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新教案
18 我的白鸽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朗读课文,探究并概括作者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理解作者尊重和呵护生命的深情,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体谅和同情。
3.学习运用对话表现动物生活,像作者那样细致观察动物生活,培养学生表现动物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学会运用生动传神、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作者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理解作者尊重和呵护生命的深情,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体谅和同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话表现动物生活,像作者那样细致观察动物生活,培养学生表现动物生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你喜欢小动物吗?动物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感,今天,让我们走近《我的白鸽》,感受一下作者对小动物的细腻感情。
二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作者喂养白鸽的情景是怎样的?”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我的白鸽》描写的是“我”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
白鸽很可爱,很爱恋老巢,很信赖主人,给我带来很多欣喜,很多快乐。
但白鸽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到十分痛苦和震惊。
“我”尊重小生命,关爱小生命,同情小生命。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1.学习生字。
喙(huì) 孵(fū)化豁(huò)朗按捺( nà)绚( xuàn)烂幢(zhuànɡ) 隧(suì)道漫溢(yì)蜕(tuì)变骊(lí)山惬(qiè)意南麓(lù)2.学习生词。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明确:作者批驳对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明确:批驳对方的论据。
3.作者为什么说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明确:对方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作者从批驳对方的论据入手,指出中国前不久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所以对方论据证明不了论点,所以对方论点错误。
教学
难点
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
方法
教学
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合
作
探
究
一、新课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探究本文的语言魅力。
课时计划(教案)
本期总课时序数备课日期年月日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课时
序数
第1课时
课时教学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杂文和驳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
重点
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了解杂文和驳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三、阅读三则资料,再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教案【导语】《称赞》是一篇小巴掌童话,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给对方消除疲劳、增加自信的故事。
【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挂图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图片一、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
“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称赞教案|称赞优秀教案借助第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
板凳做得很粗糙。
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
椅—奇,加偏旁。
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板书设计刺、猬、板、凳、糙、但、傍、奇、瞧、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二)看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品读第二自然段。
(三)看第二、三幅图:想象一下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些什么?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看第四幅图:从小刺猬和猬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到了什么?(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心情愉快)(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奋斗,最终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发展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并了解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PPT、黑板报、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文化。
1.4 教学内容和时序安排1.教学内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到秦汉获得统一的历程。
–唐宋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格局。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时序安排:–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PPT、视频等展示中国大陆的多民族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兴趣。
–第二步:导入(10分钟)——通过举例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第三步:阐述(30分钟)——通过PPT、黑板报等进行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
–第四步:分析(15分钟)——通过讨论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第五步: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结合生动的案例、图表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的深情,以及孩⼦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8课《慈母情深》课⽂原⽂ 我⼀直想买⼀本长篇⼩说——《青年近卫军》。
书价⼀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机⾥听到过⼏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播。
那时我家的破收⾳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
在⾃⼰对⾃⼰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向母亲要钱。
母亲那⼀年被铁路⼯⼚辞退了,为了每⽉⼆⼗七元的收⼊,⼜在⼀个加⼯棉胶鞋帮的街道⼩⼚上班。
那是我第⼀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
空间⾮常低矮,低矮得使⼈感到压抑。
不⾜⼆百平⽶的⼚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台破缝纫机⾏⾏排列着,七⼋⼗个都不算年轻的⼥⼈忙碌在⾃⼰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头上⽅都吊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个⼥⼈的⾝体和七⼋⼗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扫视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欲聋。
“你找谁?”⼀个⽼头对我⼤声嚷。
“找我妈!“你妈是谁? 我⼤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 ⽼头朝最⾥边的⼀个⾓落⼀指。
我穿过⼀排排缝纫机,⾛到那个⾓落,看见⼀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周围⼏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来了,我的母亲。
褐⾊的⼝罩上⽅,⼀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声问:“你来⼲什么?“ “我。
……”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什么?” “买书……” “多少钱?” “⼀元五⾓……” 母亲掏⾐兜,掏出卷揉得皱皱的⽑票,⽤龟裂的⼿指数着。
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案)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内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我决定在课后设立答疑时间,方便学生随时向我请教。
3.艺术创作中的科学元素: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融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4.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实践: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基本概念。科学与艺术结合是指科学家和艺术家相互启发,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使科技与人文相互交融,丰富我们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作,他运用了解剖学、光学等科学知识,使画作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感。
举例:如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解剖学知识,梵高在画作中表现星空的科学观察。
(2)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融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举例:如杜尚的《裸体下楼梯》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运动与时间概念。
(3)科学与艺术实践:学会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美学素养。
举例:利用光学原理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教案新人教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概念、原因、过程和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4.行为习惯: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教师讲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作业完成方面,存在拖延现象,影响知识巩固和深入学习。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差异,可能导致课程进度受到影响,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美国独立战争及其影响》
-《华盛顿传》
-《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全文及解读
-《美国宪法》及修正案简介
-《美国历史地图集》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如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对美国独立战争结果的影响。
-深入了解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探讨他们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
板书设计
1.标题:美国的独立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2.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
-税收问题
-自由、民主思想传播
3.经过
-萨拉托加战役
-约克镇战役
-《独立宣言》发表
4.结果
-美国独立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传播
-美国宪法制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第18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
在本次《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关于文章寓意的提炼,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但部分学生仍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寓意,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铁杵成针》的故事内容、文章寓意以及成语典故。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勤奋努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坚持和努力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坚持和努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18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8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七单元“文言文阅读”,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第18课散步》教案
授课教师:
2024-01-03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能力目标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 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改进方向。
反馈机制
具体性
反馈内容应具体、明确,指出学生在哪些 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提供
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及时性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 生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
习策略。
A
B
C
D
互动性
0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 、扩写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 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散步的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对亲情的珍 视。
通过散步这一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其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与散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散步经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 趣。
课文讲解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讲解课文中的生词、语法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 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口语表达和交 际能力。
四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牛和鹅的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牛和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批注法:指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问题。
四、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2.新课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组织学生进
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验;指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问题。
3.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4.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生字词卡片。
2.《牛和鹅》课文录音。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知道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从中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祖逖北伐的相关故事,感悟祖逖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比导入:出示白居易《忆江南》及《史记》中江南的描写教师引导:白居易的《忆江南》很好的描绘出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之美。
那江南一直都是美丽富饶的景象吗?老师再给大家出示一则《史记》中对江南的描写。
很显然,在西汉司马迁的笔下,当时的江南是人烟稀少且较为落后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呢?(二)新课讲授1.东晋的兴亡(1)西晋灭亡:【知识回顾】你还记得西晋是怎样走向灭亡的吗?①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316年,内迁的匈奴贵族攻陷西晋都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复述或解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牛和鹅》教材
2.课件PPT
3.黑板、粉笔
4.教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利用图片或小故事引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读课文,并听录音,领会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听说练习
•学生跟读课文,练习朗读。
5. 文学赏析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6. 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复述课文内容。
七、教学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望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牛和鹅》这篇课文,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提高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案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荷兰侵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政府对台湾管辖的情况、意义,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罪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情况、意义;《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精心设计与严密组织下,以多幅幻灯片配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沙俄与荷兰都是欧洲国家,当时它们在中国的活动都是侵略行为;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康熙皇帝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俄边界争端问题方面的决策和举措是正义的、正确的、英明的,他为维护中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1.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2.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
(师)如果让你把中国地图比作一种动物,你们会把它比作什么?(生)公鸡。
(师)是的,我们习惯把它比作一只公鸡,一只超有战斗力的公鸡。
那台湾、黑龙江流域各是这只公鸡的什么部位?(生)台湾是鸡爪,黑龙江流域是鸡头。
(师)非常好,那它们在明清的时候又面临着怎样的威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二)讲授新课一、“开辟荆榛逐荷夷”(板书)1.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板书)(多媒体出示《郑成功像》,并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关于郑成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回答):郑成功、收复台湾……(师)很好!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103--104页的内容,结合这幅地图(多媒体出示),概括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多媒体简要出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有一步非常关键,是什么?他是怎么知道鹿耳门的情况的?请看一段精彩视频(播放视频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张希林执教人:授课日期2013年11月2日第9周第2课时
课题
第18课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备课日期2013年10月24日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2、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3、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4、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5、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6、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6、作业:如何评价曹操?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教后
反思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挂图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
导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个性复备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
师生活动
个性复备
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