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了”的汉外对比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及讨论

合集下载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

一、研究方法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

实验研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被试者的词汇习得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也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被试者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词汇习得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国内学者们还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和眼动追踪研究等方法的尝试,以期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二、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们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二语词汇习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于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策略以及母语背景等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输入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对词汇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三、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焦点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案。

语境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发现了语境对于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创设合适的语境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词汇教学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学者们尝试利用技术手段来促进词汇习得,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子词典和手机应用等来进行词汇教学,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和提高语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回顾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包括早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演变以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那时主要是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如语言学习的阶段性、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和经验性的方法,对二语习得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起,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二语习得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二语习得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挖掘,揭示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深度研究,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到现在的量化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然而,也应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力度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将多语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双语研究。

然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交流需求增强,这种交流可能是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的。

在此背景下,多语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语习得研究作为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三语习得的文献进行梳理,剖析了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现状及其特点,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三语习得后续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二、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肇始于Hoffman和Thomas的研究。

Hoffman 的著作Language Acquisitionin Two Trilingual Children 是三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作品。

Hoffman 在此研究中主要从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方面跟踪调查两个从小同时学习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小孩的语言发展与习得。

在此期间,Cenoz,Gorter,Kemp &Jorda 等学者对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enoz & Gorter探究了在巴斯克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语环境下写作技能的培养,并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这三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与交互。

语言学家Kemp给多语现象下了定义,他所提及的影响元语言意识的变化因素为三语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包括语言习得者同时掌握的两门语言,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成熟度、学校教育等因素。

Jorda基于言语行为和语用能力的分析,阐述了三语语用意识的产生以及影响。

语言学家De Angelis 探究了习得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近因的使用、语言习得的顺序、文本的形式和对目标语与源语言的熟练程度。

三、国内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相比,国内的三语习得研究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较晚。

从已有的三语教育研究成果可知,国内三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

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

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一、本文概述《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这篇文章旨在对过去二十年里,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这也推动了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首先概述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果。

然后,文章将重点探讨过去二十年中,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理论框架、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的创新和突破。

文章还将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促进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并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普及做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

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讨上,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因素对汉语习得的影响。

同时,对于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借鉴和融合多元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例如,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为汉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随着技术的发展,语料库建设、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习得研究中,为揭示汉语习得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尽管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二语习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对于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学者们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探讨了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各种因素,为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研究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认知过程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调查,深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策略运用。

他们发现,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比如联想、记忆等,这些认知策略对词汇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3. 二语词汇习得的教学策略探索除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各种二语词汇教学策略。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图像教学、语境教学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这些教学策略的提出和实践,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尽管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探讨较少,更多地关注于实证研究;一些研究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视野,缺乏对于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

未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需要深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推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习外语的词汇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首先,本文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记忆、语义等认知机制,以及发展中的语言默示理论等。

其中,就记忆理论而言,有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等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

同时,就语义方面而言,也研究了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的机制,以及如何用最少的信息记住更多的词汇等。

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针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词汇学习的特点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等。

此外,本文也对二语习得中的情境因素也作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说语境,话语活动,以及情境模拟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及时识别词汇。

本文也讨论了这些情境因素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词汇,以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此外本文也指出,在当前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如何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词汇量等,这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如何把外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应用到教材设计中,以及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语言教学的实际课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长进。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异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为翻译、国际交流、语言教育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英汉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异同,为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的起源和背景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对比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

英汉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平行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翻译研究等。

其中,平行语料库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大量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两种语言的异同。

对比分析则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

翻译研究则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英汉对比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演化过程。

在翻译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英汉对比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差异巨大、语料库资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需要加大力度搜集整理英汉平行语料库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作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综述,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为有效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活动。

这些策略涉及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词汇记忆、语法理解、听力训练、口语表达等。

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还反映其学习风格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并探讨了其与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使用能力,进而促进其第二语言学习的发展。

尽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将策略培训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等。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深远影响的领域。

通过全面综述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 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及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不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的必备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二语言学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2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2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 1.引言 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二语习得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者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另一套新语言体系(戴炜栋 2008).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呈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特点,而不同研究方法产生了不同研究结果,致使各研究之间的可验证性、可对照性削弱.由此,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对于推进二语习得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我们采用以下步骤分别检索中文和外文期刊数据库:(1)通过试查相关专业数据库确定中英文检索词及其扩展同义词和近义词:第二语言/二语/语言/外语/英语(secondlanguage or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orEnglish)、习得 / 学习(acquisition or learning)、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2) 厘清专业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制检索式:不同检索词用"* "或"and"连接,同义词和近义词用"+ "或"or"连接.(3)为保证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根据检索结果反复调整检索式,得到最切合本研究文献检索的中英文检索式:(第二语言+ 二语 + 语言 + 外语 + 英语)* (习得 + 学习)*(研究方法)(second language or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or English ) and (acquisition orlearning) and (research method*) (外文数据库中"* "指截词符,在此检索式中"* "表示可检索含词干"method"的所有词). 在综合类外文期刊数据库EBSCOhost 中我们以题名为字段对 1984 -2013 年的数据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源自国外知名外语学术期刊的 12 篇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相同方式进行检索,共得到 25 篇相关论文,其中 10 篇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由此可见,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较受重视却并不多见.对 37 篇学术论文题名、关键词和摘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约 65% 的论文是关于二语习得研究某一方面的研究方法,如习得顺序、词汇习得、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等的研究方法,约 35%的论文较全面地概述了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这表明全面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论文更为少见.此外,这类论文中引用率指数最高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35 年:回顾与思考》(文秋芳,王立非 2004)一文是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普适的量化、质化等研究方法,且发表至今已过去十余年.有鉴于此,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二语习得研究状况,基于其本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焦点对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无疑有助于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参考借鉴. 3.研究方法综述框架 在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论文中,不同学者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归类方法.Ellis和 Barkhuizen(2005) 将学习者语言样本分为非语言使用样本、学习者口头或书面语言样本和学习者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报告,并依此介绍语言样本的收集和分析方法.Litosseliti(2010)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观察、实验和准实验研究.Mackey 和Gass(2012)认为二语习得研究框架可主要分为基于语言学的、基于心理学的和基于社会学的框架.吴旭东(2002)根据研究目的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三类.文秋芳、王立非(2004)根据研究方法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总体来看,上述学者大致采用两种思路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进行分类:(1)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适分类,即分为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方法;(2)结合二语习得研究本身的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进行方法归类. 本文采用第二个研究思路,基于二语习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梳理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同时,学习者语言样本分析研究一直是描述二语习得过程、解释二语习得特征及启示二语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对二语习得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把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的测量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作为补充研究视角. 4.各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4.1 基于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语言表征,着重分析语言形式.这类研究多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以描述和解释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目的,以目标语者的语言使用为外部参照标准,认为二语习得由规则主导,并尝试回答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否受到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普遍语法的支配等问题. 基于语言学理论视角的研究者通常将二语习得视为二语语法习得,因此语法判断(gram-maticaljudgment test)的研究方法成为这类研究的主要数据获取手段.国外研究者纷纷运用语法判断来验证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普遍语法(如 Ellis 2009;Kweon & Bley-Vroman 2011),国内也有研究者运用语法判断来探究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如刘艾娟,戴曼纯 2009;倪锦诚 2012).这类研究主要运用提示应答(prompted responses)和提示产出(prompted production)方法收集数据,聚焦某些特定语法知识,针对二语学习者特定语法结构的习得情况进行调查探讨. 就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实际状况而言,研究者可根据各自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语言水平采用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单个语法形式习得时采用单句语法判断便能满足研究需要,研究学习者对某些语法形式的应用能力时则应结合特定语境设计相关测试任务.对低水平二语学习者一般采用可接受性判断(acceptabilityjudgments)、对错判断(true-value judgments)和句子配对(sentence matching)等任务复杂度较低的提示应答形式,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则可采用诱导模仿(elicited imitation)、结构式诱导(structured elicitation)、句子组合(sentence combi-ning)、图画描述(picture description)和故事讲述(storytelling)等任务复杂度相对较高的提示产出形式. 普遍语法在研究方法方面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证伪的假设,将其置于解释性的理论框架之下(Larsen-Freeman& Long 2009),但是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的研究属于理论先于研究的范式,研究结果只能证明习得结果的外在语言形式.语法判断的研究方法源于测量被试母语的隐性语法知识以推断其语言能力,而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显性教学获得,凭诱导数据推测所得的语言能力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因此这类研究方法通常存在外部效度不高的缺陷.其次,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多以目标语者的语言使用为外部参照标准,因此容易出现所谓的"比较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 最后,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采用静态描述方法,即很多研究只是采集一个时间点上学习者的语言样本,甚至有些历时研究也只是分别在几个时间点上进行语料收集,并没有建立语类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很难描述语言习得的过程. 4.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加工机制及影响这些机制的因素.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二语的加工表征、加工机制、加工技能、加工策略、个体差异等因素对加工的影响.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研究在采集学习者二语加工表征的数据时通常关注自然情境下学习者语言产出中的犹豫、停顿、自我修正等现象,在犹豫、停顿的时长及位置与二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及故障的位置之间建立关联,从中推测加工是自动化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还是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加工了语言的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存在加工困难等问题的答案.自我修正是指学习者意识到所产出话语中存在语法、词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而尝试改正的行为.反应时(reaction time)也常常被用作二语加工的测量指标.心理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句子反应时越长表明所需的加工"能量"越大,判断不合法语句的反应时比判断合法语句更长. 二语加工机制研究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二语学习者两种语言的概念、词汇、句法等表征是共享还是独立的,即激活一种语言的词汇、句法是否会激活另一种语言的对应部分,二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加工处理是否是交互进行的.对二语加工机制的研究主要借助启动实验(priming).实验设计是呈现启动项和目标项,以某种方式诱导受试对目标项做出反应,当目标项受到启动项影响时即产生启动. 研究者探讨二语加工技能和策略等问题时通常采用词汇联想(wordassociation)的任务设计以分析学习者的语义网络,比较其二语和母语心理词典结构.Wilks 和Meara(2002)设计的词汇联想任务是通过计算机呈现某词语,诱导受试联想其他词语,并通过分析其联想到的词语,比较一语和二语的词汇网络密度(lexical network density). 在探究个体差异对加工的影响时研究者较多采用自控速度阅读、眼动(eyemovement)等在线研究方法准确、科学地记录二语学习者的加工速度和成果.此外,研究者还会采用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句子解读(sentence interpretation)、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跨模态启动(cross-modal priming,如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启动)、动窗(moving window,屏幕上每次只显示一个词,下一个词出现时前一个词自动消失)、由词和背景色彩构成的斯特鲁普测试(StroopTest)等.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把时间作为测量二语加工产出的维度之一,能够较好地区分加工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运用,因为显性知识运用需要时间.换句话说,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时间,间接使被试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无法依靠显性知识进行加工,由此对其二语自动化加工能力做出评价,使二语加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视化".但是,因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抽象的理论基础及不太常见的实验设备,大多数教师研究者很难将其运用于实际研究. 4.3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视角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任务类型和对话者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社会语境因素对二语产出的影响,强调语言习得发展的复杂多变性,更关注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理论为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了全方位视角,使学习者与社会融为一体,使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使用密不可分.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包括Vygotsky 等创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Bakhtin 的对话理论 ( Dialogic Theory)、Lave 和Wenger 的情景学习理论 ( SituatedLearning Theory).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伴的互动合作对话引导语言学习,最终使语言形式和功能内化,学习者达到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的状态.调节理论(MediationTheory)、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和支架理论等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运用较多的理论. 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者认为纯数据统计中的平均值可能会掩盖个体变异性,因此更推崇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日记、对话、个人叙述、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语言习得的发展.Bailey(1990)详细描述了日记研究的五个步骤.Schumann(1998)对学习者日记的研究发现,"日记本身也可能成为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日记中关于焦虑等情感问题的详细描述表明个人情感因素可能促进或阻碍二语学习.由此可见,通过日记可详细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者在日记中自然流露的对不同社会语境的态度和情感也可作为研究社会和个体变量的证据. 对话研究是从会话参与者的视角按话轮逐一分析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学习语言,其目的在于发现有助于二语习得的会话特征.对话研究可采用角色扮演(roleplay)、话语完成测验(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录像回放解读(video playback for interpretation)和配对变语(matched guise)等方法. 个人叙述可采用即时或延后的内省、刺激回忆、有声思维、自我评估等方法.诱导叙述可借助访谈、无声电影(silentfilms)、最少对白电影短片(film strips with minimal sound)等开展. 个案研究源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通过观察、访谈、历史数据和档案材料搜寻等途径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分析数据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可以是单一个案研究也可以是多重个案研究,可以是描述型个案、解释型个案研究也可以是探索型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是:(1)选取个案,选取时要坚持关键性、独特性和启示性原则;(2)收集材料,材料可来源于文献、档案、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实物、网络资源等;(3)分析,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分析(叙事法)、类别构建(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构建证据)、理论建构(分析多重个案的独特"层级",包括"个案内"分析和"跨个案"分析).个案分析除了开展人工分析外,还可运用某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个案研究具有情境真实性、深入性、全面性、灵活性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主观性、难于普适和推广的局限.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采用不操纵环境、不干预受试的主位(emic)原则. 研究出发点是在语言习得的真实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全面观察和描写,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发现关键变量(keyvariables)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多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与发展的规律;研究成果推动了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实践的有效互动.但是,这类研究也存在耗时长、对研究对象的配合要求高等实际困难,材料收集时社会语境的特定性及阐释阶段研究者主观性强等因素也给验证性研究带来了不便.我国二语教师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并尝试初步运用课堂话语分析、教学日志、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但因时间跨度大等原因尚未大量采用人种志法、纵向个案研究等方法. 4.4 基于认知的研究视角 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输出、语言学习能力和策略运用能力等问题. 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知过程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用的认知资源、认知能力成为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 这类研究常用的测试有学习能力测试、工作记忆测试、语言学习策略量表测试等. 语言学习能力测试为预测学习者未来语言学习成效而设计,其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Carroll和 Sapon(2002)研制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Grigorenko等(2000)设计的外语习得创新认知能力测试(Cognitive Ability for Novelty in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s Appli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st)、Pimsleur(1966) 研制的皮姆斯勒语言学能量表(Pimsleur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等.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涉及信息储存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与二语习得的加工和产出最为相关.二语习得研究中运用的记忆理论主要有工作记忆的能力论、注意性控制论、激活论等.最常用的记忆测量手段包括计数广度任务(countingspan task)、运算广度任务(operation span task)、阅读广度任务(reading span task)和句子广度任务(sen-tence span task).计数广度任务的要求最低,适合对学龄儿童或语言水平较低非本族语者的测试.测试步骤是先向受试呈现图形,要求受试数出图形的数量并对总数进行记忆.完成系列试题后,受试按试题顺序依次回忆所出现的图形数.运算广度任务是先给受试一道数学算式,让其判断是否正确,随后给出一个单词,再给出几道数学判断题之后要求受试回想之前看到的单词.阅读广度任务是先呈现 2 -6 个句子,让受试判断句子的真实性、可接受性、语法或语义的正确性,然后要求受试回忆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或字母.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大多采用Oxford(1990)的二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和相应的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认知视角下测量学习者学能、记忆、策略等个体因素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突显组间趋势,从宏观层面刻画语言发展过程,但是将语言认知这一复杂现象分割成单个参数分别加以研究,忽视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往往无法捕捉认知过程的动态变化.此外,这些量表是否能直接运用于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比如,徐爽(2008)证实 Oxford 的二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与其研究对象(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数据拟合,而于元芳、刘永兵(2009)研究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Oxford 策略量表中的六分法不适合参与调查的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群体.总之,我国二语研究者应结合本土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同时综合、动态考量各种认知因素对二语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本土化的二语习得理论构建. 4.5 对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的测量 从语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三方面分析学习者语言有助于更全面、更平衡地得到关于学习者语言的信息(Ellis& Barkhuizen 2005),具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信息.准确性一般指语言产出接近目标语语言规则的程度(Skehan & Foster 1999).不同研究者对准确性提出了不同测量标准:Foster 和 Skehan(1996)运用无错误句的百分比测量准确性;Wigglesworth(1997)将准确性规定为语言形式与目标语的接近程度,分别使用必需场合诱导得到的目标语产出的正确率和错误的自我改正率;Mehnert(1998)使用每100 个单词的错误率为测量指标;Foster 等(2000)认为准确性还涉及语法层次.刘国忠和秦晓晴(2010)总结指出二语写作准确性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整体性测量(holistic scales)、无错误 T 单位总数(number oferror free T-units)和错误总数(number of errors). 流利性指语言产出的流畅性、连贯性和语言可接受性.Lennon(1990)把口语流利性分为广义(口语水平的总称)和狭义(语速和流畅程度)流利性,并列出了12 项可量化指标.Towell等(1996)采用语速、发音时间比、发音速度、停顿间的平均无间断语流长度等时间性指标测量口语流利性.此外,也有研究者使用内容指标和语言指标对口语流利性进行测定,如张文忠和吴旭东(2001)采用所述必要事件与全部必要事件之比考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的信息内容的连贯性及语言的可接受性.在书面语流利性研究方面,Latif(2009)把写作流利性测量指标分为成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前者主要包括频数测量、比率测量和总体量表测量;后者是基于写作过程的测量,涉及语段长度、语块和处理负荷等指标,并使用录像、有声思维、眼动跟踪或击键记录(keystroke logging)等方法收集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复杂性研究一般涵盖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测量词汇复杂性的维度主要包括词汇复杂度(lexicalsophistication)、词汇变化性(lexical variation)、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和词汇独特性(lexical originality)等.句法复杂性的量化对象主要包括产出单位的长度、从句嵌入量和结构类型的范围等(Ortega 2003),常用测量指标包括:(1)T 单位长度(T-unit length)和子句长度(clause length);(2)T 单位复杂性比率(T-unit complexity ratio)和从属句比率(dependent clauseratio). 对学习者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测量是收集学习者语言水平数据的有效途径,但是研究者应始终关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国学习者二语习得时,研究者首先应对中国学习者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进行本土化的概念界定,从多角度采用多维度、多层面评估方法.其次,研究者应从操作层面关注自然语境下社会文化因素对交际的影响,并注重语言交际能力评估. 4.6 对学习者语言的语料库分析运用语料库分析 学习者语言主要有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approach)和语料库驱动(corpus-driven approach)两种方法(Mackey & Gass 2012),前者利用语料验证假设,后者量化分析收集的语料.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又可分为计算机辅助的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对比分析,这些方法能够为研究母语迁移、中介语过度概化、中介语发展路径、输入偏见(input bias)、语域影响(genre/register influence)等问题提供语料证据. 语料库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既可用于检验和发展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研究,又可用于指导教学的二语习得应用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应用语料库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丰富的真实使用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运用科学便捷的分析技术,如自动词性赋码器(如Brill,CLAWS7)、语法标注器(如 POSTagger)、词目归并器(如 Lemma)、检索软件(如WordSmith,AntConc)、统计分析软件(如 SPSS)等,获得客观量化的研究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在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所选用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与目标语参照库的语料在库容量和语料来源上的可比性,自建语料库时还应充分考虑语料的代表性、时间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5.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和问题对国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回顾梳理不仅有助于掌握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也有助于揭示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进一步推动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由此,我们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建议. (1)二语习得定量研究占多数,定性研究逐渐增加,有机结合两者的研究欠缺(尹丽雯2011).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有其不完善之处,这表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也不专属于某一研究领域.在今后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可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灵活恰当选择和组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验证以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2)不少二语习得研究设计都缺少试测(pilotstudy)环节.从上文对不同研究视角下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样本的采集计划和工具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为严谨起见,研究者在开始正式研究之前,可通过小规模试测考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恰当性,并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便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 (3)复制性二语习得研究尚不多见.二语习得研究通常会因研究方法和研究条件的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致使对某些研究问题的探讨无法形成定论.当然,这与二语习得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研究方法等因素.由此,在二语研究领域进行重复性验证对寻求令人信服、普遍认同的答案非常必要.。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习得过程、影响因素、习得策略以及习得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通常是在儿童早期自然发生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和差异,包括习得速度、习得顺序、习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两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如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学习动机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建议。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能力,为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第一语言习得概述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儿童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潜能。

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的语言区逐渐发育成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心理方面,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模仿、试错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的认知发展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他们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逐渐增加,二语词汇习得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近十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语言对,包括英汉对、日汉对、法汉对等。

在英汉对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词汇习得的模式和策略,并深入探讨了学习者在语料库学习、认知词典学习以及语境语境学习等方面的表现。

而在日汉对和法汉对的研究中,重点则放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上。

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不同语言对之间的词汇习得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为不同语言对的单词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们在采用实验设计、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眼动追踪、脑成像、实时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词汇习得研究的手段和手段,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词汇习得教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

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中,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一大亮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认知策略、认知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词汇习得的心理认知过程,也为词汇习得教学提供了认知科学的支持。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在线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兴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结合技术手段,设计专门的词汇教学软件和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和效果。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综述——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

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综述——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

I论坛■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综述----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文/周中华摘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学习者的动机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同时也为整个第二语言学界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动机情感因素对外汉语调查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态度、动机、智 力、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

其中动机为内部因素,其余皆 为外部因素。

人的行为由内部动机驱使。

同样,留学生学习汉 语是在想要掌握和运用汉语的动机下产生的行为。

在其他条 件相同时,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者就更有可能达到所期望的学 习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学习动机是区别学习者及影响其 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

(王永亮等2015)因此,在二语教学中要 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培 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达到较好的教授第二语言的目的。

动机研究,始于上世纪下半叶,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Lam bert首次提出。

此后研究者越来越多,他们提出了不同 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框架,如1994年匈牙利语言学家Dornyei 的外语学习动机三维构建模式,1995年Trem blay和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模式,1997年W illia m和B urd en的外语学习 动机模式等。

近年来,美国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二语言习 得/外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综合型模式(内在/外在/融 合型动机)。

(原一川等2008)国内对外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 步较晚,上世纪末才开始有学者从对外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

虽起步晚,但我国学术界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就,在二语学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下面就动机的种类、内部动机的应用、动机的保持和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做简 要论迷。

一、动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动机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吕必松(1992) 就目的把二语习得动机分为:受教学的目的、学术研究的目 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以及其他目的。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词汇习得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第二语言,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近几年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论文。

二语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对于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二语词汇习得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二语习得者对于词汇的掌握变得愈发重要。

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意义日益凸显。

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词汇的习得,可以揭示出不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机制。

对于教学实践来说,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成果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深入可以促进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可以推动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语言学习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研究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意义重大且迫切,对于推动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和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二语词汇习得概述二语词汇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时,获取和掌握目标语言的词汇知识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习得一直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语词汇习得的概述包括了词汇习得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

我国汉语二语习得与英语二语习得研究对比述评

我国汉语二语习得与英语二语习得研究对比述评
文从各 个语言层面进行分析 ,包括语音语调 、词 要 指负迁移 ) 以及研 究语 际语 言在跨 文化交际 中
汇 、语法 、语篇 、语用等 ,同时为了研究 的全面
的语用效果和语 用失误 。学 习策略对二语 习得效
性 ,还增加 了对基础理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 的研 果影响巨大 ,因此作 为一项单独列出 。研 究主要 究( 分类 详见表2 ) 。关于教学 、教材 、教师、汉英 集 中在学 习策略基本理论 、学 习策略对语 言习得 语测试 、汉英对比及汉语 和英语本体方面的综述 的迁移作用 、在 习得各项语言技能方面采 用的策 类论文 、会议述评和专著评论 类文章不在本研究 略及 个体学 习策略差异等 。 的数据统计 范围之 内。
2 . 2 内 容 分 类
本文 中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者对二
习得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对 比 ,期望为以后的 语 习得 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探讨 ,如普遍语法 、 研究提供进 一步的参考 。 关键期假说 、监控论 、环境论 、语言 变异 、文化
适应模式 和竞争模式等。关于语音 习得 的研究集
2 .数据 收集和 内容分 类
2 . 1数 据 收 集
中于语音语调 习得 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包括语音 语 调 习得研 究方 法 、影响 习得 的 因素 、语音 迁
本研 究采用的数据是收录在 中国知网 “ 期刊 移 、语音偏好及在 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偏误描写 全文数 据库 ” 内的 ,在2 0 0 4 年1 月至2 0 1 3 年1 2 月 及分析等 。由于汉语语言结构 的特殊性 ,在分析 期间发表在 C S S C I 语 言学类核心期刊上( 包括 《 外 汉语 二语 习得研究时 ,声调也被包含在 内。词汇 语教 学 与研究 》、《 外 国语 》、《 现 代外语 》 、 习得研究包括二语词汇 习得研 究的基本 问题 ,如 《当代 语 言 学 》( 1 9 9 8 年 以前为 《 外 国 语 言 词汇知识及词汇量的界定 、词 汇习得发展过程和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对于二语习得的关注逐渐增加。

国内学者们也开始着力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希望能够为二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主要方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

研究热点转向多样化。

过去,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方法、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等方面。

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关注的问题也更加细化和深入。

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

传统的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二语词汇习得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应用眼动追踪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二语词汇习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涉及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影响习得的因素、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成果丰富了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认识,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国内学者不仅关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有助于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实验研究是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确定变量,从而研究二语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机制。

实验研究不仅能够检验理论假设,还能够挖掘新的影响因素,是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问卷调查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二语者对于词汇习得的认识、态度和实际习得情况,为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 经 济 导 刊
1

产 学研 理 论 与 实 践
关于 了 的汉外对比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及讨论
张 晓钟


’ ,


Y O
O
G
A )
G
)
上海 交 通 大 学 上海
,
了 一 直 都 是是 学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之 一 对 了 的 分 要 汉语 的 了 是 使 用 频 率 非 常 高 的 虚 词 类 也 是有 多 种说 法 的 那 么 对 于 汉 语 为 非母 语 的 留 学 生 来 说 掌握 了 字就 会 难上 加 难 十 多年 来 有 非 常 多的 文 献 讨 论 了 关 于 留 学 生 使 用 了 字 的 偏 误 也 提 供 了 许 多 的 教 学建 议 可 是 了 字 仍 然 是 留 学 生 非 常 难 以 掌握 的 虚 词 发 现 文 献 之 间 的 研 究 结 果 也 有 不 相 同 的结 论 本 文 通 过 研 究 前 学者 们 的 文 献试 图 找 到有 关 了 字 的 新 的 研 究 角度 也 为 未来 研 究 关 于 留 学 生 习 得 了 的 影 响 因 素 提供基 础 材 料 ; ; 了 了 关 键词 : 第二 语 言 习 得 ; 问 卷 调 查 ; 影 响 因 素 ; 留 学 生 ; 汉 英 ; 汉 韩 : B 2 3 2 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 标识 码 : C 文 章 编 号 : 2 0 9 6 一 1 9 9 5 (2 0 1 6 )2 8 一 0 1 1 9 一 0 2
,


3


关于





字 的第 二 语 言 习 得 和 教 学 角 度 的
, ,
,
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2”
1 关于 了 字 的本 体研 究 现 别 首先 简单看一下 了 字的本准 在 汉语 界 里一 直 是 非 常频 繁 出 现的 论 题 也 是 汉 语本 体 研 究界 里 的 热点 关 于 了 的研 究主 要 有 四 个 方 面 它 们 是 语 法意 义 隐 现情 况 使 用条 件 和 相 关结 构 黎 锦熙 在 《 新 著 国 语文法 ) ( 1 9 2 4 ) 中 已 经把 了 分 为 了 表 示完 成 的助 动 词和 语 气助 词 后 来 刘 月 华 吕 叔 湘等 学者 将 了 划 分 成动 态 助词 了 和 语 气助 : 词 了 他们称 动态 助词 为 了 表示 动作 的 完 成 ; : 也称为词尾 了 语气助词为 了 表 示 事态 已 经 发 生 或 者 即 将要 发 生 变 化 具 有成 句和 表达 语气 的 作 用 也 称为 句尾 了 : 关于 了 很多 学 者 有 不 同 的看法 朱德 熙 学 者 在 : 《 语法 修 辞 讲话 》 中 提 出 了 是 汉 语动 词 完 成 体 : 的形 式 标 记 他 强 调 了 主 要 是 表 示 动 作 的完 成 : 刘 勋 宁学 者 认 为 了 的语 法 意 义 应 该 是 实 现 而 不 是 动作 的 完 成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关 于 了 的 本 体研 究 也是 有 许 多不 同 的看 法 的 有许 多 不 同 的 研 究 结 果 那 么 对外 国 留学 生 来 说 掌握 了 必 定是 非常 困 难 的事 情 “ ” 2 关于 了 字 的 汉 外 对 比研 究 综 述 许 多 学 者们 把 汉语 的 了 与 各种 外 语 的 相 关 语言 进 行 了 对 比研 究 希 望 通 过 汉外 比 较可 以 得 到一 些 新 的 启 示和 意 义 较 多 地 进行 比 较 的 语 言 有 英 语 韩语 俄 语 和 日 语 等 在这 里 我们 着 重 看 汉语 与 英 语 和 韩 语 之 间 的对 比 汉 英 对 比 中 潘 文 国 学者 认 为 了 既 可 指 示 时 间 又 可 以指 示完 成 体 并 说 明 了 在表 示 完 成 时 它 是一 个 词 汇 的 概 念 赵 世 开和 沈 家煊 在 《 汉 语 了 : 9 8 4 ) 中提 出 字 跟英 语 相 应 的 说 法 》 ( 1 了 一般 : 相 当于 英 语 中的一 般 过 去 时 并 指 出如 果 要 用 了 表 示英 语 中的完 成 时的 话 一 般在 汉 语 句 中 要 同 时使 用 : 已经 刚 或 了 等 词 语 或 者 需 要有 情 境 和上 下 文 汉 韩对 比 中 韦旭 升和 许东 振 学者 们 在 《 韩 国 语实 用 语法 》 ( 19 9 5 ) 中 提 出 韩 语是 豁 着 语 主 要 依 靠词 尾 的变 化 的方 式 来 体 现各 种 语法 意 义 和 语法 关 系 并指 出 韩语 里 的 时 态 是 由 时制 词 尾 来 体 现 的 而 且是 以说 话 的 瞬 间 为 时 间 参 照 基 准 通 过 这 种方 式 来 体 现说 话 者 所 说 的 内 容所 属 于 的 时间 段 这些 时制 词 尾 是 附加 在 动词 或 形 容 词后 面 的 而 且 时制词 尾 分 为 过去 现在 将 来 三 大类 韩在 均 在 《 韩 国学 生 学 习汉 语 了 的常 见偏 误分析 》 (2 0 0 3 ) 中 韩语 里 的过 去 时助 词 同 了 有部 分 的一 致 性 但 其功 能不 相 同 韩 国 语 的 是 表示 动 作 与 说 话 时刻 之 间的 关系 的 而 且主 要 表 示 时 的 意义
,
,
,
,

,











,




,
,


,



在 本 体研 究 中也 是议 论 纷纷 各位 学 者 的观 点 没 有 得 到共 识 那 么 这 字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界 和 汉语 对 外 教 学 界 里 面更 是 一 个 既 复 杂 又 难 以 教 的 汉 语 语 法 点 只 要 看 我 周 围 韩 国朋 友使 用 了 的 情 况 便 可 知在 华 学 习 汉 语 的 留学 生 掌握 了 的 情 况 是 非常 令 人 担 忧 的 甚 至 有 些 留学 生 到 了 中高 级 阶 段 还 是 会 出 现多 用 或 少 用 了 的情 况 孙 德坤 在 《 外 国学 生 现 代 汉 语 _ 了 且已 的 习 得 过程 9 9 初 步分 析 》 ( 1 3 ) 中 通 过 研究 一 名新 西 兰 学 生 和 一 名 澳大 利 亚 学 生 的 录 音提 出 了 学 习 者 的 习 得 顺序 语言 负 迁 移 和 学 生 自身 的 问题 对 第 二 语言 习 得 的影 响 在 这 里 就提 出 了 因 国籍 而 出 现的 个 人 差异 会 不 同 程 度 地 影 响 学 生 习得 了 赵 立 江 在 《 留学 生 了 的 习 得 过程 考 察 与 分析 》 中 提 出需 要 扩大和 深 化 对外 汉语 教 学界 对 了 的 研 究 并 提 出 了 对 教 材 设 计 的建 议和 对教 学 方法 的建议 在对 外 汉语教 学 方面 文柱 喜 在 《 韩 国学 生 汉 语 了 字 用 法 的偏 误 分析 》 中 提 出 韩 国学 生 错 用 了 的 原 因 有母 语 负 迁 移 语 内干 扰 教学 引导 的不 足和 了 本 身 的复 杂性 王 媛 在 《 了 的 使 用 机 制及 教学 策 略) ( 2 0 1 1 ) 中 指 出 了 最 基 础 的 语法 意 义是 结 束 完 成 了 的其他 意 义 都 是 衍 生 于基 础 的 语 法意 义 她 认为 要让 学 生学 好 了 需 要让 他 们 掌握 其 意 义表 达 机制和 形 式 金 宁璐 在 《 基 于 多 元 发 展 模 型 的 韩 国 学 生 了 的 习 得顺 序 研 究 ) (201 4 ) 中 分 别 对 初 中 高 三 个水 平 的 韩 国 学生 习得 9 类 了 字 结 构 的 过程 呈 现 出一种 V+ 动态 发 展 的变 化和 特 征 习 得顺 序 为 a d j + 了 N / 数量 + 了 V / 了 不 / 没 / 别 + V+ 了 a V + O+ 了 V + 了 + ’O V+ j + 了 + 数量 d V+ 了 + O+ 了 了 + 没有 关 于偏 误 的 研 究也 有 很 多 薛 晶 晶 在 《 现代 汉 语动 态 助词 了 着 过 的 对 韩教 学研 究》 ( 2 0 0 3 ) 中 归 纳和 总 结 了 韩 国 学 生 习 得 了 的 偏 误 并指 出 韩 国学 生 偏 误 产 生 的 原 因主 要是 语 际干 扰和 语 内泛 化 崔 立 学 者 提 出 韩 国 留 学 生 使 用 了 时的 主 要偏 误 类 型 为 了 1 的 漏 用 和 了 2 的 滥用 两种 而 桂基 润 在 《 韩 国学 生 学 习 了 偏误 分 析 及 对 策 探 析 》 ( 2 0 1 5 ) 中 提 出 : 韩 国 学 生 使 用 了 时的 主 要偏误 类 型 为 了 的缺 乏 : : : 了 的多余 了 的 缺乏 了 的多 余和 了 的混 淆 等 韩 正 在 《 美 国 大 学 生 非 目 的与 环境 了 字 结 构 习 : 1 3 ) 中 发 现美 国 学生 习 得 了 得 与 教学 初 探 》 ( 2 0 : 的难 度 略 易于 了 而 且 对 于 了 的 习 得情 况 汉 语水 平 之 间的关 系 非 常 密 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