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第八章 环境演变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四川盆地
(一)地貌形态
紫色砂页岩为主的舄湖相岩系 ——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
盆西沉降带 成都平原区 盆中穹窿带 盆中方山丘陵区 川东褶皱带 盆东平行岭谷区
盆东平行岭谷区: 28条北东向平行的褶皱背斜,向斜谷地 盆中方山丘陵区: 红岩丘陵,方山 成都平原区: 山前冲击扇形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
(二)区域特征
不甚充裕的水资源 ——盆中小于盆缘 ——区内水系纷纭——国内河航运较发达 的地区之一 具有特色的矿产资源 ——天然气:盆南和盆东 ——岩盐,井盐(储量大,岩层厚):自 贡(盐城),威远,南充
(三)区域开发与整治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盆西平原——粮食,油菜,生猪 治水治旱,改造低产田
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占64.1%,盆东与盆 缘山地占31.5%,成都平原是仅有的平原, 只占4.4%.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年降水量900—1200mm,50—60%集中 在夏季 。(“峨眉天漏”) ——水热季节分配不够协调 ——空气湿度大,多云雾天 ,日照少
Hale Waihona Puke 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 历史上的重要农耕区—天然植被和 野生动物资源锐减 ——珍稀植物:水杉,银杉,桫椤 ——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鸳鸯 ——名贵渔产资源:中华鲟,白鲟,胭脂 鱼
渭南师院自然地理学教案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基本特征,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及与地球的关系,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并明确其各自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的组成特征,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关于其地理意义的讨论应适当地多放点时间
常用的那几组概念对于非地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较难,应适当精简
这一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已有过介绍,在上课中应该在此基础加以系统、条例地介绍,并作相应的扩展。
自然地理学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地壳
授课类型
讲授
授课时间
第3周至第4周
本章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内容: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方法:课堂讲述、讲解、学生讨论和实验室模型参观。
手段:多媒体演示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自然地理学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授课类型
讲授
授课时间
第1周第1、2节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为绪论,着重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任务以及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等背景性、宏观内容,同时在最后结合学科任务简要说明了本书的章节安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其分科体系,知道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并认识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
即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 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3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
以前 以后
环境演化
化学演化
(无机演化)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 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 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 者。
6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
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
角色;
(2)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
象。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
象。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与现代象
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科学
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灭绝,是因为冰期结
束导致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有人认为和
人类捕杀有关。
9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 变化与环境变迁
1
一个科学家有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训:曾经 为研究高原冻土,他在布满高山草甸的长江源头 一个山坡上挖掘了一小片冻土样本回来分析植被 状况。但是,两年后他再去那个曾经满眼绿色的 小山,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寸草皆无的荒山坡。 原因就在于他挖走了一小块草皮,导致这个脆弱 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此时,这个科学家不禁 跪倒在荒坡前痛哭,他说“我本来是希望了解你, 保护你,没想到反而害了你、破坏你。”这是怎 么一回事呢? ①、系统内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可能会导致 整体环境发生改变。
第八章环境演变
华北地区经过燕山运动,太行山以西隆起,以东发生拗陷; 在早第三纪初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断裂影响加剧,又形成许 多次一级的隆起和拗陷,在拗陷中普遍沉积了第三系,厚度 可达四、五千米;而在隆起地带,沉积变薄以至消失。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五、海平面变化
a、全球性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
冰期:
大陆冰川扩大-冰川体积增大-海平面下降 -海退
间冰期:大陆冰川缩小-冰川体积减小-海平面上升-海侵
b、华北平原8~10次海侵
黄海自7万年以来曾3次成陆,3次淹覆 1.7~1.8万年前东海、黄海大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河湖发育。华北地区也有湖泊分布。 华北平原继早第三纪之后仍然下沉。松辽盆地亦大范围下沉。秦岭北 侧形成渭河断陷盆地下陷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晚第三纪,特别是在上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玄武岩喷发 活动。 在喜马拉雅运动后,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台湾地区,中央山脉中新世升起,但东西两侧强烈拗陷。
马的演化图
马的演化
• 始新马(始祖马)——早第三纪 – 生活于低矮密林中,身体小巧(和现代狐狸大小相似),多趾(前 四后三),便于在林间和湿软的地上奔走;采食树叶,牙齿较小。 • 三趾马——上新世 – 前后足都有三趾(只有中间一趾接触地面),身体和牙齿也都加大。 因上新世气候变干,草原渐多,有些演化三趾马。 • 真马——更新世 – 更新世出现了广阔的草原,马须看得远和行走迅速才能躲避袭击, 找到水喝,发展成肢长体高,具有单趾硬蹄和流线形的身体 ——真 马。同时,为了咬断和咀嚼多纤维的草,牙齿也变得粗大了。
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协调的实证研究_以陕西关中沙苑地区为例_王龙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王 龙(198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协调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关中沙苑地区为例 王 龙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杨秀英 (渭南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系,陕西渭南714000) 屈 清,刁德彬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沙苑地区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剖析了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并结合区域实际,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了沙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沙苑地区;对策[中图分类号]K901;F301.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3)11-0072-04人地关系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人地关系即是包括人口在内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是区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表现。
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3],但对人地关系演变及协调的实证研究成果尚较少。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陕西关中沙苑这一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变化与现状进行剖析,针对当前主要的人地矛盾分别提出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科学指导大荔沙苑地区人口、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图1 沙苑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1 研究区概况沙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南市大荔县县城以南,东临黄河,处在渭河与洛河之间,属于河岸沙丘地貌类型的典型地区,是在非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的特殊沙质荒漠景观[4]。
沙苑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8~12km,总面积约458.27km2(图1[5])。
沙苑地区现辖10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3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第四纪的自然地理环境
• • • 飞来石 背景:喜马拉雅运动及台湾褶皱的隆升 地形:古地中海消失,准平原解体,青藏高原隆起, 欧亚大陆连成一体 气候:东亚季风环流形成,中亚热带干旱大陆性气 候消失,自然景观向着三个方向发展;气候冷暖变 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黄土堆积 人类的出现
• •
• 三、全新世的环境变化
第八章 环境演变
环境演变
• 一、第三纪的自然地理环境
– 1.背景:燕山运动奠定了我国大地的基本骨架。
• (除台湾、东北、青藏高原地区,全国陆地连成一 片;新华夏构造体系)
– 2.地理环境
• 气候湿热,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 • 地势平坦,准平原发育; • 植被带有三:北方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中 部亚热带干旱疏林草原带,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常 绿林带
第四暖期(13世纪) 短时回暖,元朝在西安设“竹监司” 第四冷期(15-19世 纪) 的波动
第一次温暖期(公元 黄河流域有象和竹等,气温比现在高2℃, 前3500-1000年) 降水多20mm. 《竹书纪年》:汉水两次结冰,天大旱, 第一次寒冷期(前 1000-前850年) 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暖期(前770-公 《春秋》:鲁国冬天没冰,《史记》当时 元初) 竹、梅分布界线偏北,气候温暖湿润 第二冷期(公元初-6 淮河结冰,昌黎到海口的渤海连续三年 世纪) 结冰,气候偏冷 第三暖期(7-9世纪) 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在关中都可生长 第三冷期(10-12世 纪) 太湖结冰,福建的荔枝树两次冻死,气 候比现在寒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