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建议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建议一、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1.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建设数字技术研发平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一批国家级数字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引导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1.制定数字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制定数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
2.建设数字产业园区: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主导,建设一批数字产业园区,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支持数字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数字产业生态。
三、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高速泛在的网络设施:加快5G、千兆宽带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速率。
2.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需求。
3.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1.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企业等加强合作,培养一批具备数字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数字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对海内外高端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建设数字化人才培训体系:支持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数字化人才培训,提高数字化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完善数字安全保障体系1.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大对网络安全的投入,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2.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3.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对数据的分类分级管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促进数字化融合发展1.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产业发展规划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计划,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业发展规划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就业、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产业定位、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五个大点阐述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产业定位1.1 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等因素,确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便明确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2 制定产业发展的发展策略。
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策略,以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技术创新2.1 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科研平台和培养科研人才等措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2.2 推动产学研结合。
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3. 市场开拓3.1 拓展国内市场。
通过加大市场推广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收入。
3.2 拓展国际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增加出口额和外汇收入。
3.3 加强品牌建设。
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品牌溢价,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人才培养4.1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4.2 鼓励人才流动和创业。
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跨企业、跨行业流动,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潜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与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
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规划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一个700字左右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产业定位根据我国当前经济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产业发展应以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化产业的转变。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区域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建设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协同发展,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
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则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和环保等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教育体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大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技工和技术人才的岗位技能。
五、金融支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增加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六、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环境污染排放。
七、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建立健全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八、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财政、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
激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有效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制定出合理、可行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1. 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
我国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孵化器等硬件建设的投入,打造一批创新型基地。
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的软硬件配套,提升宽带网络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加强电力、供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2. 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此,我国应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能力培养,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 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应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和高校的合作,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人才培训机会,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4. 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国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同时,要改善金融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服务,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5. 风险评估和监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规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监管,从技术、质量、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多个方面,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和协调。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 1.1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根据当前产业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产业发展规划:一、加强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逐步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三、加强对于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研发和推广环保科技,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整合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经济、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的扶持,促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七、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和国际产业合作,提高产业对外竞争力,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可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品质和品牌的提升,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发展是当前全球共同关注的领域,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不仅可以推动环保科技的创新,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问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完整版)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
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
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
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
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
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一、引言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够引导和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潜力的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等诸多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三、产业诊断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各个行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
通过搜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竞争状况等,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行业现状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但仍存在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其他行业也存在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服务业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的低效益等。
2. 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兴产业。
同时,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规划目标基于产业诊断的结果,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划目标,以引领和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
规划目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可量化性。
1. 经济增长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是规划的首要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投资水平、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推动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 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科技研发、鼓励企业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应该推动各个行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责任,建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战略和政策为了实现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制定的长期发展蓝图。
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旨在指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一、背景和目标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应该首先明确背景和目标。
背景包括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目标是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如增加产值、提高就业率、推动技术创新等。
二、产业分析产业分析是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对当前产业状况、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可以确定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
三、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它是指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战略选择。
根据产业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包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材培养、市场开辟等方面的战略。
四、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是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它包括政府的支持政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材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举措。
政策措施应该具体、可操作,并且与发展战略相一致,以推动产业发展。
五、实施和监测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关键,它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实施时间表,并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措施,确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风险管理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包括制定灵便的政策调整机制、加强产业监测和预警、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措施,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
七、评估和调整产业发展规划的评估是对规划实施效果的检验和总结,它可以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
评估可以通过定期的产业统计数据、企业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产业发展规划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战略选择和政策措施,可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 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工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全文)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印发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并提出要求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
二、目标设定1. 经济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 就业目标: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民就业稳定增长。
3. 环保目标: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三、原则指导1. 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预产业发展。
2.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3. 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享共赢。
4. 政策支持:制定合理政策,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四、重点任务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计划,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 哺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3. 人材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材培养,提高产业发展的人材供给。
- 加大对高层次人材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 推动产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材。
4. 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服务,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发展项目。
- 鼓励银行和券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5.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保标准。
-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具体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兴业。
2. 建立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国家或者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产业结构调整1.1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国家或者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1.2 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发展规划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通过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哺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规划要重点哺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创新引领,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竞争力,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二、技术创新2.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加强科研人材培养等措施,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2 推动技术转移和转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推动技术转移和转化,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和推动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这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力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这有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技术研发。
三、资源配置3.1 合理利用资源产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利用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3.2 节约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推动节约能源,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和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节约能源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发展规划要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简要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撰写: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掌握能力,构建起来的一个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该体系以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具备独立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
其次,我们将重点强调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探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包括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通过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前景展望,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总之,本文将围绕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展开细致论述,旨在深入探讨其概念和特点、重要性、构建途径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和前景展望。
相信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概述,介绍其主要特点,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阐述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其次,我们将探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分析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探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产业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演进。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我们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来制定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科技趋势。
首先,我们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的进步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到新能源、量子计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各个产业的形态和竞争格局。
以人工智能为例,它不仅在制造业中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在医疗领域辅助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投入研发资源,紧跟前沿科技的发展步伐,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未来的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体系应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人才提供实践和成长的平台。
此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打造人才汇聚的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再者,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必须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纳入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产品设计上,注重可回收、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另外,产业融合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例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催生了智能制造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创造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模式。
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
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一、背景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已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引领和规划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一项具体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
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 拓展经济增长潜力: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展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增强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4. 促进社会进步: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为了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潜力,推动应用发展,制定一项全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1. 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根据各行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为技术创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目标。
2. 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 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
4.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环境。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6.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7.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创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结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制定全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规划,我们能够更好地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通过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领域、提出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制定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1.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规划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水平,促进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1.2 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1.3 促进就业创业: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创业创新。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就业人口,推动就业和创业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原则2.1 顶层设计:产业发展规划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衔接,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制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国家整体发展需求,确保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一致。
2.2 市场导向:产业发展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化运作。
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规划应重视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3.1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2 提高产业链水平: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加附加值。
通过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延伸和提质增效,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3 增加就业机会:产业发展规划要关注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稳定和创业创新。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一、引言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目标、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重要性产业发展规划对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就业:发展新兴产业和壮大传统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加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性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目标:1.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提高整体产业效益。
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哺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3. 加强人材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材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高端人材,提高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4. 推动产业国际化: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积极参预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方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调研分析:对当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2. 制定发展战略:根据调研结果和目标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
3.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发展。
4.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发展。
5. 加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哺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6. 加强人材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材培养机制,提高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投入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木,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坚持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快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原则。
三、主要目标
1、强化研发机构建设:2017年前完成长沙市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2018年前建成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2、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在五年内,公司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公司员工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直接从事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要达到15%以上,科技人员中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
3、要加强与XXX、XXX等高校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工程,每年合作研发工程不少于1项。
4、加强研发资金的投入,每年科技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其中70%以上用于研发中心。
5、每年新产品开发项目不少于1项,申请专利1项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要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自主知识产权率达到70%以上。
四、技术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1、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带领,强化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2、要深化与XXX的科技合作,形成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
3、加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美满激励机制。
4、加大科技创新的技入,确保研发资金预算的落实。
5、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实现有机结合。
研发中心岗位设置:
研发中心总监/总工程师。
创新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制定一项创新发展规划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创新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宏观层面在国家层面,制定创新发展规划是为了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产业升级:制定创新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推动产业升级。
这意味着投资到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改善现有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资助、减税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
2. 人才培养: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持。
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增加科研经费,并提供奖学金和补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 国际合作: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国际合作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积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创新联盟与研究中心,吸引外国科学家和企业家来华创业,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知识的共享。
二、微观层面在企业或组织层面,创新发展规划可以帮助提升竞争力和持续创造价值。
以下是几个应该考虑的要素:1. 系统创新:企业或组织应该关注整体创新体系的搭建。
这包括创新战略、创新流程和创新资源的整合。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建立创新团队以推进项目的实施。
同时,企业也应该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
2. 技术应用:企业或组织应该积极应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
比如,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来改进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创新文化:创新需要一种开放、包容和鼓励风险的文化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 1.1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TD-LTE-Advanced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物联网概述”成为ITU发布的第一个物联网国际标准等,提高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规则主导力。
截止到2015年12月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石化、钢铁、汽车、纺织、船舶、有色金属等九大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超过445万件,“十二五”期间九大行业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到26%。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投入逐步加大,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4%,比2013年增加0.04个百分点。
政府亦持续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2014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
政产学研各方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模式,如建立产学研用研发联盟模式、产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等,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互动多赢格局。
(三)创新支撑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行业创新支撑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强化,至2015年底,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8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58家、省级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63家,知识产权标杆企业60家。
各方协作搭建了一系列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已达511家。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较低,许多研发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中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组织机制尚不完善;协同创新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能够长久合作的机制;国家层面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各方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性不足,各类创新平台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尚不明显。
二、面临的形势(一)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出新挑战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颠覆性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外交等产生深刻影响,国际竞争的焦点逐渐由单一技术创新转向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为顺应全球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以抢占竞争制高点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纷纷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如美国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以促进制造业复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各新兴经济体也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战略部署,努力抢抓机遇。
我国既面临着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被拉大差距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快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并重点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出新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十二五”开局之年的9.5%,一直到收官之年的6.9%,GDP增速逐渐趋于平稳。
同时,我国工业化总体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使我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逐步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三)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新支撑技术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随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促进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能力发展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坚持企业主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互补性作用,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坚持需求导向。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加强重大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
——坚持应用牵引。
通过应用示范,促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广,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辐射带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坚持协同创新。
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鼓励联合培养人才,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究能力明显提升,若干领域创新成果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四、重点任务和方向(一)重点任务1.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采用企业法人等形式,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标准制定、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等工作,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布局要求,选择重点产业集聚省市的优势领域,汇聚区域创新资源,由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够整合区域服务的产业园区平台,探索多种产学研协同组建模式,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区域性重大技术需求,探索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形成新型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