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题西林壁_长春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够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教学重点:诗意的理解和诗句的解读。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2.3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诗人情感和观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3.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3 写作法: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题西林壁》的背景。
4.2 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4.3 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意象。
4.4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
4.5 应用: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5.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句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自己的诗歌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题西林壁》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关于苏轼的背景资料。
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6.2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或白板。
教案、笔记本和笔。
第七章:教学过程7.1 课前活动:提前几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句的韵律。
7.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情感。
通过示例,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7.3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5.1《题西林壁》长春版
()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二、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出示练习
准
备
学生
课件
老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二、学习古诗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全班齐读古诗。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因此,我们要就要。
()指导朗读。
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分层次作业:
背诵这首古诗
搜集故事《盲人摸象》想想:这四位盲人错在哪里?
积: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其意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题西林壁》,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子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自学生词,教师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2)学生谈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检测学习效果。
(2)教师点评答案,纠正错误,总结要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文背诵、生词掌握、课堂参与等方面。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对方的学习进步和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题西林壁_长春版
设计老师执教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要点难点板书设计目标引导案审查人赵解放执教老师课型序号5题西林壁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默写古诗。
2.领会诗人在庐山时,察看的地址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景也不同样。
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觉与别人沟通。
5 题西林壁执教教师修横当作岭侧成峰改案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预习反应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后反省教师指引、点拨案自主、合作、研究案执教教师改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案一、导入(师吟诵):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生读古诗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同,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异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翻开课本第 22 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可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朗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联合课文的说明,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平生?(二)抓字眼,明诗意师:谁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当作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绵延不停;侧着看却忧如变为了一座山岳。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述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风景都不同样。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何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察看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光景是不同的。
若是你此刻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生沟通苏轼的资料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范文
《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3.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诗的美,培养热爱古诗的兴趣。
2. 理解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题西林壁》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西林寺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2.2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底蕴。
2. 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2. 视频: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简介《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事迹。
4.2 朗读课文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等。
2.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节奏等问题。
4.3 学习生字词1. 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语文下册5.1题西林壁教案1长春版
《题西林壁》1、引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2、齐读课题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
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4、自学古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
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古诗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作者横看庐山)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
(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指名读)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
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
(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
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意境的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庐山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义和诗句的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庐山为题材的小诗。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运用生字词造句。
3. 写一篇以庐山为题材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题西林壁》的文学背景,领悟诗文的意境。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诗人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准备1.课文PPT2.相关诗句卡片3.诗词鉴赏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名叫《题西林壁》。
请大家先guess一下,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呢?2.对,是宋代诗人苏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朗读《题西林壁》。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请同学们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画面。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欣赏PPT中的庐山风景,感受诗中的意境。
2.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谁能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对,是苏轼。
那我们来复习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吧。
二、诗歌解析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析诗中的哲理。
2.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夸张等。
三、诗歌背诵1.请同学们尝试背诵《题西林壁》。
2.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最快、最准确。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诗句,描绘一幅庐山风景画。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题西林壁》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课后作业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庐山风景画,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短文,谈谈对《题西林壁》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1.请同学们欣赏其他与庐山有关的诗句,如:《望庐山瀑布》、《庐山谣》等。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解释《题西林壁》的题目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
2.2 诗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
鼓励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背景和意义。
3.2 诗文讲解:逐句讲解《题西林壁》,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古诗。
5.2 文化欣赏:向学生介绍其他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填空题等形式,巩固对《题西林壁》的记忆和理解。
5.1题西林壁长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布局合理,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条理性。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困难,以及部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讨论,提供更多线索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诗词的字、词、句来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慨,培养对诗词的喜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词意境的品味,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2.设计有趣的朗读活动,如诗词接龙,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情况,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背诵诗文:要求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巩固对诗文的记忆。
2.诗词鉴赏: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进行鉴赏,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
3.阅读拓展:要求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讨论法和朗读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互动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朗读指导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增强他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5.1题西林壁》word教案 (6)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
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
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
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2. 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 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之瑰宝。
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
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生:背诵古诗《春日》、《咏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师: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生:(生答、齐诵)师: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现在让我们也一起去观赏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石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生答)《题西林壁》谁说说什么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学生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下《5.1题西林壁》word教案 (3)
5—1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五年级下《题西林壁》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1.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1.4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2运用绘画、表演等创新手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1.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庐山的印象。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庐山的资料。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生字词和诗句含义。
4.诗歌解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2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创新活动5.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创新形式(如绘画、表演等)来展示对《题西林壁》的理解。
5.2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其他关于庐山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四、课后作业1.课后收集其他关于庐山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2.书写《题西林壁》的硬笔书法作品。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题西林壁》的兴趣。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附:《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生读古诗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四人小组表演
过关展示案
执教教师修改案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目标引导案
设计老师
审核人
赵解放
执教老师
执教时间
课型
序号
学习内容
5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
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板书设计
5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
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执教教师修改案
预习反馈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后反思
教师引导、点拨案
(教师活动)
自Hale Waihona Puke 、合作、探究案(学生活动)
执教教师修改案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
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
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
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