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三章-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三章-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三章-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单选题]1.实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江南博哥)典型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单选题]2.(),是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时期,废除由群众推荐上大学的制度,恢复入学文化考试。

A.1977-1985年B.1985-1992年C.1992-2000年D.2000年至今[单选题]3.高等学校劳动人事制度包括()。

A.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B.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C.选人制度和分配制度D.选聘制度和分配制度[单选题]4.()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格局和模式的总称。

A.高等教育体制B.高等教育结构C.高等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功能[单选题]5.关于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说法错误的是()。

A.只存在单一投资主体,即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B.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而且也是办学者和管理者C.这种模式只能出现在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如前苏联D.政府和高校之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的关系[单选题]6.实施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

A.英国B.法国C.美国D.曰本[单选题]7.法国高等教育的地方管理机构是()。

A.地方政府B.地方教育部门C.大学区D.教育督查[单选题]8.关于全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说法错误的是()。

A.权力分散既可以是向地方政府分散,也可以是向高等教育部门分散B.高等教育的分权体制多出现于实行高度自治的分权的国家,如德国、英国C.社会广泛参与是分权制的一个典型特征D.分权制管理方式一般具有宏观指导、服务和监督的性质[单选题]9.实施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单选题]10.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的国家是()。

A.英国、德国、日本B.英国、法国、日本C.美国、德国、英国D.日本、法国、意大利[单选题]11.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是()。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 ❖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 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 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 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
❖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教育 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真正意 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论证教育 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 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 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
夸美纽斯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 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 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 的人。
•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 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 形态的学科。
赫尔巴特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 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怎样生活。
斯宾塞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十九分。
• 德国教育家拉伊(W. A. Lay, 1862-1926)1903年出版的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 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 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三章 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吸引中国留学生。 中国的学前教育也逐渐从学习日本向学习美国转变。 如陶行知、陈鹤琴等。

在中国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 资也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中 国蒙养院。

请外国教员(包括日本和西方的)在中国学前教育 机构任教的办法,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一方 面解决中国师资的匮乏,一方面引入西方近代学前 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同时渗透了奴化思 想。






第三种恩物是木制立方体(积木)。可以分为8个 小立方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正立方体。这种 “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以 及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观念。通过各种形状 的堆砌,还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的组合能力、造型、 建筑艺术及象征性联想的能力等等。 第四种恩物是可分为8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8 块长方木块各长5公分,宽2.5公分,厚1.25公分, 合起来成为5公分的正立方体。儿童在游戏中可通 过长方体的比较获得长、宽、厚的观念等等。 第五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的木制 立方体。其中有3个小立方体又分别对分,形成6个 三角体;有3个小立方体分别4等分,形成12个三 角体。 第六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 其中一些还可分木板、斜角等更小的部分。 通过第五、六种积木游戏,给儿童提供各种形状的 几何图形,为儿童未来学习几何和数学打下基础。

第一节 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殖民 第二节 教会与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观念,并不是在中国传 统教育的这棵老树上自动发出的新芽,而 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大碰撞过程中逐渐产 生的。


1902年9月,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联名呈奏《次第兴 办学堂折》,里面就谈到日本学校的情况。明治三十一 年(1899),日本“虽穷乡僻壤,赤户单丁,或开夜学及半日 学校、隔日学校、日曜学校,免其束脩,假以书籍及教科 用具”。 “幼稚园已过300所,尚议扩充”,而“国之强弱由于民之智 愚,日本之兴,盖在于此”。③从中可嗅出张之洞等人已 有仿照日本幼稚园设立学前教育机构意向的味道。 1903年9月,由张之洞谋划、端方主持开办的湖北幼稚 园在武昌寻常小学堂(后又称模范初等小学堂)内正式开 办。仅从机构名称“幼稚园”直接从日本引进,便可知这 是一所受日本学前教育影响极大的幼稚园。鉴于当时 国内尚无专门的幼教师资,特聘请三名日本女师范生任 教。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试卷(附答案)

教育学试卷(附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一、单选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个人是(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A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B.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C.教育内容、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形式 D.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 B.目的性 C.规律性 D.社会性 E.复杂性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DE)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BCD)。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D )。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市人社局培训机构教师资格上岗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结业考试复习资料

上海市人社局培训机构教师资格上岗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结业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通论第1章教育的发展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形式。

私学始于春秋时期,教育内容以《六经》文献为主,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书院是唐朝以后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机构。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有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所订。

该学规形成了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使书院教育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并成为后世书院办学准则和学规范本。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感情较深。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在奴隶社会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和“乐”是六艺教育的核心。

礼的内容相当宽泛,包括奴隶社会的宗教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和各种礼仪等。

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宋元以后流传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

官学、高级私学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五经是指如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维基百科”的网址是:。实源自作业二 实践主题:围绕自选题目检索文献 实践作业: 1.罗列出你所查找到的三本相关著作。 2.罗列出你所查找到的至少6篇以上的相关论文。 3.阅读书籍和论文,做简要总结其观点。
四、 文献资料的整理
反思:你怎么整理查到的文献资料?
(教育理论卷)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教学、 游戏、幼儿教师、家庭教育、幼小衔接、幼儿园 管理、现代学前教育技术、中外学前教育史、学 前教育评价
(二)期刊和报纸
期刊(最有效、简便的途径) 学前教育期刊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 和普及性期刊等。 《学前教育研究》(月刊) 《学前教育》(半月刊)(幼教版 和家教版) 《幼儿教育》(旬刊)(家教版、 教师版、教育科学版) 《早期教育》(家教版、教师版)
(一)文献阅读的方法
翻阅
―一目十行”(浏览)
粗读
―走马观花” (逻辑体系和主要观点)
精读
―咬文嚼字” (逐字逐句、反复阅读)
阅读注意事项



1.摘要精读、引言通读。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2.带有目的阅读:和查找文献主题相关。 3.先易后难:先看页数少、内容少的,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 相关的文章(一线教师写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再看学术性 理论性强的文章。 4.在分类整理文献的基础上阅读。 5.集中时间读文献:文献需要连续不间断地阅读,一篇文献 或一类文献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读完,否则看了前面忘了后 面。 6.阅读文献养成记录的好习惯:每看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划线 索图,了解他人的科研思路。对重要内容、重点短语或句子 等做好标记或总结。
(2)全文数据库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5.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6.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7.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练习题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选择题1、()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规格。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传统 D.人口状况2、()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传统 D.人口状况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传统 D.人口状况4、()制约着学校的布局。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的地域分布 D.人口的结构5、()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和重要内容。

A.教育思想现代化 B.教育制度现代化C.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6、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B.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C.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D.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强调:()。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B.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C.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D.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8、1995年5月6日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B.“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C.“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D.“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下面关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教育包含文化B.文化包含教育C.教育和文化是完全独立的D.教育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10、教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

A.社会性B.长期性C. 相对独立性D.意识性11、下面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C.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D.教育通过造就政治人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2、()是我国教育战略地位确立的依据。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每10万人中第三级教育学生数的国际比 较
美 英 德 法 加拿 日 意 中 印 国 国 国 国 大 本 大 国度

533 313 262 360 6984 313 310 46 61
9 980
9 3 13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 较
傅道春编著: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 教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下表为部分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 18.5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培养了155.5万人。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 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 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 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 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 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1992
5.5%GDP
加拿大
1992
7.6%GDP
日本
1991
4.7%GDP
德国
1993
4.8%GDP
英国
1992
5.4%GDP

03-讲义-2019(1)-教育学-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1)

03-讲义-2019(1)-教育学-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1)
第三章 教育文献的检索与 综述
提要
(一)教育文献(literature)的价值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主
要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 (四)文献综述的作用及怎样进行文献综述
(一)教育文献(literature)的价值
教育文献(literature)是指记录已有的教 育研究成果的载体。
CN42-1041/G4 CN42-1268/G4 CN31-1724/G4 CN11-1278/G4 CN11-1610/G4 CN31-1842/G4 CN22-1022/G4 CN43-1358/G4 CN11-4525/N CN51-1580/G4 CN23-1066/G4 CN43-1038/G4 CN11-1736/G4 CN33-1304/G4 CN11-3792/G4 CN11-1200/G4 CN11-2962/G4 CN11-2606/G4 CN11-3826/G4
美国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创刊于1978 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 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 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 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 同。
文献综述还是展示研究者对本领域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文献综述的质量是评价学位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
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陈旧过时的资料;
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全 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关资 料;
保留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文献资料;
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2015上海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各章重点)

2015上海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各章重点)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各章重点)教育与教育学1、P3教育的含义:通常来说,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之中,其外延包含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P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P5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4、P9教育的历史演进(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2)、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3)、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2)、古代形态的教育特征:(1)、学校教育史教育的主要形式。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现代形态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公共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普及性。

(4)、教育的法制化。

(4)、当代形态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P11主要的教育理念含义:自己写,必考(1)终身教育理念: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2)全民教育理念:全民教育坚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基本原则,提出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主张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

(3)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练习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练习

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方法导论习题及答案:课堂教学方法一、单选1、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是A.讲授法B.实验法C.讨论法D.参观法2、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是A.语言表达水平B.层次分明C.系统完整D.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教师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A.精心设问,提好问题B.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C.指导好讨论过程D.及时总结讨论结果4、谈话法的特点是A.教师问学生答B.师生对话C.学生问教师答D.教师起控制作用5、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叫:A.参观法B.实验法C.演示法D.练习法6、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法B.参观法C.演示法D.练习法7、参观法最主要的特点是A.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B.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D.突破时空障碍8、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A.实习法B.参观法C.演示法D.读书指导法9、愉快教学法的首先倡导者是上海特级教师A.李吉林B.倪谷音C.刘京海D.邱学华10、情境教学法的创建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A.刘京海B.李吉林C.邱学华D.倪谷音11、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A.愉快教学法B.情境教学法C.尝试教学法D.成功教学法12、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是A.愉快教学法B.尝试教学法C.情境教学法D.成功教学法13、尝试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A.激发学生的情感B.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C.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D.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14、成功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学习的A.积极性B.主动性C.内部动力机制D.外部动力机制15、成功教学法主张坚持对学生实施A.鼓励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鉴定性评价16、发现教学法的倡导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A.布鲁纳B.加涅C.奥苏伯尔D.布卢姆17、暗示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A.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8、非指导性教学法的首倡者是:A.加涅B.罗杰斯C.布卢姆D.杜威19、在非指导性教学法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A.推动B.促进C.支持D.鼓励20、中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谈话法B.实习法C.练习法D.实验法2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二、多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2、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A.愉快教学法B.情境教学法C.尝试教学法D.成功教学法3、情境教学法提出的依据主要是A.情意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B.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统一4、一般来说,为教学创设的情境主要包括A.生活展现情境B.自主体验情境C.音乐渲染情境D.语言描述情境E.实物演示情境三、判断题1、(分析:每一堂课,总有其教学目的,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话讲的多少,而是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都能直接达到目的地。

教育概论大纲

教育概论大纲

《教育概论》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力图对教育问题有一个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构成了教育理论或学说。

2、合理解释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的理性认识,寻求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领悟教育真谛。

绪论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1)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在(2)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的命题和范畴2.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1)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拉特克:《新方法》(1617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卢梭:《爱弥儿》(1762年)3.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18世纪)格斯纳:1735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教育学研讨班”康德:1776-1787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教育学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4.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9世纪)(意义)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1)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2)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4)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5.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2)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应与儿童及其生活联系在一起。

6.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2)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3)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科①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②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③教理学(educology)新术语的提出pedagogy(教学论或教学法)→education(教育的知识)→educology(教育知识体系)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理由三点: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理由三点: 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 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 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 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 , 才能得到 解释与说明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 性品质 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 种子或原因。 种子或原因。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当人们把社会狭隘地理解为国家, 当人们把社会狭隘地理解为国家,社会本位论 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即国家主义。 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即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带有明显的狭隘性与排 他性, 他性,它实际上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 目的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危险的。 目的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危险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 教育目的、 的关系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普 遍的、 一般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遍的 、 一般的要求 ,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 理 想性、 想性、终极性特点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 造者,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人是社会的产物, 其发展依赖于社会, 人是社会的产物 , 其发展依赖于社会 , 受制于 社会 个人只是抽象的, 个人只是抽象的,社会才是真实存在的 社会是个有机个体, 社会是个有机个体,具有超乎个人的存在性质 人所以为人, 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 人所以为人 , 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 , 参与社会 生活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决定个人的存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在,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指把个人看作是目的, 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指把个人看作是目的, 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 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指将社会的生存、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 与发展, 与发展 , 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 的来追求。 的来追求。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个体先天拥有一个独立的、 个体先天拥有一个独立的、超验的自我 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 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在,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 体还是社会, 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 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 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者强调: 真诚; 存在主义者强调:(1)真诚;(2)选择与决 独立承担责任。 定;(3)独立承担责任。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 主 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社会学派的 涂尔干、纳托尔普、白尔格门 涂尔干、纳托尔普、 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 教育目的论 意大利学者秦梯利
பைடு நூலகம்
1.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 适应社会生活, 适应社会生活,是要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个 人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社会特性的个人。 人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社会特性的个人。 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 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 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 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白尔格门认为“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康德、裴斯泰洛齐、 自由主义的 约翰 密尔、伯特兰 罗素、哈耶克、 密尔、 罗素、哈耶克、 洪堡、 西能、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 西能、爱伦 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教育应尊重、 顺应儿童的天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 “ 自然人 ” , 而不是社会 公民” 的“公民”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个人。
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与社 会的尊严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有 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 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
个人本位论强调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 个人本位论强调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个 人自由的价值。 人自由的价值。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 个体思想的自由;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 个体行动的自由。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思想自由、 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 1 ) 思想自由 、 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 、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 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 2 ) 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是创造文明的前提 条件; 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条件;(3)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主张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 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 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 , 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格独立与尊严 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 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 , 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 促进个人一切能 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推崇个人的价值, 推崇个人的价值 , 特别推崇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和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 信奉自由教育,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 信奉自由教育 , 体,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无可估量 的发展潜能 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 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 , 把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 发展视作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 ” 是对 “ 培养目标 ” 的具体 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对“ 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 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19世纪末20 以日本、意大利、 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 育是其集中体现。 育是其集中体现。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 : “ 我以为国家公立学 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 校的目的 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是教育 有用的国家公民。 有用的国家公民。” 意大利学者秦梯利认为, 意大利学者秦梯利认为 ,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 要造就能倾听来自“国家”的声音, 要造就能倾听来自“国家”的声音,服务和献身 于国家利益的良好公民。 于国家利益的良好公民。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 教育 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 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