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
林语堂_浮生六记_英译研究述评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翟红梅1,姜家涛2(11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1定远县第一中学,安徽定远233000) 摘 要:近年来,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多数属微观研究。
深化林语堂翻译研究应坚持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汉英和英汉翻译研究相结合,语言学、诗学、文化学翻译研究方法相结合,翻译主、客体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6)0520084203A Survey of the E nglish V ersion of Lin Yutang ’s Fu Sheng Liu J iZH AI H ong 2m ei 1,JIANG H ong 2tao 2(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Anhui ,China ;2.Dingyuan No.1Middle School ,Dingyuan 233000,Anhui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n Yutang ’s Fu Sheng Liu Ji has been done from mi 2crocosmic.T 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his translation ,we should stick to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with abroad ,theory with practice ,Chinese 2English with English 2Chinese ,linguistics with poetics ,culture ,and subject with object etc. K ey w ords :Lin Y utang ;Fu Sheng Liu Ji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研究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通过其,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的开题报告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一、研究背景《浮生六记》是中国明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小说。
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冠”。
该作品主要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融入了历史、文化、人情等多种因素,展现出明代社会的各种风貌和特点,是一部关于“自我”、“人性”、“社会”等议题的深刻探讨。
由于《浮生六记》的特殊性质,其英译本在传达原著思想与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翻译工作的复杂化。
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浮生六记》进行过英文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国强和杨宪益的两本英译本,分别被称为《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和《Slices of Life》。
然而,由于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两本英译本存在一些差异,这也给人们对于原著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带来了一些困难。
因此,本文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两本译本的比较分析,探讨译者在传达原著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处理方法,从文化视角探讨原著的翻译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1.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在翻译中的影响。
本文将以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为线索,分析两本英译本在翻译中存在的不同,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好原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对于原著中存在的文化难点的翻译处理。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因为《浮生六记》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较多,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常常面临到文化难点的翻译。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文化难点,如汉字的翻译、古诗文的翻译等,分析两本英译本的不同之处,探讨如何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探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对于《浮生六记》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全面比较两本英译本的异同,展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文化内涵,为学者研究原著的文化价值提供参考。
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
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不过课本上只是《卷二闲情记趣》的一部分,后来找了原文才知道学校教的是“删减净化版”,于是就对这本书来了兴趣,尤其是沈复和芸娘琴瑟和鸣的爱情故事曾经多次打动过我。
沈复生活在清朝,大概是乾嘉道光年间,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他却没有考取过丝毫功名,毕生就是到处转转,偶尔赚点小钱,是一个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人,虽然有点才气,但对外他没有任何成就,对内他甚至保不了妻儿周全,甚至还曾经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在外嫖娼的经历……可以这的一个人,他的文字却又有种难得的美感,让人不能割舍。
所以,我对这个人的爱恨情愁交缠在心头,一言难尽。
抱着这种对沈复的“剖析”,也是对《浮生六记》的喜爱,我也跟风买过多个版本的《浮生六记》,今天闲来无事,便把市面上卖的比较好,或者说有特色的浮生六记拿来比一下。
版本说明本次特地选了三个版本的《浮生六记》,分别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浮生六记》,译者张佳玮浙江文艺出版社《浮生六记》,译者周公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浮生六记》,译者关熙潮译者介绍三个版本的作者各有特色,其中张佳玮是知乎大V,周公度是诗人,关熙潮不太熟悉,查了下百度百科,得知是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的八强选手,也出过几本书,看起来长得挺帅的。
张佳玮,知乎大V,第四届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现在在法国留学。
周公度,诗人、随笔作家。
曾主编《诗选刊》杂志多年,《佛学》月刊杂志主编。
关熙潮,作家,《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八强选手。
封面对比审美这个东西各花入各眼,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这三本书也各有风格,摆在一起,特点鲜明,各有特色。
张佳玮版本的《浮生六记》书封较为朴素,大片留白,看起来十分素雅。
周公度版本的《浮生六记》看起来恢弘大气,封面用了硬壳纸,看着很厚的一本。
关熙潮版本的《浮生六记》看着……怎么说呢,封面的镭射反光在灯光下看着十分奢华,而且封面颜色又很跳,跟其它两版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并且封面配着沧浪亭的一角照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觉,设计的很艳丽。
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现了他妻子的纯洁、 美丽的形象, 也表达了对妻子深 深 的爱 。林语 堂对 之 进 行逐 字 翻译 , 留 了 中国独 保
特 的文 化 。在译 文 中 , 还 用 异 化 的 翻译 策 略保 留 林 了许多 其 他 的 中 国 特 有 的 文 化 词 汇 , “ 股 时 如 八
宗 教信仰 是每Leabharlann 国家文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原
文 中的“ 阳” 中 国佛 教 文 化 中重 要 的 术语 。 中 阴 是
文” “ 、 童媳 ” “ 明 1 、 马褂 ” “ 饨 ” , 、 清 3” “ 和 馄 等 向西
方 读者 介绍 了 中国特有 的文 化 。
国 的佛 教信徒 把世 人所 生存 的世 界 称 作 “ 阳间 ” 他 , 们相 信人死后 , 灵魂 会 在 另一 个 世界— — “ 间 ” 其 阴 继续 生存 。布 莱 克 将 之 翻 译 成 “h ehrw r f tente ol o d H ds ae”—— 一个 希腊神 话 中人死后 , 魂所 去 的地 灵 方 , 西方读 者认 为 中国古人 都相 信希腊 神话 , 让 曲解
绍 了“ 鸿案相庄 ” 这个 中文成语所涉及 的两个 主人公 ,
理解和接受 , 在对《 浮生六记》 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 用 了归 化策 略 。他 以 自以为不 致 让 人含 混 的顺 序 ,
从《浮生六记》两种英译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文 章 编 号 :6 4—93 (0 10 0 5 0 17 2 5 2 1 ) 6— 0 5— 6
张 卿
( 青海师范大学 外语 系 , 青海 西 宁 8 00 ) 10 8
摘
要: 沈复所著 《 浮生六记》 是一部水平极高 、 影响颇大的 自传体随笔 , 在清代笔记体 文学 中 占有 相 当重要 的位置 。《 浮
M i safl ne wa u l—d e s fmiy.o e o c o — r s a l n fs h l
asa d g nl e pe … ( hr y M. lc ) r n e t P o t … e S ie Ba k1 l
汉 语 中 的“ 冠之 家 ” 学 者 文 人 之 家 的意 思 , 衣 是 所 以 , 语 堂 的 译 文 是 “ c o r Sf l” 但 是 林 a shl ’ a y ; a mi S ie Bak将 其 翻 译 为 “ul rs fm l ,n hr yM. l l c fl—des a i o e y o h l sadg n ep ol. 她对 “ 冠 之 家 ” 翻 f c oa n e d epe ” s r 衣 的 译 又是 字 字对 译 , 与林 语 堂 的翻译 比较而 言 , 言显 语
收 稿 日期 :0 1 1 O 2 1 一l 一 1
作者简介 : 张
卿 (9 5一) 女 , 17 , 青海西 宁人 ,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
・
5 ・ 5
青 海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 教
“ ” 出一 个 明确 具 体 的定 义 , 从 后来 学 者 们 的 信 给 但
生六记 》 向英语 国家 的译介 是 由林语堂和英 国汉学家 Sie ・ l k h l M Ba 完成 的。本 文以《 ry c 浮生六记 》 译介 本为对 象 , 语堂 对林
这一版《浮生六记》特别在哪儿?
这一版《浮生六记》特别在哪儿?各位好,经鉴定本文并无剧透,请放心阅读。
我是这一版《浮生六记》的编辑,写作这篇小文,是想给诸位读者朋友增添一些阅读的趣味。
A.本次出版所选底本系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第六版,参考林语堂英译本(外研社1999年1版1印)、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十三年初版本及陈毓罴先生的《浮生六记研究》重新点校。
又比对现今市面所售诸公认优质版本,对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多年来困扰读者的数处疑点进行考证和修订——一为读者可以读到更精进的版本,一为还原作品本真。
以下所列九处,过往版本多有分歧,本版已修订:1、《闺房记乐》“……坐于所设宝座后……”底本及数个版本中,“宝座”作“宝庭”。
因前文有述“中设宝座”,此处应为排印错误,抄本之故。
2、《闲情记趣》“……或轩阁设廚处……”各简体版中,“廚”均作“厨”,底本作“廚”。
“廚”虽可通“厨”,但此处费解。
此“廚”应为“橱柜”解,不能通“厨”。
3、《闲情记趣》“……月下之趣……”数个简体版本中,“趣”作“趋”。
底本作“趨”——“趨”通“趋”,亦通“趣”。
此处应是简体出版时的编校失误。
4、《坎坷记愁》“……佳人已属沙吒利矣……”底本及各版本中,“吒”有作“咤”有作“叱”。
经本版特约勘校刘朋兄考证,此处典自宋代许顗《彦周诗话》所引王诜(字晋卿)诗句“佳人已属沙吒利”。
《太平广记》所录《柳氏传》亦有提及“番将沙吒利”云云。
5、《坎坷记愁》“……途长费钜……”各版本中,“钜”有作“巨”有作“短”。
作“短”或有失勘校,作“巨”则不如“钜”精确。
6、《浪游记快》“……第一知交也……”各版本中,“第一知交也”有作“第一知己交也”。
底本作“第一知交也”。
“第一知己交也”亦无不可,但就前后文音韵通畅来讲,后者稍逊。
7、《浪游记快》“莲性寺”底本及各版本中,“莲性寺”均作“莲心寺”。
此处是扬州朋友那边反应来的,查《扬州画舫录》中,亦作“莲性寺”。
想来可能是吴语中前后鼻音分得不清,误听误解之故。
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
245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文/马睿朵一、 引言 互文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选民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个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这些原则包括关联原则、经济原则和中和原则。
三种原则具备实践意义及指导性。
二、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理解运用1.关联原则。
罗选民在讨论这一原则时,从Gutt身上获得了一些启示。
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认为,关联理论的中心主张是人类交流至关重要地创造了一种最佳关联的期望,即,听者期望他的解释尝试将以最小的处理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1.Gutt,2004:31-32)Gutt相信人们有某种期望:使用最少的处理来获得最有用的效果,这个概念为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议。
罗选民认为,在运用关联理论翻译互文指涉时,可以利用其经验和相关知识来减少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建立互文背景,以增进理解。
例如,在《浮生六记》中有 “天之厚我,可谓至矣”(3.林语堂,1999:2),林语堂的译本是“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3.1999:3),白伦和江素惠的译本是“Heaven blessedme, and life then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full.”(4.2006:3) 对于古代人来说,“天”是有些神秘而令人崇敬的。
因此,“天”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互文指涉。
就字符“天”而言,如果我们从关联性原则的角度评估两个版本,林语堂的翻译更恰当。
对于英语阅读者来说,“God”比“Heaven”令人印象更深刻、更雄伟。
2.经济原则。
罗选民说:“直接、准确、到位是经济性准则的要求。
译者要在充分把握原作意图的前提下,在文化层面进行双语活动,舍弃冗余信息。
”(2.罗选民,2006:119)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都有自己的想法,翻译人员应删减多余的信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浮生六记》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的自传体作品。
清朝人沈复于1808年所作。
由于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使得各方不同的翻译版本流传于世。
英译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浮生六记》的海外知名度,目前主要以林语堂、雪莉﹒布莱克等人翻译的版本存世较多,本文对其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的译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好的帮助。
标签:《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作品翻译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这是由译者和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造诣、理解层面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就《浮生六记》而言,其作为一部古体散文,内容多记叙家庭生活、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在其中不仅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作文功力,还体现出其饶有况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不同翻译版本的存在是否能很好的表达出《浮生六记》本来的旨趣和相关要点,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明确的内容。
一、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将中国文言文翻译为其他国家的语言非常困难,林语堂先生在方面走出了伟大的一步。
林语堂先生的译作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西方世界譯介的第一部中国古典作品。
也是最见林语堂翻译功力的译作。
他自称前后改稿不下十余次,总体上体现出了《浮生六记》本来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意象之美、意蕴优雅之美。
在用词上较为灵活,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译文的结合,并根据原作者沈复真实的生活年代和经历加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使得整部译作充满文化气质与情感体味。
林语堂的译作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讲究平仄韵律的变化,比如: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林语堂翻译如下:There shall I go up the tower of winding river,when of something I wish to refresh my memory that does wither.原文是标准的五律平起式诗文,在平仄交错之间表现出了韵脚的柔和。
解读《浮生六记》两译本之“起始规范”
2018年第4期总第149期《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o.4 2018Sum No.149收稿日期:2018-06-28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浮生六记》两译本之对比研究”(JBS1428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术语翻译对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FJ2016C164)。
作者简介: 陈慧敏(1982— ),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黄倩儿(1982— ),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解读《浮生六记》两译本之“起始规范”陈慧敏,黄倩儿(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摘 要:文章选取《浮生六记》不同时期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英译本,即布莱克的译作以及白伦和江素惠的译作,主要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其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从语言、文化和篇章布局多个层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与原作之间的“偏离”之处,以重构两个译本的起始规范是倾向于可接受性还是充分性。
研究表明:布莱克更趋向于适应目标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而白伦和江素惠则更趋向于遵循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
关键词:《浮生六记》;描述研究;翻译策略;起始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8)04-0076-06引言1.译介情况概述《浮生六记》(简称《浮》)(1808年)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笔记体小说。
沈复以古雅洗练的文言文记叙了自已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该作品叙事方法独特,目前存世的仅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各卷虽各有主题、时间交错,然则散而不乱,通过作者的所做所感将全书贯穿起来,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该书的叙事模式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与接收的,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翻译本身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翻译的审美再现--《浮生六记》三译本山水园林英译比较
第 5期
广 东石 油化 工 学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V0 1 . 23 No. 5 Oc t . 2 01 3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9—1 1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9—2 2
作者 简介 : 肖娴 ( 1 9 8 2 一) , 女, 湖南双峰人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 与实践。
广东 石油化 工学 院学 报
2 0 1 3年
等 。 中国传 统美 学观 念 中素来重 视美 文之 风 , 孔子日: “ 言之无 文 , 行 而不 远 。 ” 刘勰 的《 文 心雕 龙 ・ 情采 》 首 句便 是 : “ 圣贤 书辞 , 总称 文章 , 非 采 而何? ” 汉 民族 的 “ 文贵 曲” 、 “ 文 似看 山不喜 平 ” 等, 强 调 的都 是文 章应具
有美 学 内涵 。
2 . 1 《 浮 生六 记》 的 山水 园林境 界 《 浮生 六记 》 是近乎 自传 的散 文 , 兼谈 生 活 的艺 术 。作者 沈复 , 一个潦 倒 的幕僚 , 经营惨 淡 的商人 , 却有 着趣雅 脱俗 的生 活情调 和率 真 自然 的文 字功 夫 。《 浮 生六 记》 通篇 都是 简 洁疏 淡 的 白描 文字 , 全 无学 究 之 气, 正 如俞平 伯所 言 : “ 妙 肖不 足奇 , 奇在 全不 着力 而得妙 肖 ; 韶 秀不 足异 , 异在 韶秀之 外竟 似无物 。俨 如一 块纯美 的水 晶 , 只见 明莹 , 不 见衬 露 明莹 的颜 色 ; 只见精 致 , 不 见制作 精微 的痕 迹 。 ” 其 妙 肖与 韶 秀主要 体 I
《浮生六记》中地名的英译——林译本与白译本对比研究
引言《浮生六记》是清朝文学家沈复写于康乾盛世的经典文化典籍,全书共6个章节,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今仅存前四记。
《浮生六记》记录了一对夫妇恬淡的生活,同时也记录了大量古代中国地名。
对其分类后发现,这些地名包括著名景点名称(飞来峰、一线天等),典故地名(子陵钓鱼台、兰亭禹陵等),地理地名(苏州、岭南等),传统建筑名(沧浪亭、爱莲居、萧爽楼等)。
翻译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其一,成书背景为清代,与现代生活具有历史距离感,有些地名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或更改称呼,如“真州”是江苏省仪征市,很多中国读者尚且不知道这个古城,因此,译者翻译此类地名时应加注,指出地名变化,使现代英语读者可以与现实中地名联系。
其二,中国古代地名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翻译时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地名,还要传达蕴含的文化意义,如“爱莲居”中的“爱莲”字面意思表示钟爱莲花的人,而在深层意义上,“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志行高洁”,以“爱莲”命名居所,则是暗示主人的意趣(王焕池2004:106),将字面意思译出容易,把隐喻意义译出困难。
其三,诸如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等建筑名称,彼此是有区别的,但是在翻译时,如何凸显彼此的区别,对译者而言也是挑战。
目前,此书主要有四种译本,分别为1939年林语堂的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99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汉学家雪莉·布莱克(Shirley M.Black)的译本(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 rtist),1983年白伦(Leonard Pratt)、江素惠夫妇的合译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200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浮生六记》的中英文对照版,英译部分作者仍为白伦和江素惠),2011年哈克特出版公司出版的加拿大汉学家格雷厄姆·桑德斯(Graham Saunders)的译本(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导言:《浮生六记》是明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重要性,该作品被屡次翻译成英文,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版本有不少。
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比分析《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旨在探讨翻译适应选择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观点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在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进行思想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面临选择的问题,即何种方式最适合达到翻译的目标。
翻译适应选择论主要有三个层次的选择:适应源语言文化,适应译语读者,以及适应译语文化。
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我们选取了两个相对较著名的英译本《浮生六记》(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一个是由杨宪益(David R. McCraw)翻译的,另一个是由戴德佳(Dai Jia)翻译的。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适应源语言文化杨宪益的翻译试图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让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原意。
他在词句、修辞手法和用词等方面都力求忠于原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戴德佳的翻译则更重视提供给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和简化,使得故事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2. 适应译语读者杨宪益的翻译对于英文读者有着更高的期望。
他选用了较为复杂的措辞和句式,使得翻译版具有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相较于戴德佳的翻译版有更高的阅读门槛。
戴德佳的翻译则更重视提供易于理解的语言,通过调整句子结构、用词等手法,使故事更容易被英文读者理解。
3. 适应译语文化由于翻译的目标是将源语言的信息转移到目标语言上,对于译语文化的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杨宪益的翻译更重视留存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使用了较多的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如宴席中的菜肴和礼仪等。
戴德佳的翻译则在适当的状况下,对文化元素进行了调整和诠释,更符合英文读者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浮生六记翻译评析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读后感之前经同学介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很是不错,这个月便找来看了一下,果真译得很是出彩。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这是本书序言部分对林语堂的评价。
作为一名译者,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作为一名作家,他的作品也同样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先生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名玉堂,后改名语堂。
22岁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27岁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9岁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必经大圩,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东吴大学。
1936年后居住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
1966年回国,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荣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
从这段对先生生平的短短概括不难看出,先生有丰富的中英文化背景,而身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那个时代,先生依然能秉承优良传统,一心作出好文章,着实令人敬佩。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名作,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
而我对书中第一部分闺房记乐颇感兴趣,作者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以及与妻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
在清代,男尊女卑思想占主导的时代,作者能将与妻子的交往之事细细道来,确实令人讶异。
而从书中作者对相敬如宾的夫妻生活的描写也透露出其对妻子极不寻常的尊重。
读完全篇,对沈复与妻子互为知己般的婚后生活很是向往,我想,那应该是每个女孩子都羡慕的吧。
以下,我就选取一些精彩段落,结合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作简要的评析。
选段一: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捷,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体,陆贽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从《浮生六记》三个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变译
素惠( C h i a n g S u - h u i ) 夫妇合 译 的《 浮生六记 》 英 译本 为例 ,
分析 三位译者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 , 从 而进一步分析文学翻 译 中的变译 是 由哪些 因素引起 的 , 以及 变译给我们 的启示 , 包括 如何变译与 “ 信” 。
一
在关 于中国传统特色 的词汇 的翻译上 , 林 译选择增添辅
大量的典 型的文化信息 ,因此将变译 与文 学作 品结合十分值得探讨 。在 此基 于黄忠廉先生提 出的变译理论 ,分别 以林语 堂 先生的译本 、布莱克 的译本 以及 白伦 ( L e o n a r d P r a t t )和江 素惠 ( C h 1 a n g S U - h u 1 )夫 妇合译 的 《 浮 生六记》英译
译 书 装
十 一 月 二 十 有 二 日 。
白译 : 1 wa s b o n r i n t h e wi n t e r o f t h e 2 7 y e a r o f t h e
r e i g n o f t h e E mp e r o r o f C h i e n L u n g , o n t h e s e c o n d a n d t we n t i e t h d a y o f t h e e l e v e n t h mo n t h . … 书后补充注解 : ( t h e 2 7 y e r a o f t h e r e i n g o f t h e E m一
行调整。
西方人 的表达 习惯 对原文所 含有 的信 息忽略不计 。此时林
译显得更加完整 , 更加符合 中文的习惯 。
然而 , 变译 多被局 限于科技 领域 和应用 翻译 领域 的探 讨, 人 们很 少将其用于文学作 品的翻译研究 。可是文学作 品 含有大量 的典 型的文化信息 , 因此将变译与文学作 品结合 十 分值得探讨 。 该文拟从 黄忠廉先 生提出的变译理论出发 , 分别 以林 语 堂先 生的译本 、 布莱克的译本 以及 白伦 ( L e o n a r d P r a t t ) 和江
《浮生六记》版本流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卷第3期Vol.11,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20年5月May.,2020《浮生六记》版本流变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馨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浮生六记》乃清代文学家沈复所作的自传笔记小说。
本书从道光三十年被清代文人杨引传于冷摊上偶然得之,使其得以面世至今已过去一百七十年。
书中浑然天成不加矫饰的意趣与文风仍让人心向往之。
本文旨在总结《浮生六记》百年来的重要版本流变及“足本”分辨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浮生六记》;版本;足本;沈三白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3-063-03《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自传散文体小说,也是中国文学上一个“例外”,即以闺房之乐、家庭琐屑、私人况味为描写对象。
其作者为名不见经传的清代布衣文人沈复,字三白。
沈三白有感于苏东坡“事如春梦了无痕”诗句,便以坦率纯挚的笔触,记叙了自己的大半生。
全书共六卷,面世仅余前四卷。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前四卷记叙其与爱妻陈芸的恩爱往事,以及发生家庭纠纷后,妻子贫病而逝的故事,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至今未见真本。
《浮生六记》中坦率的内容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如今看来,也极具现代意识和研究价值。
本书从发现至今历经了诸多人的校点、翻译、推介、研究,关于《浮生六记》“足本”真假、“遞”之行等问题的讨论也层出不穷。
对于这本极具“现代意识”的清代自传体小说仍有许多待挖掘之处。
一、版本流变杨引传于道光三十年(1巧0年)之前得沈复手稿于苏州一冷摊上,所得本子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缺失。
至光绪三年(1877年)杨引传将他所得的稿本,交与尊闻阁主人以活字排版,作为《独悟庵丛钞》丛书中第一种,1878年由上海申报馆出版。
《浮生六记》两译本的副文本形式及功能分析
《浮生六记》两译本的副文本形式及功能分析摘要: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重要的文学典籍作品,考察其英译本副文本的形式及功能对于对外译介中国文学典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对比分析《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和白伦、江素惠译本,发现两个译本的内副文本形式主要有封面、序言、插图、注释、附录等,外副文本主要包括个人文化身份和著作时代背景,这些内外副文本在提供译者与原作者相关信息;彰显译作价值,引导潜在读者;阐释文化因素,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英译;副文本;形式;功能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073-03(商丘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和妻子安贫乐道的生活以及个人游历,展现了清代官场失意文人充满闲情逸趣的生活。
《浮生六记》作为我国大中华文库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作品之一,现共有英译本四种,林语堂译本,白伦、江素惠译本、布莱克译本和桑德斯译本。
本文以林语堂译本(简称林译本,1999)和白伦、江喜惠译本(简称白译本,2015)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内、外副文本进行解读,能够在宏观上管窥副文本的研究价值,探讨副文本发挥的功能,为文学典籍外译、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一、林译本与白译本中内副文本的存在形式(一)封面。
林译本《浮生六记》封面较为简洁,主要包括中英文对照题目、作者与译者、左侧有林语堂的个人肖像,出版社情况。
在封面上凸显译者,而这实际上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有关,林译本出版说明中介绍了重印的三个原因:1.作品影响之深远,林语堂文学造诣之高,英语之美妙;2.介绍林语堂的其他英文作品;3.解释林译本中添加的译者个人及与家人的合影;4.指出林译本在翻译上受时代局限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见,林译本中的副文本详细介绍了出版作品目的、译者身份及译者的高超翻译能力。
白译本英文版封面主要包括题目、原作者姓名和作者沈复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封面主色为淡黄色,主页顶端绘有关于古代生活的彩绘图,主页上除英文题目外,还有沈复对自己生活的描述总结,让读者第一眼便能了解到《浮生六记》中沈复所描绘的神仙般的生活。
《浮生六记》文化翻译诸策略的对比
《浮生六记》文化翻译诸策略的对比作者:罗君慧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8期摘要: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要加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的策略选择尤为重要。
本文选择中国文化典籍《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颇具争议的林语堂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
结果表明,林语堂译本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意在让读者领略中国清代寒士的生活情趣,宣传中国文化。
布莱克译本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意在化解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愉悦读者。
因此,译者应依据不同时代的文化沟通需求,适当选择文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化翻译翻译策略一、引言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
文化翻译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显得愈发重要。
要更好地实现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浮生六记》(以下简称《浮》)向来为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所重视。
在众多英译本中①,林语堂先生译本②(以下简称林译本)影响最大,但多数翻译研究任意选取英译本中的例子进行分析探讨,存在随机性、盲目性[1]。
不同时期的雪莉·布莱克(Shirley M. Black)译本③在国内多受诟病,著名汉学家白芝却对其颇为推崇,认为“译本品质十分令人满意,不仅精确度高,且文风自然清雅却不失风骨”[2]。
本文将选取以上两个颇具争议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对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力求更加客观地看待其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一窥译者的文化翻译观。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奈达将语言中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与物质文化[3],该分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以此分类作为参考,从精神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对译本的文化翻译进行考察。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可分为意译、仿译、改译及创译,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分为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及直译[4]。
翻译的审美再现--《浮生六记》三译本山水园林英译比较
翻译的审美再现--《浮生六记》三译本山水园林英译比较肖娴【摘要】《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
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Though not a garden monograph , th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demonstrates some unique ideas on landscape garden ,which reflects the author’s aesthetic taste .When translating the materials on landscape garden ,one should lay stress on their aesthetic functions rather than communicative aspects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ways of aesthetic reproduction concerning on the translators ’ aesthetic ideals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浮生六记》;山水园林;审美再现;审美理想【作者】肖娴【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0 引言文学翻译的审美目的在于再现原语中的文学美,这是审美再现的依据和依归。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解读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6), 951-956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6132《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解读李瑞行,顾毅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8日摘要《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所著,有“小红楼梦”之称。
本文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形式系统、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审美再现。
对比分析显示:两个译本在形式系统层面的审美再现策略与方法上差异性不显著,审美再现的效果也难分伯仲,但在非形式系统层面,二者显示差异较大,布莱克译文对原文的创造性改写之处较多,充分发挥了译者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浮生六记,英译,审美再现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Representation of Fu Sheng Liu JiRuihang Li, Yi Gu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Received: Nov. 23rd, 2020; accepted: Dec. 20th, 2020; published: Dec. 28th, 2020AbstractFu Sheng Liu Ji by Shen Fu, a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is highly acclaimed as a literary master-piece. In the ligh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established by Liu Miqing,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Lin Yutang’s and Shirley Black’s English 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 in terms of formal system and non-formal syste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t is hard to say which version is better in terms of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level of formal system.In terms of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level of non-formal system, however, Black’s trans-李瑞行,顾毅lation sheds more light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for its creative rewriting, which gives full play to translator subjectivity.KeywordsFu Sheng Liu Ji, Translation,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rra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1763~1825)所著的自传体散文,虽多日常生活描写,但却展现了清代江南,尤其是苏州一带的社会生活图景,素有“小红楼梦”之称。
《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
《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聂文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三亚572000[摘要]唐朝是中国较为强盛的一个时期,文学领域成就比较突出,其中,传记文学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浮生六记》就是传记文学中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文言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故事哀婉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很多人都试图将这部作品进行英译,从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部文学作品。
在众多的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是比较突出的,他前后进行了10次修改,最终完成并出版,在林语堂的译本中,采取了增加、减少、重新编述、合并改写等各种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也正是变异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这些变异,使得林语堂的译本能够更好地在西方读者中进行传播,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变异翻译策略对以后译者的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下面笔者将以林语堂译本为例,具体分析《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变异[作者简介]聂文杰,(1983-8)女,山东省高密人,硕士研究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随着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在文学作品上也同样,在译者的努力下,我们了解到了非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人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介绍到世界,其中,林语堂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他一直努力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浮生六记》这部自传体笔记是唐朝沈复的重要代表作,通过对夫妻简单生活的叙述给人以深刻的人生体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语堂也认识到了《浮生六记》的重要作用,因而对其进行了翻译,在这一译本中充分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功底,为了让译本能够达到信、达、美的标准,在林语堂的英译本中有较为显著的变异,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浮生六记》的简单介绍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是传记文学成就非常显著的一个时代,而《浮生六记》作为一种自传体笔记,更是促使传统的传记文学到达了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
作者:钟丽萍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36期
【摘要】《浮生六记》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的自传体作品。
清朝人沈复于1808年所作。
由于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使得各方不同的翻译版本流传于世。
英译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浮生六记》的海外知名度,目前主要以林语堂、雪莉﹒布莱克等人翻译的版本存世较多,本文对其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的译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作品
翻译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这是由译者和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造诣、理解层面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就《浮生六记》而言,其作为一部古体散文,内容多记叙家庭生活、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在其中不仅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作文功力,还体现出其饶有况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不同翻译版本的存在是否能很好的表达出《浮生六记》本来的旨趣和相关要点,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明确的内容。
一、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
将中国文言文翻译为其他国家的语言非常困难,林语堂先生在方面走出了伟大的一步。
林语堂先生的译作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西方世界译介的第一部中国古典作品。
也是最见林语堂翻译功力的译作。
他自称前后改稿不下十余次,总体上体现出了《浮生六记》本来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意象之美、意蕴优雅之美。
在用词上较为灵活,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译文的结合,并根据原作者沈复真实的生活年代和经历加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使得整部译作充满文化气质与情感体味。
林语堂的译作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讲究平仄韵律的变化,比如: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林语堂翻译如下:There shall I go up the tower of winding river,when of something I wish to refresh my memory that does wither.原文是标准的五律平起式诗文,在平仄交错之间表现出了韵脚的柔和。
林语堂的译文在翻译时更注重韵脚的处理,在两行的结尾采用了river和wither,从而使得阅读时轻重音的抑扬有明显的规律,使得译文更加标准和规范。
在翻译的过程中,林语堂还更加注重原著中人物形象美的全面展现。
比如:“其形消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林译:Of a slender figure,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rather long neck,slim but not to the ponot a mark of good omenint of being skinny.
这一段译文很好的表现出了沈复所描写的佳人袅袅婷婷、眉清目秀的样子,在字里行间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意蕴之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雪莉·布莱克翻译《浮生六记》
雪莉·布莱克是英籍汉学家,其翻译的《浮生六记》也被作为经典译本传世,但是她的翻译作品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 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1960)与林语堂的译作呈现出了迥异的风格。
如果说林语堂善于维持原作的精髓以提炼译作的语句,那么雪莉·布莱克则是把译作当作全新的创作过程,强调改译而非传统的直译或意译。
较为著名的比如:(原文)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雪莉·布莱克译:“Meng Kuang was a lady of strong mind,renowned virtue and regrettable lack of beauty…Or so the story goes!”这一段翻译的是沈复和自己的妻子“芸”的夫妻恩爱类比于古代梁鸿与孟光伉俪情深的爱情故事,雪莉·布莱克将“鸿案相庄”的爱情故事具象化,通过释译法使得内涵具体化,目标语将会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加深对这一段美好爱情故事的印象。
在人物描写的翻译中,雪莉·布莱克的翻译也与林语堂的有较多的不同。
比如:“其形消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
雪莉·布莱克译:The simplicity of her robe seemed to accentuate her fragile beauty and the slenderness of her graceful figure,with its sloping shoulders and long,delicate neck…通过与林语堂译本的比较可以发现,雪莉·布莱克的翻译更加注重形象美和用词美,比如其翻译沈复对妻子“芸”的柔弱之美的集中体现——“眉”,布莱克联想到了中国典型的深邃眼睛“dark eyes”,表达眼神之秀气,与林语堂翻译中的意象烘托更有不同的风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的文学性非常强,引经据典,语言十分朴实但同时具有语义美。
林语堂和雪莉·布莱克的译文各有精彩之处,在表情达意和用词准确程度上也各有千秋,但是林语堂的译本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雪莉·布莱克的译本则体现出语言美和氛围美,对于研究《浮生六记》的翻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艳.《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审美再现[J].语文建设,2015(30):55~56.
[2]李平.林译《浮生六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3(02):74~77.
[3]文军,邓春.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当代外语研究,2012(10):56~60,77.
作者简介:钟丽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