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合集下载

清人著述总目

清人著述总目

清人著述总目清人著述总目,旨在系统整理和归纳清代的重要著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清代文化、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参考指南。

本文将按照不同领域和学术门类来分类清代著述,并进行简要介绍。

一、哲学和思想类著述1. 朱子学著述清代是朱子学盛行的时代,众多学者致力于阐述和发展朱子学说。

其中最重要的著述包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程颐的《正蒙注》等。

这些著作在清代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

2. 王阳明学著述王阳明学是明代朱子学的一种发展,强调心性即理的观念。

清代学者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学说,重要的著作包括王船山的《传习录》和朱舜水的《述心录》等。

这些著述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理学、道学和佛学著述除了朱子学和王阳明学外,清代还有大量关于理学、道学和佛学的重要著述。

例如戴震的《氯台经义题解》和翁方纲的《太上感应篇明》等。

这些著作涉及到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为研究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历史和文化类著述1. 历史编纂类著述清代是中国历史编纂的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史书在这个时期编纂完成。

如《明史》的续修《清史稿》和《四库全书》等。

这些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后来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2. 文化研究类著述清代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有很多重要著述涉及到文化史、文学批评、艺术鉴赏等方面。

例如翁同龢的《焦山集》和曹锟的《玉峰书屋文集》等。

这些著作记录了清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和技术类著述1. 数学和物理学著述清代有很多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的著述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如杨辉的《洛书算法》和郭守敬的《浑天仪图说》等。

这些著作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2. 医学和药学著述清代医学和药学的著述非常丰富,有很多重要的医书和药典问世。

如何慎的《伤寒杂病论》和陈观慧的《本草纲目》等。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摘要:1.清朝科学书籍的概述2.清朝科学书籍的分类3.清朝科学书籍的特点4.清朝科学书籍的影响和价值正文:清朝科学书籍的概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清朝科学书籍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书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科学书籍的分类清朝科学书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天文学:包括对天体运行、星象、历法等方面的研究,如《钦定仪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等。

2.地理学:包括对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如《大清一统志》、《皇舆全览》等。

3.数学学:包括对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如《算法统宗》、《代数集成》等。

4.物理学:包括对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研究,如《物理小识》、《光学考成》等。

5.化学:包括对化学反应、化学元素、化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如《化学试验》、《化学考成》等。

6.生物学:包括对动植物、微生物、生物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如《本草纲目》、《养素堂全集》等。

7.医学:包括对中医、西医、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如《医宗金鉴》、《本草正义》等。

清朝科学书籍的特点清朝科学书籍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强:清朝科学书籍往往对某一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用性强:清朝科学书籍很多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对学术研究有指导意义,还对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插图丰富:清朝科学书籍中的插图非常丰富,这些插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4.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清朝时期,西方科学逐渐传入中国,许多西方科学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成为清朝科学书籍的一部分。

清朝科学书籍的影响和价值清朝科学书籍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关于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著作,该书由清代学者詹天佑撰写,首次出版于1988年。

本书以其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史料,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学术发展也是非常独特而丰富多彩的。

詹天佑在书中通过对清代各个学术领域的详细考察,勾勒出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他从儒家学术、经学、诗文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兴衰起伏,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学术图景。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特点和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詹天佑从多个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梳理,指出清代学术的主要特点包括思想解放、学术创新、文化多元等。

他强调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近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评述。

詹天佑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学术领域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清代学术的贡献和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指出了清代学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对清代学者们在学术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还对清代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进行了审视,为今人深入了解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四,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詹天佑在书中不仅对清代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还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探讨了清代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研究了清代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论述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学术的内涵和特点,获取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于清史的书

关于清史的书

关于清史的书
关于清史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和权威的:
1.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

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方初稿完成。

2. 《清史编年》:是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成崇德。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从1616-1912年的历史。

3. 《清史研究》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4. 《清史》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教材,作者是张研、牛贯杰。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历史。

5. 《清史十二讲》:是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尚小明。

6.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是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梓楠。

7. 《清史杂笔》系列:是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启樵。

8.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是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图书,作者是谢国桢。

9.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2012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诚。

除了以上书籍,还有《清通鉴》、《清通鉴前编》、《清通鉴外编》、《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校正》、《清朝全史》、《清宫秘档》等书籍可以阅读。

清代学术书目

清代学术书目

B白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山书社,1991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鲍国顺:《戴震与段玉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山人文学报》第1期,1993《北京大学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北师大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文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大学油印本,1973 北图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C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方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博士论文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赓:《王西庄与钱竹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陈旦:《清儒治文字学之派别及其方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陈第:《毛诗古音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陈恒嵩:《五经大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文书局,1970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澧:《东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陈平原等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陈新雄:《古音学发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陈智贤:《清儒以说文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方式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萃学社,1978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二编,香港,崇文书店,1971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乙集,同上,1974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粹社1978年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D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邓广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杜联喆、房兆楹:《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生书局,1989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工作与考据学的发展》,《大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F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方苞:《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方诗铭、周殿杰:《钱大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方以智:《方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方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费海玑:《钱竹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G高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高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文献》1987年第4期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方法》,《广播周报》第106期,193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顾燮光:《梦碧簃石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无出版年月《国学月报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1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88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H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文史哲学报》第27期,1978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侯外庐等人:《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庐等人:《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80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胡适:《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胡适:《章实斋年谱·齐白石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生活》第3卷第1期,1942 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黄侃:《量守文钞》,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大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月刊》,第8卷第3期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黄宗羲:《南雷文定》,四部丛刊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惠氏读说文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易汉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易例》,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惠栋:《周易述》,台北,成文书局,1976J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声:《尚书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蒋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金荣奇:《庄存与春秋公羊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L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柯维卿:《戴震孟子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孔立:《清代文字狱》,中华书局,1980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编》,台北,文光图书公司,1965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国目录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经今文学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廖秀珠:《钱大昕及其十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90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 林美珠:《方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60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高邮高仲华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68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上,1996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凌廷勘:《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年谱》,香港,崇文书店,1971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刘盼遂:《王石渠先生年谱附伯伸先生年谱》,《女师大学术月刊》,第1卷第3期,1930 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寅生、房鑫亮等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刘寅生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 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文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卢文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广文书局,197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罗焌:《诸子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罗振玉:《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M马叙伦:《清人所著说文之部目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马一浮:《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毛子水:《适之先生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1976:5)梅文鼎:《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牟润孙:《海遗杂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第10期(1994:8),页173-8。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2年,统治了近3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清朝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丰富多样,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就清朝的历史书籍和文献进行探讨。

一、官修史书清朝时期,封建统治者重视史书编纂。

他们派遣历史学家负责编纂历史书籍,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这些官修史书包括《明史》、《清史稿》等,记录了明代和清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些史书在作者的立场上有所偏袒,但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地方方志清朝时期,地方方志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方志是一种记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书籍。

清朝各地方政府要求地方文人编纂地方方志,以了解和掌握各地的情况。

这些方志内容详实,记录了大量有关地方历史的资料,对于研究清朝各地社会经济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整理清朝政府重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整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图书整理工作。

例如成立了“四库馆”,对珍贵的文献进行保护。

在这些馆中,专门有人负责整理、保管和研究古籍。

此外,也设立了许多学政,监督文人的著作和整理工作。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与前朝相比,清朝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外国文化逐渐渗透进中国。

一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外国书籍被翻译为中文,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同时,清朝的一些学者也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中国的学术成果给外国人。

五、民间传说与口述史除了官修史书之外,清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和口述史也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来源。

由于清朝庶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一些地方笔记和民间传说往往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它们却能提供一些丰富的历史细节,并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观念。

六、近现代研究在近现代,对清朝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不少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研究清朝的历史。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著名学者张廷玉所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成就等内容,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书中所阐述的清代学术概况、学术思想特点和学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浅析。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概况。

清代以儒学为主流,同时也兼收并蓄其他学术流派,如佛学、道家、气学等。

儒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儒学内部,又形成了多种流派,如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史学、经学等。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潮,如汉学、国学等。

清代学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他指出,清代学术思想虽然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传统,但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最为显著的是程朱理学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程朱理学作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思想,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人学士们对理学的研究和讨论趋之若鹜。

清代学术还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如阳明心学的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对传统儒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挑战。

清代学术在对待其他学术流派的态度上也表现出了包容和开放的一面,如对于佛学、道家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既有传统继承的一面,又有新思潮的涌现,展现出了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他认为,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成就,而且还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

程朱理学的确为清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

在其他学术领域,如经学、医学、数学、地理、天文等方面,清代也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成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在学术成就方面有了不俗的表现。

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以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为中心

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以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为中心

第四講:清代學術史與思想史的再認識:以艾爾曼《從理學到朴學》為中心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问题在哪里?一、清代学术史的学术史一百年來,关于清代思想和学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典范。

(一)1904年,章太炎《訄书.清儒》(重订本)。

(二)1904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近世之学术》一节。

(三)1907年,皮锡瑞《经学历史》。

(四)1907年,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

近一百年里面,最重要的典范性著作:(一)中国: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1926)、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二)日本:狩野直喜《支那哲学史》、《清朝的制度与文学》(均为1920年代的京都大学讲义)、森木竹成《清朝儒学史概说》(东京,文求堂,1930)。

两种典范:(一)“外缘影响”论————从社会背景来讨论清代学术的缘起。

(二)“每转益进”论————从内在的资源、转化和启迪方面讨论清代学术起源。

————以欧洲文艺复兴作背景的历史脉络,使关于清代思想和学术史研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二、艾尔曼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艾尔曼的三部著作:《从理学到朴学》。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

《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第一,他相当注意从经学内部的分歧中,看到思想史的变化、差异和冲突。

第二,他相当注意科举制度和文化人的身份、角色,在思想史上的意味。

第三,他在清代思想史研究上,非常注意家族、地域、通信以及政治事件对思想与文化的作用。

——这就是“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它和侯外庐的社会史與思想史,相差很大。

三、对于艾尔曼的批评:以《从理学到朴学》为例第一个问题,考据学是江南共同体吗?【A】北京乾隆十九年(1754)——北京,进士考试(甲戌科),秦蕙田主持,成为进士者有朱筠、王鸣盛、王【永+日】、钱大昕、翟灏、纪昀,《纪晓岚文集》卷十六《前刑部左侍郎松园李公墓志铭》“此科最号得人……,皆称汲古之彦”。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个
学科领域的知识。

其中,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古代书籍汇集了丰
富的科学知识。

《四库全书》是一部由清朝皇帝乾隆所主持编纂的巨著,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共收录了三万余种古籍文献。

其中,《天工开物》是清代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由宋应星所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
当时的工艺技术,包括冶炼、建筑、造船等多个领域。

《天工开物》
是清代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和启示。

另外,清代还有一些其他的科学书籍,如《升庵全书》等。

《升
庵全书》是清代科学家罗经畯所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科学工具书,内容
包罗万象。

该书详细论述了天文、地理、气象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并配以插图和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除了以上两部经典著作,清代还有很多其他的科学书籍值得关注
和研究。

这些书籍记录了清代科学家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成果,为后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古代书籍的存在,对于我们
了解清代的科学文化以及推动现代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研究

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研究

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古籍与文献。

通过对这些古籍与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研究,并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方法。

一、清朝的古籍与文献资源清朝统治时期,藏书丰富,许多文献在当时得到了保存和整理。

清朝的官方文献主要有《明史》、《全清文》、《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些文献记录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官方的史料、诏令等文件也对研究清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除了官方文献,清朝还有许多学术著作、地方志书等古籍,这些书籍对于了解清朝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清朝古籍与文献的研究方法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古文字研究:清朝文献中存在许多使用繁体字或有一定变体的字形,通过对这些字形的研究,可以还原当时的写法和用法。

同时,对古代文献中的生僻字进行解读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2. 文献整理与校勘:清朝的文献数量庞大,很多文献存在抄录、误讳等现象,因此需要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校勘。

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献,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使研究者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资料和结论。

3. 社会调查与实地考察:清朝的文献往往与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所以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于研究清朝的古籍与文献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环境,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三、清朝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对清朝的古籍与文献的研究,学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清代文化思想研究:通过对清代重要文献的研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清代的文化思潮和思想变迁。

他们对清代的儒学、佛学、道教等思想流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清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2. 清代社会状况研究: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时期,因此对清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学者蒋廷锴所著,全书共分上下两卷,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派体系和学术成就,对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该书进行一定的浅析,使读者对清代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清代学术概论》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上卷主要论述了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学术的兴衰沿革、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等内容。

下卷则主要介绍了清代学术的理论成就和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 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上卷主要从清代学术的兴衰沿革和学术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蒋廷锴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从明末清初的学术兴盛,到后来的学术衰落,以及清代学术的复兴和新的发展等内容。

还对清代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不同学派在清代的发展状况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

1. 系统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清代学术概论》通过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系统总结,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和学术特点,有利于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

2. 分类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分类介绍,为读者提供了清代学术的详尽资料和参考文献,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具体介绍了清代学术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研究成果《清代学术概论》在下卷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在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清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和研究资料。

《清代学术概论》的出版对于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清朝的历史书

关于清朝的历史书

关于清朝的历史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关于清朝的历史书籍也是非常丰富的。

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清朝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来介绍一些关于清朝的历史书籍。

1. 官修史书官修史书是指由清朝政府官方编纂的历史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史稿》。

《清史稿》是清朝官修的正史,共360卷,收录了清朝从建立到嘉庆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本书的编纂历时近300年,是中国历史上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正史。

《清史稿》不仅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2. 民间史书民间史书是指由民间学者或文人编写的历史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熙大帝实录》。

《康熙大帝实录》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徐珂等人编写的一部历史书籍,共计318卷。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康熙大帝的生平事迹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是研究清朝政治制度和康熙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3. 传记类书籍传记类书籍是指记录清朝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史列传》。

《清史列传》是《清史稿》的附录,共计100卷,收录了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传记。

这些人物包括皇帝、官员、文人、武将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反映了清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

4. 地方志书籍地方志书籍是指记录清朝各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情况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库全书》中的《方志》。

《方志》是清朝时期地方志书籍的代表作,它收录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清朝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关于清朝的历史书籍非常丰富,它们不仅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这些书籍记录了清朝的兴起和衰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几本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

1.政治史类
《清史稿》是清朝官修正史,共计三百余卷,记载了清朝从建立到灭
亡的历史,是研究清朝政治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详细记载了清朝的政
治制度、官员任免、战争征讨等重要事件,对于了解清朝政治制度和
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文化史类
《清史列传》是清朝官修正史的附录,共计二百余卷,记载了清朝各
个时期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事迹,是研究清朝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
详细介绍了清朝的文化发展历程、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
对于了解清朝文化的发展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社会史类
《清史稿》中的《食货志》是研究清朝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该书
详细记载了清朝各个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外交史类
《清史稿》中的《列传》是研究清朝外交史的重要资料,该书详细记载了清朝各个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对于了解清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清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介绍的几本书籍,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

清朝学术著述(二)

清朝学术著述(二)

清朝学术著述(二)清三通与续三通唐杜祐著《通典》,宋郑樵著《通志》,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习称“三通”,创立了记述历代名物制度的史学体裁。

乾隆中开三通馆,仿照“三通”体例,编写《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于乾隆五十一、二年间修成。

《清通典》一百卷,依旧例分为九门,记述清代典章制度。

《清通志》一百二十六卷,省去《通志》的纪传年谱,只取二十略,其中不免与《清通典》重复。

《清文献通考》卷帙最繁,多至三百卷,依旧例增为二十六门,分记清代行政制度与经济制度,颇为详备。

清三通纂辑后,当即由武英殿刊刻行世。

三通馆编修三通,原意是续修《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止于乾隆朝,但在编写过程中,对前代与清代制度的行文格式,难予处理,于是将清朝的与前代的分编。

因而在皇朝三通即清三通之外,又有续三通的编纂。

《续通典》一百四十四卷,叙事衔接《通典》,自唐代中叶迄于明代;《续通志》六百四十卷,衔接《通志》,起唐代止明代;《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二卷,叙事衔接《文献通考》,起自南宋后期,止于明代。

续三通记述前代制度,详于明代,明以前较为疏略。

但三通体裁,却由此得以贯通今古,汇为完帙。

历史考据学汉学治经学,致力于名物训诂,辨伪辑佚,一些学者因而由经入史,也影响了历史学的发展。

史学家把汉学治经的方法应用于研治史学,从而使历史考据学成为乾嘉时期风行的学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汉学原义是指经学,以汉学家求实的方法研治经史,又被称为“朴学”。

疏证——对儒家经典注释疏证是经学的传统方法,清代汉学家注经则基于对古制、古义的考订和遗文、佚注的搜补。

史学家继承前代注史的传统,又参用此类方法疏证史籍,出现了不少名著。

吴派创始人惠栋仿裴松之《三国志注》,著《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搜补三国至南朝诸家所著后汉史书,分卷辑注,以求详备。

沈钦韩(一七七五——一八三二年)著《后汉书疏证》三十卷,旨在考订名物,正误补遗。

又著《汉书疏正》三十六卷,纠补唐颜师古旧注;《三国志补注》十六卷,训诂名物,考释地理。

关于清朝的书籍

关于清朝的书籍

关于清朝的书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时期。

它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清朝的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1.《清史稿》《清史稿》是清朝官修的正史,全书共360卷,收录了清朝从建立到嘉庆年间的历史资料和事件。

该书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必读之书。

2.《清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是清朝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40卷,收录了清朝从康熙到嘉庆年间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该书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了解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3.《康熙大帝》《康熙大帝》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统治了中国长达61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康熙大帝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对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乾隆帝》《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另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统治了中国长达6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乾隆帝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对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也是清朝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该书对于了解清朝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朝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书反映了清朝社会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该书对于了解清朝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清代民间故事选》《清代民间故事选》是一部收集了清朝时期民间故事的书籍。

该书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了解清朝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清朝的女性生活》《清朝的女性生活》是一部研究清朝女性生活的书籍,该书详细地介绍了清朝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婚姻制度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

清朝科学书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度较长,科学书籍也有相应的发展和积累。

在清朝科学书籍中,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清朝的科学书籍。

首先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清朝时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著作较为普遍。

《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陈之棣所著,是中国古代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书作者翻译了欧洲科学家的植物学著作,细致描绘了许多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为后世植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数学方面,清朝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

《四元玉鉴》是清代数学家姚若水所著的一本数学著作,对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介绍了四元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是中国古代数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天文学方面,清朝科学家方苞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了古代和当时天文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该书内容涉及星象、航海术、水利工程等多个天文学领域,对当时的天文学和实用科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在清朝时期,医学也有较为显著的发展。

清代医学家辛文绅所著的《唐镜秘传全书》是一部介绍了唐代医学知识的著作,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书详细记录了唐代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方剂,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

清朝时期的科学著作虽然不及先前的唐宋时期那般繁荣,但在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一定的贡献。

这些科学著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对于当时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这些书籍的出版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时期的科学发展,进而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清朝科学著作涉及到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科学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这些著作的出版和研究,不仅对于当时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1.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编著,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至明崇祯帝自缢这 276 年的历史。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将明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详细叙述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2. 《清史稿》:赵尔巽等编撰,是一部记录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

该书较为系统地记录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这 296 年的历史,是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3.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4. 《南明史》:顾诚著,该书引用方志达 237 种,引用书目达 579 种,几乎遍查南明义军所至的每一州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佳作。

这些书籍都是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刘墨编中⽂部分参考书⽬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民出版社,1997《北京⼤学⽇刊》,北京,⼈民出版社,1981《北京⼤学研究所国学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北京⼤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年⽉《国学⽉报汇刊》,台北,学⽣书局,1971《现代评论》,长沙,岳麓书社,1999《新潮》,上海,上海书店,1986《新青年》,上海,上海书店,1988《学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包世⾂:《包世⾂全集?⼩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书社,1991 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鲍国顺:《戴震与段⽟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学报》第1期,1993北京师范⼤学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学油印本,1973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献出版社,1995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法》,台北,⽂津出版社,1992 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法》,⾹港中⽂⼤学新亚研究所博⼠论⽂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赓:《王西庄与钱⽵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 陈旦:《清儒治⽂字学之派别及其⽅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陈登原,《中国⽂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陈第:《⽑诗古⾳考》,台北,艺⽂印书馆,1967陈⿎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陈恒嵩:《五经⼤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学中国⽂学研究所博⼠论⽂,1998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书局,1970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澧:《东塾集》,台北,⽂海出版社,1966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8陈平原等编,《北⼤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其泰:《清代公⽺学》,北京,东⽅出版社,1997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陈新雄:《古⾳学发微》,台北,⽂史哲出版社,1875陈寅恪:《⾦明馆丛稿初编》、《⾦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1陈垣:《陈垣学术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陈智贤:《清儒以说⽂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博⼠论⽂,1997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民出版社,1999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式⽐较研究》,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博⼠论⽂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港,存萃学社,1978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编,⾹港,崇⽂书店,1971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集,同上,1974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港:存粹社 1978年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集,中国⼈民⼤学出版社,1982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学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书社,1994邓⼴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诞⾠百年学术论⽂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9邓之诚:《⾻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邓之诚:《中华⼆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丁⽂江、赵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3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 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家庄,河北⼈民出版社,1998杜联喆、房兆楹:《三⼗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0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书局,1989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作与考据学的发展》,《⼤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化》,1995年第2期段⽟裁:《说⽂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津出版社,1995⽅苞:《⽅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诗铭、周殿杰:《钱⼤昕》,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6⽅以智:《⽅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1988费海玑:《钱⽵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5冯友兰:《三松堂⾃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傅斯年:《傅斯年先⽣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学哲学研究所博⼠论⽂,1990⾼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献》1987年第4期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都师范⼤学出版社,199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卷,上海,复旦⼤学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欧阳哲⽣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6 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书社,1994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84龚⾃珍:《龚⾃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史哲出版社,198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75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法》,《⼴播周报》第106期,193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顾燮光:《梦碧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顾炎武:《顾亭林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顾炎武:《⽇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民⽂学出版社,1982、1884 郭湛波:《近五⼗年中国思想史》,济南,⼭东⼈民出版社,1997 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书局,1991何冠彪:《明清⼈物与著述》,⾹港,⾹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98 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史哲学报》第27期,1978 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安出版社,1990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 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选集》,北京,⼈民出版社,198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活书店,194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民出版社,1958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民出版社,1959,1980 胡楚⽣:《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书局1988胡楚⽣:《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书局,1988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朴安:《戴先⽣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胡奇光:《中国⼩学史》,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7胡适:《胡适的⽇记(⼿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 胡适:《胡适的⽇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胡适:《章实斋年谱?齐⽩⽯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胡适:《中国哲学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述、唐德刚译注:《胡适⼝述⾃传》,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3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活》第3卷第1期,1942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及其所⾯临的困境》,《中国⽂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黄侃:《量守⽂钞》,收⼊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刊》,第8卷第3期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史哲出版社,199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黄宗羲:《南雷⽂定》,四部丛刊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惠⽒读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钞》,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易汉学》,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易例》,台北,艺⽂印书馆,1967惠栋:《周易述》,台北,成⽂书局,1976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汉学师承记(外⼆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88 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声:《尚书逸⽂》,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姜⼴辉:《⾛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蒋天枢:《全谢⼭先⽣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蒋致中:《⽜空⼭先⽣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印书馆,1966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印书馆,1966焦循:《孟⼦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荣奇:《庄存与春秋公⽺学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0⾦毓黻:《中国史学史》,⽯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柯维卿:《戴震孟⼦学研究》,台湾成功⼤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6孔⽴:《清代⽂字狱》,中华书局,1980来新夏:《近三百年⼈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3 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铭:《越缦堂⽇记补编》,台北,⽂光图书公司,1965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书局,1985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学出版社,1992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国⽬录学史》,台北,⽂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经今⽂学述》,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民出版社,1987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考》,《饮冰室⽂集》卷四⼗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种》,上海,复旦⼤学出版社,198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5廖秀珠:《钱⼤昕及其⼗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87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书局,1990 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学历史研究所硕⼠论⽂,1986林美珠:《⽅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雄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92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学中⽂研究所硕⼠论⽂,1960 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邮⾼仲华先⽣六秩诞⾠论⽂集》,台湾师范⼤学中国⽂学研究所,1968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书局,1986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集》,同上,1996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录》,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中国⽂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 林尹:《中国学术思想⼤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凌廷勘:《校礼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化史稿》,⽂化艺术出版社,1990刘龙⼼:《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刘梦溪:《传统的误读》,⽯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盼遂:《⾼邮王⽒⽗⼦年谱》,⾹港,崇⽂书店,1971刘盼遂:《⾼邮王⽒⽗⼦著述考》,《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刘盼遂:《王⽯渠先⽣年谱附伯伸先⽣年谱》,《⼥师⼤学术⽉刊》,第1卷第3期,1930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刘寅⽣、房鑫亮等编:《何炳松⽂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刘寅⽣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卢⽂弨:《抱经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卢⽂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1987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书局,197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图书公司,1998吕思勉:《经⼦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6吕思勉:《吕思勉遗⽂集》,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7 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货出版社,1978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罗焌:《诸⼦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罗振⽟:《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 罗志⽥,《⾛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五四前后中国⼈⼼⽬中的“科学”⼀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罗志⽥:《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罗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民出版社,1999罗志⽥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东⼈民出版社,2001马叙伦:《清⼈所著说⽂之部⽬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马⼀浮:《马⼀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适之先⽣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学》,第28卷第5期(1976:5)梅⽂⿍:《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牟润孙:《海遗杂著》,⾹港,中⽂⼤学出版社,1990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化》,第10期(1994:8),页173-8。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清代学术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编著,首次出版于1922年。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对《清代学术概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清代学术概论》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

王国维首先对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初期,由于明朝灭亡、满清建立政权,社会风气开始保守,学术思想受到限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学术开启了具有独特意义的新纪元,学术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王国维深入挖掘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学术的发展与变革,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起伏、兴衰,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全面介绍了清代主要的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

在书中,王国维对清代学术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各派学术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清代学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涵盖了程朱理学、明清理学、道学、佛学、诸子百家等众多学派。

王国维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学派的源流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主张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清代学术概论》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王国维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概览和总结,指出了清代学术研究在思想、文字、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在思想方面,清代学术致力于理学体系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文字方面,清代学者纂修了大量的文献、史书,使得古代文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传承;在教育方面,清代学者积极倡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在科技方面,清代学者在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分析,王国维深入挖掘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为读者呈现了清代学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中文部分参考书目B白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山书社,1991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鲍国顺:《戴震与段玉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山人文学报》第1期,1993《北京大学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北师大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文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大学油印本,1973北图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C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方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博士论文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赓:《王西庄与钱竹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陈旦:《清儒治文字学之派别及其方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陈第:《毛诗古音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陈恒嵩:《五经大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文书局,1970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澧:《东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平原等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陈新雄:《古音学发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陈智贤:《清儒以说文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方式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萃学社,1978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二编,香港,崇文书店,1971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乙集,同上,1974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粹社 1978年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D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邓广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杜联喆、房兆楹:《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生书局,1989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工作与考据学的发展》,《大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F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方苞:《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方诗铭、周殿杰:《钱大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方以智:《方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方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费海玑:《钱竹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G高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高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文献》1987年第4期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方法》,《广播周报》第106期,193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顾燮光:《梦碧簃石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无出版年月《国学月报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1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88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H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文史哲学报》第27期,1978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侯外庐等人:《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庐等人:《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80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胡适:《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胡适:《章实斋年谱·齐白石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生活》第3卷第1期,1942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黄侃:《量守文钞》,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大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月刊》,第8卷第3期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黄宗羲:《南雷文定》,四部丛刊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惠氏读说文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易汉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易例》,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惠栋:《周易述》,台北,成文书局,1976J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声:《尚书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蒋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金荣奇:《庄存与春秋公羊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L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柯维卿:《戴震孟子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孔立:《清代文字狱》,中华书局,1980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编》,台北,文光图书公司,1965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国目录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经今文学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廖秀珠:《钱大昕及其十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90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林美珠:《方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60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高邮高仲华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68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上,1996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 林庆彰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凌廷勘:《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年谱》,香港,崇文书店,1971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刘盼遂:《王石渠先生年谱附伯伸先生年谱》,《女师大学术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寅生、房鑫亮等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刘寅生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文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卢文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广文书局,197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罗焌:《诸子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罗振玉:《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M马叙伦:《清人所著说文之部目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马一浮:《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毛子水:《适之先生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1976:5)梅文鼎:《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牟润孙:《海遗杂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第10期(1994:8),页17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