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出土官哥类型瓷器评述」
浅谈哥窑瓷
浅谈哥窑瓷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250014哥窑名字的由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民间相传,在宋朝处州有章姓兄弟,哥哥张生一,弟弟张生二,两人各开一瓷厂,而且都生产青瓷。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
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
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老大一气之下将这批瓷器扔进河塘中,可是,老大气消之后,又觉得可惜,就下河塘捞出几件瓷器看看,等他洗去污泥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只见莹润的釉面上的裂纹,黄的如金丝,黑的似铁线,甚是典雅美观。
于是,他将这批瓷器全部捞出拿到市场,结果,这种带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据《处州府志》记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
当是事实。
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杭州老虎洞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
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未能找到,而哥窑与官窑的瓷器又多有相似之处,使得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
元、明时期瓷器底足的特征区别!
元、明时期瓷器底足的特征区别!A梦回唐朝2017-04-20阅读原文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
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涂刷而成。
这种自然与人为而成的火石红斑,自元代始多见,经明代延续到淸代中,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但景德镇製瓷业几经钻研,近年已初步掌握了使砂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斑的技术。
纹饰元明之别器形纹饰元明分,蕉叶元独明空芯。
(根据器型分辨元和明,比如元代蕉叶独,明代空芯。
)卷草元繁明稀疏,莲瓣元分明联姻。
(莲瓣元代分离,明代连着)元纹层多明却少,浪涛元粗明较均。
(这句不难理解)元代卷草单线绘,明代卷草单双伸。
(元代卷草纹单线瓣一刺毛,明代用单双线画法)元画牡丹厚又肥,明画牡丹瘦又均。
(元代厚肥、珠边圆圈,明代肥瘦珠边成小半圆细腻、珍珠连贯)元画扁菊一层瓣,明画扁菊两层分。
(这句不难理解)葫芦叶子用百花,明代葫芦不像真。
(明代葫芦不像真的葫芦)元代龙爪三四五,明代龙爪五见真。
(元代四五爪都少,大部分三爪,到明代规定五爪龙)元用瓶件曲线美,胸大腹大五块拼。
(大件大部分都是五块拼接成器)根部外闪体修长,明代不闪色料晕。
(瓶类梅瓶根部外撇,明代外撇度数小,有的不外撇)明代也是五块对,曲线不明论假真。
(明代及其以后也有五块拼接的)元明底之辨元底无釉明有釉,元底平修有滴釉。
削足不精手抓痕,跳刀乳突最出众。
明代挖足比元细,若遇粗底润滑够。
米糊底在大盘见,元用平足明少用。
注解元底无釉而粗,有时有釉滴,有手抓痕,有跳刀痕或乳突,足为平足,明底挖的细,底滑润,大盘的底常有糊米底,平足少。
元明龙纹鉴(1)三四爪龙元代多,穿花穿云海龙多。
明代官用五爪龙,火龙团龙升降龙。
百姓三爪四爪多,龙的画法用法多。
注解元代三四爪龙多,穿花龙云龙海水龙多,明代官用五爪龙,民用龙不能用五爪,明代出现用团龙、升龙、降龙、龙的画法多了。
几件“宝用”款官哥瓷器的真伪考辨
几件“宝用”款官哥瓷器的真伪考辨冯先铭《瓷器浅说》曰:“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抗日战争前古物陈列所曾经展出过两件宋哥窑葵瓣口盘,两件盘子底足内都写有‘宝用’两字,字体仿铜器铭文,呈现的色调是青花颜色,当时研究瓷器的人都认为是青花,但这两件瓷器现已被劫往台湾。
还有一件流往国外的宋哥窑盘也同样有‘宝用’(可参阅大维德《中国陶瓷图录》图版32)二字,不过色调为褐黄色,这可能是含杂质过多或施釉过薄所致。
根据这两件实物,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已经开始用钴矿来做着色剂装饰瓷器了。
”李辉柄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对唐、宋青花之说给予反驳,提到:“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哥窑大碗,碗底中心用青花原料在釉下书‘宝用’二字。
这虽然是用青花钴料书字,并且也在釉下,但这只能是一个孤例,没有普遍性。
”图1即为该文所附“宝用”款宋哥窑大碗。
笔者曾撰写《宋青花瓷辨考》一文,对“宋青花”持彻底否定态度。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件“宝用”款花口盘(见图2、图3),其中一件高2.7cm、口径15.4cm、足径8.1cm,另一件高2.3cm、口径15.4cm、足径8.1cm;两件“宝用”款花口盘釉下“宝用”二字初看似钴料所书,浓处褐黑,淡处蓝青色,字体为小篆,并非仿铜器的钟鼎文,字体臃肿,书写拘谨,无小篆的婀娜与飘逸。
《宋官窑特展》一书典藏名称:“郊坛下官窑灰青菊瓣口碟”,分别编号为:“丽一一二九3之2、丽一一二九3之3”。
是否大维德所藏原为“丽一一二九3之1”的“宝用”盘?1924年11月5日溥仪迁出故宫,20日民国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宫中文物,发现清室向银行抵押瓷器借款史料,将故宫宋代名窑瓷器若干作抵押,这批抵押品流落在外,有为英国人大维德所获,这是故宫瓷器的重大损失。
据刘良佑文中介绍:“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浙江杭州近郊,与之前所发现青花的绍兴和龙泉,地缘上非常接近,就外表观察,金沙塔基之青花与故宫所藏的两件官窑‘宝用’款字的色调相当类似,蓝色色调均不甚明显,是否为同一种钴土矿,还有待进一步的测试才能确定。
考古与文物 讲座7-2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声音7-2-15
清代乾隆朝官窑瓷器之二
图片7-2-34
图片7-2-35
乾隆朝瓷器风格华丽,制作精致,尤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批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
如仿瓜果和动物形象的仿生瓷等,而转心瓶、转颈瓶、交泰瓶、贲巴壶等,也都是
当时新创的器型。乾隆朝瓷器的图案纹饰日趋繁缛,讲究雕镂和附加装饰,也都反
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上图左为青釉鸡熏,右为粉彩镂空转颈瓶。
声音7-2-16
清代的民窑瓷器
图片7-2-36
清代的民窑瓷器虽胎、釉不如官窑器那样精致,但造型、 纹饰等却很有特色。彩瓷作品的图案花纹多采用民间喜 闻乐见的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些民窑的瓷塑 作品,造型夸张生动,饶有情趣,也不乏精品杰作。左 图为康熙时的民窑产品五彩三国故事图盘,右图为广东 佛山石湾窑的瓷塑米芾像。
珐琅彩、粉彩、仿汝窑、仿官窑、仿哥窑等。粉彩也称“软
彩”,属釉上彩品种,制作时借鉴国画中用粉及渲染的技法,
在白瓷上作画,再入炉烘烤而成,以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
取胜。雍正朝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时的浑厚古拙,代之以优美典
雅,轻巧妩媚的风格。左图上为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下为珐
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上图左为珊瑚釉粉彩花鸟纹瓶,右为仿钧
窑双耳尊。 图片7-2-28
声音7-2-14
揭秘元代哥窑真相(附标准器高清大图)
揭秘元代哥窑真相(附标准器高清大图)陶瓷史上有一类著名的宝藏,1976-1984年在韩国新安外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远洋货船,就是陶瓷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船里出水了28吨铜钱,最晚到元代的至大通宝。
还出水了20691件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元龙泉窑瓷器。
其余除7件高丽青瓷两件日本陶器外,都是中国瓷器。
其中,最珍贵的是几件元代官窑瓷器。
本文要说的就是这件罕见的文物。
欢迎关注公众号:《藏纳天下》后面精彩继续除了至大通宝以外,船上还出水了364件木简,其中一件写有“至治三年”(1323年),其他还有不少日本人名。
学者由此推断出此船应该是1323年从元代泉州港出发前往日本进行贸易的商船。
其主要货物为中国瓷器。
所以,这件罕见的元官窑瓷器就是元代烧制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此论属实,那么,此器完全可以揭开元代烧制的哥窑或官窑的秘密。
那么,这件上图的瓷器可能是元代制品吗?抑或还是南宋时期的官窑制品?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此物可能的来历。
南宋灭亡于1279年,实际上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就被元军攻破,南宋官窑也就从此熄火。
而此船上1323年的纪年,则是此船器物烧制的下限,此船沉没肯定不早于1323年。
所以,最少计算,此船上的瓷器离南宋都城被攻破已经有48年了。
船上的货物不可能是宋代遗存,而应该是元代烧制的出口贸易青瓷。
那么,这件炉子有没有可能是船主的收藏品南宋官窑呢?这个可能性不大。
古代人的寿命普遍不长,40多岁一般就是平均寿命了,还要没有战乱。
此器如果是船主的收藏,那么只能来自祖传了,否则以壮龄(30多岁)远航的船主,还没有这瓷器老。
所以,这件东西只可能是货物,只是比较珍贵的货物。
元代有没有这种类似南宋官窑或哥窑的瓷器呢?史料记载确实有,而且可以自由买卖。
元孔齐《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
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这里的至正乙未,已经到了元末,为至正23年,公元1363年,也就是新安沉船40年后的事情了。
几件“宝用”款官、哥瓷器的真伪考辨
蓝 色料 来 源 有 两 种 可 能 : 一是 商人 从 南 非 、 中亚 或 甘 肃 等 地 获 得 的硫 钴 矿 或 方 硫 钻 矿 ,经 丝 绸 之 路 到 达 唐 青 花 产 地 ;另 一 种 是 河 北 某 地 的
硫化物钴矿与黄铜矿伴生的矿区 , 在 采 集 铜 矿 石 作 陶 瓷 色 料 的 过 程 中
曾 经 展 出过 两 件 宋 哥 窑 葵 瓣 口盘 ,两 件 盘 子 底 足 内都 写 有 ‘ 用 ’ 两 宝
字 ,字 体 仿 铜器 铭 文 ,呈现 的色 调 是 青花 颜 色 ,当 时研 究 瓷器 的 人 都 认
为 是 青 花 ,但 这 两 件 瓷器 现 已被 劫往 台湾 。还 有 一件 流 往 国外 的 宋 哥 窑
款 宋 哥 窑大 碗 。
笔 者 曾撰 写 《 青 花 瓷 辨 考 》 一 文 , 对 “ 青 花 ”持 彻 底 否 定 态 宋 宋
图2 台北 故 宫 博物 院 藏 “ 用 款花 口盘 c 宝
牡
2010- 1
5l 1 6
I
双轨鉴析 1 支物墨 龙 挚费I ■
称 : “郊 坛 下 官 窑 灰 青 菊 瓣 口 同。 因 此 , “ 用 ”款 花 口盘 不 是 博 物 院 藏 品为 大 宗 ,既 有 此 类 釉 面 宝 碟 ”, 分 别编 号 为 : “ 一 一 二 九 钴 料 所 书 。因 未 找 到 大 维 德 《 国 又 有 釉 质 较 厚 且 显 浑 浊 含 蓄 之 釉 。 丽 中 3_ 、 丽 一 一 二 九 3 ” 。 是 否 大 陶 瓷 图 录 》 图版 3 宝 用 ”款 宋 哥 前 者 釉 面 有 大 的开 片 或 间斜 切 白片 2. 2 之3 2“ 维 德 所 藏 原 为 “ 一 一 二 九 3 i 丽 之 ” 窑 盘 , 仅 参 考 冯 先 铭 先 生 所 言 :大 纹 ,器 胎 有 黑 、黑 褐 、灰 色 , 口部
历代官窑瓷器鉴赏常识
历代官窑瓷器鉴赏常识、明朝中后期瓷器鉴定要点万历时期瓷器的鉴定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
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
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
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
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xx、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1、器型大多不规整。
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
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
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
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
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
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
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
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
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
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
一般写于器底。
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
“官”字款瓷器研究概述
天工|2023年第29期[摘 要]唐宋时期,瓷器上出现大量的“官”和“新官”款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直到现在,有关“官”字款瓷器的研究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
对“官”字款瓷器的出土资料、生产时间、产地、含义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概述,以此说明“官”字款瓷器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官”字款瓷器;出土时间;产地;含义[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9-003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正源,党旭.“官”字款瓷器研究概述[J].天工,2023(29):32-34.陈正源 党 旭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官”字款瓷器研究概述作者简介:陈正源(2000—),男,汉族,安徽六安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党旭(1997—),男,汉族,河南漯河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一、“官”字款瓷器出土概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陆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官”字款瓷器。
1949年,喀喇哈林城出土1件(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1期《苏联出土的有关中国考古材料》)。
1954年,赤峰大营子驸马墓出土4件(见《考古学报》1956年3期《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
1956年,辽宁建平朱碌科辽墓出土2件,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1件“新官”款(见《考古》1960年2期《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
1957年,赤峰大窝铺辽墓出土4件(见《考古》1959年1期《赤峰大窝铺发现一座辽墓》)。
1958年,长沙市郊58长树铁M1出土1件[1]。
1960年,北京赵德钧墓出土刻有“官”“新官”字款的白瓷碗底[2]。
1963年,北京顺义辽净光舍利塔基出土1件(见《文物》1964年8期《顺义县辽净光舍利塔基清理简报》)。
1964—1966年,福斯塔特城出土1件[3]。
1969年,河北定县两座北宋塔基出土多件(见《文物》1972年8期《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
【专业鉴赏】宋元明清各时期哥窑瓷器特征
【专业鉴赏】宋元明清各时期哥窑瓷器特征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
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
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
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
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
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
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官哥不分?如何正确区分你的收藏是官窑还是哥窑?瓷器鉴定真知堂
官哥不分?如何正确区分你的收藏是官窑还是哥窑?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收藏家都有一个梦,在梦中与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相遇,相知,想守。
作为瓷器收藏家而言,宋瓷就好像喜马拉雅,而五大名窑则好似珠穆朗玛。
特别是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更是难得一见。
相比而言,均窑定窑则存世数量多了不知多少倍。
宋瓷,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成了名贵收藏品。
官哥窑器,为世所珍,所以明代的人留下来不少关于宋瓷的记录,最有名的莫过于《格古要论》,这本明初洪武时期曹昭所著的文物鉴赏书籍,又来又被新增,成了《新增格古要论》,影响深远。
瓷器鉴定真知堂:对于五大名窑的收藏和研究,目前汝窑,官窑中的南宋官窑,定窑,均窑均已发现窑址,所以研究比较充分,揭示了五代到宋代甚至更晚时期四大名窑的真实面目。
但哥窑,却成了一个谜。
在龙泉黑胎青瓷窑址和杭州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遗址都被发现的今天,完全符合故宫传世品哥窑瓷器特征的宋元时期窑址依然没有找到,哥窑,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大家都想搞清楚哥窑的真实面目,无奈水深功浅,难以达成。
说到宋代的名瓷,明代另一本古籍《遵生八笺》这么说到:“官窑品格,大率与官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者也;纹取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者也”。
其实官哥二窑的密码,高濂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可惜后世学者没有加以重视,所以官哥不分,其实还是对官哥二窑研究不够充分的缘故。
瓷器鉴定真知堂:哥窑之谜,在于名词众多。
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哥哥窑,到底哪里才是哥窑真正的产地?北宋说,南宋说,元代说,到底何时才是哥窑的出生时间?官窑,民窑,窃做,到底哪一种才是哥窑的真实身份?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这些问题,估计都是一头雾水,干脆只关心哥窑的真伪就好,让那些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们去钻牛角尖吧。
笔者不钻牛角尖。
从开始收藏瓷器起,三十多年过去了,哥窑之谜就像一个最爱的姑娘,就算无法一亲芳泽,却仍然魂牵梦系,朝思暮想。
两岸故宫——部分馆藏元明瓷器赏析(上)
两岸故宫——部分馆藏元明瓷器赏析(上)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
底露胎,胎细白。
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
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
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
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龙泉窑青釉执壶元,高25cm,口径4.5cm,足径3cm。
执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
壶一侧置长流,相对一侧置曲柄。
附平顶圆纽盖。
口、足边露胎。
通体施青釉。
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
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
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
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
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
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
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
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
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
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仪)、爵、小杯、盘等。
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
元、明、清瓷器烧造的历史及特点
元、明、清瓷器烧造的历史及特点有人说柴窑烧的瓷器釉将呈淡青色,也有人说跟胎釉的成分有关,关于窑烧和气窑烧制瓷器的区别,有人说景镇明眼人一眼即能分别,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在看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器时,无论它的器型、做工还是瓷画艺术,都有其比较鲜明的特色。
像器身的接口,肥润的釉面,粗放而又细腻的写意画,等等。
尤其是那种从胎体釉面内部呈现出来的淡青色和玉质感,贯穿了整个元明时期,也是元明时期青花瓷器的一大显著特点。
然而这些特点一进清代又很快消失了。
那么,元明时期青花器的那种淡青色是怎么呈现出来的呢?为什么一进清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了?在这一现象考证中,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下面就向读者谈一谈元明时期青花瓷器呈现淡青色的发生、发展与消失的过程。
元代青花瓷器的发展是继承了南宋青瓷的遗迹而发展起来的。
元代瓷器除了把宋代雕刻、印花、贴花、堆雕等工艺改用毛笔熏蘸金属氧化钴料直接在陶瓷坯上绘画以外,其成型的胎土与实施的釉料基本上还是沿用了宋时青瓷的配方。
但后期发现这种青瓷配方在烧制青花瓷器时会直接影响到氧化钻的发色,这种含有高铁低锰低钛低铬成分的釉料会使氧化钴蓝发色变得更加混浊,青花绘画起笔。
顿笔处的铅铁斑更加沉重,绘画之处塌陷情况更为严重为了克服和减少这种弊病,景德镇的窑工们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们首先是把原料陈腐和淘洗釉料的时间拉得很长,有的长达数月甚至几年,其目的是使基础原料充分溶解,把瓷原料中的过多的共生矿中的杂质淘洗得更加纯净。
这种方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瓷胎瓷釉随着陈腐淘洗时间的拉长,烧制出的瓷器也越感洁白,成瓷中绘画处的沉陷、铁斑、铅皮点随着杂质的去除,原料的纯净也相应地减少许多。
到了明代宣德以后,随着烧瓷技术的更加成熟,瓷器的质量也更加稳定。
然而,无论怎样改进,胎釉中呈现的淡青色却始终不能去除。
其实,发生这种淡青色的根源是共生矿中二价铁所导致的结果。
在试验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瓷胎瓷釉配比含量中二价铁的含量在总体物质含量中不超过1一3%,并在窑炉还原火焰烧成后,胎体釉色应会呈现淡青色;如果总体含量不超过3一5%就会逐渐呈现浅褐色或浅黑色,当总体含量超出9%时,胎和釉就会在还原火焰中烧成深褐色或是黑色。
官、汝、哥——你是否分得清(官窑篇)
官、汝、哥——你是否分得清(官窑篇)关于宋官窑瓷器其实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毕竟已经过去近千年,无需去争论其定义,早在宋代就是官汝不分、官哥不分了。
就像下面这件,你说是汝窑还是官窑呢?这是件官窑,“紫口铁足”只是一家之言。
不同的窑口,它的所在地不同,窑的烧造氛围不同,搭建也不相同,烧的人也不同,制作的工艺也不同,烧出的藏品怎能相同呢?所以不能不知变通的去断定一件藏品。
官窑其起源本因官用而命名,而随着人的参与有给其重新划分和定义,“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其审美鉴赏,但不是绝对的。
官窑瓷器在北宋也不只有一个窑口在烧制,还有就是官、汝混烧的现象,官窑烧仿汝,汝窑制官瓷也是存在的。
虽本人无法见证,但是对这一看法反对的你又是否能回到宋朝呢?像以上的成交8千万的官窑青釉葵瓣洗就是个有力的见证。
以下这件有人认为是哥窑,“金丝铁线”很明显,但其依然是官窑。
事实告诉我们,官窑并不一定得“紫口铁足”,也不一定是青色,也有白的。
我们对传统和传承需要的是辩证和理性的学习和参考,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套用。
所谓的真理就是用来推翻,但不是伪辩,好比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天方地圆,但是时间以及无尽的探索和学习让我们否了我们曾经的真理。
看一件藏品需要的是多方的考证和对照,而不是我行我素的自以为是。
现在的收藏圈就是这样,自己认为好的谁说不好就要骂其个狗血喷头。
'手上的都是国宝和孤品,要卖除了苏富比其他排行接不起,苏富比目前没这实力。
'、'现在的买家都没实力,我这便宜卖也要几亿的藏品不好卖......'等,在拍卖行业从业多年,像这类言谈可谓天天听得到。
很多藏友说拍卖行业坏了,其实不然,因为有些藏友“坏了”从而给心有不轨者可乘之机。
“你的鸡缸杯想卖1亿,你自己是做不到的,来我帮你,只要交个几千块,过几天买家就来了。
”可爱的藏友交完钱就在家等着了,其结果......“先生,你这鸡缸杯对比着看到不了成化哦,你看这胎.....”还没说完就说“您别说了,你这水平不行,难怪上不了XX电视台,我这个是xx电视台老师看过的,我是当时没多少钱,只交了5千,所以没证书,现在去找那老师找不到,听朋友说你们公司能卖东西来的,虽然知道你们卖不了高价,我这卖个8千9千万就可以了,这样的鉴定水平,我走了。
哥窑瓷器的特征、宋代哥窑瓷器鉴定
哥窑瓷器的特征、宋代哥窑瓷器鉴定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哥窑欣赏……哥窑瓷器瓷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瓷器#宋代哥窑折沿洗酥油光泽拍摄哥窑素以紫口铁足著称哥窑按照时期分:一是「传世哥窑」;二是元末明初文献记载的「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三是哥(官)窑型;四是龙泉哥窑。
#收藏#哥窑主要特征: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共赏~千年瓷器之美哥窑按照表面开片区分: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 、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我要上头条#宋代哥窑杯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细小开片。
小开片瓷器和极小开片瓷器的开片面积大小相对较均匀。
民间对极小开片的哥窑器称百圾碎或“鱼子纹”“冰裂纹”“鳝血纹”“蚯蚓纹”“鱼子纹”“蟹爪纹”等。
哥窑杯~微痕拍摄哥窑杯~铁足拍摄距史料记载最早记述龙泉哥窑之文献是成书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之前的陆深撰《春风堂随笔》。
书中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
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这些生动美妙的名字里包含了瓷器生动的形式美和人们对其的喜爱之情。
这些形式极为简洁单纯的线纹,构成绝美的艺术、使人钟情于斯寄情于此。
它是金木水火土协奏曲和谐演奏出的形式美杰作:既如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我要上微头条#。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元、明官窑瓷胎是麻仓土(组图)
元、明官窑瓷胎是麻仓土(组图)从元代始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了制瓷原料,它与瓷石混合称为二元配方胎质,元、明时期麻仓土原料称为“御土”“官土”由官方垄断,不允许民窑使用麻仓土制瓷原料,因此从元代始至明代嘉靖朝的官窑瓷器均是麻仓士胎质,嘉靖后麻仓土原料枯竭。
笔者认为若要准确鉴定元、明官窑瓷器的真伪必须以器物的胎质是否属于麻仓土胎质特征。
从元代至嘉靖这时段的官窑瓷器实物中,笔者总结岀麻仓士胎质特征近20条,光是胎、釉所反映岀的彩色就有五条特征。
当然并不是每件器物都具有20条特征,只要一件器物上有一至二条特征就可吃准它是真品,麻仓土胎质特征并不只是反映在露胎的圈足上,而是在整个器物的胎釉中都存在。
以麻仓土胎质特征来鉴定元、明官窑瓷器的可靠系数是100%。
特别是国产青料的成化青花官窑瓷器鉴定难度极大,若不从麻仓士胎质特征入手鉴定是不易分辨真伪的。
例如笔者的成化青花(国产料)桃鹤纹碗,被扬静荣、赵青云、雷从云等鉴定为现仿。
其实此成化青花碗是官窑精品中的精品-脱胎瓷。
此碗胎质极薄,麻仓土胎质所反映岀的特征有六条。
笔者所收藏的元代、永乐、宣徳、成化、弘治、正徳、嘉靖等朝的官窑瓷器均有麻仓土胎质特征。
有些特征要知到它产生的原因才能科学地揭示它的本质,也就知到它具有时代的真实性,这对辨别器物的真伪非常重要。
从万历朝起的官窑瓷器本人不收藏,一是量大,二是胎质是高岭土胎质至清雍正朝,乾隆朝又发现优质的高岭土。
清三代除了珐琅彩瓷易识别外,其它品种瓷器识别难度大,清仿明晚,后仿明、清的都有,高岭土胎质不具较多特佂,因此分辨真伪较难。
认识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又是另一范畴。
有些专家他们哪里认识麻仓土胎质特征!一遇到国产青料的明代官窑瓷器和清仿现仿的明代官窑瓷器,大多专家是不能分辨的,在鉴定时只说一声现仿了事,他们还没有认识麻仓土胎质特征现象的经验。
从成化款识看,清仿款识没有成化款识肥,是一种细小而字体生硬拘束,笔画青料饱满。
再看仿品胎质找不到一点点麻仓土胎质特征现象,这是在市场收藏实践中所证实的鉴定经验。
紫口铁足不足论,官哥窑器要真知!
紫口铁足不足论,官哥窑器要真知!南宋中兴之主-高宗赵构玩收藏啊,一是要学习理论,二是要与时俱进。
收藏圈里有几种人。
第一种,什么也不懂的。
器型,窑口,时代,啥啥啥都不明白。
北方话说,就是个棒槌。
如果你是第一阶段这种人,算了,打住不要往下看了。
这些文字你看不懂,没必要浪费时间和流量。
第二种,半懂不懂的。
读了几本书或者没读过书,看了几期鉴宝节目专家说的秘诀,牢记在心。
满嘴都是苏麻离青,粉红胎,紫口铁足啥的。
手里拿个显微镜,逮上哪件瓷器,二话不说看气泡。
至于看出什么名堂没有,还真不知道。
某某帮和某某帮基本都在这里。
第三种,行家。
基本上有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方向。
对自己熟悉的窑口看得准。
不熟悉的起码能分出新的还是老的。
宁收老残,不要精新。
要他打眼,估计有难度。
第四种,大行家。
这种大行已经达到和超越了某些专家。
低调内敛,看东西基本上可以望气。
对于有一眼的东西,不轻易否定。
你找他鉴定,如果不对,他肯定可以告诉你一二三四。
这种大行,也不用看我的文字了。
有时间多看看新出来的资料吧。
我们今天聊一聊官窑。
这个官窑我说的是五大名窑里的官窑。
五大名窑是瓷器行专有名词,说的是宋代的最出名的五大窑。
汝窑为首,其次是官,哥,定,均。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文献里有记载,是宋徽宗政和年间烧制的。
主要目的是礼器,当时史籍称为“政和新成礼器”。
但由于不到二十年,宋徽宗这个只会艺术,不懂军事和政治的皇帝,一下子惹了马蜂窝,联金灭辽,回头金人顺带手把他和他儿子也一锅端了。
这是靖康年的事。
所以现在咱们还记得岳飞爷爷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这金兀术,当时是灭宋的两大元帅之一。
把徽宗皇帝的后宫佳丽,皇子,帝姬(公主,当时叫帝姬)全折算成银子了,套了几千俩大车,把汴京文物一网打尽,啥啥啥都要,全带走了。
所以,这个北宋官窑,南宋朝廷一件都没有继承下来。
因为一开始,就不是供御的贡窑(汝窑),而是宫廷祭祀专用的礼器窑(御窑)。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哥窑”宋,元,明,清鉴定
“哥窑”宋,元,明,清鉴定“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也有学者认为位于杭州或景德镇)。
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宋代哥窑葵花洗在我们的印象之中,“金丝铁线”仿佛是哥窑的代名词,一提起哥窑,我们就会想到它。
“金丝”就是指瓷器表面呈黄色的细碎的开片;“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
哥窑瓷器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两年。
当瓷器烧好出窑冷却以后,再将其直接放到炭黑水里,拿出来之后,瓷器表面就形成了大块的黑色开片。
而那些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
但是时间长了,空气进去以后就会氧化成黄色。
哥窑表面的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美感,成了典型的缺陷美。
宋代哥窑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两大类。
紫金胎者为上品,有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铁足,宋代器型,全开金丝铁线纹,铁线的颜色都是黒中泛蓝,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莹润有酥油般的感觉,烧制工艺为先烧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烧和垫烧两种方式。
元哥窑倭角方洗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胡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近庭。
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旋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
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
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
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最显著胡特征椒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纹片呈黑、黄二色,即所谓“金丝铁线”。
古代诗词对瓷的描述
古代诗词对瓷的描述瓷是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器皿。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描述瓷器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描述瓷器的古诗(一)宋·欧阳修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煎茶诗宋·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合吸深情.大飘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犹作泻时声.本能饱食禁三碗, 卧听江城长短更.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明·徐渭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灺一灯.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咏紫砂壶清·高江村规制古朴复细腻, 轻便可入筠笼携.山家雅供称第一, 清泉好瀹三春荑.清铭自制清·郑板桥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古代描述瓷器的古诗(二)明陆深《春风堂随笔》宝颜堂秘笈本:“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及碎。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硫田窑。
(即大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
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郎瑛:《七修续稿》卷六,中华铅印本:“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
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
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
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
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为章窑,闻国初先正章溢,乃期裔云。
”明张谦德《瓶花谱》美术丛书本:“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
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咸等窑,而品类多矣。
……“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矣。
”明顾起元《说略》卷二十三,金陵丛书本:“又宋明处州章生兄弟着,皆作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出土官哥类型瓷器评述」元明出土官哥类型瓷器评述上一节我们谈到官窑瓷器在元代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元代的文献记载中的“哥窑” 这节我就元明墓葬、窖藏出土的官哥类瓷器做一个资料性梳理,所用材料均取自历年出土发掘简报。
1.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青釉瓷器八件[ 1]1952 年原江苏省青浦县农民在田间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元代任氏家族墓, 并见有文物出土。
后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收集, 已将出土而流散的文物归藏博物馆,其中任明 (1286-1351 )墓出土青釉瓷器八件。
青釉胆瓶上海博物馆藏胆式瓶四件,两件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另外两件调拨在国家博物馆。
小口,细长颈,斜肩,鼓腹,圈足。
通体有细纹开片,施淡灰青色釉,圈足露胎处显紫酱色胎骨。
青釉贯耳瓶国家博物馆藏贯耳瓶两件,目前也在上博,一件调拨国博。
直口,长颈两侧附贯耳,扁圆形腹,圈足。
器身纵横细纹开片,施米黄色釉,器口、耳釉薄处略呈紫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
青釉双耳炉国家博物馆藏双耳炉两件,一只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另一只调拨国博。
一件为仿簋式,形制朴厚凝重,侈口,鼓腹,圈足,附兽形双耳。
颈下凸起弦纹一周。
胎色灰黑,釉色米黄,开本色纹片,圈足底露紫酱色胎骨,器心及底均有支钉痕。
另一件为炉鬲式,口竖二螭耳,鼓腹,三足。
任明字彦古,号云山,后过继于姑家改姓陈,生于前至正二十三年(1286 年),卒于至正十一年(1351 年),享年六十六。
任明《元史》无载,倒是《重修上海县志》记载:“陈明,字彦古,夫勇湖广等处泉货少监,明仕至中议论大夫同知、赣州路总管,致仕卒赠嘉兴路总管,赐爵颍川郡侯。
” 两人同名同字,不为巧合当为一人。
任氏家族墓早年被盗,仅任明墓中有出土多件珍贵文物,这八件青釉瓷器查阅当年的发掘简报及相关报道均描述为“南宋官窑” ,后有学者研究称是“元代哥窑”产品,近来考古报告及展示铭牌窑口又多标为“南宋郊坛下官窑” ,反应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在认知官窑、哥窑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
2. 安庆元代窖藏出土青釉瓷器五件[ 2]1977 年发现于安徽安庆市,窖藏内埋藏一陶罐中出土瓷器多件,其中青釉瓷器五件:青黄釉盘安徽省博物馆藏米黄釉盘一件。
大口,圆腹,平底,矮圈足。
通体施米黄色釉,不露胎,外底中部有六枚支钉痕。
釉层厚,有开片纹。
足和口沿处釉层薄,呈绛紫色。
青釉葵口盏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黄釉葵口盏安徽省博物馆藏葵花口盏一对。
一件为敛口,鼓腹,矮圈足。
内外施米黄色釉,釉层较厚,半透明,有开片纹。
足底露胎,为铁黑色。
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另一件为侈口,矮圈足。
内外施淡青色釉,釉层厚,有开片纹。
足底露胎,胎质坚细,铁黑色。
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淡青釉盏一件。
侈口,矮圈足。
内外施淡青色釉,釉厚质坚,有开片纹。
足底露胎,呈铁黑色。
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青黄釉单柄杯安徽省博物馆藏米黄釉把杯一件。
敞口,斜腹,略束腰,小圈足,环扣把。
内外施米黄色釉,釉厚而较莹润,有开片纹。
足底露胎,胎质坚细,铁黑色。
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这五件器物当年研究人员推断为景德镇仿烧的南宋官窑产品,近年又有所修正,而坊间报道中则又描述为宋墓所出“南宋官窑”,匪夷所思。
目前能见到的元代瓷器窖藏还有几处,多是采取陶或瓷制大器皿,盛放几件精美小瓷器,埋藏于临时挖造的土穴地窖中。
安庆窖藏发现于安庆市反修路89 号旧宅的房基,此处在当地又称“卫山头” ,是明朝军事守卫机构的所在地,如果此机构在历史上存在沿用情况的话,那么此地的窖藏发现或与元末安庆地区频繁的战乱有关。
3. 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青釉长颈多棱瓶一对[ 3] 1972 年到1976 年,甘肃博物馆与漳县文化馆在漳县以南2.5 公里漳河南岸的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地共清理了27 座墓葬,出土瓷器多件,其中就有一对粉青釉长颈多棱瓶对[4]。
一件品相完好,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编号72.ZXM4-8-2 ,一件略有残损,存放于漳县博物馆,两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瓶高15.4 厘米,口径6.1 厘米,底径8.8 厘米,为葵花口,长颈,颈部与腹部有一圈葵花纹装饰突起,罐形腹,平底。
从葵口处沿长颈起棱18 道,直通到腹下部。
器身满施粉青釉,有冰裂纹,在起棱釉薄处,能隐约看见胎骨呈紫黑色,釉面光洁莹润,底部有五个等距芝麻粒大小支钉。
1996 年9月,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先生来甘肃省博物馆鉴定,据说当时进行一级品文物确认,耿老一手执此瓶,一手捏手巾蘸水细细擦拭,上下左右,反复观摹,爱不释手,口中不住啧啧称叹,定为南宋官窑产品[3]。
青釉长颈多棱瓶甘肃省博物馆藏西北汪氏为金元明三代陇右之名姓大族,汪世显原为金代武将,以战功起家,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后以所据秦巩二十馀州降蒙古,仍世官原地,地位日益高涨,终元一世,门阀隆而不绝,直至有明一朝,也有荫袭。
《元史》中有《汪世显传》,其子汪德臣、汪良臣,孙汪惟正的传附其后,《汪忠烈公(汪德臣)神道碑》载其“虎符赫赫,锦衣煌煌,荣宠斯绝” ,有元一代,“功臣之家以世业显荣者固多得统其军,世守其地者,为汪氏” 。
像西北汪氏这样绵亘百年声名显赫的家族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不过汪氏家族的历史从属尚有争议,一直有“蒙元汪古旧族” 与“汉族”、“吐蕃”三种矛盾说法,许多学者也都曾进行过大量讨论,但就原始资料来说,《元史》前后矛盾,汪氏神道碑、墓志中也是“旺古族”、“汉族说”并存。
综上,笔者认为,从历史文献对汪世显本人喜好儒术的描写,及其家族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分析来看,汪氏家族大概是已经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其墓葬所出南宋官窑、北宋定窑刻“复古殿冬”款定窑白瓷洗大约是汪世显及其族人征战南方等地的战利品,抑或是元朝内廷的赏赐品。
汪氏族人生前观赏把玩,死后还随葬墓中,足见他们对这两件瓷器的喜爱[4]。
4. 江苏溧水永阳镇元代窖藏出土青釉瓷器四件[5]1975 年,江苏溧水县永阳镇中大街状元坊东距溧水县政府约200 米,西距大西门街入口约50 米,南距南门广场约300 米,北距北门桥约200 米处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多件,其中青釉瓷器四件:溧水窖藏出土瓷器溧水博物馆青釉细颈小瓶一对,其中一只口径3.8、底径4.3、腹径7、高11.8厘米。
圆唇、敞口,细长颈,鼓腹,圈足。
胎质粗松,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有多个缩釉小孔。
釉面遍布冰裂纹,一种线条较粗、发黑,另一种线条较细、微黄。
圈足露胎呈紫黑色。
青釉鸟食罐一件。
小口,微扁球形腹部饰一环形小鋬,圜底,底部三支钉痕迹,露胎处呈紫黑色。
胎质粗松,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釉面有冰裂纹,口沿部冰裂线条较多,呈黑色,其它部位冰裂纹比较稀疏。
口径1.8、腹径5.3、高3.3 厘米青釉三足炉溧水博物馆青釉三足炉一只。
直口,圆唇,束颈,垂腹,圜底。
沿上双立耳均已残缺,底部三乳足。
胎质粗松,呈香灰色。
炉内、外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釉面遍布粗细不等的冰裂纹,粗线发黑色,细线发微黄色。
三乳足足尖无釉,露胎处呈紫黑色。
口径7.5、腹径8.4、残高5 厘米。
溧水地区近年来发现不少元代窖藏,所辖内的元代墓葬也是南京境内首屈一指,虽其属南京远郊,但在元一代比较其他属县来说,地位颇为特殊,遭元末战事,生灵荼毒,金银细软更不能保全。
七五年窖藏出土的这四件青釉瓷器官方认定为哥窑。
5. 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灰青釉贯耳瓶一对[ 6]1994年1月,繁昌县新港镇在挖下水管道时,发现大量瓷器,有关部门得到消息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瓷器多件,其中有一对灰青釉贯耳瓶。
青釉八方贯耳瓶繁昌博物馆青釉八方贯耳瓶繁昌博物馆(细图来自西风老师博客分享)其以对贯耳作装饰,颈部两道弦线出筋,紫口铁足,圈足修制谈不上精细,但依稀能见几处支烧痕迹,青灰色釉,也有资料称其为月白釉。
2003 年1 月,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应邀来繁昌出席繁昌窑遗址发掘专家论证会之际,在繁昌县博物馆亲自上手鉴定繁昌元代窖藏瓷器,并认为这对贯耳瓶是南宋官窑之物,给予极高评价,而安徽省内部分专家则认为是元代哥窑产品[7]。
6. 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出水青釉瓷器四件[8]1975 年发现于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种类丰富,据考古简报描述出水类官青釉瓷器多件[9],目前笔者能确定是杭州产品的仅四件,其中三足炉三件,贯耳瓶一件。
老虎洞窑青瓷瓷器一组韩国国立博物馆藏根据出水文物等相关资料推测,沉船的年代大致在十四世纪前半叶[10],冯先铭判断“两件官窑炉应属于元代仿官窑作品”[11],而另有学者则认为这艘商船承载的这批类官青釉瓷器是是南宋遗物,属于“古董”货物。
在2012 年浙博举办的“大元帆影”特展中笔者有幸近距离观察新安沉船出水的其中一只类官哥釉三足炉,官方已定性为元代老虎洞窑产品。
7. 南京明初汪兴祖墓出土青釉瓷器十一件]12]1 9 7 0年10月,南京北郊中央门外发现明初东胜侯汪兴祖(13 38 - 13 7 1)墓,出土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釉葵口碟出土十一件。
青釉浅沿葵口盘南京市博物馆藏据当时发掘简报描述,盘碟出土时位于墓中石门的前部, 有的叠压在一起,分大、中、小三类。
葵瓣口造型, 青灰色釉, 开片。
大盘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 中、小盘底部留有支烧痕迹。
大盘三件,口径16.1 一16.4,高2.9 一3.1 厘米;中盘一件, 口径15.3,高2.8厘米;小盘七件,口径13.5一14,高2.2一2.7 厘米。
青釉折沿葵口盘南京市博物馆藏青釉折沿葵口盘南京市博物馆藏这十一只盘子目前有九只藏在现在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另外两只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故宫以几件明清瓷器的代价交换走(当时的南京市文管会与故宫属于平级单位,故宫无权调拨,经协商,故宫用了多件明清瓷器才换走其中的两只青釉盘子)经专家手上鉴定为一级乙等文物,不幸的是在2011年7月4日,因故宫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其中一只青釉葵口盘碎成五瓣,一时舆论哗然。
当年发掘简报明确指出这十一件盘碟是哥窑产品,故宫也依此定名,而在当今的南京,此类盘子的定义却仍模糊不清,有的称“官” 有的则称“哥” ,真可谓是“官哥不分” 。
8. 浙江长兴石泉明墓出土青瓷两件[13]长兴县位于浙江省北部,东临太湖,西、北分别与安徽省、江苏省接壤。
墓葬位于长兴县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原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小黄山北坡,西北距长兴县城约8 公里,墓葬发现时已遭土木建设的破坏,公安部门追缴回部分文物,2012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3墓葬出土青瓷两件。
青釉双耳三足炉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青瓷双耳三足炉一件(M3 : 1)。
口微侈,圆唇,束颈,鼓腹,圜底,矮足。
除足尖部露胎外,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片纹,其中大开片纹线呈黑色,小开片纹线呈淡黄色,具有金丝铁线特征,足底露黑色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