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轴汽车的转向系统
东风多轴车随动转向举升桥结构原理图解
东风多轴车随动转向举升桥结构原理图解●开发背景: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明确规定了对汽车总质量和轴荷的限制,规定的出台促进了多轴车的发展,五轴车应运而生。
五轴车是在原8x4的基础上增加一桥,而增加的那个桥若采用普通的转向前桥,转向机构比较复杂,难以实施;若采用非转向桥,操纵稳定性变差,磨胎严重。
随动转向举升桥则是五轴车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国内外现状:国外随动转向举升桥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样式多样,应用也较为普遍,举升高度一般能达到100-250mm。
举升桥在美国整车上的应用举升桥在美国整车上的应用东风部分车型采用的拖臂梁结构,相比国内的一些平行四边形非可调气压结构简单,而且承载气压可调,举升高度能达到140mm。
EQ1398是以EQ1298为基础车型增加举升桥并改进系统而成的10X4车型,轴荷分别为7000kg/7000kg/7000kg/18000(并装双轴)kg,另外增加了三个储气筒,采用双缸空压机。
东风EQ1398底盘车举升桥结构示意图举升桥整体结构示意图举升桥整体示意图举升桥实物图举升桥实物图选装韩国举升桥EQ1398也可以选装韩国举升桥,如上图所示。
●随动转向桥优点1.采用复合衬套(橡胶衬套+双金属衬套),避免产生运动干涉,减小冲击和噪音,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举升拖臂梁和复合衬套2.通过调节承载气囊的压力,可以调节车桥承载量的大小,满足整车和汽车用户的各种需要;3.装备该空气悬架的车桥具有自动转向和回正功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轮胎磨损。
国外试验表明,第三轴由于装有自转向装置,轮胎磨损减少30%,转向半径可减少10%;控制台示意图及弹簧阻尼器4.采用具有液压限位功能的GG型双筒减振器,辅助气囊限位装置,以及气囊压力的主动控制,有效的防止系统因过载而破坏;5.采用空气悬架,舒适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性能参数●举升桥的控制策略举升桥控制系统管路图和电路图如下图所示举升桥控制系统管路图举升桥控制系统电路图通过以上控制系统,东风举升桥能够实现以下四个功能:1、在驾驶室里控制桥的举升;2、倒车时自动举升;3、压力调节实现载荷调节;4、限制最大气压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其PID控制
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其P I D 控制钱立军 胡伟龙 邱利宏 刘少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摘要:为了改善多轴车辆后轴轮胎的磨损,设计了一种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㊂重点研究了该系统的液压执行机构和对中自锁油缸的工作原理,拟合出了符合阿克曼转角定理的第三轴预期转角,建立了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模型,设计了分数阶P I D 控制器并提出了该分数阶P I D 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㊁台架试验㊁实车试验㊂拟合结果表明,第三轴预期转角在车速为10m /s 和20m /s 时,期望值和实际值的残差平方都在0.16以内,拟合度都在0.985以上㊂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分数阶P I D 控制系统比整数P I D 控制系统具有更小的超调量和更短的调节时间㊂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第三轴预期转角在车速为10m /s 和20m /s 时,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误差都在±0.3°以内㊂由实车试验可以定性看出,安装该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比不安装该系统在空载和满载时轮胎磨损情况都有所改善㊂关键词:多轴车辆;转向系统;液压执行机构;期望转角;分数阶P I D 控制器中图分类号:U 463.4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132X.2015.22.005E l e c t r o n i cH y d r a u l i c S t e e r i n g S ys t e ma n d I t s 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A p p l i e d t oT h i r dA x l e o fM u l t i ‐a x l eV e h i c l e s Q i a nL i j u n H u W e i l o n g Q i uL i h o n g L i uS h a o ju n H e f e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H e f e i ,230009A b s t r a c t :T h e e l e c t r o n i c h y d r a u l i c s t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o f a t h i r da x i s a i m e da t r e d u c i n g th ew e a ro f t h e r e a r t i r e so f t h e m u l t i ‐a x i sv e h i c l e s .T h ea c t u a t o ro fe l e c t r i ch y d r a u l i cs t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a n dt h e w o r k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o f t h e c e n t e r i n g a n d s e l f ‐l o c k i n g c y l i n d e r o f h y d r a u l i c s y s t e m w e r e f o c u s e d .A n e x -p e c t e d a n g l e o f t h e t h i r d a x l ew a s f i t t e db a s e d o n t h eA c k e r m a n a n g l e t h e o r e m.A m o d e l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h y d r a u l i c s t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w a s b u i l t .A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a n d t h e a l go r i t h mo f 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p a r a m e t e r s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A t l a s t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s e s ,a b e n c h t e s t a n d a v e h i c l e t e s tw e r ec o n d u c t e d .T h e f i t t i n g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r e s i d u a l s q u a r eb e t w e e nt h ee x p e c t e d v a l u e s a n d t h e r e a l v a l u e s o f t h e a n g l e s o f t h e t h i r d a x l e a r ew i t h i n 0.16a n d t h e f i t t i n g d e gr e e i s a b o v e 0.985w h e n t h e s p e e d o f v e h i c l e i s a s 10m /s o r 20m /s .A n d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s y s -t e mc o n t r o l l e db y 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h a s s m a l l e r o v e r t i m e a n d s h o r t e r a d j u s t i n g t i m e t h a n t h e o n e o f i n t e g r a l 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T h eb e n c h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ee r r o r sb e t w e e nt h ee x pe c t v a l u e s a n d t h e r e a l v a l u e s of t h e t h i r d a x l e a r ew i t h i n (±0.3°)w h e n t h e s pe e dof v e h i c l e i s a s 10m /s o r 20m /s .V e h i c l 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i r ew e a r a r e r e d u c e dn om a t t e r i n t h e c a s eof n o ‐l o a d e do r f u l l ‐l o a d e da f t e r t h ef r a c t i o n a l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e l e c t r i ch y d r a u l i cs t e e r i ng s y s t e mi s i n -s t a l l e d .K e y w o r d s :m u l t i ‐a x l ev e h i c l e ;s t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h y d r a u l i c a c t u a t o r ;e x p e c t e da n g l e ;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P I Dc o n t r o l l e r 收稿日期:20150112基金项目:工业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财[2009]453号);中航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专项资助项目(C X Y 2010H F G D 26)0 引言传统多轴车辆第三轴转向一般使用杆系结构等机械式助力转向系统跟随第一轴转向,这一方法不满足A c k e r m a n 几何关系,导致后轴轮胎易磨损[1]㊂这就需要在第三轴使用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控制第三轴的转角㊂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阶段㊂文献[2‐3]建立了多轴车辆转向系统的A D AM S 模型;文献[4‐5]基于零质心侧偏角分析并得出了不同轴间的转向关系;文献[6‐7]对电液系统建模后,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的P I D 控制策略,并利用MA T L A B 进行了仿真分析㊂本文设计了一种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轴的转角控制车辆第三轴的转㊃800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2期2015年11月下半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动,并设计了对中自锁的液压油缸,使得载重汽车在长时间直线行驶的工况下第三轴不发生偏转㊂本文还对第三轴预期转角进行分段模拟,并建立了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设计了分数阶P I D控制器,提出一种该分数阶P I D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㊂1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本文研究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应用于某型号的8×2载重车辆的第三轴转向控制㊂车辆第一和第二轴转向通过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实现,第四轴是不转向的驱动轴㊂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由电液比例阀㊁辅助装置㊁控制器㊁角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组成㊂角度传感器安装在第一轴和第三轴的转向主销顶端,液压油缸安装在第三转向轴的转向横拉杆上㊂通过角度传感器测得第一轴和第三轴的当前转角,通过控制器得出第三轴期望转角,控制电液比例阀推动对中自锁液压油缸,使第三轴转动㊂1.1 液压执行机构设计液压执行机构的原理如图1所示㊂控制器控制各阀流量和开关㊂转向系统中,对中自锁油缸的左端和车桥固连,右端通过A1面的连杆和第三转向轴的转向横拉杆固连㊂整个缸筒浮动安装㊂当对中自锁油缸左边的活塞移动到液压左缸的右端面(A2面)且右边的活塞移动到液压右缸的右端面(A1面)时,第三轴轮胎直线行驶㊂图1 液压执行机构原理图正常状态下,阀3打开,阀1㊁阀2关闭,控制器根据比例换向阀4和比例换向阀5控制对中自锁油缸的运动,实现第三轴转向功能㊂系统检测到故障时,将阀1㊁阀2打开,将阀3关闭,阀4㊁阀5回到中位㊂阀1使对中自锁油缸的左缸移动到A2面,阀2使对中自锁油缸的右缸移动到A1面㊂这时,第三轴转角不随第一轴转角变化而发生变化㊂1.2 对中自锁油缸载重汽车直线行驶的工况比较多,这种工况下第三轴车轮一般处于不偏转状态,即对中自锁油缸对中工况运作时间较长㊂转向系统中采用的对中油缸通常通过高压油液实现对中锁死,缺点是锁死不牢靠,受地面冲击时稳定性差㊂为了克服该缺点,设计了一种能够在中位实现可靠机械自锁的对中自锁液压油缸,其结构见图2㊂自锁卡板与拉伸弹簧相连,通过控制拉伸弹簧就可以控制液压油缸处于自锁或解锁状态㊂在油缸自锁过程中,油液驱动活塞运动,活塞端的环形凸起将自锁卡板推出,使得自锁卡板嵌入到环槽内实现机械自锁㊂在油缸解锁过程中,油液反方向流入,油液推动活塞向解锁一侧运动,在拉伸弹簧拉力的作用下,自锁卡板回位到安装基体之中,从而实现解锁㊂正常情况下自锁卡板嵌入安装基体内,不伸出来,因而液压油缸不会被锁住㊂弹簧卡板总成的结构见图3㊂图2 对中自锁油缸的装配图图3 弹簧卡板总成的结构图2 第三轴预期转角在不考虑转向系统刚度且车轮保持纯滚动的情况下,根据阿克曼原理,同一轴上的外转向轮转角与内转向轮转角之间的关系如下:c o tαi=c o tβi+B l i(1)式中,αi为第i轴外转向轮的转角;βi为第i轴内转向轮的转角;B为轮距;l i为第i轴车轮中心到瞬时转动中心的距离㊂㊃9003㊃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其P I D控制 钱立军 胡伟龙 邱利宏等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根据阿克曼原理,不同轴外转向轮转角之间还应满足关系:αi α1≈t a n αi t a n α1=1i l 1=L i -Δl 1(2)式中,L i 为第i 轴车轮中心到车辆质心的距离;Δ为车轮瞬时转动中心到质心的距离㊂根据文献[8]中零质心侧偏角控制策略,有Δ=m v 2∑ni =1C iL 2i ∑n i =1C i ∑ni =1C i L 2i-(∑ni =1C i L i )2+mv 2∑ni =1C i L i(3)式中,m 为车辆质量;v 为车辆行驶速度;C i 为第i 轴综合侧偏刚度㊂车辆的部分参数如表1所示㊂表1 车辆部分参数m (k g)L 1(m )L 2(m )L 3(m )L 4(m )540002.200.600.521.88C 1(k N /r a d )C 2(k N /r a d )C 3(k N /r a d )C 4(k N /r a d )440440474474根据阿克曼转角公式,在不同速度下,对应每一个第一轴车轮的转角,可求出相应的第三轴车轮目标转角,并且进行分段直线拟合,结果如下:当车速为10m /s 时,设第三轴预期转角为y ,第一轴转角为x ,有y =0.3004x +2.0904° x <-21°0.1880x -21°≤x ≤18°0.2972x -1.8914°x >{18°(4)当车速为20m /s 时,设第三轴预期转角为y ,第一轴预期转角为x ,有y =0.3516x +2.0770° x <-21°0.2455x -21°≤x ≤18°0.35667x -2.0230°x >{18°(5)第一转向轴的转动范围为[-45°,45°],在该范围,车辆速度v 分别为10m /s 和20m /s 时,测量相应的第一轴车轮实际角度和第三轴车轮实际角度,再计算出相应的第三轴车轮期望角度,结果如图4所示㊂图4 第三轴的实际转角和期望转角计算期望值与实际值残差平方和拟合度,结果如下:v =10m /s 时,残差平方为0.1536,拟合度为0.9886;v =20m /s 时,残差平方为0.1598,拟合度为0.9859㊂这说明拟合的三段直线比较符合实际情况㊂3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主要包括转向系统的模型和电液比例阀的模型两部分㊂电液比例阀采用带位移反馈式的比例阀,根据其运动学特性可得出传递函数为[9]x (s )I (s )=k 1k 2s 2ω2n +2ξn s ω2n+1(6)式中,x (s )为阀芯位移;I (s )为比例阀电流;K 1为比例放大器增益;K 2为比例阀放大系数;ωn 为控制阀的固有频率;ξn 为液压相对阻尼系数㊂阀芯位移x (s)就是第三轴横向拉杆的位移x v (s )㊂根据转向系统模型,第三轴横向拉杆的位移x v (s )与第三轴转角θ(s )之间的传递函数为θ(s )x v (s )=A ρs 2ω2h+2ξh s ω2h +1(7)式中,A 为活塞面积;ρ为系统系数;ωh 为液压无阻力固有频率;ξh 为液压阻尼比㊂由式(6)和式(7)可以得到第三轴转角θ(s)与比例阀电流I (s)之间的传递函数:G c (s )=θ(s )x v (s )x (s )I (s )=k 1k 2A ρ(s 2ω2n +2ξn s ω2n +1)(s 2ω2h +2ξh s ω2h+1)(8)一般情况下ωn 远大于ωh ,因此第三轴转角θ(s )与比例阀电流I (s )之间的传递函数G c (s)可做如下近似:G c (s)≈k 1k 2A ρs 2ω2n +2ξn s ω2n+1(9)代入车辆相关参数可以得到G c (s)≈15600s 2+73s +6089(10)4 第三轴电液助力转向系统分数阶P I D控制器及其参数的求解分数阶微积分的介绍和分数阶微积分的求解方法在文献[10‐14]有详细论述,这里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采用C a pu t o 定义,求解分数阶微积分,借助于M A T L A B ,根据分数阶定义,使用截断M a -c L a u r i n 表达式展开,S 表达式选用S i m p s o n 公式法,编制分数阶微积分求解模块,在M A T L A B 中构造一种求解分数阶M a c L a u r i n 展开式的函数f r a c t i o n C ,并在S i m u l i n k 中构造分数阶模块㊂㊃010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2期2015年11月下半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1 分数阶P I D 的求解方法相对于整数P I D 控制器,分数阶P I D 控制器包含积分阶数λ和微分阶数μ,控制更加精确㊁灵活㊂分数阶P I D 控制器的微分方程形式如下:u (t )=k P e (t )+k I D -λI e (t )+k D D μte (t )(11)其中,D -λI 表示λ阶积分,D μt 表示μ阶微分㊂通过对式(11)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分数阶P I D 的传递函数[15‐17]:G f o c (s )=k P +k I s -λ+k Ds μ(12)对于闭环系统,存在特征方程:1+G c (s )G f o c (s )=0(13)寻找一个系统的幅值裕量A m 和相位裕量φm ,满足下式A m =1|G f o c (jωp )G c (j ωp )|φm =ar g (G f o c (j ωg )G c (j ωg ))+}π(14)其中,ωp ㊁ωg 满足下式|G f o c (j ωg )G c (j ωg )|=1a r g (G f o c (j ωp )G c (j ωp ))=}π(15)4.2 使用MA T L A B 求解分数阶P I D 的参数目标幅值裕量A m 取1.5,目标相位裕量取π/2,将式(10)代入式(13)~式(15)中有k P +k I ωp λc o s πλ2+k D ωμpc o s πμ2= 23(115600ω2p -608915600)-k I ωλps i n πλ2+k D ωμp s i n πμ2=-237315600ωp k P +k Iωλgc o s πλ2+k D ωμg c o s πλ2=7315600ωg -k I ωλgs i n πλ2+k D ωμg s i n πμ2=115600ω2g -6089üþýïïïïïïïïïïïï15600(16)式(16)中有k P ㊁k I ㊁k D ㊁λ㊁μ㊁ωp ㊁ωg 7个参数㊁4个等式,我们将λ㊁μ均从0.1开始按0.1递增取值,一直到5.0㊂优化目标为时间乘以误差绝对值积分(I T A E )J I T A E :f (x )=J I T A E =∫∞0|v (t )-y (t )|dt (17)当J I T A E 最小时,认为系统性能达到最优㊂在MA T L A B 中使用f m i n c o n 函数求解P I D参数,f m i n c o n 函数的数学模型为m i n xf (x )s .t .c (x )≤0A x ≤b l b ≤x ≤u b c e q (x )=0A e q x =b e üþýïïïïïïïïq(18)令k P ㊁k I ㊁k D ㊁λ㊁μ㊁ωp ㊁ωg 分别对应x 1㊁x 2㊁x 3㊁x 4㊁x 5㊁x 6㊁x 7,令初始条件为-10㊁-10㊁-10㊁0.1㊁0.1㊁0㊁0,不等式约束中下限l b 分别为-10㊁-10㊁-10㊁0.1㊁0.1㊁0㊁0,上限u b 分别为10㊁10㊁10㊁5㊁5㊁90㊁90,等式约束c e q (x )为式(16)中的4个等式,在MA T L A B 中求出最优的k P ㊁k I ㊁k D ㊁λ㊁μ分别为18㊁0.15㊁10.5㊁1.8㊁1.5,得到J I T A E =2.47,分数阶P I D 控制器为G f r c ‐pi d =18+0.15s -1.8+10.5s 1.5(19)5 试验验证5.1 仿真分析确定λ和μ的取范围值后,I T A E 性能指标曲线如图5所示,发现当μ从0增大到1.5时,I T A E下降,当μ从1.5开始增大时I T A E 上升,故μ为1.5时I T A E 最优㊂图5 μ对阶跃响应下的I T A E 影响当取μ=1.5,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λ由0到5递增变化时,I T A E 性能指标如图6所示,可见λ=1.8时I T A E 性能指标值达到最小㊂综上所述,由仿真结果可知,本文所提算法中当λ=1.5,μ=1.8时控制效果最理想,与f m i n c o n 函数求解的分数阶P I D 参数结果一致㊂图6 λ对阶跃响应下的I T A E 影响如果采用整数阶P I D ,则解得整数阶P I D 控制器为G i n t ‐pi d =4.0+0.0015s -1+3s (20)比较使用分数阶P I D 控制器㊁整数阶P I D 控制器和不使用控制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单位阶跃㊃1103㊃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其P I D 控制钱立军 胡伟龙 邱利宏等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响应,结果如图7所示㊂从图7可以看出,分数阶P I D 比整数阶P I D 具有更小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㊂图7 分数阶P I D 控制㊁整数阶P I D 控制和无控制下系统阶跃输出5.2 台架试验在实车试验前,设计试验台架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㊂试验台架中第一轴和第三轴用两个安装了转角传感器的转向主销代替㊂第一轴转向用手柄模拟㊂转角通过两个主销的转动量指针和刻度盘来读取㊂第一轴外轮最大转角27°,内轮的最大转角33°,第三轴转角随第一轴转角的变化关系如图8所示,其中,曲线1表示无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时第(a )v =10m /s(b )v =20m /s图8 分数阶P I D 控制㊁整数阶P I D 控制和无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下第三轴转角及其期望转角的误差三轴转角与期望转角的差,曲线2表示无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时第三轴转角,曲线3表示整数阶P I D 控制下的第三轴转角与期望转角的差,曲线4表示整数阶P I D 控制下的第三轴转角,曲线5表示分数阶P I D 控制下的第三轴转角与期望转角的差,曲线6表示分数阶P I D 控制下的第三轴转角,曲线7表示第三轴期望转角㊂可以看出,在v =10m /s 和v =20m /s 时,使用分数阶P I D 控制器后第三轴的实际转角和第三轴预期转角的误差值都在允许的误差值(±0.3°)内,且使用分数阶P I D 控制的第三轴转向效果比使用整数阶P I D 和不使用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效果都要好㊂5.3 实车试验为了验证该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在车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转向效果,进行了实车试验㊂比较未安装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空载转向后轮胎的磨损情况(图9a )和安装分数阶控制器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空载转向后轮胎的磨损情况(图9b )后,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图9a 中轮胎磨损严重,图9b 中轮胎磨损较小㊂安装分数阶控制器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后,车辆空载转向工况下轮胎的磨损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㊂图9c 中,车辆加载铁块,第三轴承重最大,单轴承载7.5t ㊂试验过程中车辆在正常行驶时运行良好且没有出现轮胎磨损现象,如图9d 所示㊂说明安装分数阶控制器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后,车辆满载转向工况下轮胎的磨损情况也得到很大的改善㊂(a)未安装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空载转向后轮胎的磨损情况(b )安装分数阶P I D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空载转向后轮胎的磨损情况(c )满载试验(d)满载试验后轮胎磨损情况图9 实车试验6 结论(1)重点研究了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液压执行机构,由于该机构中设有对中自锁油缸,使得长㊃210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2期2015年11月下半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时间直线行驶时第三轴不会发生自动偏转㊂(2)建立了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及分数阶P I D控制器并解出了控制器参数㊂仿真结果验证了P I D控制器参数求取方法的正确性㊂(3)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分数阶P I D控制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后,第三轴实际转角比整数阶或不安装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更接近期望转角,且误差很小㊂进行了实车试验,发现在空载和满载下安装分数阶P I D控制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比不安装的系统,轮胎磨损得到了改善㊂参考文献:[1] 刘少君.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2] Z h u Y o n g q i a n g,Z h a n g P i n g x i a.S t e e r i n g A n a l y s i so f M u l t i‐a x l e V e h i c l e B a s e d o n A D AM S/V I E W[C]//2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A d v a n c e d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t e r i a l s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A E M T).Z h u h a i,C h i n a,2012:2878‐2881.[3] L i uY u n.O p t i m u m D e s i g no fM u l t i‐a x l eT r a i l e r’sS t e e r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o nA D AM S[C]//I n t e r-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G r e e nP o w e r,M a t e r i a l s 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G P M-M T A2011).C h o n g q i n g,2011:289‐293. [4] W a n g S h u f e n g,Z h a n g J u n y o u.T h e D e s i g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a l y s i s o fM u l t i‐a x l eD y n a m i cS t e e r-i n g S y s t e m[C]//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 A p-p l i e d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C h a n-g s h a,2010:756‐761.[5] W a n g S h u f e n g,L iH u a s h i.A n a l y s i s o fV e h i c l eP a-r a m e t e r sE f f e c t s o nS t e e r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T h r e e‐A x l eV e h i c l ew i t h M u l t i‐a x l eS t e e r i n g[C]//2n dI n-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 o n M o d e l l i n g a n d S i m u l a-t i o n.T o k y o,2009:240‐244.[6] 王云超.多轴转向车辆转向性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7] 韩汪利.多轴车辆转向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D].长沙:湖南大学,2011.[8] 田阳阳.多轴车辆电液比例转向控制系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9] 江桂云,王勇勤,严兴春.液压伺服阀控缸动态特性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40(5):195‐198.J i a n g G u i y a n,W a n g Y o n g q i n g,Y a n X i n g c h u n.M a t h e m a t i c s M o d e l i n g a n d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o fD y n a m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H y d r a u l i cC y l i n d e rb yS e r v o‐v a l v e[J].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E n g i-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2008,40(5):195‐198.[10] 王淼.分数阶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11] K i r y a k o v aV.F r o mt h eH y p e r‐B e s s e l O p e r a t o r s o fD i m o v s k it ot h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F r a c t i o n a l C a l c u l u s[J].F r a c t i o n a lC a l c u l u sa n d A p p l i e d A n a l y s i s,2014(12):977‐1000.[12] S r i v a s t a v aH M,G a b o u r y S,B a y a dA.E x p a n s i o nF o r m u l a sf o ra n E x t e n d e d H u r w i t z‐L e r c h Z e t aF u n c t i o nO b t a i n e dv i aF r a c t i o n a l C a l c u l u s[J].A d-v a n c e s i nD i f f e r e n c eE q u a t i o n s,2014(6):169.[13] V a l e r i oD,M a c h a d o JT,K i r y a k o v aV.S o m eP i o-n e e r so f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F r a c t i o n a l C a l c u l u s[J].F r a c t i o n a lC a l c u l u sa n d A p p l i e d A n a l y s i s,2014(6):552‐578.[14] M a c h a d oJT,K i r y a k o v aV,M a i n a r d iF.R e c e n tH i s t o r y o f F r a c t i o n a l C a l c u l u s[J].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i n N o n l i n e a r S c i e n c ea n d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2011,16(3):1140‐1153.[15] 赵春娜.分数阶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6] 邓立为,宋申民,庞慧.控制系统的分数阶建模及分数阶P IλDμ控制器设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4,18(3):85‐92.D e n g L i w e i,S o n g S h e n m i n,P a n g H u i.F r a c t i o n a lO r d e r M o d e l f o r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a n d D e s i g n O f-f r a c t i o n a lO r d e rP IλDμC o n t r o l l e r[J].E l e c t r i cM a-c h i n e s a n dC o n t r o l,2014,18(3):95‐92.[17] Z h a o C h u n n a,X u eD i n g y u,C h e n Y a n g q u a n.A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 P I D T u n i n g A l g o r i t h m f o r aC l a s s o f F r a c t i o n a l O r d e r P l a n t s[C]//I E E EI C MA.N i a g a r aF a l l s,2005:216‐221.(编辑 王旻玥)作者简介:钱立军,男,1962年生㊂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㊁电动汽车技术㊁汽车电子控制㊂胡伟龙,男,1988年生㊂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㊂邱利宏,男,1989年生㊂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刘少君,男,1989年生㊂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㊂㊃3103㊃多轴车辆第三轴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其P I D控制 钱立军 胡伟龙 邱利宏等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多轴军用越野汽车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
3设计)奔〔技朮交.Technical Communication多轴军用越野汽车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陈利东(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摘要:为解决传统液压转向系统转向半径过大、通过性差的问题,本文以5轴军用越野汽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
该系统具备前组和多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兼具故障诊断与处理、人机交互、零位标定等功能。
该系统减小了车辆的转弯半径、改善了车辆的通过性,最大程度提升了系统的控制度和响度,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满足了车辆在不同的使用需求。
关键词:PLC控制;多轮转向系统;电控液压;零位标定;通过性中图分类号:64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639(2021)05-0044-03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Multi-wheel Steering System of Multi-axle Military VehicleCHEN Li-dong(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Ltd.,Xi'an7102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steering radius and poor pass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hydraulic system,this paper takes a five-axle vehicle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multi-wheel streeling system based on PLC control.The system has two working mode,including front mode and multiple mode,and also has functions as fault diagnosis、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nd zero calibration.The system reduces the steering radius of the vehicle,improves vehiclepassability,promotes the control accuracy and response speed of the system extremely,improves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xperience,and meets the needs of the vehicle in different areas.Key words:PLC controlling;multi-wheel steering system;electric hydraulic;zero calibration;passability陈利东,从事汽车电器设计方面的工作,涉及电控液压技术/汽车电子/汽车测试等:阀、成于液压的感器(1/4/5桥均有)、转向模式、制、故障、转向V 以成了转向和故障诊的V1。
多轴汽车的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多轴汽车的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货车的需求越来越大。
多轴汽车作为承重能力良好的货车,是改善我国货物运输的强力工具。
本次研究依据阿克曼转角的几何原理与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规律使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进行复核加权函数的优化设计,结合多轴汽车车轮转向的特性,构建数学模型对优化方法进行分析。
希望本次研究有利于完善多轴汽车转向机构的优化设计,缩减研发周期,促进我国多轴汽车的设计与生产。
标签:多轴汽车;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0 前言多轴汽车,是指具有较多轴数的载货汽车,与六轴、五轴的牵引半挂车的区别在于,多轴车是货箱与车头固定在一个底盘上的普通货车。
从市场上的情况来看,多轴车尽管具有强大的载重能力,销量却非常低,许多车主习惯了驾驶2轴车与3轴车,对4轴车与5轴车等多轴车的质量存有疑虑。
强化多轴汽车的性能,对提高车主对多轴车认可度,改变其小车中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的转向性能是保障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功能,而多轴汽车由于具有车身过长的特点,对转向机构具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多轴汽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优化设计,是提升多轴汽车性能的关键。
1 多轴转向机构设计原理转向机构的设计原理包括阿克曼转向集合原理与系统性悬架干涉最小化原理。
阿克曼几何差,是指外转向轮实际转角与理想状态下的转角的差值。
汽车以低速率进行转向时,忽略其轮胎偏角的影响,为保持汽车转向中保持纯滚动,内外的转向角度应当满足阿克曼的集合关系。
其中需要的数据有外向转交轮的转角度,内轮转角度,内外轮中心延长线与地面交点距离及轴距。
汽车转向时满足阿克曼集合集合关系的程度代表转角误差,用该数据可以对误差进行验证。
阿克曼转角的误差值越小,证明汽车的转向系统越好,对转角误差要求一般小于3度。
同时该原理可以计算出汽车最小转弯的半径,该数值还可以推出汽车机动性能。
系统性悬架干涉最小化原理,是利用前轮定位参数,保证转向稳定,防治轮胎受损而设置的。
包括前两轮前束角,外倾角,后倾角等。
汽车转向系的结构组成
汽车转向系的结构组成
汽车转向系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部分,它由多个组件构成,确保驾驶员能够控制车辆的方向。
以下是汽车转向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 转向器:转向器是转向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连接转向轴和转
向轮,负责将驾驶员的转向动作转化为车轮的转向动作。
转向器通常由方向盘、转向柱、转向器本体和操纵机构等组成。
2. 转向轴:转向轴是连接转向器和转向轮的轴,它将驾驶员的
转向动作传递给转向器。
转向轴通常由轴管、轴承和轴头等组成。
3. 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是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的部件,它包括转向柱、转向器操纵装置和转向盘等。
4. 转向传动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是将转向器的动作传递给车轮
的部件,它包括转向节臂、横拉杆和前束控制装置等。
5. 转向助力系统:转向助力系统是帮助驾驶员更轻松地操作转
向系统的部件,它通常由助力泵、助力油管和助力活塞等组成。
6.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是连接车轮和车身的部件,它包括弹簧、减震器和稳定杆等。
悬挂系统不仅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还对转向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7. 稳定控制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是帮助控制车辆行驶稳定的系统,它包括制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等。
稳定控制系统能够感知车辆的动态变化,并通过调整车轮的制动力来控制车辆的行驶轨迹。
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汽车转向系统,确保驾驶员能够安全、准确地控制车辆的方向。
了解这些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性能和设计至关重要。
汽车转向系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
汽车转向系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安全性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控性能和行车安全。
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故障分析对于驾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故障分析。
一、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机构、转向机和转向操纵装置组成。
在行驶过程中,当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时,转向机构和转向机会协同作用,使汽车前轮朝向所需的方向转动,从而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1.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主要由转向齿轮、传动杆、齿条、滚珠丝杆等组成。
当驾驶者转动方向盘时,通过转向机构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传递到转向机上,使转向机产生相应的工作力来改变车轮的方向。
转向机主要由电动助力转向机、液压助力转向机和非助力转向机三种类型。
助力转向机通过电动机或液压系统的力来辅助转向机构的工作,减少了驾驶者操纵转向的力量,并提高了操控性能。
3.转向操纵装置转向操纵装置主要由方向盘、转向总成、联杆、转向销等组成。
驾驶者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制转向操纵装置的工作,从而实现对汽车行驶方向的控制。
二、汽车转向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分析1.方向盘打滑方向盘打滑是常见的转向系统故障,可能是由于转向机构内部有异物或油脂积聚,或者转向齿条、传动杆出现磨损。
这时需要将转向机构进行检修和清洗,更换磨损的零部件。
2.方向盘转动不灵活3.方向盘异响方向盘在转向时发出异响,可能是由于转向机构齿轮出现损伤,转向助力系统液压泵或电动助力系统出现问题等。
需要检查并更换损坏的部件。
4.转向不准转向不准可能是由于车轮定位不准确,转向总成出现磨损,也可能是由于转向机构和转向助力系统出现故障等。
此时需要对车轮进行定位调整,更换磨损的零部件。
5.转向失灵转向失灵是非常严重的转向系统故障,可能是由于转向助力系统泵失灵,液压管路破裂,转向机构内部损坏等。
需要立即停车检查并维修。
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行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工作原理和故障分析对驾驶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驾驶员的转向指令传递给车辆的转向机构,从而实现车辆的方向控制。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转向机构:汽车转向系统通常由转向柱、齿条和齿轮等组成。
转向柱连接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和齿条,而齿条与齿轮相连。
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通过转向柱和齿条的联动,齿轮就会改变方向。
2. 动力助力系统:为了减轻驾驶员的操作力,现代汽车通常配备了动力助力系统。
动力助力系统可以通过压力油液或电机的力量来提供额外的转向力量,使得转向更加轻松。
其中最常见的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由液压助力泵、助力缸和助力
加力器等组成。
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液压助力泵会产生液压力,将液压油送至助力缸,从而施加额外的力量来帮助转向。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使用电动机代替了传统的液压
助力泵。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感应驾驶员的转向力度和转向角度,由电脑控制电动机的输出力量,实现对转向力的补偿。
3. 转向角传感器:为了确保车辆能够准确地响应驾驶员的转向指令,转向系统通常还配备了角度传感器。
转向角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转向角度,并将数据传输给电脑控制单元,以便控制转向力的输出。
4. 电脑控制单元:作为转向系统的核心,电脑控制单元负责接收并处理来自转向角传感器和驾驶员操作的数据。
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电脑控制单元计算出所需的转向力量,并通过控制助力系统的工作来实现转向控制。
综上所述,汽车转向系统主要依靠转向机构、动力助力系统、转向角传感器和电脑控制单元等组件的相互配合,将驾驶员的转向指令转化为车辆的方向控制。
多轴汽车转向系的设计
多轴汽车转向系的设计中国一汽集团柳州特种汽车厂(广西柳州 545006)李勇摘要:介绍了多轴汽车转向设计。
在分析该机构动作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它的安装与调节的要点,以解决这方面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多轴汽车转向系统设计安装要点近两年来,随着公路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公路法规已经规定商用车辆要按照轴数的多少来作为商用车辆养路费的征收标准之后,多轴汽车的市场需求量便越来越大,我厂也紧跟市场的脚步,自主研究开发了多个品种的多轴汽车,但是多轴汽车的多个转向轴因为转向的同步和协调等问题造成了很多多轴车型在转向时往往容易出现第二或者第三轴的轮胎出现异常磨损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多轴汽车的工作原理和尺寸关系要求入手,提出多轴汽车转向的设计与安装的要点。
1多轴汽车转向系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1所示转向系由转向盘、动力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组成,转向系的工作原理是: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把这个动作传到转向臂,然后再通过第一转向纵拉杆带动前轮偏转,同时转向臂也通过第一过渡转向纵拉杆把动作传到第二转向臂,在转向助力油缸的协助下,第二转向臂通过第二转向纵拉杆带动第二轴的车轮偏转,从而实现了两个前轴一起转向。
而多轴汽车在转向时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转向轴都必须同时转向,而且各轴的转角还必须是按一定的比例,从而使各轴的车轮都处于纯滚动或者只有极小的滑移,才能避免轮胎的异常磨损现象,减少轮胎磨损。
图1 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的结构2多轴汽车转向时各转向轮理想的转角关系图2 双前桥汽车转向时各转向轴的理想转角关系图2所示是双前桥汽车转向时各转向轴的理想转角关系图,根据阿克曼原理,同一转向轴的内、外转角关系为:cot(N1)-cot(M1)=B/L1 (1)不同转向轴的同一侧车轮的转角关系应满足:L1cot(N1)=L2cot(N2) (2)L1cot(M1)=L2cot(M2) (3)式中:N1、N2-汽车第一、二轴外侧轮转角;M1、M2-汽车第一、二轴内侧轮转角;L1、L2-汽车第一、二轴到转向中心线的距离;由(1)、(2)、(3)式便可得到:同一转向轴的内、外转角的函数关系及同侧车轮转角的函数关系。
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设计综述_古玉锋
16
15 14 A1
123
B1
F
13 C1 D1
G
E1 H
11
12
10
4 5
A2 6
B2
7
C2
E
D2 E2
8
9
1、5.中 间 拉 杆 2.一 轴 直 拉 杆 3.一 轴 转 向 节 臂 4.中间摇臂 6.二轴摇臂 7.二轴转向助力缸 8. 二轴转向节臂 9.二轴转向梯形机构 10.二轴直 拉 杆 11.一 轴 转 向 梯 形 机 构 12.转 向 节 13.车 轮 14.一轴摇臂 15.转向机 16.转向盘
设计与仿真一般是建立机-液一体化或者机-电-液 一体化联合仿真模型。 2.3 多轴转向控制技术
横摆角速度和车身侧偏角是决定汽车转向性能
汽车技术
·综述· 的两个重要参数 , [12] 所以转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 就是使车辆在转向时跟踪理想情况下的横摆角速度 和车身侧偏角,并以此来判定车辆的行驶状态 。 [13]
图 3 为某双前桥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文献 [9] 给 出 的 六 轴 转 向 车 辆 液 压 助 力 转 向 系 统 原 理 与 此类似。
油箱
油泵
溢流阀
轴 转 向 节 臂 至
一轴摇臂关系
F
A2
B1
H
(b)一 轴 摇 臂 至 中 间摇臂关系
z
A2 D2
E2
G
B2
C2
y
x
(c)中间摇臂至二 (d)二轴摇臂至二轴
轴摇臂关系
转向节臂关系
图 2 某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优化模型
多体动力学优化方法是利用多刚体动力学理
论,通过对杆件连接点坐标的参数化来确定连接点
多轴转向系统的操纵机构传动机构设计
图1-1是一种机械式转向系统。驾驶员对转向盘施加的转向力矩通过转向轴输入转向器,从转向盘到转向传动轴这一系列零件即属于转向操纵机构。作为减速传动装置的转向器中有级减速传动副,经转向器放大后的力矩和减速后的运动传到转向横拉杆,再传给固定于转向节上的转向节臂,使转向节和它所支承的转向轮偏转,从而改变了汽车的行驶方向。这里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臂都属于转向传动机构。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
9、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转向盘转向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相一致。
1.1.2
转向梯形机构遵循阿克曼原理 ,阿克曼原理的基本观点是:汽车在行驶(直线行驶和转弯行驶)过程中,每个车轮的运动轨迹都必须完全符合它的自然运动轨迹,即要求汽车在转弯时各车轮轴线都能汇交于一点,此交点O(见图1-2)叫做转向中心,从而保证轮胎与地面间处于纯滚动而无滑移现象。
在20世纪初,汽车已经是一个沉重而又高速疾驰的车辆,充气轮胎代替了实心轮胎。由于转向柱直接与转向节连接,所以转动车轮是很费劲的。即使是一个健壮的驾驶员,要控制转向仍然是很劳累的事情,因此,汽车常常冲出路边。于是要降低转向力的问题就变得比较迫切了 。
由于汽车各零、部件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今日较为完备的转向系统。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突破就是转向梯形的使用。实现的转向的轻便性与准确性。以后随着重型车辆的生产与载重量的提高出现了双前桥机构,使得转向机构更为复杂,而这其中转向梯形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汽车转向系统的零件都称为保安件。其主要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要求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多轴汽车的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Steering System)是用来控制汽车行驶方向、保证汽车直线行驶并灵活改变行驶方向的总成系统。
多轴汽车的转向行驶性能包括转向机动性和转向行驶稳定性等性能。
这些性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汽车转向系的基本要求有:1)转向必须安全可靠。
2)要有正确的运动规律,保证稳定的行驶方向,准确执行驾驶人的意志,保证具有良好的稳态转向特性,防止车身侧倾时过大地牵动车轮转向。
3)多轴汽车应保证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具有较小的转弯半径、转向通道和轨迹差等机动性参数。
4)应保证驾驶操作轻便,以减轻驾驶人的劳动强度。
转向时施加在转向盘上的手力,中型车不得超过360N,重型车和多轴越野车不得超过450N,必要时须加装助力和动力系统。
5)转向盘的回转圈数要尽可能减少,且应具有自动回正能力;特别在车轮受到地面冲击时,不可产生过大的反冲力,一般都应安装阻尼装置,以防止反冲和摆振。
6)对于多轴汽车动力分组转向的后组,必须安装可靠的锁死装置,以确保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轴汽车的转向系统较为复杂,问题很多,本书仅在介绍转向模式和转向形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转向机动性、转向稳定性和转向轻便性。
第一节转向模式和转向形式一、转向模式所谓转向模式,是指在不同工况下的转向驾驶模式,包括常态转向驾驶、瞬心在后轴线上的转向驾驶、斜向驾驶,90°驾驶、原地回转驾驶、横向驾驶以及复位驾驶七种模式,具体如图6-1所示。
二、转向形式转向形式,是指转向的类型和方式。
例如选用何种转向器,是否装有助力和动力系统,特别是全轮转向,还是部分车轮转向。
在部分车轮(轴)转向中,哪些车轮(轴)是转向轮(轴),哪些是非转向轮(轴)等。
多轴汽车一般都采用机械传递,选用循环球式转向器,装有防振阻尼装置和助力装置以及动力转向系统,且具有应急转向功能。
随着车轴数的增多,转向系统越来越复杂,普遍采用分组动力转向和转向轴与非转向轴的棍合转向,即“转-非”混合或“转-随”混合。
图6-1多轴汽车的转向模式非转向轴往往装有随动装置。
车轮在转向侧向力的作用下,根据转向要求自动随动转向,从而减少转向阻力,降低轮胎磨损。
分组动力转向,一般将转向轴分为前、后两组,两组间采用静压联动。
在要求获得更小的转弯半径时,前、后两组必须同时转向。
前、后两组同时转向时,在汽车高速行驶中,车轮容易摆振,侧向力较大,驾驶困难,稳定性差。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利用锁止机构将后组锁死,只用前组转向,以保证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前、后两组同时转向时,必须保证两组的同步,否则将影响汽车的行驶方向,加大轮胎的磨损,因此应选用合适的同步机构,以消除不同状态下的位移差。
下面具体介绍不同车轴数下的转向形式:二轴汽车:1轴转向,2轴为非转向轴。
三轴汽车:一般仅1轴转向,2、3轴为非转向轴,在少数情况下,也有1、2轴转向的。
为提高机动性,在等轴距的三轴汽车上,也有1、3轴转向的。
四轴汽车:可有三种方案:1)1、2轴转向,3、4轴为非转向轴。
此时,车轮走出8条车辙,增加了松软土壤上的阻力,消耗功率较多,通过性较差。
2)1、4轴转向,2、3轴为非转向轴。
此时车轮走出4条车辙,在松软土壤上的阻力较小,降低了功率循环,改善了通过性,提高了机动性。
3)全轮转向,动力转向分为两组。
1、2轴为前组,3、4轴为后组,这可获得最小的转弯半径,机动性更好,但须增加锁止机构和同步装置,结构较为复杂。
五轴汽车:动力转向一般分两组,1、2轴为前组,4、5轴为后组,3轴为非转向轴。
六轴汽车:动力转向一般分为两组,但有两种方案:1)1、2轴为前组,4、5、6为后组,3轴为非转向轴。
2)1、2、3轴为前组,5、6轴为后组,4轴为非转向轴。
七轴汽车:动力转向一般分为两组,1、2、3轴为前组,6、7轴为后组,4、5轴为非转向轴。
八轴汽车:动力转向一般分为两组,1、2、3轴为前组,6、7、8轴为后组,4、5轴为非转向轴。
第二节转向机动性转向机动性牵涉的问题很多,例如转向通过性、侧向稳定性和车道变换性等。
本书较关心的是显著影响汽车机动性能的机动性参数,即转弯半径、转向通道和轨迹差等参数,下面详细介绍。
一、机动性参数的定义1.转弯半径及瞬时转向中心转弯半径有着不同的意义,一般认为转弯半径R是指车辆转向时,从瞬时转向中心O 到前转向轮轴外侧车轮轨迹中心线的距离。
但在理论研究上,普遍认为转弯半径是转向瞬心至汽车轴线的垂直距离。
对于汽车列车,则是指瞬心到牵引车前轴外轮轨迹中心线的距离,如图6-2和图6-3所示。
图6-2单车的理论转向轨迹图6-3列车的理论转向轨迹瞬时转向中心O是指汽车在转向过程中某一瞬时的转向中心。
因此,转弯半径R也是指转弯过程中某一瞬时的转弯半径。
汽车在转弯过程中,转弯半径是随转向轮的转角变化的,转角越大,半径越小,转角达到最大值时,转弯半径获得最小值,也就是最小转弯半径R min。
转向轮的最大转角是受转向空间限制的,也就是受各种杆系、传动部件和减振器等的位置限制的。
2.转向通道转向通道有车轮转向通道A和车辆外轮廓转向通道B之分,如图6-2所示。
车轮转向通道是由车轮轨迹形成的通道,是指车辆转向时,前转向轴外侧车轮所形成的轨迹与后轴内侧车轮所形成的轨迹之间的通道。
这个通道主要是针对车辆行驶所应具有的地面支撑条件。
车辆外轮廓转向通道,是由车辆外轮廓在转向时形成的最外侧轨迹和最内侧轨迹构成的。
此通道主要是针对车辆转弯时,道路两侧的设施、建筑物或山路内侧的山体以及错车等情况下的通行条件。
3.轨迹差由图6-2可知,作为单车,其后轴中心的转向运动轨迹与前轴中心的转向运动轨迹之差就是单车的轨迹差。
轨迹差是追随性的评价指标,是前、后轴中心运动接近程度的标志。
这个轨迹差越小越好。
由图6-3可知,当列车转向时,牵引车和挂车的瞬时转向中心往往并不重合,两者的运动轨迹也明显不同,挂车(后轴中心)的转向运动轨迹与牵引车(前轴中心)的转向运动轨迹之差,就是汽车列车的轨迹差,两轨迹接近的程度就标志着挂车对牵引车追随性的好坏。
二、转弯半径的计算公式汽车的转弯半径R 与汽车的内轮转角α、轴距L 、车轮转臂a 、主销中心距M 等因素有关。
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 ,则是和汽车最大内轮转角m α相对应的,它是在给定m α的条件下,汽车以低速转弯时,前外轮与地面接触的轨迹到转向中心点。
之间的距离,如图6-4所示。
图6-4理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转弯半径与车轴数紧密相关,不同车轴数的转弯半径有着不同的表达式,下面就以二轴、三轴和四轴为例来建立转弯半径的计算公式。
(一) 二轴汽车的转弯半径在建立转弯半径计算式之前,先研究一下理想的内、外轮转角的关系。
1.内、外轮转角的关系在转向过程中,为使全部车轮都处于纯滚动而无滑移状态,则要求全部车轮都绕瞬心O 作圆周运动。
在一般转向条件下,每个车轮的转弯半径都是不同的,同一车轴上的两个转向 轮,即内轮和外轮的转向角也是不同的,它们的关系为:LM =-αβcot cot (6-1) 式中α——内轮转角; β——外轮转角;L ——轴距;M ——主销中心距。
2.纯滚动转弯半径在车轮纯滚动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理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的条件下(阿克曼原理),二轴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为m L R βαsin /min +=(6-2)式中α——车轮转臂;m β——外轮最大转角。
3.梯形机构决定的转弯半径汽车的转弯半径,严格说来,完全取决于梯形机构,它与轴距的大小基本无关。
当梯形 机构参数确定后,给定一个内轮转角α,就确定了相应的外轮转角β,有了内、外轮转角α和β,就确定了转向瞬心,即确定了转弯半径,如 图6-5所示。
图中p L 是实际轴距,t L 是理论上的纯滚动轴距。
图6-5 梯形机构确定的转弯半径在假定没有侧向偏离的情况下,由图6-5的关系,可求出最小转弯半径:m m m m a R βαβαtan tan tan 1tan 2min -++=(6-3)式中 a ——车轮转臂;M ——主销中心距; m α、m β——内、外轮最大转角。
4.二轴全轮转向的转弯半径二轴全轮转向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可由图6-6的关系求出,即ma R βsin 21min +=(6-4) 二轴全轮转向汽车的优点在于提高机动性。
由式(6-4)可知,在轴距和外轮转角相等的条件下,其转弯半径要比仅前轮转向的约小一半。
然而,外轮转角相同时,在全轮转向的汽车上,内轮就需转过较大的角度,要占用较大的空间。
所以,如果转向空间受限制的话,实际最小转弯半径减少就不到一半。
全轮转向的另一优点是转弯时的车轮轨迹只有两条,而只前 轮转向的汽车则有四条。
因此减少了汽车在松软土地上的行驶阻力和所消耗的功率,提高了通过性。
全轮转向还会使转向传动装置更为复杂,使转向传动中的总间隙增加,这将影响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此外,全轮转向的汽车还难于从停车处驶出。
为消除这些缺点,在结构中还应考虑装设锁住后轮传动装置的机构。
图6-6二轴全轮转向汽车的转弯半径(二)三轴汽车的转半径1.瞬时转向中心为建立三轴汽车转弯半径的计算式,先假设前轮为转向从动轮,且略去前轮的滚动阻力 和惯性力的影响。
在考虑侧向偏离的情况下,假定点O 为瞬时转向中心,a 1δ、a 2δ、a 3δ分别为前、中、后三轴的侧偏角,如图6-7所示。
图中θ为转向轮内外轮α和β的均值,即2/)(βαθ+=。
图6-7 前轴转向的三轴汽车各轴中点的速度方向由向量1v 、2v 和3v 来决定。
轴的侧偏角对于双后轴的车轴决定于、2v 和3v 的方向同汽车纵轴线间的角度,而对于前轴,侧决定于转发向轮平均转角θ和速度1v 方向之间的角度。
由于车轴有侧偏,在车轮上出现侧向力Y 。
下面确定瞬时转向中心的实际位置,为此必须找出偏侧角a 1δ和a 2δ。
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写出⎪⎪⎭⎪⎪⎬⎫-=+=-+=-+)2()2(0sin 0cos 23123231l L Y l L Y Y X X Y Y Y θθ (6-5)在式(6-5)中,包含四个未知数(1Y 、2Y 、3Y 和∑+=32X X X ),考虑到所求的未知数o R 和C (决定转向中心的位置),必须还要三个方程式,为此可利用下列几何关系:⎪⎪⎪⎪⎭⎪⎪⎪⎪⎬⎫-+=-≈--==o a a o a o a R C l L R C l R C 2tan tan )tan(tan tan 1123δθδθδδ(6-6) 侧向力与侧偏角有下列关系:⎪⎭⎪⎬⎫===a a a K Y K Y K Y 333222111tan tan tan δδδ (6-7)式中,1K 、2K 和3K 是相应车轴上的车轮侧偏系数。
解式(6-5)~式(6-7),可求出瞬时转向中心:θθθsin )]2()2([cos )2(]cos )2([23122121223l L K l L K K l L K K l L K l K K R o -++-+++=(6-8) )2()2()2(232l L K l L K l L l K C -++-=(6-9) 在许多情况下,可认为321K K K ==,则式(6-8)和式(6-9)可写成:)]cos 2(cos 41[tan 22θθθ++=L l L R o (6-10) Ll l C 422-=(6-11) 从式(6-11)可见,在给定的行驶条件(低速)下,三轴汽车的转向中心总是相对双后轴中心线往后移,并且双后轴的轴距越大,后移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