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艺术创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西方两个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而交流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文化交融、互相启迪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展开探讨。
一、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1)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注重传统美学,强调内涵和情感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形式美学,追求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与创新,更注重观念性和理性的表达。
这两种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
(2)创作思维的差异中西方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更注重集体主义思维,强调对社会、传统和历史的尊重,追求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而西方则更倾向于个体主义思维,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这种差异导致中方艺术创作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西方则更加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内心的反思。
(3)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艺术更多地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追求隐喻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符号、象征和意象等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
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直接性的表达方式,倾向于更加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艺术家们需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和学习对方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以拓宽自身的创作思路和方式。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艺术家们的成长与进步,还能够推动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2)通过展览和交流平台推动交流艺术展览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举办中西方艺术家的个展、主题展览等方式,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
此外,还可以借助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进行跨国、跨地区的艺术创作与交流。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
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
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
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
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
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
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
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在当今的世界上,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在文化、社会、还是政治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类创造性表现之一的艺术,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却是无可避免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比较。
一、艺术观念的不同在谈论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双方对于艺术本身的理解和观念的不同。
西方艺术强调的是创新、个性和独立性,它更重视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主题,注重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艺术创作,追求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艺术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哲思,更关注他人和集体,更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
中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注重意境和神韵,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艺术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各有所长,但在现代社会中,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二、艺术形式的差异艺术形式是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又一大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电影、演讲,还有在当代社会中崛起的各种新型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动态影像等。
而中国艺术形式相对更加单一,以绘画、书法、篆刻、雕塑、陶瓷、漆器等为主,其中以国画最为闻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在逐步多元化,这一点不言而喻。
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差异,两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优劣之分,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三、创作手法的不同无论是在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中,创作手法一直是艺术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注重探索艺术新领域和新材料,更强调创新和实验,以及对传统进行颠覆和重构。
中国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创作手法的传承和传统的另类延续,继承和钻研传统艺术手法,将传统手法与现代元素结合,也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主要特征。
四、文化交汇的发展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比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正文:一:引言中西方音乐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音乐传统,它们在艺术表达方式、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历史与发展1. 中西方音乐起源及演变:介绍了中国和欧洲各自独特而复杂的音乐起源以及对于当今现代声学体系产生影响。
2. 传承与保护:比较了中西两个地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中涉及到政策法规等因素。
三:艺术形式与风格1. 音调系统:解释并比较中国十二平均律制度(五声)和欧洲半全唱名制度(七个基础调),包括相应标记符号使用方法。
2. 曲式结构:概述东亚曲牌体系如诸多小仓篁山子、“四大京剧”;同时列出典型交响曼陀架模板——奏鸣曼陀架。
3. 节奏与节拍:比较中西方音乐的基本节奏模式和常用的节拍类型,包含不同文化对于强调重点、速度感等因素考虑。
四:创作理念与审美观1. 中西方音乐哲学差异:介绍了中国古代“雅俗共赏”、“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欧洲启蒙时期后形成的个人主义艺术追求。
2. 音色表达方式:分析中西两种传统器乐演奏技巧(如二胡vs小提琴),并探讨其在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区别。
五:社会影响与应用领域1. 教育体系建设:阐述东亚地区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教材,并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同时指出欧洲各国注重发展多元化艺术教育系统。
2. 文化输出与接收: 通过世界范围内大型活动或者其他渠道向全球宣扬当地独有之声韵风貌。
六:结论以上是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详尽而深入剖析,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本文旨在促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世界各国多元而繁荣发展。
附件:1. 相关论证资料2. 音频或视频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指作者享有其创造性劳动成果(包括文字、艺术品等)使用权益。
2. 文化遗产保护法:一种为了维护人类共同记忆并传承给未来世代而制定的立法措施。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一、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可以从思维方式和观念上进行对比。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倾向于理性和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表现为追求独特性和创新,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由的创造力。
西方人更加注重现实和个人体验,他们更注重外部形式和感官享受,敢于冒险和突破。
而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倾向于感性和直觉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表现为尊重传统和对自然的崇敬,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追求。
中国人更注重内心体验和内在美,他们更注重内涵和灵性,强调谦逊和稳定。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上。
西方文化艺术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表现力,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才华和技巧的展示。
西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倾向。
而中华文化艺术注重集体的统一和和谐,以集体为中心,注重团队合作和传统风格的传承。
中国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更注重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山川等自然景物,强调形式的含蓄和意境的追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艺术追求美的抽象理论和客观标准,强调艺术的实验性和先锋性。
西方人更偏向于形式美和理性审美,追求规则的逻辑性和对称的平衡感。
而中华文化艺术强调意象美和直观审美,追求内在的情感和共鸣。
中国人更偏向于意境美和感性审美,追求深沉的情感和永恒的美感。
四、交流与融合的互补性虽然中西文化艺术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具有一些互相吸收和融合的互补性。
艺术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创新。
例如,在现代绘画中,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音乐中,中西乐器交融,演奏技巧互相借鉴;在电影和舞蹈中,中西元素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和风格,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世界的多元化。
总之,中西文化艺术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在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较中西艺术
中西艺术比较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
比较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
比较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艺术是文化的表达,是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西方艺术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因此在风格和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艺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
一、绘画中西方绘画风格在题材、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绘画在题材上通常偏重于人物、山水和花鸟,注重写意和心境的传达。
例如,中国水墨画追求意境和留白的美感,常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深远的意境。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则更加广泛,除了人物和风景之外,也包括静物、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等。
西方绘画通常注重逼真的描绘和细节的处理。
在技法上,中式绘画主要运用水墨、宣纸和毛笔。
绘画师常以墨色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和神韵独特的花鸟。
而西方绘画则使用了更多样的材料和技法,例如油画、水彩和素描等。
西方绘画更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层次感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中式绘画偏重于寓意和象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运用象征符号和隐喻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直接,强调真实和直观的表现效果。
二、雕塑中西方雕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材料、造型和主题上。
在材料选择上,中方雕塑主要采用石材、木材和陶瓷等传统材料,注重雕塑的纹理和形态;而西方雕塑则使用了更多样的材料,如大理石、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展现出更多元化的质感和形态。
在造型上,中方雕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简约。
中国传统雕塑通常强调形态的韵律美和意境的把握,追求一种含蓄的美感。
而西方雕塑的造型则更加立体和逼真,注重线条的精确和细节的处理。
在主题上,中方雕塑通常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强调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例如,中国的石刻和木雕常以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为题材。
而西方雕塑的主题相对更加多样化,既有人物肖像,也有抽象和现代主义的作品,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
三、建筑中西方建筑在结构、风格和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均衡和谐的整体效果,取材大量使用木材,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对称和比例的美感,使用石材、玻璃和钢铁等材质。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比较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1. 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如实写实与写意抽象的不同倾向。
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的形象再现,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绘,讲究透视与光影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图上强调整体性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积淀的不同特点。
西方雕塑具有神话、历史、神圣和英雄等主题,追求线条流畅和身体比例的准确展现;而中国雕塑注重对人物、动物或自然景象的抽象表达,尤其注重对于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抒发。
3. 建筑艺术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对空间和构筑物的不同理解。
西方建筑追求对称与对比,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通常采用木结构,以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庭院的构造为主要特点。
4. 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戏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技巧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中国戏剧则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1. 影响与启迪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近代以来,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透视法使中国绘画受到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2. 融合与创新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中西方艺术家都从对方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文化互动与交流平台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跟两个文化的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绘画艺术上的差异:
1. 色彩运用:中式绘画讲究色彩的淡雅和含蓄,通常采用柔和温润的色调,强调气韵和意境。
西方绘画则追求色彩的丰富和强烈,通常运用鲜艳的红、黄、蓝等颜色,以创造视觉上的震撼效果。
2. 人物表现:中式绘画注重表现情感和内在的思想境界,人物通常以唯美、柔和的笔法表现。
西方绘画强调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和肢体动态,追求写实的效果,并往往将人物放在生动的情境中,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 绘画构图:中式绘画通常采用非常朴素的构图,比如单一的画面或对称的构图。
西方绘画则偏好复杂的构图方式,比如使用透视、分层等技巧,以创造出更加立体感和动感的效果。
4. 绘画题材:中式绘画通常涉及到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题材。
西方绘画则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题材外,还可以涉及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
5. 绘画风格:中式绘画通常倾向于简约、朴素、含蓄的风格,强调画境的气韵。
西方绘画则通常更加奔放自由,在表现手法、风格上不断创新,强调作为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源于文化和审美观念上的不同,二者在多个方面都各有千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东西方艺术的异同点
一.东西方艺术相同点1.艺术源头都比较历史悠久: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埃及.东方艺术就中国来说历史的源远流长就更不用说,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彩陶艺术的发展.2.东西方艺术从开始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作品都带有巫性,宗教性,到后来对美的表现越来越重视.3.无论东西方美术描述对象都主要为人体: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高潮都是人物画的高潮.4.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对心象艺术和镜象艺术都有了追求:西方绘画从19th印象主义,经后印象主义发展成20th层出不穷的野兽派,超现实派,实现了从镜象艺术到心象艺术的转变.因而西方同东方一样也注重了对心象艺术的追求.而东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写意相当于表现开始关于再现即写实的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总的来说东西方俩者有一种互逆的发展方向.5.东西方艺术互相影响,吸取对方的优点:就拿西方来举例吧,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平面感融到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传统西方绘画时写实程式的约束.二.东西方艺术的不同点.1.对美的欣赏不同:中国国画的美,喜欢高雅的美.西方油画的美,爱好豪华的美.2.东方求意,西方好实:a.东方艺术风格追求虚幻要有内涵和镜界而西方艺术风格追求现实主义较强.齐白石的一句,似与不似,道出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别.b.东方艺术就拿中国国画来讲,它讲意境,不讲透视,不求像而西画古典主义以写实为主,型同摄影.c.中国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再现,而是为抒情,后来有以人发展到了山水,花鸟.西方一直以写实为主,而且特别是以写人为主.d.东方神似,讲究气韵生动.西方行似,主要讲究行的要求.e.东方艺术在于写意,注重归纳,提炼,取其精华而表现,注重表意.西方艺术注重写实,运用光学,空间等表现所在人物的存在意义.3.东西方艺术绘画效果各有优缺点:西方的油彩画覆盖性强,厚重,可修补,但不易保持,易变灰变黯而东方的中国画用胶质调色,易遂自然,但添补有痕.4.东西方艺术形式不同:东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沉思的形式.西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夸张,另类的形式.5.东西方绘画的异面:A.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a.作画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b.绘画材料方法不同,从色调来讲东方以胶溶为巧,西方以油合为盛.从色素来讲,东方为青,赤,黄,黑,白五色,和谐调和的五色色泽会美不胜收,而西方以红,黄,蓝为三原色.B.深一层研究是观察方法的不同:a.中国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b.美术界向有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的说法.C.再深一层剖析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a.中国画构图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b.中国还要求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中西艺术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 ) 从思维方式上看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 ,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 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 ,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 ,而是基于事实 ,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 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 二)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 ,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 ,不习惯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 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 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 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 ,儒道互补 ,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 ,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 ,一人取得成就 ,被视为集体的成就, 集体感到光荣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主动关心别人 ,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 ,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三 )从伦理道德上看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 ,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 ,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子女一旦结婚 ,经济上必须独立 , 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 ,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 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走中庸之道 ,担心创新危险, 行言立事 ,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 ,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 ,保持和谐 .对待家庭 , 喜欢大家团聚 ,老人帮助照看儿孙, 以备养老送终 .家庭成员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 ,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 ,但这种生活方式, 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四 )从行为规范上看 ,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 ,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 ,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 ,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 重义轻利 ,重情轻法 .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 ,不能驱义逐利 .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 而不是靠法律约束 , 因此 ,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五)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 .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 ,人人都会尊重自己 ,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 ,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 ,以虚心为本 ,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 ,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 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 ,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 ,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不单单在语言 / 思维上。
从艺术审美观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2019年文档
从艺术审美观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一、引言“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技巧、技术、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来的艺术。
《21世纪大英汉词典》对“art”一词做如下解释:(1)(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工,人为,人的创造力;(2)(工匠的)技术,技能,技艺,技巧;(3)(需要技术、工艺的)行业,职业,手工艺;(4)艺术,文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5)美术(尤指绘画、绘图、版画、雕塑等);(6)[总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画,油画,水彩画;雕像,塑像,铸像等;(7)(一门)人文科学;(8)(特殊)本领,方法,诀窍,手腕,手段;(9)[古语]学问,知识。
可见,艺术是个涵盖面很广的词语。
艺术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历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带有民族的差异性。
例如在艺术上,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人追求“意”,而西方人讲究“形”;中国艺术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艺术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异原因探究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主张“以人合天”,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调张扬自然与人的天性,不可人为强制,反对“以人灭天”。
孔孟之道讲究“仁”、“礼”,主要在自身修养,通过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
故中国古代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不注重对外在世界真理的认识,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养。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自然宇宙及万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因此,中国艺术,无论诗词赋画,都强调物我一律的“自然观照”,即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达到主客交融,达到“物我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
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
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
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
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
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
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
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
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
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
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
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
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
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
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
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
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
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
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
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
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创立新法,吸收西方艺术长处,走融合中西之路。
从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到现在,确实也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与突破。
尤其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更趋于活跃。
其中,吴冠中当属成功的代表,“形式即内容”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西画的功底和传统绘画的边缘中找到了归宿,其作品堪称非正宗的又含有中国画某些因素的现代味的中国画。
至此,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性已从纵向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时至今Et的历史空间中,它们已经开始了大融合,并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百年的融合过程后,中西文化形态已由过去的分庭抗礼渐进成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历史的进程必将以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存在下去,并流动出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使人类文明的春天花朵遍地清馨万代。
提起白石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虾。
齐白石画虾可以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他高妙的书法功力。
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但是笔者并不是对齐白石老人的虾作进行赏析,而是选择了白石老人晚年的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此画作是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
关于这幅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他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
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艺术上的一个深层话题,也是一个难题。
齐白石了解后,竟然经过了好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他已经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次的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口苏军国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听觉上的,而非美术所擅长的视觉上的。
即便其中有山泉、青蛙,但是要想通过视觉达到听觉的效果,仅有泉和蛙是不够的,也是相当难的。
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题目,而是对艺术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探索。
要将美术的表现程度提高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老舍先生倒要看看大画家怎样解答出这道难题。
二、齐白石画得好,构图奇特,用笔老辣生动,富于美感首先这幅画是一幅立轴作品。
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无法激荡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
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不一样了。
在立轴作品里,泉水是很自然地自上而下流淌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
自上而下地画了山石、泉水和蝌蚪,山石、蝌蚪用浓墨画出,周围施以淡墨渲染;泉水以淡墨勾勒,潇洒灵动,生涩老辣。
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是画的点睛之笔。
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
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
而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
蝌蚪似乎并不是很乐意地顺流而下,它们一个个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不禁令人想到它们是不是听到了青蛙的鸣叫声,听到了母亲的召唤,而要游回故乡呢?蛙声十里出山泉三、此画含蓄、凝练而寓意深刻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
在作品中,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肯定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会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
片”的效果。
老舍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也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才能。
试想,老舍向齐白石求画,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请齐老赐一幅画补壁,齐白石也就随便地画一幅画送给老舍,那么就没有这则佳话了。
那么,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一、老舍先生出的画题不一般老舍出的题目,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实非简单。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重点是一个“声”字,整个诗句所描述的是一个以声音齐白石画山泉而不画水塘,说明水是流动的;画蝌蚪而不画青蛙,但有蝌蚪肯定有青蛙,隐含着青蛙在山泉的另一端,在山泉的深处。
透过流动的山泉、从山泉深处游来的蝌蚪,我们似乎听到了青蛙的叫声,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
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发,既体现了文入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
在该画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者如闻蛙声。
这蛙声也非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十里的溪水之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我们从这幅作品中读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