.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思路解析:喜马拉雅山在我国的南部,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答案:C
2.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思路解析:非洲板块不与太平洋板块交接,所以不发生直接的作用。
答案:A
3.促使阿尔卑斯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
思路解析:阿尔卑斯山在欧洲南部,南面是非洲。
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形成的。
答案:BC
4.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C.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思路解析:板块学说认为海洋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山脉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
非洲板块和
亚欧板块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北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和弧状岛链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形成的,是旧地层消失的地方。
答案:AC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B.各板块既包括海岸山脉,也包括海岭
C.板块碰撞地区都形成高山
D.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山
思路解析:板块张裂常形成海洋和裂谷;碰撞时既可能形成高山,也可能形成海沟。
答案:AB
6.北欧岛国冰岛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原因是()
A.冰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C.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D.冰岛地处大西洋海底海岭张裂处
思路解析:冰岛处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板块活跃,地下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B
7.把左侧的地理现象与右侧相关的地理事物连线。
印度尼西亚又称为“火山之国”科迪勒拉山系地壳活动频繁我国西南地区多东西方向的山脉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了各板块所包含的范围。
印尼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和地震,号称“火山国”。
科迪勒拉山系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
8.将下列板块名称代表的字母,填在图中适当的位置。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
E.印度洋板块
F.南极洲板块
图2-4
思路解析: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外,其他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并且包括几个大洲和大洋。
所以,既要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也要记住它们的成员组合。
答案:
9.对比“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5
(1)世界上高大山脉的分布地带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否一致?为什么?
(2)我国哪些地区多火山地震?为什么?
(3)尝试解释我国东部地区山脉的延伸方向为什么与海岸线相平行?
思路解析:第(1)题将“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和地震”和“板块互相挤压形成山脉”结合起来考查综合能力;第(2)题考查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在我国疆域上的分布;第(3)题将“板块互相挤压形成山脉”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形成海沟、海岸线、山脉”综合起来。
答案:(1)分布是一致的。
因为高大山脉的形成基本上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也正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2)我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带、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地带多火山和地震,它们正好处在地球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3)我国海岸线基本上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大板块互相挤压,形成
了东部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