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合集【教案 课件 同步测试共3份】《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一、引言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经典的童谣,通过描述山的那边有什么,让孩子们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教案将围绕这首童谣展开,通过故事、歌曲和手工活动等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山和山的那边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山的形象和山的那边的事物;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在山的那边》;2.故事展示:用图片或玩具等教具展示山的那边的事物;3.手工制作:根据山的那边的事物制作相关手工作品。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在山的那边》歌曲;2.引导幼儿一起跟着节奏摇摆身体,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第二步:故事展示1.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或玩具等教具,展示山的那边的事物;2.轮流让幼儿描述图片或教具上的事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第三步:手工制作1.教师向幼儿展示手工活动示范作品;2.教师给幼儿分发相关材料,让他们根据示范制作手工作品;3.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4.完成手工作品后,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表扬。
五、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歌曲欣赏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反应;2.评估幼儿在故事展示和描述事物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3.评估幼儿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阅读相关绘本故事,加深幼儿对山的印象;2.创设山的那边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在山的那边的事物。
七、教学资源1.《在山的那边》歌曲;2.山的那边的图片或玩具教具;3.手工制作所需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幼儿在欣赏歌曲、观看教具和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山的那边的美好事物。
同时,通过语言表达和合作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更多与山的那边相关的教材和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山的那边》,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山的那边”,激发学生兴趣。
2.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的那边”、“海”、“理想”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3)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4.诗歌欣赏(1)欣赏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沉默的巨人”、“海,遥远的梦想”等。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5.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借鉴。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在山的那边》。
2.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创作一篇作文。
3.搜集有关山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欣赏、创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通过诗歌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课堂中仍有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氛围有待提高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3.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
4.课堂氛围及学生参与程度。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3.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句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方式,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懂得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坚持与努力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2)组内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坚持与努力的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追求梦想。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坚持与努力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意境。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2)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美学价值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诗歌语言特点和美学价值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内容、背景和作者简介。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了解作者和背景。
(2)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全班同学齐读诗歌《在山的那边》。
(2)鼓励学生朗读并提出朗读中的注意事项。
3. 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对诗歌美学价值的感悟和欣赏。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内容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画一幅表达诗歌主题的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在山的那边》。
2.介绍作者:王家新。
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分享初读感悟。
三、课堂讨论1.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生字词?如何理解?四、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分段朗读,体会情感。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作者的情感。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1.课文中的“山”寓意着什么?2.课文中的“海”寓意着什么?3.课文中的“妈妈”代表了什么?三、课堂讨论1.你认为课文中的“山的那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山的那边,是海”?3.课文中的“妈妈”为什么鼓励孩子去寻找“山的那边”?四、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语言美。
2.学生分段朗读,深入体会情感。
五、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追求理想的故事?2.你是如何理解“勇敢地追求理想”的?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
2.学生谈论对“勇敢地追求理想”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1.请以“我的理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准备下一课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自己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激发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追求梦想、勇往直前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创新思维的激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创作背景。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 实践活动法:创作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山”的象征意义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创新思维的激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诗歌有什么印象?诗歌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山”的象征意义等。
《在山的那边教案》课件
《在山的那边》PPT课件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1.2 PPT内容展示故事封面和介绍故事的作者和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和意义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主题学生阅读故事,预测故事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和理解能力2.2 PPT内容展示故事的梗概和主要角色列出故事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用图表形式展示角色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2.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梗概和主要角色学生阅读故事梗概,关注故事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教师用图表形式展示角色关系和故事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培养学生对角色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2 PPT内容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用案例或情境展示角色的行为和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角色的行为和动机3.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学生阅读故事,关注角色的行为和反应教师用案例或情境展示角色的行为和动机,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角色的行为和动机第四章:故事主题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4.2 PPT内容展示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引用相关文献或名言,支持主题的解释和阐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故事的寓意和现实意义4.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学生阅读故事,思考和探讨故事的寓意和现实意义教师引用相关文献或名言,支持主题的解释和阐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故事的主题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5.2 PPT内容展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训列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5.3 教学活动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关注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故事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欣赏和分析能力6.2 PPT内容介绍故事中使用的literary devices(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具体举例分析故事中的文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手法的分析和欣赏6.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故事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学生阅读故事,寻找和理解文学手法的运用教师举例分析故事中的文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手法的分析和欣赏第七章:讨论与批判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内容、角色和主题的深入理解7.2 PPT内容提供关于故事内容、角色和主题的讨论问题列出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和指南展示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批判7.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关于故事内容、角色和主题的讨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教师引导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和批判,展示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批判第八章:创意表达8.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供创意表达的灵感和指导(如绘画、写作、表演等)展示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来传达故事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的活动8.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意表达的灵感和指导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写作或表演,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的活动,提供鼓励和支持第九章:拓展阅读9.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与故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持续阅读的习惯9.2 PPT内容推荐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提供关于如何进行拓展阅读的指南和建议展示如何通过阅读不同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理解和知识9.3 教学活动教师推荐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探索和发现新的文学作品教师提供关于如何进行拓展阅读的指南和建议,鼓励学生持续阅读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强调课程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0.3 教学活动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教案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如何从文章中提炼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山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
3. 课堂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山”为主题的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在山的那边》,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与同学进行讨论。
3. 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 学生能够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5. 学生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音乐素材。
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2)播放山的美妙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3)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如家乡情怀、追求梦想等。
4. 课堂讨论(1)提出讨论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山的那边》。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介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默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解析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如“山的那边”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小短文。
8. 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意境:大自然的壮美、理想的追求主题: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山的诗歌,如《登高》、《望岳》等,分析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掌握生字词及其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如何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运用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山的美景。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追求梦想的经历,分享心得体会。
(2)讨论:如何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3)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
5. 写作练习:(1)以“我心中的山”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追求梦想,克服困难,坚定信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和写作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所表达的主题。
(初一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1、要求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解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到达熟读成诵;2、体会“为抱负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化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生疏,提升自己的思想生疏,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培育同学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同学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肯定对将来布满了新的憧憬和憧憬。
追求奇特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格外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奇特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吵闹憧憬,长大后照旧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日,诗人虽然已很多次见过童年时所憧憬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照旧遥不行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老师检查预习(同学沟通、稳固)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抱负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方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抱负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抱负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方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由于我听到海照旧在远方为我喧腾/——那洁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尝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教学方式:老师配乐朗读,同学带着问题听读,然后争辩答复、相互评论、补充(可由老师鼓舞同学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同学在听读争辩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去过的山和海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文《在山的那边》,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山的那边会是什么呢?”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主题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想要去看山的那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美好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海边散步,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山的那边教案》课件
《在山的那边》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一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高大、壮丽,激发学生对山的向往和好奇心,引出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体会。
7.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善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笔记。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及实际运用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学生用书、练习册等学习资料。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2.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描绘的山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2)讨论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山的那边是什么?”、“我渴望站在山的顶端”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展示山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山的联想和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山代表着什么。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3.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描绘的山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2)讨论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山的那边是什么?”、“我渴望站在山的顶端”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山的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在山的那边》。
2. 图片或实物:山的图片或实物。
3. 作文纸张:用于学生写作。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讨论和创作,设计一个短剧,展现该场景。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培养合作和讨论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梦想的决心。
增强对自然环境和家乡的情感认同。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寓意。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写作纸张和文具。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白板和记号笔。
音响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山的象征意义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3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象征着困难等。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
关注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启发,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以故事、诗歌、日记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
人教版教案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教案在山的那边第一章:山的概念与特征1.1 山的定义1.2 山的形成与分类1.3 山的地理分布与特征1.4 山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第二章:山的攀登技巧与安全知识2.1 攀登装备与准备2.2 基本攀登技巧2.3 安全知识与紧急处理2.4 登山队伍的组织与管理第三章:山的自然景观与文化价值3.1 山的自然景观3.2 山的生物多样性3.3 山的地质公园与文化价值3.4 山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第四章:山的神话传说与文学艺术4.1 山的神话传说4.2 山的文学创作与艺术表现4.3 山的象征意义与影响4.4 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章:山的科学研究与探索5.1 山的地质研究5.2 山的气候研究5.3 山的生态研究5.4 山的科学探索与教育第六章:山的户外活动与休闲娱乐6.1 登山活动6.2 徒步穿越6.3 山地自行车6.4 山地救援与自救第七章:山的健康养生与休闲体验7.1 山地气候与健康7.2 山林养生疗法7.3 山地休闲活动7.4 山的疗养胜地介绍第八章:山的宗教文化与信仰8.1 山的宗教历史与建筑8.2 山的信仰仪式与活动8.3 山的宗教艺术与传说8.4 山的宗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第九章:山的节庆活动与民俗风情9.1 山的传统节庆9.2 山的民俗风情与习俗9.3 山的民间艺术与表演9.4 山的节庆活动与旅游发展第十章:山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山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10.2 山的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0.3 山的法律法规与政策10.4 山的保护与教育宣传活动这是后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求,请随时告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山的概念与特征(第一章)重点关注山的定义、形成与分类、地理分布与特征以及山的生态环境与资源。
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山的基础,对于后续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山的攀登技巧与安全知识(第二章)攀登技巧与安全知识是登山活动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关注攀登装备与准备、基本攀登技巧、安全知识与紧急处理以及登山队伍的组织与管理。
《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姑娘的心路历程。
通过此篇文章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生的执着与坚持,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在山的那边》的基本情节。
2)理解文章表达的道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难点:学生们需要了解文化地理知识和文字的含义,并意识到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阅读,并有一定的批判思想。
三、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老师可以提前让同学看一下该部分的生词,学生可以自己去查看,并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
让同学了解一下《在山的那边》的基本情节。
2.阅读交流(1)建议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阅读,让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
在小组里面形成思想碰撞,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中的人物性格,诠释主题。
(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大家对文章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3.文本分析与辅导(1)让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什么促使女儿不惧父亲的警告最终逃婚?女儿为何最终选择回归婚姻之路?本文表达了什么道理?(2)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生词:板蓝根:一种民间传统上的草药,可以清热解毒。
事实相反:实际情况与想象的相反。
(3)大家一起评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人物的行为与言语从而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4.小结在课堂中对“文本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总结。
让学生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提醒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文本中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通过此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建造坚实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开始,不要停下脚步。
并且学生要注意如何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根据课文学习进行的写作练习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诵读诗歌
1、读准字音。
2、读好节奏。 3、读出情感。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____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渴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____在山的那一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简介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类,它富于想象,语言 凝练而形象,富有节奏韵律,往往饱含着 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一般分行排列。
学“诗”关键在于“读”,读出音韵美、 读出形象美、读出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 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 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 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 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 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 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布置作业
•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比较阅读
与汪国真的两首诗进行比较,促进学生对理想· 信念· 奋斗有更为深 刻的理解和认识。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四、问题探究
• • • •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 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 句是什么意思? •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 (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 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 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 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 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 (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三、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粗的词 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 思?) •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 吗?) •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 的诱惑力在哪里?) •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布置作业
积累。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 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