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探讨的构建
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人才的培养评价也变得愈发重要。
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和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
下面,我将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首先,应加强教师评价。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评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
评价教师的标准应该包括教学设计、课程执行、教学方法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核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评价教师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上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其次,要完善学生评价。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有最直接的了解。
因此,学生评价对于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学生评价应该涵盖学习成绩、课程质量、学习效果、导师指导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评价的内容要具体、客观,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是问卷调查、面试、讨论小组等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最后,应加强社会评价。
社会是学生将来就业的有力保障,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社会评价对于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评价可以通过企业的招聘情况、学生就业率、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情况也可以作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社会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
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变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在项目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项目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到一个真实的项目中。
他们需要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任务,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学会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构建。
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进,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任务的完成。
学校需要建立具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以保障学生在项目中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和社会资源进行结合,建立行业实习基地和企业合作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实习和实践,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和要求。
还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实战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和指导。
通过以上的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对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课程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步是要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能力为导向,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工商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
2.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包括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财务报表分析与决策、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等实践性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内有所专长。
二、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案例教学。
通过引入大量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教学。
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际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3.实习教学。
将实习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与实际工作接触,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践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
、
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 的 特 点
应用型本科人 才是 相对 于学术 型人才 而言的 , 指掌握
直接应用型知 识和具 有更 具体 实践能 力的人 才 。应 用型 本科 院校大多 以培养生产、 工程、 管理、 服务 等一线 的高素 质应用型专 门人才为根本 任务 , 】使学生 既掌握 系统科学
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又具备 较强 的知识应 用能力 。因此 , 应用 型本科人才 的培养 要 以应 用为 主线来 构建 学生 的知 识、 能力和素质结 构 , 注重 培养学 生 的实践 能力 。实 践教 学在培养方案 中占有较大 比重 , 以培养学 生运用 知识解决
力培养 , 着力提高 大学 生 的学 习 能力 、 实践 能力和创 新能 力 , 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 ( 整 合优化 的原 则。人才 培养 方案是 一个 系统性 二)
职业 岗位 的职 业 技 能 、 艺 和 运 用 能 力 , 调 学 生 职 业 能 技 强
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从 “ 英教 育” 大众 教育 ” 精 到“ 的转
变 , 型本科教育应运 而生。这是对高等 教育从精 英化 应用
转向大众化的适应和调整 , 是为 了满足 知识经济社 会对 也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我 国 目前有 70多所普通 0 本科 院校 , 中 4O多所都 是定 位培养应 用型本 科人 才的 其 0 高校 。 …本科院校 大量 培养 面 向生 产企业 的应 用 型人 才 , 解决 了“ 的问题 , 如何保 证人 才培养 “ 的问题 , 量” 但 质” 是
应 用 型本 科 院 校 面 临 的 一个 难题 。
一
力和职业 素质 的培养 。 _ 3 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方案设 计的原则 针对应用 型本科人才 的特 点 , 在制订人 才培养方案 时
试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构 成 要 素 包 括 教 学 活 动 的 方 方 面 面 .
也 涵 盖 了教学 质 量形 成 的各个 环 节 。 ( ) 明 确 培 养 目标 为 核 心 一 以
同 时 , 还 应 注 重 各 课 程 模 块 之 间 的 整 体 优 化 协 调 发 展 。 注 重平 台搭建 与 模块 设 计 。 理 好课 程 与课 程 的 关 要 处
力 的 培 养 来 实 施 。使 之 更 加 符 合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培 发 展 的 应 用 性 人 才 本 身 就 是 社 会 服 务 的重 要体 现 。而 培养 什 么样 的人 才 , 何 培 养 人 才 , 涉 如 则 及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 构建 。
一
、
构 建 合 理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培 养 、
应 用 性 人 才 的 实现 途 径
高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活 动 是 通 过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来 实 现
的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在 一 定 的 教 育 思 想 和 教 育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养 规 格 和 培 养 过 程 等 要 素 构 成 由 培
济发 展要 求 , 方 面 要 突 出应用 性 强 的 优 势及 特 色 专业 , 一 另一 方 面要 善 于根 据 区域 经 济 特征 和 资 源特 点 发 掘新 专 业 。 样 培 养 出 的人 才 才能 够 融入 到 区域 经 济建 设 中去 . 这 真 正体 现 应 用性 人 才 的意 义 。
的相 对 稳 定 的 系统 , 构 成 要 素 包 括 教 育 观 念 、 养 目 其 培 标 、 养 方 案 、 养 内 容 、 养 手段 与 方 法 、 养 制 度 、 培 培 培 培 培 养评 价 等 , 些要 素 相互 联 系 、 互 作用 构 成 了高 校人 才 这 相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参加“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收获点滴
2 0 1 3年 1 O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3 N o . 5
0c t . 201 3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 障体 系构建的思考
作者简介 : 刘东兴 ( 1 9 8 8一) , 男, 辽宁葫芦 岛人 , 硕士研究生 。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广泛变革 , 社会对高
科学技术 的发展使得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应运 而
生, 成为 推动我 国社 会 经 济 迅速 发 展 的一 种 强 大
校所培养人才 的规格与类型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 的转变 , 基础知识扎实 , 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应用型
人才得 到 了更 高 地重 视 。 同时 随 着 1 9 9 9年我 国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的不 断推 进 以来 , 应 用 型 人才 培
动力 。然而任何高新技术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
继 而推 动社会 经济发 展 的同时不仅需 要一 批专 门 的高级研 究型人 才 , 也 需 要 大量 的专业 高 级应 用
知, 人 才培养是 一项 非常 系统 与严谨 的工 程 , 非 一 朝一夕就 能够 完 成 , 因此 , 随着 应用 型人 才 培养 规 模 的逐 步发展与壮大 , 与之相适应 的应用型 人才培
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预警理论 , 我 国的高等教 育必须进行相应 的改革 , 对我 国高等教育加强 内 涵建设 , 满足社会对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 与质量化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
养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展开。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只有实践能力扎实的学生才能在工作中胜任各种复杂的实际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方式来推动,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和项目设计来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
在培养目标中,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此类教育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强化专业主干课程。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主干课程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
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 四, 过课程体系改 革 , 成 学科 、 业 优势 互补 、 通 形 专 教 学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和 利 用 的机 制 ; 成 本 专 业 和 专业 大 类 中各 形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逻 辑 关 系 明 确 的课 程 关 系 。通 过 改 革 解 决 教
挖 掘 现有 教学 积 淀 的 基 础 , 计 独 特 的 课 程 体 系 , 合 优 质 设 整
理 得 当 , 仅 每 门课 程 能 各 得 其 所 , 且 全 部 课 程 结 合 在 一 不 而
科 学课 程 组 、 济 管 理 课 程 组 、 具 课 程 组 等 。 这 一 类 课 程 经 工 旨 在 提 高 学 生 的综 合 素 养 和 专 业 应 用 能 力 。
3 轴 向 维 。轴 向维 课 程 也 可 以 称 为 方 法 维 课 程 。如 果 .
究。
课 程 体 系 是 全 面 反 映学 校 教 育 观 和 人 才 观 的 教 学 规 划 ,
实 践 教 学 应 与理 论 教学 相 配 合 , 重 学 生 工 程 操 作 技 能 注 的培 养 和训 练 ; 共 课 程 应 坚 持 基 础 性 原 则 ; 业 基 础 课 程 公 专 和专 业 课 程 应 有行 业 针 对 性 , 宽 专 业 知 识 面 , 高 学 生 未 拓 提 来 工 作 的 适 用 性 和 灵 活 ( ) ; 践 课 程 应 注 重技 能 的 循 序 柔 性 实 渐 进 , 养 学 生 在 实 际操 作 中独 立 发 现 问题 、 析 问 题 、 决 培 分 解
须要 随着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变化 而 变化 。本 文在本 科 应 用型 人 才这 个培 养 目标 指 导 下 , 于本 科 应 对
用 型人 才培 养方 案课 程体 系的构 建提 出了完整 的思路 和 方案 。 [ 键词 ] 本科 ; 用型人 才 ; 程 体 系; 建 关 应 课 构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构建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对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全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一、研究目的为贯彻落实《GJ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进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的能力水平。
20XX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展的指导意见》文件。
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进展。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探究出一条建设ZG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进展道路。
20XX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进展改革试点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XX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治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
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
社会体育服务与治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
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进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峻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治理专业的可持续进展。
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
A Ca s e S t u d y o n Bபைடு நூலகம் n g bu Co l l e g e
1 新 建 本 科 院 校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培 养质 量 标 准体 系构 建 的必 要 性
1 . 1 推动 高等教 育 科学发 展 的需要 早在 2 0 0 1年 , 教 育部 就 高校 扩 招带 来 的 突 出问 题 , 印发 了《 关 于 加 强高 等学 校本科 教学 工作 提 高教学 质量 的若 干意 见 ( 教高[ 2 0 0 1 ] 4号 ) 》, 提 出 了“ 把提 高 教 育质 量放 在更
构 建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标 准 体 系 的 探 索
董 毅, 崔执 树
2 3 3 0 3 0 ) ( 蚌埠学 院 教务处 , 安徽 蚌埠
摘
要: 从构 建 新 建本 科 院 校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标 准 体 系 的 必 要 性 入 手 , 深 入 分 析 了新 建 本 科 院 校 构 建
Ab s t r a c t :Th i s i s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t he ne c e s s i t y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q u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s y s t e m f o r t r a i ni n g
a p p l i e d un d e r g r a du a t e s a n d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 i t s f u n da me n t a l p in r c i p l e a n d b a s i c t r a i n o f t h o u g h t ,t o c a r r y a n a c t i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d p r a c t i c e i n ho w t o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q u a l i t y s t a n da r d s ys t e m or f s c i e n t i ic f a l l y t r a i n i n g a p p l i e d u nd e r g r a d ua t e s b y c o mb i n i n g Be n g b u Co l l e g e’ S s e l f c o n d i t i o n. Ke y wo r d s : n e wl y — e s t a b l i s h e d c o l l e g e;a p p l i e d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应用型本科 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 素质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课程体系构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行业 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可以有效 地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 就业竞争力
1
国外案例经验总结
2
3
紧密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
实践经验总结与启示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培养
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01
发展方向
02
基于OBE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03
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协同培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 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和实训机会
跨学科整合的原则
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3 课程体系的主要 构成要素
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各门课程的特定目标,为人才培养提供导向。
定位分析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
课程内容与设计
内容选择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 性。
内容整合
注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融 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3 ) 利 用“ 多 媒体 +板 书 ” 教 学 。传 统 的 “ 黑 板 + 粉笔 ” 的教 学 手 段 不 可 完 全 被 多 媒 体 教 学 所 取 代 , 单 一 教 学 手 段 的应 用 往 往 会 影 响 教 学 效 果 。 针 对 财 务 管 理 课 程 , 应 以 多 媒体 为主 , 以“ 黑 板 +粉 笔” 为辅 , 两种 教 学手 段 同时 运用 , 教 学 效 果 更 佳 。对 于 学 生 易 于 接 受 的 内容 在 投 影 上 直 接 讲 授, 对 于学 生 有 疑 问 的 问 题 和 重 点 内 容 可 以 写 在 黑 板 上 或 者 在 屏 幕 上 用 荧 光 笔 等 写 出来 起 到 强 调 作 用
程 中提 出在保 持原有 办学特 色和传 统 的基础 上 , 兴 办“ 应用 届 , 毕业生人数 1 5 5人 。六 年 来 , 我 们 从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定 型本科教育” 。 位人 手 , 以 区 域 经 济 和能 源 电 力 行 业 人 才 需 求 为 前 提 , 积 极 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主 要 面 向 生 产 生 活 实 践 , 培 养 大 批 应 探 索 工 程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制 定 符 合 市 场 需 要 的 培 用型高级专 门人才 ,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具 有 以下 一 些 特 点 : 养方 案 。
NO .05。 2 O1 3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 年第 O 5期
应 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与课程体 系构 建研 究
沈 艳 丽
( 沈 阳工程 学院 , 辽宁 沈 阳 1 1 0 1 3 6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一
、
应 用 型 人 才 的特 征 及 其 培 养 体 系
领 域独 立 从 事 职 业 活 动 能 力 的 高 素 质 ( 或高技术 ) 应 用 型专 门人 才 。如技 术工 程 师 、 现 场工 程师 、 技 术
师、 企 业 主管 、 医师 、 律师、 中小学 教 师等 。随 着产 业 的升级 发 展 , 一 些普 通 职业 变成 专 门职业 , 专 门职 业
的应 用型人 才培 养体 系的策 略 。
关 键词 : 应 用型 人 才 ; 培 养体 系 ; 构 建策略
[ 中图 分类 号 ] G 6 4 2 .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8 0 1 2 ( 2 0 1 3 ) 0 1— 0 0 5 4— 0 5
力。“ 重应用、 重实践 、 重解决 实际问题 ” 是 应 用 型
本科 人 才 的基本 特 征 , 其 相 应 的 能 力 是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 区别 于学术 型本 科 人才 的根 本标 准 。
知识 与 技术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 使 其具 有 在 某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2 0
同类 型院 校进行 了为 期 一周 的考 察 学 习 ; 在 全 校 范
的科 学 研究 , 是难 以 实现 的 。从 高校 的 四大 职 能 来 看, 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不 能脱 离其 它三 大 职 能 而 孤 立 地开 展 , 应用 型人 才培 养须 与应 用型 学科 专业 建设 、 应用 型科 研一 体 化 构建 , 相互支撑; 从 高 校 与 政府 、 行 业企 业 等 的关 系来 看 ,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不 能 离 开 社 会需 求 和社会 资源 而 封 闭 地 进 行 , 政 产 学研 用要
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足
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会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 量。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这可能导致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 养缺乏必要的支撑。
培养创新精神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融合,产生新的思维和观点。
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 素质,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力 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03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分析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拥有丰富的 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资源、实践平台以及与地方产业的紧密 联系等。这些优势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合应用型本科人才。
• 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邀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或实践导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 才。
案例二:某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具备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 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如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
06
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本 科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财务、会计 知识和税务、金融、市场营销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摘要:本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实施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问题。
内部动力体系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调动三类人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外部保障体系建设强调学校内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均应加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顺利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3·3”制;人才培养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文化认知基础薄弱,校内没能形成稳定的合力基础,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建设不足,大大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的整体提升。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握这一人才培养的文化认知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构建起“3·3”制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员参与与联动,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合理有效地配置机制,打通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信号的实践、调节、再实践的反馈渠道,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的提出(一)背景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存在多方面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1]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面对着多重文化冲突,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专科时期的传统办学优势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术型教师队伍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偏重学术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等[2]。
多重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性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应用性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和建设。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轻工大学人才 培养方案在知识 培养体系上坚持 “ 以人
为本”的教育 理念 , 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 。主要表现 在: 构建 学科
专业大类平 台, 扩大学生 专业 选择权 ; 拓 宽专业 口径 , 通 过灵活 设 置专业方 向, 扩大学生专业方 向选 择权 ; 通过 进一步 推进学 分制 , 降低 必修课 比例 、 加大选修课 比例等措 施, 扩 大学生 的课
和实现者。 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 的 “ 创新性 ”, 即培养学 生的创 新意识 、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一项系统工程, 贯穿人才培养 的全过程,
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 “ 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念对 培养大学
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 能力起先导作用 。 创新精 神是 指要具 有能 够综 合运用 已有 的知识、 信息 、 技 能和方法 , 提 出新方 法、 新观 点的思维 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 改革 、 革新 的意志 、 信心、 勇气和 智慧。 创新能力是 运用知识 和理 论, 在科 学 、 艺术 、 技术 和各种 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的 新思想、 新理论 、 新 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是 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 , 也是培养人 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武汉轻 工大学人 才 培养 以突出 “ 创 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构
力敞 1 9
D O I 编码: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3 1 0 1 3
2 0 1 3 年第3 1 期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 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 工商管理人才 培养 模式存在 的缺陷和弊端 是显而易见 的。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 求严重脱节 . 企业难 以 找到能够基本胜任 岗位需求 的人才 。这就暴露 了我国大学教育体制 、 教育模式 的弊端与不足 从 以下几个方面就足以看出 : 一是教学 以知 识灌输 为中心 、 教 师以知识讲解为 中心 , 学生以应对考试为 中心 ; 二 是 课程设置和教学 大纲 目标偏高趋 同 .忽视教学特 色与创新思维 的培 养, 忽视技能型 、 能力 型课 程设置 : 三是教学 内容 与教 学 目标脱节 , 教 学 目标与教学手段脱节 . 教学模式 与人才类型脱节 : 四是教学实 践环 节针对性 不强 . 指导性不 强 、 规 范性 不强 : 五是教师 队伍建 设先 天不 足. 缺少应用型教学的师资力量 。 多年来 . 应用 型工商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 的研究不 断深入 . 从 教学 模式 、 教学方法 、 实践教学 、 教材 编写 以至于整体培养模式 等不同角度 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 但是对 于应用 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有待 于进一步深入。
人才培养规格 以及 “ 创新课程体 系、 改革课 堂教学 方法体系 、 完善实践 教学体系 、建立 师资巡 回培训体 系、明确 教学 目标体系” ,即可称 为 “ 3 4 5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基本要 求既是应用型大学教 学的核心 . 也 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目标 追求 。 教学研究部 门、 教学 管理部 门、 教学实 施部门是基本要素。 要 素之 间的协 同、 协调 、 协作是 实现培养体 系功能 的保证。 社会经 济发展 .企业 人才需求 的多样 化是应用 型大学 的根 本动 力。 因此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不断适 应企业 人才需 求的变化 . 才能不断促进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进步。 培养既有完整专 业知识结构 、 专门技能结构 、 岗位能力结 构和职业 素质结构 四位 一体 本科规格 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 目标的基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是上世 纪8 O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按照我国国情结合西方发达和 国家的课程设 置而形成 的 三 十年来 。 基本没有本质上 的改革 特别是在形成之初就 1 . 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体 系的 理 论 基 础 和原 则 缺 少与市场需求接轨 . 很多专业 的课 程体系 已显 陈旧 . 不 能适 应现代 社 会飞速 发展变化 的客 观需求 。课程体 系改革应该压 缩知识性 、 理论 1 . 1以知识构建性为教学指导思想 增加技能性 、 功 能性课程 的比例 。 创新课程体 系在 于正确处理 大学生 的知识结构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 文化背景下 . 通过意义 性 课程 , 教师与学 生的关 系. 讲授与 学习的关系 . 全面 与个 建 构的方式形成 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睛境” 、 “ 协作 ” 、 “ 会话 ” 和 知识与能力的关 系 。 “ 意义建构 ” 是学 习环境 中的四大要素或 四大属性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 性的关系。 传统体制下的课 堂不注重 教学环境 和教学 内容 的互动 教学 改革 虑 教学 目标 . 还要考虑 有利于学生建构 意义的情境 的创 设问题 . 并把 理论联 系实际 . 强调 学生 的知识 情 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 的最重要 内容之一 获得知识 的多少取决 于 的重点就是转变教 师与学生 的角色 . 关 注学生心理 素质 、 综合能 力的训练 , 培养学生 的 学 习者根 据 自 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 而不取决 于学 习 与技能的 自我构建 , 人际适应能力和职业化 素质 课 堂教学改革 的首要任务就是对 师资队 者记忆和背诵教 师讲授 内容 的能力 。 伍进行改造和培训 。目前的现状是部分教师不是不想改革课 堂教学 。 1 - 2 以社会 适应性 为人才培养原则 他们 应用型大学办学应 面向社会需求 . 以培养社会 和企业需求 的应用 而是对课堂改革力不从心 应用型大学青年教师 占有很大 比重 . 型人才为宗 旨。社会和企业就是应用型大学 的 目 标市场 . 大学脱离这 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 .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 的教学 . 不 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 。 因此 . 市场就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但是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 往往不能很好执行 教学大纲 目标近十年来没有根据高等教育 的发展 而发生变化 . 研究 型大学 、 应 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 的应用型人才 中. 成为双师 用型 大学 与高职高专 .甚至 中专的培养 目 标 的阐述没有实质 性的 区 中对 实践环节 的要求 。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 培养胜 任的学生就 别 。大学 , 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必须研究人才培养 与社会 需求对接的方 型教 师 教师如果不能胜任专业领域 的实际工作 . 法和渠道 , 必须树立学校营销的观念 , 必须改变 孤立 办学、 盲 目办学 的 是一句空话 。 办学误 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模式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部分教 1 _ 3以思维创新性为人才培养 目标 学是应用 型大学 的薄弱环 节 其一是校外实习基地与实训基地建设滞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不同学校的确定 自 己的培养 谫 和人才特色 后 , 教学功能发挥不 足。 二是实 习实训 的 目的性不强 , 很 多学校实践环 但是不论情 况多么不 同.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学 的宗 旨 所谓创新型人 节的教学流于形 式 . 部分参加企业 岗位实 习的学 生不能接触到 岗位工 才培养应体现在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上 因此就需要培养体系 、 教 作的真正训练 这是 目 前 大学 实践教学环节 的弊端 . 应 引起高校和企 学机制和教学环境要适应此类人 才的培养 . 必须有创新型师资 队伍 的 业的足够重视 学校和实习基地共 同制定实 习实训计 划十分关键 . 实 支撑 . 必须有创新型培养体系 的规范和创新 型型教学理念的指导 习实训计 划的重要性不 亚于课 程教学计划 . 是学 生将理论用于实践 的 关键环节 . 是课 堂不能取代 的 1 . 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构建人才培养模 式的突破 口 从 我 国目前高等 教育的现状 出发 可以认为 .大学 的教育教学改 “ 3 4 5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很 强的系统性 . 对于应用 型大学教学改 革 .包括应用型大学 的教学改革均应 以课 堂教学改革 为核心 向前推 革和培养模式构建具有 一定的参考作用 可 以认 为 . 应用型人才主要 进。为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 , 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改革 , 包 括教 材 、 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 .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 广泛 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 。 需求 . 在社会 工业 化乃至信 息化 的过程 中 。 社会对此类 人才 的需求 占 课堂教学改革应满 足应用型人 才知识结构 、 技 能结构 、 能力 结构 有较大 比重 . 应该 是大众化 高等教育必 须重 视 的人才 培养模式 . 也 正 和素质结构四位一体的培养需求 。 课堂是大学教 学的主战场 。 实践教 是这种 巨大 的人才需求 . 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 了广 阔的空间。此 学 已被认为是重要 的培养手段 . 但 是不能代替课堂 教学 . 两者 不能对 类人才 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 的培养过程 . 同样也能反 映一所 学校的 立 。大学实践教学必须 是理论指 导下 的实践教学 . 与中等专业 和高职 办学水平 。 高专的实践教学有着本 质的区别 因此作为教学改革 的核 心 . 必须高 度重视课 堂教学的理论 、 方法 、 模式 、 环境 、 内容 的改革 . 必 须高度重视 【 参考文献】 学生上述 四个结 构的形 成与课 堂教学 的关系 .不能 为改革 而改革 . 不 [ 1 ] 姚正海 . 关于工 商管理类本科 人才培养模 式的思考 I J 1 . 南京航 空航天大 学学 搞形式主义的改革。
2 0 1 3 年 第1 1 期
科技 嚣向导
◇ 高教论述◇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 系探讨 的构建
( 长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大学
李 子 明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 摘 要】 本文依 据构建主义的教 学思想和教育教学 系统性 原理 , 从 社会与大学两 个实际出发 , 在 现有 国内研 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 了应 用型大 学人才培养体 系 及 其构建, 结合其现 实性和 可操作性提 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 人才; 3 4 5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