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分布

合集下载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r2 = 0.979 r2 = 0.978 r2 = 0.986 r2 = 0.987 r2 = 0.986
1、日本案例
50
城 40
市 30
人 口
20
万 人
5
1955-65-75-85-95回归线
1955年
/
0
5 10
50 70
城市规模的位序
图2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
2、中国的验证
1953年 Pi = 781.18 Ri-0.906 r = 0.990 1963年 Pi = 910.87 Ri-0.888 r = 0.992 1973年 Pi = 554.84 Ri-0.811 r = 0.991 1978年 Pi = 773.56 Ri-0.762 r = 0.987 1990年 Pi = 1058.25 Ri-0.737 r = 0.995
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 2000年 Pi = 1872.54 Ri-0.729 r = 0.994 (7)
式(7)中,截距不固定。
2、中国的验证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 类型。
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 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我国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想规模小得多。
1 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2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分布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2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7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7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 K
值)来表示。

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模型认为K值是常数。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 级越高,K值越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这些结论都可能成立,但如果 城市规模级划分的间距不同,这种关系就会变化。表7-1中的B栏,是同一 个假设条件下的城市体系,因等级划分不同,K值可以完全不同。城市金 字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 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 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
三、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一)中国城市发展政策演变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 50年代末、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 ★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建设小城镇;
(二)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小城市重点论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
中的有益影响。例如,有人认为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 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
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
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 引投资。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 达方法。由于人口规模资料容易获取,因此 常被用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是马克· 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 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城市规模分布学术界通常分为 ①首位分布 ②位序-规模分布 ③过渡类型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规模(万人)
城市数量(个)
人口所占比重(%)
>100
31
41.7
50~100
28
12.6
20~50
119
24.6
<20
289
21.1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0.990
-.188
广东
17
145.11
0.954
0.947
50
150.29
0.627
0.961
-.327
省区
1985
1994
q变化值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广西
11
103.86
1.356
0.925
12
101.45
0.929
0.985
-.427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对于了解中国国情,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
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规模分布概况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概况反映了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可以通
过对全国各省份的城市规模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分布的大致情况。

各省份的城
市数量、人口占比、人口密度等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还可以计
算各种城市规模的占比,比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数量分布,以
及大中小城市的数量分布等。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可以通过对城市规模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以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等指标,来研究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还可以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规模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课题,需要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探讨和总结,才能获得准确和科学的研究结论。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
还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地理、经济、人口等多个因素,以及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能
得出有关城市规模分布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全面认识。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国家,其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城市规模分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

大部分人口和经济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这些大城市都有着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数量较少。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对于资源分配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大城市的人口过多,导致了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

与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面临人口外流、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平衡城市规模分布,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目标。

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城市规模分布。

一方面,鼓励大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本;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支持力度,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跨地区的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竞争力。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地区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差异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体系的 规模分布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年提出
英国100—14—13,
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117.8 万人);
丹麦100—11—9,
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 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城市金字塔
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
城 是市( 晋)级第为110节0—2城00市万人规口模的分城布市理数论目
A.10个 B.12个 C.14个 D.16个
1980年城市数
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 作对数变换后,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分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可以根据q判断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一般 以q =1为理想状态, q >1为分散状态, q< 1 为集
中分布。
▪ 在规划确定合理的q值和总区域城市人口后,可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 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 人 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这是 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 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 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 开的。在这样的条件 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汇报⼈⽬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增长速度的变化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4PART.1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把中国列⼊对数正态分布类型(1960)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1982、1993)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研究的⽅法不同,侧重点不⼀样,但取得了⼏点共识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结论:q<1由r看出负相关q变⼩,⼈⼝规模变⼤,往均衡⽅向发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定时段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点共识):改⾰开放以来我国⾼位序⼤城市⼈⼝增长加快,(Pi变⼤)⾸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2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q<1)1在绝⼤多数情况下,我国⾼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城市的实际规模⽐它们的理论规模偏⼩,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以后,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益均衡,(q变⼩)但各时期的波动很⼤。

3PART.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集中发展阶段1960年以前2.分散阶段1960—1980年3.“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1980—1990年4.基本稳定时期1990年代以来城市⼈⼝统计⼝径是⾮农业⼈⼝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特⼤城市数量增加、⽐重上升,地位加强,⽽中⼩城市⽐重下降;⼤城市、特⼤城市中等城市⼩城市加强削弱削弱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2、20世纪60、70年代⼤城市、尤其是特⼤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原因:1)搞“三线”建设,⼤城市⼈⼝“下放”农村,⼤城市和特⼤城市的地位受到削弱。

2)“⽂⾰”动乱市镇的建制⼯作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城市递补。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图7—5 贝里的城 市人口规 模分布的 几种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 —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 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 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 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 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 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25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 q=1 时的特例。对( 6 )式作对数变 换:lgPi=lgP1-qlgRi (7)
三、位序—规模法则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 =P1/Riq

(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在分析中发现,38个国家中有: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 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
图 贝 里 的 城 市 人 口 规 模 分 布 的 几 种 类 型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 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 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
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等等。
§7.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 , P2 ,„, P11 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 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
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中国的一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些城市经济发达,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

一线城市的规模扩大,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基础设施的扩建和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代表,也是人们向往的城市。

二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增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开始崛起。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和居住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徙。

二线城市的规模扩大,不仅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线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局限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也开始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的规模可能相对较小,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城市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和资本,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大。

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未来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各个城市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

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

如中国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是上海,而处于首位级的则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沈阳等数个。

通过首位城市规模与总城镇人口之比例(首位城市比)和首位城市同第二、三位城市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可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特征、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也有种说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省的首都或省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

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

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计算简化和易于理解的需要,杰斐逊提出了“两城市指数”,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S=P1/P2。

两城市指数尽管容易理解和计算方便,但不免以偏概全。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四:将(3)式P=P1/(R )两端取对数, 变换为
q
lg P = lg P1- q lg R
( 4)
• (4)式为一条形如 y = a - bx的直线方 程。其中, a为截距,b为斜率。 • 由斜率q的大小变化,有如下图示:
lg P = lg P1- q lg R
方程图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二、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三、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
四、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 • • 城市规模的金字塔结构 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的首位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金字塔式结构
• 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规模等级越大的城镇 数目越少,规模等级越小的城镇数目越多。 • 城镇的规模等级与城镇的数目成显著的反向 关系,这一普遍性现象,称城市规模的金字 塔式分布。 • 金字塔式城镇规模结构原理,常常是判断一 个国家或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是否正常的依据。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一:
P*R=K
(1)
P :城镇人口规模; R :按照人口规 模排列的城镇位次;K:常数。
• 公式一是1913年奥尔巴克研究5个欧洲国 家和美国的城市时,给出的关系式。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二:令(1)式P*R=K中的K=P1, 则有:
( 2) P1是按照人口规模排列的首位城镇人口规模。 • 根据(2)式有: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城镇 人口的1/2,第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 1/10,等。 • 公式二是1949年捷夫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城市时, 给出的公式。捷夫模式作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 种理想状态,而被广泛的接受。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英国100—14—13,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 (117.8 万人);
丹麦100—11—9,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 (91 万人);
奥地利100—8—6,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 (15.3 万人);
墨西哥 100—18—13,墨西哥城(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 拉哈拉(18.4 万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规模分布 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包括:城市首位律、城 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一、城市首位律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
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
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 影响。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2)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3)
二、城市金字塔
1、现象: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 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 而变动的关系图。
不同城市规模组之间城市数量的差率可以用 每一规模级城市数与它上一规模级城市数相除的 积(K 值)来表示。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德国
1 Berlin 2 Hamburg 3 Mü nchen 4 Kö ln 5 Frankfurt 3 390 000 1 700 000 1 300 000 965 000 640 000
秘鲁
1 Lima 2 Arequipa 7 000 000 700 100
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1949-1957 1957-1978 1978-1995
(1)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是1949-1957阶段城市规模增长较快,城市间的差异较小。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贝里1961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
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 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① 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980年6种类型

第Ⅰ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虽然首 位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规 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第Ⅱ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中 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它等级的城市也基本齐 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 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由于暂停了“县改市”,再加上 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改区,导致小城市和人口比 重有所下降,而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

城市地理学 第7章

城市地理学 第7章

13 18 43 93 167
15 30 69 109 223
31 28 119 289 467
1978—1990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20万 新设市 <20万 20~50万 50-100万 100万以上 合计 289 119 28 239 50 20-50万 37 41 41 19 9 18 13 31 50-100万 100万 以上 合计 276 91 60 27 13 467/191
1、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争论虽然也涉 及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但主要的分歧还是在 城市经济效益上。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理论上 是有的。 MC
Y AC
AB MB
P1 P2 P3 P4
X
对上图一些标记的文字说明: AB:平均收益曲线;MB:边际收益曲线; AC:平均成本曲线;MC:边际成本曲线;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对 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 P3:城市所得到总的纯效益最大,对决策者 是最理想的; P4:不制止人口增加的话,城市就要超出最 佳规模的上限;
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 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 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 似);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统计分析表明:在一定时段内城市规模分布的 趋势性概括如下: ①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 布类型;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 趋势是日益均衡,但个时期的波动很大;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1.89 山西 1.62 吉林 1.50 内蒙古 1.52 河南 1.03 安徽
3.44新缰 2.73贵州
1.36宁夏 1.33四川
PPT课件
欠发达地区不足以 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 的大城市。由于制造 业发展水平低,大部 分城镇规模小,但其 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 高等级,制造业和高 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 中心城市,所以城市 首位度高。
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
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
的分布特征。
PPT课件
5
第一节 城市规模理论
❖ 一、城市首位律 ❖ 二、城市金字塔 ❖ 三、位序—规模法则
PPT课件
6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PPT课件
7
典型例子(20世纪30年代): ❖ 英国100-14-13
1985 324
21
31
94
178
1990 467
31
28
117
291
1995 640
32
43
191
374
2000 663
40
54
217
352
2008 655
122
118
151
264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
❖ 内因: 1、地形因素;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能源资源因素; 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
。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
社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Ⅲ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区鄂和陕。首位城市武 汉、西安早先就是超越本省意义的华中和西北的中心城市。省 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解放后中小城镇虽有发展,仍不足以改 变首位比大的特点,可称为中级首位型。


改革开放后:
一方面,20世纪末之前,由于“县改市、乡改镇”,使得 小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数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而特大城市 、大城市的比重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由于暂停了“县改市”,再加上 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改区,导致小城市和人口 比重有所下降,而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
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变化情况
人口20万以 人口20-50 人口50-100 人口100-200 下的城市数 万的城市数 万的城市数 万的城市数 (个) (个) (个) (个) 342 160 36 22 375 373 393 382 378 365 352 37 39 40 173 192 195 205 205 216 218 180 171 172 42 43 44 47 48 49 53 279 279 274 22 22 23 22 24 24 27 141 138 141 人口200-400 万的城市数 (个) 10 10 10 11 12 13 13 13 17 23 22 人口400万以 上的城市数 (个)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8 10 11
16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 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1996年台湾地区
最大城市(P1)为台北市,人口260万人。 第2级城市是高雄市,人口143万人(近似P1/2) 第3级城市是台中市,人口88万人(近似P1/3)。 第4级城市是台南市,人口71万人(近似P1/4)。 第7级城市是基隆市,人口37万人(近似P1/7)。 第8级城市是新竹市,人口34万人(近似P1/8)。 第10级城市是嘉义市,人口26万人(近似P1/10)。 第50级城市是马公市,人口5万人(近似P1/5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
40
60
80
全国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100
0
全国城市平均人口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305 000 300 000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①随机模式


②城市增长模式
③迁移模式


④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⑤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的机制分析模式。
随机模式

解释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里和加里森首 先应用其进行解释: 由很多影响力量形成的城市规模分布,与只有极少数几个 力量影响下形成的规模分布形成鲜明对照。
主要用以下指标说明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1)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P),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 层次高低。(2)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 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简称“首位比”。(3)城市规模 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S),反映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不 平衡指数采用罗(洛)伦兹曲线中计算集中指数的公式求得:
3 Trujillo
4 Chiclayo 5 Iquitos
600 000
470 000 335 000
6 Essen
7 Dortmund 8 Stuttgart
590 000
589 000 587 000
6 Piura
7 Huancayo 8 Chimbote
310 000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



1925年罗特卡(A.J. Lotka)发现美国符合
1936年在辛格(H.W. 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 换公式:

1949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 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德国
1 Berlin 2 Hamburg 3 Mü nchen 4 Kö ln 5 Frankfurt 3 390 000 1 700 000 1 300 000 965 000 640 000
秘鲁பைடு நூலகம்
1 Lima 2 Arequipa 7 000 000 700 100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贝里1961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 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 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① 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 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 数有所回升。 ④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 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 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 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它城市)大很多。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了巨大差距,吸引了 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很多首位城市最后发展成为了首都。
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 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联 系?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 平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人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城市首位 分布的原因。反之,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 但是一些实证研究,并未证明上述观点是普遍正确的。
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1949-1957 1957-1978 1978-1995
(1)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是1949-1957年
(2)第一阶段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较大,其它两个阶段较小,说明第一 阶段城市规模增长较快,城市间的差异较小。
四、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并不等于说我国内部 各省、自治区也都是这种类型。因此,比较它们的区域差异,寻找导 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性,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 区域政策。

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 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 卡模式的一般化:这里,Pi是第i位城 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 布比较集中,越大越 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 模分布比较分散。越 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 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 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图7—1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9
城市金字塔:K值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 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 (K值)来表示。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 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 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


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 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 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是多种力量在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 旦形成了该分布,那么这些力量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产生 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 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的大国出现。



首位度即一国(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 比值(首位度=P1/P2 ),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 的一种常用指标。
首位度和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 数和11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2P1/(P2+P3+P4+P5+P6+P7+P8+P9+ P10+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都应该是接近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 全面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其共同点在于抓住了 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人将它 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二、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的 等级,城市数量 越少,而规模越 小的城市等级, 城市数量越多。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980年6种类型

第Ⅰ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虽然首 位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规 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