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本文就鲁迅创作、刻画知识分子目的出发,论述了鲁迅笔下的四种知识分子类型和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揭示了刻画知识分子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社会意义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种三位一体的特征使他和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的区别性的存在。
对于读者而言,鲁迅仍一天天沉入历史,其思想和作品成为经典就是明证:不仅证明了其成就的辉煌,而且强调着与当今生活的距离。
换句话说,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
就其“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堪称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它并非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
所以,要了解鲁迅有必要解读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一、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类型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搂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他的笔下,有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种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
孔乙己曾有过“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美梦,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和孔乙己一样,陈士成同样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他已经参加过十六次科举考试,但每一次都落榜。
尽管他想象得很美:“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要清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外放”,可是“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
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知识分子,历来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阶层。
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形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79-0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命运多桀,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弱点、缺点。
在这里,我暂且把他们归为四个类型,并做简单分析。
其一、科举制度的殉葬者。
这类人物深受“八股取士”的毒害,至死以“捞不到半个秀才”为心中永远的痛。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就属于这一类型。
孔乙己,一个具有诚恳善良品质的读书人。
却死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律条,在咸亨酒店里,他便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贫穷又颓唐、衰老又迂腐。
“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这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
最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在他心目中,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平步青云,功名唾手可得,但他竟会屡试不中,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
他的锦绣前程,被一次次的考场失意砸碎。
绝望中,陈士成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幻海。
其二、歧路与穷途中的妥协者。
这类知识分子以《端午节》中的方玄绰,《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为代表。
方玄绰有过和罪恶社会斗争的勇气,对北洋军阀统制下的黑暗现状抱有不满情绪。
但是,他把自己紧紧的拘囿在平庸的个人生活圈子里,沉溺在口头上的不平和感慨中,找出种种借口逃避斗争,在妥协退让中,发明了一种“差不多”说,用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懈怠。
高尔础老夫子,曾“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曾仰慕过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曾抱着“振兴女学”的豪壮思想跨人“贤良女学校”任教。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反抗与压迫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5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61、伪君子四铭---------------------------52、文化流氓高而础-----------------------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91、激进青年吕维甫-----------------------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8浅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而小说就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类型(一)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之类——苟延残喘型《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是一个觉醒者,青年时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以至和别人相打起来,他在反封建和神权的时候态度鲜明、敏捷精悍的,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
于是,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不如意的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
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
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之类——自暴自弃型《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饿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根据鲁迅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特征以及当时思想背景、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分类剖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以大的希望,也给他们以大失望与大痛苦,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人们,承受着“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而又满怀着毁坏“铁屋子”希望的反叛者、探寻者,但是他们并不确知清醒后的路向,这种处境与心态即带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也从而具有超个人的历史内涵,因而也称之为“孤独者”。
当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先进与落后,新型与旧型的知识分子之分。
与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相比,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作者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精神、情感联系。
这些人物与作者共生于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从狂人、夏瑜到疯子,至吕伟甫、魏连殳再到涓生等此时期的几代知识者,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一、与黑暗势力水火不容的猛士《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中的狂人尽管精神失常,情绪烦躁,语无伦次,常有错觉,但他却是带有新气息的知识分子,是目光炯炯有神的叛逆者,与吃人的封建礼教水火不容、格格不入,是一个活生生的颇有思想和个性的先知先觉者。
首先征人思维敏捷具有五四时代的怀疑与否定精神,他喜欢思考、研究问题,他不盲从,不轻信,好独立思考,寻根究底。
其次,狂人具有清醒的认识。
狂人认识之清醒,最宝贵的表现就是对封建社会与骗人礼教“吃人”本质的判断。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目录摘要 (1)一、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背景 (1)(一)社会原因 (1)(二)个人思想原因 (3)二、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4)(一)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4)(二)“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 (5)(三)“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 (5)(四)旧知识分子形象 (6)(五)下层知识分子 (6)三、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内涵 (7)(一)作者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揭露了腐朽封建势力强大(7)(二)作者通过对疯狂者形象塑造,表达了一种反抗封建精神 (8) (三)作者通过刻画假洋鬼子形象,表达对社会的思索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所表现的鲁迅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意义及人物形象类别来比较全面把握鲁迅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力争对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理解,同时也可以全面看待鲁迅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了解中国旧知识分子命运,他们虽由于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不一样,但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无论是那一类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最终的结局都值得人们去深思。
鲁迅更深刻认识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认识了他们在阶级社会中的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作用,总观鲁迅描写知识分子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有所批判,其实给予更多则是同情。
鲁迅是伟大的。
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写了他们的长处,也写了他们的短处。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所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用革命观点认识现实、反映现实。
关键词: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形象广义类别封建礼教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几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显示了鲁迅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研究的方法大多是对单个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实鲁迅在小说中特别注意营造不同的知识分子系列形象。
本文试图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按照性格特征进行分类,从人物系列形象角度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者,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象,并对当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与思考。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作品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形象,并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旧时的知识分子形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一、引言被誉为“民族灵魂”的鲁迅不仅使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旧文化的批判者、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事实上,鲁迅是最早把目光投向知识分子,并开始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反叛传统型的,也有反抗—沉沦型的,更有个性解放型的。
但无论是在对哪种形象的知识分子进行塑造时,鲁迅先生都以他较为独特的写作视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因此,对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 ,对重塑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类型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鲁迅先生关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与分析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类型: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以及反抗封建制度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知识分子。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提及鲁迅笔下封建制度受害者和牺牲者的知识分子形象,我们首先应当想到的就是《孔乙己》中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者—孔乙己孔乙己可以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逐渐成为一个穷困潦倒、充满文人酸扁气味的人。
他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去考取功名利禄,但是最后却成为一个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的废物。
他所承受的只有酒客们的嘲笑声和挖苦声。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关键词】知识分子殉葬者卫道士叛逆者觉醒者一、封建制度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陈士成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所追求的出路,和借以走上这条路的手段——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可靠的依附。
历史根本不可能再给他们安排什么好的命运。
他们只有潦倒一生,被打断了腿在众人的轰笑声中爬行远逝;或者身神经错乱地淹死在万流湖里。
对这样的悲剧人物,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了科举制度所依附的封建制度本身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二、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形象与鲁四老爷如出一辙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酒店里掌柜和顾客也很认同:“……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虽然丁举人未说一言一语,一直躲在幕后,而他情感的温度,通过这两句对话,让人体察到的是透体的冰凉。
他的行动意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蛮横,及其作为鲁镇封建宗法伦理道德“主人”的面目已狰狞地显露在台前,显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就是这样的“品节详明德行坚定”。
由于他们既骂且打,致使祥林嫂、孔乙己精神意志摧折和思想愿望毁灭,集中表现了社会思想环境的险恶及其破坏性力量,它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扼杀着人的正常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
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是十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宪兵”。
《肥皂》中的四铭。
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
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
礼教视 为人生信 条 ,保 持传统 的
思 想 状 态 ,对 于 无 法 抗 拒 的 时 代
以启 蒙主义 为 旨归取 材于病态 社
潮流始 终不能接 受 。陈腐 的思想
犹如腊 肉上 的肉芽 ,只 有一小撮 是新鲜 的。在封建礼教的浸淫下 ,
旧知识 分子 无 意识 地被 吞 噬 , 从
会 中不幸 的人 们 ,以揭示在迷 失
可分为三类 。 ( 一) 沉 没 于 旧时 代 者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 中知识
分 子 形 象 鲁迅 与钱钟 书所塑 造 的知 识 分子 虽取 材 于不 同 的历史 阶段 ,
但从 辛亥 革命 起 到解 放初 期 , 在 战 争 与 文 化 的 激 荡 下 ,感 时忧 国 的文化氛 围从 始至终 徘徊 于大师 笔下 。他们从 历史 的悲辛 中追 溯 到现实 的问题来 ,用 近乎苛刻 的 眼光描写 了知识分子 阶层在遗 留 的旧传统 中挣 扎 ,和 涌入 的新 文 化中徘徊 的文化窘境 。在这种 文
展 现 了新 旧交 替 的过 渡前期 , 被 围困在 “ 人作 为无毛两 足动物基 本根 性” 中的现代知识分 子 的人 生 困 境 。所 以 在 新 旧浪 潮 不 断 翻
们 面前 有着各样事 物 ,人们 面前
是最坏 的时代激 流 中。于是 在这 芜杂 的社 会 中,知 识分子成 为大 师笔下最好 的写作题材 。 民国到解放 初期 ,战争 不仅 对人 民的生活进行 扫荡 ,更 是在 精神文化 上对人 民产生 了巨大的 冲击, 在这个动荡 的社会 环境下烙
印 了一批 伟 大 的英雄 主 义形 象 ,
固 囝
学教 育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
嘲任 被 卓 丹 丹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张树霞.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唐莉.他们是孤独者——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J].湖南科技 学院学报,2005(6).
18
四、结语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他的小说题材丰富,人物性格饱 满,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3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一种 是受到封建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一种是对封建制度拥 护者的形象;一种是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这3种 知识分子形象让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人性特征变得丰满。在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手法上,对后世的小说写作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三、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鲁迅小说中还有一类知识分子,与前两类知识分子有所 不同的是,最后一类知识分子具有积极的进步思想。在鲁迅 的小说《在酒楼上》中有一个人物形象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形象,他就是吕维甫,他的思想积极而又激进,算得上是拥 有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社会转型期接受了新思想的 教育,前期充满了激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 黑暗势力的压迫,终究让他们逐渐的妥协,他们无力反抗庞 大的社会现实,吕维甫就是这样一个人,经受了新思想的教 育洗礼,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不自觉的沦为旧的 封建势力的帮凶。他们本来怀着满腔改革的热情,但是却难 以抵挡黑暗现实的洪流,最终变得妥协、软弱,尤其是底层 知识分子,本身面临着现实的压力,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 却没有很好的路子让他们去展现,最后不得不也变得麻木, 逃避现实。 鲁迅对于人物灵魂与人性的挖掘是极其深刻的,每一个 知识分子的形象都不是单薄的,鲁迅让他们在残酷黑暗的社 会现实中的形象展现的淋漓精致,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人 性特征已经不能够单单从“善恶”二元论来进行划分,而拥 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这也是鲁迅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他善 于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的细腻挖掘,用现实主义的笔 触来揭露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后的社会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作者:任毅卓丹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从鲁迅到钱钟书,两位大师通过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进行取材,在文化创作中为我们描绘了从五四运动到解放前夕知识分子的儒林众生相,塑造了沉没于旧时代的落后者与新时代的迷失者,揭开了在民族激荡之下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悲哀。
故本文将从两位大师的作品出发,从历史的纵向的角度对二者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分别从生存压力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影响出发,揭开鲁迅笔下仍旧迂腐不化/麻木自私的愚昧者人格和在孤寂的狂热之后不得不重归旧时代之中,懦弱与顺从的觉醒者人格。
在不一样的生存压力下钱钟书笔下变成了自私冷漠的享乐主义者人格。
最后分析文化转型对知识分子政治权利边缘化与社会角色使命弱化的关联,揭开文化的激荡下的民国知识分子在荒芜的大时代下的生存处境与精神价值观。
探索民国知识分子形象演变的过程,揭示病因,施以良药,为现当代知识分子找准社会定位做一个参考。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形象建构文化转型鲁迅小说钱钟书小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为底层群众与上层贵族之间的一个缓存阶层,既可谓是桥梁也可是阻隔,其阶层的复杂性既有大成之势也有寡民之态,纵观历史,随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浸染,知识分子阶层逐渐与仕族阶层融为一体。
到了民国,随着逐渐固化的阶层在社会的大动荡中被大规模的推翻洗牌,知识分子阶层也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演变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挣扎困惑于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激流中。
于是在这芜杂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成为大师笔下最好的写作题材。
民国到解放初期,战争不仅对人民的生活进行扫荡,更是在精神文化上对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烙印了一批伟大的英雄主义形象,更使得社会大众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显现出多元化的形象特征。
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像是《双城记》里所描述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于是,在这多元的时代下个人价值的选择造就了鲁迅先生与钱老笔下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鲁迅与钱钟书所塑造的知识分子虽取材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从辛亥革命起到解放初期,在战争与文化的激荡下,感时忧国的文化氛围从始至终徘徊于大师笔下。
他们从历史的悲辛中追溯到现实的问题来,用近乎苛刻的眼光描写了知识分子阶层在遗留的旧传统中挣扎,和涌入的新文化中徘徊的文化窘境。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笼罩下,鲁迅与钱钟书以启蒙主义为旨归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揭示在迷失的文化信仰下,现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面貌,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期间所创作的两本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篇章就占了五分之三,全面刻画出新旧文化碰撞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钱钟书则在其小说《围城》和《猫》中为我们展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前期,被围困在“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基本根性”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所以在新旧浪潮不断翻滚的民国汪洋大海中,鲁钱二位作家笔下塑造了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在无所依盼的时代转型中,面对旧思想的裹挟和新思潮的冲击,有的逆行,有的逐波,更有的,在荡起些许涟漪后迷失在这无尽的海浪中。
鲁钱两位作家笔下面对时代激荡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沉没于旧时代者沉没于旧时代中落后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类知识分子前大半个生命属于前清,新文化难以撼动他们的思想,仍然一心将封建礼教视为人生信条,保持传统的思想状态,对于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始终不能接受。
陈腐的思想犹如腊肉上的肉芽,只有一小撮是新鲜的。
在封建礼教的浸淫下,旧知识分子无意识地被吞噬,从而导致不挣扎、不觉醒的劣根性和悲剧命运。
这类知识分子形象在鲁迅笔下着墨甚多,在钱老笔下也有涉及。
一种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在吃人社会中被吃的祭品形象,一种则是沉浸在封建礼教的思潮中,在吃人社会中吃人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虽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废除了遗留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但革命之后,复辟势力依然猖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然根深蒂固,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在吃人社会中被吃的祭品形象始终将仕途作为唯一进身的可能,对旧时代抱有幻想,他们秉持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书生特有的清高品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越过越穷,“穷则坠青云之志”,以致沉没于旧时代漩涡中,死得悄无声息。
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便是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是前半生在清朝后半脚却踏入民国的知识分子,虽满口的“之乎者也”,但没有赶上最后一批的科举,有手有脚却没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始终穿着他破旧的长衫,可生活的窘境却只能让他如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甚至最后用蒲包盘着被打折的腿坐在门槛上喝酒。
孔乙己是个“受欢迎”的顾客,他一到茶馆,茶馆内外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充满了阵阵的嘲笑声。
在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的吞噬下,他不幸却也不争,可怜却变得更可恨。
他的沉没,在这片新时代大海中没有荡起一点儿的涟漪,没人知道。
无人认领的悲惨下场,不是时代的无情而是他的无能,长期依靠于封建礼教秩序,一下坠入无可依盼的新时代中,是他们在长期的吞噬之下选择了毫无声息地沉没。
沉浸于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形象,其中一类则是顽固不化的遗老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主要以乡绅为代表,在当地往往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他们拖着长长的传统文化的暗影,且在物质上是一定的受益者,所以面对新文化新思想时,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比普通愚昧民众排斥更为激烈,自始至终斥新迎旧,自觉地捍卫着这个吃人的社会。
这类形象在表面上维持着知书识礼的假面孔,实则满口仁义道德,虚伪自私,顽固不化。
而且因为身份地位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新时代新思想传播中仍做着吃人的勾当,是民主社会进程中的毒瘤。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风波》中极具遗老臭味的赵七爷。
鲁四老爷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他“讲理学”且具有“监生”身份,是个封建文化浸淫颇深的人,他反对新党新思想,迷信落后且自私冷漠,祥林嫂死的时候,他毫无怜悯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句话将鲁四老爷麻木自私的形象活现出来,与他操办节日“祝福”形成了可笑的对比。
赵七爷是鲁镇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然而“出色”的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三国志》。
其在革命以后便像道士一般将头发盘在头上以捍卫自己的信念,在听闻了“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后就马上迫不及待地穿上“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竹布长衫,以辫子恫吓曾经骂过自己是贱胎的七斤。
更为可笑的是在他的带动之下,村民们对七斤的犯法竟也觉得畅快。
除此之外,此类遗老形象还有《离婚》中的爱姑认为知书识礼的慰老爷和七大人,两位官绅老爷看似要为爱姑做主,实则一心维护封建礼教和秩序,“公事公办”、“和气生财”、“公婆说‘走!’就得走”、“都这样”等一系列父权夹族权地告诫之下,将爱姑原先为自己权益做斗争的思想吃的一点不剩。
就像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写的那样,“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
”最后慰老爷的夸赞:“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道出了鲁迅先生对此类吞噬新思想的毒瘤的无奈与赍恨。
在《围城》里方豚翁是钱钟书笔下此类形象的代表人物,他作为前清举人踏入新时代虽不如鲁迅笔下此类人物形象那般封建守旧,在时代的整体变迁之下能接受一小撮的新思想,但仍然迂腐拖不动时代的脚步,也摆脱不掉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就好比祖传的那个钟,跟不上时代。
对待现在的时事有自己老一辈的见解,但传达出的依旧是传统礼教所灌输的观念,例如在劝解儿子的婚姻观中引经据典阐释自己的理论:“嫁女必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在听说自己儿子赚的钱没媳妇多时,甚至觉得儿子坍尽了天下丈夫的台。
(二)新时代的迷失者1.迷茫于新时代者五四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从封建教育制度中挣脱出来,接受了近代西方教育,然而在新旧思潮的碰撞之下这类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演变下呈现出了两种游离的精神面貌。
一种是鲁迅笔下充满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旧中国,被五四运动唤醒的一批原本沉睡在封建礼教下的知识分子,他们敏锐嗅到了时代的痛苦,在狂热的民主主义思潮下,摒弃旧时代的价值规范,满怀热情与期待地投身于革命中。
然而伴随着革命热潮的退却,被唤醒的他们却无法唤醒周遭愚昧的人,甚至尚未建立的新价值观在潜意识中传统思维和无奈的现实环境的扼杀与围攻下被逐渐凋敝与瓦解。
他们是鲁迅笔下的一抹亮色,虽然苦苦挣扎还是无力抵抗被黑暗吞噬的命运,但是他们反抗过,只是力量太渺小不足以撼动这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根基。
他们是挣脱黑夜的晓光,也是游离于黑夜的星辰。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脱离现实,象征反封建的觉醒者,鲁迅先生用十三篇狂人的日记,描写了觉醒的知识分子在旧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下的人物境遇,一是思想得不到认可的压迫,二是肉体囚禁的煎熬。
在这种双重压迫下被治愈的狂人也只能接受命运,“赴某地后候补矣”。
深刻揭露了上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
而狂人在妥协后也只能不甘地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救救孩子。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同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二者看似相同的境遇却在面对生活的压力下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前者虽在命运面前躬行了先前所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推崇的信仰,所主张的一切,然而看似沉沦实则用活着来抵抗着这不可抵挡的命运,内心仍埋着不甘被征服的桀骜和不驯,最后用肆意糟践自己和别人的方式,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眼嘲笑着这麻木不仁,虚伪成性的社会。
后者则在生活与家庭的压力下选择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生活,如他说的:“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苦涩的话语表达了其内心清醒的认知却还是放任无奈的选择来销蚀自己曾经热情的灵魂。
后者与前者最大的不同便在随着时代热情的退潮前者将内心的不甘表现出来而后者则将内心的不甘隐忍下去。
《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是一对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追逐爱情,敢于打破传统对爱情的束缚,即使在面对抗争路上时时遇到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时,涓生能用骄傲和反抗支持着,子娟则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美好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窘迫,涓生在现实的生活窘境下,竟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抛弃了子娟,放弃了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