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重要方式,适度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过度的“融资饥渴症”,特别是在再融资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恶意再融资行为,由于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偏好股权融资,普遍存在“圈钱”冲动,并且随意改变资金投向,以及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等现象严重,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而详细地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

标签:上市公司再融资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2007年,市场将其捧上”天堂”;而进入2008年,市场却将其打至”地狱”。

2007年,股指上涨96.66%,而这一年A股再融资却超过了2001至2006年六年的总额,高达3657亿元,更有一批公司因再融资而股价翻倍。

但进入到2008年,市场的再融资传闻却每次都准确地将股市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而不幸被传闻砸中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更是一泻千里。

2008年才过去了两个月,但就已有44家公司提出了再融资预案,涉及金额近2600亿元。

行业研究员对此表示,再融资是一把双刃剑。

在牛市中,增发是利好,成为投资者炒作的一个概念;而在熊市中,由于市场资金面本身就偏紧,如果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那么无异于杀鸡取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

史上最牛融资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pptx

史上最牛融资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pptx
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 亿元
史上最牛融资
8
并购计划猜想
1
将斥资600亿元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
2
高度控股一家国外小银行,成为其据点
3
借机收购或者并购英国的保险业务
4
参股国内的银行
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 市的公司,中国平安为 什么仅选择在A股再融 资,还不同时选择在H 股再融资呢?
机构大规模逃离从07年 12月10日开始,机构在 29个交易日共卖出1.85 亿股中国平安,占流通 盘的23%,涉及金额193 亿元人民币。
史上最牛融资
14
放眼平安未来
7
3 2
WinEsBuSraITnEcSe SbEaOnk
iUnXvest
1. 把握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 机会,将中国的业务做大
2. 谨慎开展全球资产配置
3. 集中精力,重点发展国内金 融业务
中国平安 PING AN
THANKS FOR COMING

1、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Mendeleyer,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20.8.58.5.202011:0311:03:10Aug-2011:03
史上最牛融资
3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 的资金筹集的行为 与过程
融 资
再 融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 通过配股、增发和发 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 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 直接融资
史上最牛融资
4
“滚滚热钱”流入平安
平安引入资本历程
摩根入股:原始扩张 与内部革新——1994 年,摩根士丹利和高 盛投资平安5000万美 元(按当时的汇率相 当于4亿人民币),到 2004年,摩高集团获 得了20倍回报

从“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看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看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股 股票 和不超 过 42亿 元分 离 交 易 可 转 债 。3月 1
5日, 此高 达 10 2 0亿 元 人 民 币 的再 融 资 方 案 获得
场 如此 大 的反 响呢 ?这 中间 除 了 中国平 安再 融 资
的数额 巨大和 融 资 的时 机 不 当之 外 , 同时 也 进 一 步暴露 出了我 国上 市 公 司再 融 资 所 存 在 的问 题 , 而这些 问题 如 果 得 不 到 解 决 , 会 影 响 到 我 国资 将
再 融资 对 上 市公 司 的 发展 起 到 了较 大 的推 动 月 的中 国平 安 保 险 公 司 ( 下 称 中 国平 安 ) 事 以 董 会通 过再 融 资议案 : 申请 增 发不 超 过 1 股 A 拟 2亿 作 用 。然 而 , 为什 么 中 国平 安 的再 融 资 会 引 起 市
中小投 资 者利 益 的 保 护 。
关 键 词 : 融 资 ; 权 融 资 ; 务 融 资 ; 资 者 保 护 再 股 债 投 中 图分 类 号 :8 0 F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0 (0 8 0 0 3 o 17 — 2 8 2 0 )3— 0 7一 4
以下 问题 :
( ) 资方 式单 一 , 一 融 以股权 融 资为主 现代融 资优 序 理 论认 为 , 业 再 融 资 首先 偏 企
收 稿 日期 :0 80 - 20 -42 0
3 7
维普资讯
广 东财经 职业 学 院学 报
20 0 8年第 3期
好 内源融资 , 留存 收 益 和 固定 资产 折 旧 ; 后再 即 然
了半 年 以上 的 时 间后 , 均 只 投 出 了所 募 资 金 的 平
考虑外 源融资 , 中又以债务融资 优先 ,而把股权 4 .5 , 其 6 1 % 而从 招 股说 明 书 中 可 以看 出 , 数 企 业 多 融资作 为最后 的选 择 。这 条 “ 资规 律 ” 融 在西 方发 投 资项 目的建 设期 在半 年 、 年左 右 , 少企 业 于 一 不

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

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

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保险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投资企业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下面列举了10个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

1. 中国平安投资蚂蚁金服: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投资了蚂蚁金服,这是一家综合金融科技公司。

这笔投资为蚂蚁金服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也为中国平安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2. 中国太平洋保险投资阿里巴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太平洋保险投资了阿里巴巴并持有其股份。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次投资为太平洋保险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3. 英国保险公司Aviva投资Uber:Aviva是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共享出行平台Uber。

这笔投资为Aviva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Uber的合作也带动了Aviva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发展。

4. 法国保险公司AXA投资Airbnb:AXA是全球著名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共享住宿平台Airbnb。

这次投资为AXA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Airbnb的合作也为AXA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5. 德国保险公司Allianz投资滴滴出行:Allianz是德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滴滴出行,这是中国最大的打车平台。

这次投资为Allianz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并且与滴滴出行的合作也为Allianz在出行保险领域带来了更多的业务。

6. 美国保险公司Liberty Mutual投资Lemonade:Liberty Mutual是美国知名的保险公司,它投资了Lemonade,这是一家在线保险公司。

这次投资为Liberty Mutual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Lemonade的合作也为Liberty Mutual在在线保险领域带来了更多的业务。

7. 日本保险公司东京海上日动投资SoftBank:东京海上日动是日本知名的保险公司,它投资了SoftBank,这是一家综合性的科技投资公司。

深发展改嫁平安内幕 两任行长一被市场禁入一被刑拘

深发展改嫁平安内幕 两任行长一被市场禁入一被刑拘

深发展改嫁平安内幕两任行长一被市场禁入一被刑拘2012年09月10日银行供图C F P供图重彩的一笔。

这宗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并购案,涉及总金额200多亿元,且涉事双方身份显赫,自然不乏关注。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堪称“世纪婚礼”的金融企业合并,其仪式却显得异常简朴、低调。

熟知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深发展的第二次“婚姻”。

早在2004年,深发展迎入“洋女婿”美国新桥资本,当时深圳市政府提了一个很好听的说法———靓女先嫁。

对于此次婚姻,社会各界自然是期之殷殷。

然而,几年过去后,遭遇重重挫折的美国新桥也最终萌生去意,黯然抽身离去。

深圳当地企业成为价值投资的象征。

然而,在历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次意外事件的打击后,深发展最终盛极而衰,不得不走上“外嫁”,寻找外来资本的道路。

深发展“再嫁”行在河南郑州正式开业。

这是原深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合并后,新开的第一家省级分行,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自为新银行揭牌。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总部,一群工人正忙碌着把总部大楼蓝色LO G O换成平安统一的橙色标志。

对于这一富含深意的举动,从大楼一旁经过的市民依旧形色匆匆,毫无驻足之意。

深发展更名为平安银行,经过一个多月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可能对多数深圳市民来说已不再陌生。

重彩的一笔。

涉事双方身份显赫,且牵涉的资金额(超过200亿)也创造了中国金融并购史上的一项记录。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堪称“世纪婚礼”的金融企业合并,其仪式却显得异常简朴、低调。

熟知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深发展的第二次“婚姻”。

早在2004年,深发展迎入“洋女婿”美国新桥资本,当时深圳市政府提了一个很好听的说法———靓女先嫁。

对于此次婚姻,社会各界自然是期之殷殷。

然而,几年过去后,遭遇重重挫折的美国新桥也最终萌生去意,黯然抽身离去。

深发展作为深圳第一家上市公司和全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金融界的宠儿。

其前身是1987年由深圳当地21家农信社合并成立的“深圳市联合信用银年间,一直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并成为深圳当地老股民心目中创富机器的象征。

经理人私利、股权再融资偏好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基于“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的分析

经理人私利、股权再融资偏好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基于“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的分析
股权再融资偏好。 岳续华(0 7 建立理论模 型证明 了控股股东通过股权再融 资可 以大大提高其控制权收益。 20 ) 控制权私人利益的解释
与我 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状况 比较吻合 , 但并不能解释对于像 中国平安这种股权较 为分散公 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行 为。20 0 7年中国 平安公司年报显示 , 中国平安 公司的股权结构 比较分散 , 一大股 东汇 丰保 险控股有 限公 司的持股 比例为 8 3 第 二大股东香港 第 . %, 4
二 、 市公 司股 权 再 融 资 偏 好 的动 因分 析 上
( 啄序理论观 点 根据 Myr 和 Ma n(9 4 的啄序理论(ekn 一) es j f18 ) l pc i g—odrhoy , re er)企业再融资首选 内源融资 ( t 留存收益 )然 ,
后再 考虑外源融资 , 其中又以债务融资优先 , 而把股权融资作 为最后的选择 。 这一“ 融资规律” 在西方 发达 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 西方 国家企业不仅具有最高的内源融资比例 , 而且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中, 债务融资所 占比例也要比股权融资高得 多。 ( ) 二 股权再融资低成长解释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悖 , 对股权融资呈现出强烈的偏好。 对这一现象国内 学者的看法各异 。 一部分学者将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股权再融资的低成本 。 黄少安 、 张岗(0 1 研究 了我 国上市公 司股权融资偏 20 ) 好问题 , 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权融资成本 , 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 陆正飞和叶康涛(0 4 认为 , 20 ) 股
对 于股 权 较 为分 散 的 上 市 公 司 , 理人 私 剩 是 其 股 权 再 融 资 偏 好 的 根 本 原 因 经 由 于缺 乏有 效 的 监 管制 度 . 经

资本市场学案例分析!

资本市场学案例分析!

资本市场学案例分析学院:会计学院班级:12财管2班姓名:李倩茹学号:20120500217案例一:金融街集团借壳上市(简述)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品。

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

1999年12月27日,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集团与北京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约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深圳证交所办了股权过户首席。

至此。

原华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变为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15日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资产置换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金融街控股将全部资产及全部负债整体置出公司,金融街集团按照净资产相等的原则将相应的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金融街完成资产置换之后,又对原重庆华业职工进行安置,自上述时间起,所有员工的工资关系均由华西集团负责。

完成借壳上市后,全面退出包装行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00年5月27日进行股本变动,总股本从78691500变为125906400,公司注册资本从7869.15万元变更为12590.64万。

案例分析:金融街此次借壳上市有甚多好处。

首先,金融街集团是主营房地产业的中小企业,2000年房地产业融资较为困难,IPO的标准又高,受严格限制,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业又亟待开发,只有上市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大,所以金融街集团选择买壳上市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其次,金融街集团所选的“壳”原来是主营纸业和包装业,且规模不大,债务关系简单,为之后将资产全部置出提供了条件且华业集团的股权结构简单,金融街集团可直接从华西集团进行购买直接获得控股地位。

再者,金融街集团获得股权之后,将原华西集团的资产全部置换,工资关系全部转移,甩掉了包袱。

全面退出包装行业。

中国平安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平安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PR保“平安”

PR保“平安”
市 场 和 投 资 者 的承 受能 力 。换 句 话 说 如 果 平 安 能从
公 关 公 司 的 思维 来 完善 操 作 方 式 , 局 可 能会 被 改 写 。 结
地利存疑
平安不仅在 中国 内地上市 ,还在香港上市 ,但平
安 此 次 却 只 在 A股 市 场 融 资 ,而 不 同时 在 H股市 场融 资 这 也 是 引 起 很 多 人 质 疑 和 反对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总股本的 1.8 7 %。H股 的股东不需要为 巨额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再 融 资 买 单 .但 却 可 以和 A股 股 东 一 样 享 受 巨额 再 融
至传 闻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都大多难逃 大跌 的命 运。
此前 上证指 数从 『 中旬形成 的高点下跌 以 0月
来 ,好 不 容 易 在 4 0 左 右 获得 了 支 撑 。但 是 ,由于 80点
后, 平安股价连续两天跌停 , 同时拖 累金融股大跌 , 金 融股 的大跌又拖累了上证指数。一 时间,再融资成了 证券市场上的 “ 洪水猛兽 ” 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 . . 甚
丰银行 合计持 有 H股 J3 8 .6l 2 5 2 I 3万股 ,占 H股 的
4 1% 8.8
资带来 的投资 回报 。这 自然会让 A股市场 的投资者感 到心理不平衡 。而对于 H股股东来说 .融资 的数额再 大 反正也不用 自己掏腰包 投赞成票 自然也是情理
之 中 的事 了 。
受我 国证券市场前两年上涨过快 .估值 仍然虚高、美 国次贷危机蔓延 、我国南方罕见雪灾等影响 ,大盘仍
[ C P A &F A C G  ̄ AI L I N I T N N
融 资

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平安再融资为例

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平安再融资为例

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平安再融资为例于晓忆杨鹏辉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对两类股东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壮大,在面对大股东利益侵害时,机构投资者由于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较多的股权份额,在一损俱损的情况下对大股东的侵害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且对我国资本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利益冲突持股选择大股东代理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冲突对公司治理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如美尔雅、杭萧钢构等事件,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对公司造成日趋严重危害。

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主要是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

随着股权分置的顺利完成以及投资者力量的不断壮大,如何有效解决控股股东对机构投资者的代理冲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成为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平安再融资为例来研究在控股股东代理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选择及影响效果,找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及其影响─基于平安再融资唐跃军等人(2008)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得出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对信息披露的方面和内容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

李维安(2008)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上市公司代理成本。

从总体上讲,目前对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对我国特殊制度环境下产生的控股股东强势地位的研究结论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更缺少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开展的研究,不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对我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有一定偏差,且很难找到有效协调两类股东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法。

1.案例背景及事件回顾。

2005年底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传统大股东随着手持的“非流通股”的解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股大股东。

使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的利益冲突更加激烈。

再融资事件启示录:上市公司赤裸裸

再融资事件启示录:上市公司赤裸裸

时 候 , 一 场 颇 为 市 场 所 争 议 的 再 融 资 疑 非 常正常 ,如果公 司投资项 目的收益率 海 外 资 产 ” ,仍 然 不 能得 以 证 明 。 案 死 死地 将 反弹 的 指数 按 下 了 年 线 。
比较好而急需 现金流 ,一般需要 通过股
“ 钱 与 否很 难 讲 ,但 上市 公 司如 果 圈
上市公司如果不能说清楚再融资的具体 计 国际市 场 自身 与外部 增长 的发 展 战略。
弃其 的最 大理 由 。
什么,有什么 回报?所有的部 不跟你说 ,
对 于 处 在 市 场 化 和政 策 市 夹 缝 中 发 你 干吗 ?”对于 马氏三 句话,市场反 应
“ 是 固 钱 而 是 真 的场 ,对 于 刚 刚恢 复 投 资 大抵如 此。尽 管此后 ,马 明哲带 队四处 是 我 们 今 年 的 一 件 大 事 ,如 果 进 行 不 顺 者 信 心 的 中 国 股 市 ,平 安 和 浦 发的 两起 游 说 ,一 些 基 金 经 理 仍 然 表 示 “ 安 的 利 ,很 多 业 务 将 没 法 按 计 划 展 开 。 一 平 ”
此 前 ,有 平 安 方 面 的 人 士 表 示 , 因 难 免 会被市 场视 为 “ 钱”行 为 。 圈
会 公 开 发 行 不 超 过 4 2亿 元 分 离 交 易 可 为 平 安 的 增 发 早 巳得 到 相 关 部 门默 许 , 1 转 债 。 再 融 资规 模 接 近 10 元 的超 级 马 明哲才如此大胆的留下 三句 话 : 我 为 浦发 式伤害 6 0亿 “
文 I 岳洪 姬 从 而作 出投 资 决 策。
境 内 外 投 资 发展 机 会 ” 。市 场 上 关 于平 安
正 当 投 资 者 热 切 期 待 奥 运 年 行 情 的

分拆上市案例

分拆上市案例

分拆上市案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分拆上市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分拆上市是指将公司的某一部分业务独立出来,成立新的公司并进行上市。

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渠道,提高公司整体的估值,同时也能更好地专注于主营业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分拆上市的案例,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领先的保险公司之一。

在2018年,中国平安宣布计划分拆旗下的金融科技业务,并在香港上市。

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业务旨在结合金融和科技,为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涵盖了互联网保险、智能投顾、区块链等领域。

分拆上市的背后是中国平安对金融科技业务的发展战略。

通过分拆上市,中国平安可以更好地聚焦于金融科技业务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同时,分拆上市也为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业务的扩张和创新。

此外,分拆上市还可以为中国平安整体带来更高的估值,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分拆上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实施分拆上市的过程中,中国平安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分拆上市需要进行复杂的资产重组和财务安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分拆上市可能会导致公司整体治理结构的变化,需要重新调整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流程。

再者,分拆上市后的新公司需要面临独立运营的压力,需要建立起独立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然而,中国平安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实施了金融科技业务的分拆上市。

分拆上市后,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投资者的青睐,股价稳步上涨。

同时,中国平安也通过分拆上市为公司整体带来了更多的价值,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分拆上市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企业需要在实施分拆上市的过程中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规划和安排,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分拆上市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融资须市场“同意埋单”

再融资须市场“同意埋单”
问题 。




(0 /55,较 上 年 2I 元 也 能 增长 约 j% !投 2 58l . 8 ) .I 4 资 收 益 越 高 企 业 增 长 越 快 。
由此可见 只要可 以不断 融 资” 任何 企业 , . 其
实 已 无 需 再 考 虑 打 理 其 它 业 务 。 如 果 企 业 没 有 约 束
政 策、市场利益呢 7
当前 ,越是落后地 区 ,越是政策性 的行 业 ,筹集
资金越难 。行业 之间的上下游效应 ,加剧 了中小企业
1 7
CURRENT & TREND
专栏 /点到 为止
的危机感。 在这种情况下 某家企业希望超量融 资 , 特
别 是 再 融 资 .显 然不 切 实 际 。 平 安 的 行 业 属 性 . 以 及 行 业 地 位 . 锵 决 不 了 今 后 我 国 企 业 资 本 如 何 ” 成 ” 的 这 一 关 键 形


_ J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Biblioteka 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上市公司再融资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再融资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再融资案例分析
一、再融资背景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处于紧缩状态,金融市场紧缩,融资能力受到极大抑制,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从容生存。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方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上市公司常常因为资金紧张而不得不寻求再融资,以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而投资方在再融资操作中,也有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以获取最大收益。

二、再融资案例分析,XX有限公司
XX有限公司(下称XX公司)是一家位于XX市的上市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XXX,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上市交易,股票代码XXXXX。

由于2024年以来经济形势的恶化,XX公司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很多财务指标不断下降,这给XX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公司的营运开始陷入困境。

因此,XX公司紧急筹措资金,寻求再融资,以支持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作为XX公司的投资方,公司董事会决定寻求再融资。

根据XX公司董事会的要求,JJ公司担任了再融资的投资顾问,进行了全面的再融资流程分析和方案优化。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JJ公司完成了XX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并谈成功再融资,获得XX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资金2亿元,用于资金的补充以及业务发展。

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精讲

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精讲

2012年6月13日,平安银行进行了注销,深发展完成了对平 安银行吸收合并。因吸收合并为获取平安银行剩余的9.25%股 权,深发展向剩余小股东提供了支付现金和深发展股票两种方 式的选择,以现金方式向选择现金合并对价的股东支付其持有 的平安银行股份对应的对价,每股3.37元;对于选择了股票对 价的小股东,将其所持的平安银行股权换为深发展的股票:交 换获得股票的数量=申报换股小股东所持平安银行股份数量×每 股定价/深发展每股价格。完成合并后,平安银行被并入了深 发展,深发展成为合并后的存续法人,深发展更名为“平安银 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资本运作完成以后,貌似整个并购 重组的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还有最后一步,就是深发展对原平 安银行资产的重组整合,这一步是整个并购过程中最复杂的, 也是整个并购重组案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并购双方介绍 并购重组的方案及过程简介 并购交易对价分析 并购整合的定量分析 并购整合的定性分析 并购的评价以及建议
2012年1月20日,深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深 发展董事会审议通过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 方案。深发展拟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平安银行”),即平安银行将注销法人资格, 深发展作为合并完成后的存续公司将依法承继 平安银行的所有资产、负债、证照、许可、业 务、人员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本次吸收合 并”)。
2、调整利润构成布局
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推动着银行 业务向前发展,银行业在平安集团的发展空间很 大。而且平安已经是深发展的第二大股东,对深 发展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了解较多,以及深发 展在银行业有较好的地位和声誉,因此,中国平 安收购深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可以说深发展是 一个比较恰当的收购选择。
(一)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动因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

史上最牛融资(rónɡ zī)中国平安(píng ān)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一.案情(ànqíng)介绍: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

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yǐ jing)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yì jià)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 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

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

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 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

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

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tóngshí)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从平安巨额再融资看我国再融资现状及对策

从平安巨额再融资看我国再融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中国平安; 再融资; 监管层; 发展对策
2006 年 6 月 19 日 , 中 工 国 际 作 为 IPO 重 启 后 的 第 一 单 , 标 志 着 股 权 分 置 改 革 后 市 场 融 资 功 能 的 恢 复 。 此 后 , IPO 和 再融资都在我国股市大牛市的格局中如
火如荼地展开。 一 、再 融 资 为 何 成 为 洪 水 猛 兽 所谓“再融资”, 是 指 上 市 公 司 再 次 对
目以及再融资行为缺乏效率等问题, 另 一方面, 也能增强投资者对于再融资以 及市场的信心。
( 二) 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责任, 提高 投资回报
再融资要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 这是 区别再融资是恶意圈钱还是理性融资的 重要标志。投资者选择上市公司进行投 资, 是为了能分享公司的收益以此增加自 己的财产性收入。所以, 上市公司无论首 发还是再融资都应从 公 司 利 润 增 长 、投 资 回报等方面给股东们以信心, 彻底改变过 去部分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 使股市真正成为股民们分享国民经济增 长收益的场所。
( 二) 再融资门槛低, 再融资投向具有 盲目性
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低, 导致近期在 流动性紧缩的格局下企业大规模融资计 划 不 断 涌 现 。这 种 盲 目 的 融 资 往 往 导 致 公 司在实现再融资后, 不知道该将资金投向 何 处 。这 就 使 得 募 资 项 目 与 实 际 项 目 严 重 脱节, 公司将资金存入银行或流入股市等 现象, 未能按照计划进入原定的实体投资 领域。
( 二) 大扩容的时代背景以及次级债 危机的影响
在庞大的限售股解禁的情况下, 美国 次按危机、全球经济 放 缓 等 都 增 加 了 中 国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量则更高 一些。1995 年以后, 在国内银行业体制改 革的大背景下, 重质量、重 风 险 、重 创 新 的 思 想 开 始 被 普 遍 接 受 。信 息 技 术 的 应 用 则 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大量的 基于信息平台新业务开始涌现。这些新业 务大多属于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特点就 是服务性和无风险性, 银行提供相关服务, 收取相关的手续费。因为中间业务的好处, 所以银行业在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营业 务的方向转变, 并且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 产品, 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银行业如此, 其他金融行业同样如此, 因为信息技术大 大的提高和解放了生产力, 节约了资源, 整 个金融企业都有能力去开拓新的市场, 尝 试进入其他金融分支, 办理其他业务。所以 整 个 金 融 业 孕 育 着 一 次 巨 大 的 变 革— — — 混 业经营, 不再有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的分 割, 金融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后, 形成 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 从而使 其有更强的竞争力。

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思考

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思考
股 民怨 声 载道 ,骂 声 不 绝于 耳 。
况和 自身实际需求 ,慎重考虑筹 资 身来决定, 为什么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会
规模和 时机 ,慎重考 虑投资者 的承 如此狮子大张口, 所要融集的资金会越 受能力 。认 为上市 公司再融资 不应 来越多?本来上市公司再融资对外部投
52 FB U R 08 3 ERA Y 20/
的答记者 问。 文章表示 , 上市公司在 谁来决定 , 是上市公司本身, 还是市场、 做 出再融资 决策前 ,应根 据市场情 政府及外部投资者?如果是 E 市公司本
幅达 4 0%,更创下 20 年 7 .6 07 月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来的新低。 可以说 , 在国内股市这
次恐慌性暴跌 中, 指数狂泻 2 .%。 37

维普资讯
不过, 国内上市公司巨额的再融 对
其 网站上发布 了题 为 《 深化 改革和 资而导致股市的恐 慌这种现象值得很好 监管 , 推动 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的思考, 首先,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是由
股市大盘蓝筹带头杀跌 ,沪指全天
收报 49 .8 , 12 9 点 大跌 17 3 点, 7 . 1 跌
共 计 1 0家上 市 公 司 9
有人认 为最近 国内股市的大跌就是
平安等企业再融资惹的祸 。 比如2 月
2 股市暴跌 ,众多股 民纷纷将原 5日
再 融资总共 才 3 4 9 0
因归咎 于 中国联 通 的再 融资传 闻。
继平安 、 浦发、大秦 、中石化后 , 中
国联通 当天突然传 出即将再融资6 0 0 亿元 , 联通开盘 4 分钟 内股价 已经 0 跌停 , 盘中虽屡次被打开 , 联通高层 也公开否认传闻 , “ 但 巨额再融资” 传 闻对市 场而言 已经是杯 弓蛇影 ,

再融资 资产收购 案例

再融资 资产收购 案例

再融资资产收购案例再融资和资产收购是企业常用的两种融资方式,它们在企业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10个符合标题内容的再融资和资产收购案例。

1. 腾讯再融资案例:腾讯于2018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通过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以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

腾讯再融资的目的是增加资金实力,推动公司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2. 阿里巴巴资产收购案例:阿里巴巴在2017年收购了新加坡电子商务公司Lazada的控股权。

这笔资产收购使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在东南亚市场的业务版图,加强了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力。

3. 京东再融资案例:京东于2016年再融资了30亿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京东在电子商务和物流领域的发展。

通过再融资,京东提高了自身的资金实力,加速了公司的扩张和创新。

4. 华为资产收购案例:华为在2019年收购了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柯蒂斯的部分资产。

这笔资产收购有助于华为加强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实力,推动公司在5G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5. 小米再融资案例:小米于2014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1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米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和产品研发,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6. 联想资产收购案例:联想在2014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的手机业务。

这笔资产收购使联想进一步拓展了手机业务,在全球市场上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7. 美团再融资案例:美团于2018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4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美团在外卖和酒店行业的扩张,加强了公司在O2O领域的竞争力。

8. 中国平安资产收购案例:中国平安在2017年收购了香港的第一资本保险公司。

这笔资产收购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平安在保险业的领先地位,扩大了公司的市场份额。

9. 爱奇艺再融资案例:爱奇艺于2019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1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爱奇艺在内容制作和技术研发方面的发展,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0. 中国移动资产收购案例:中国移动在2015年收购了中国铁塔公司的一部分资产。

中国平安 冒进者的代价

中国平安 冒进者的代价
维普资讯
冒进者的代价
文/ 本刊记者 纪 亮

组触 目惊心 的数 据将 中国平安
W id 计 数 据 显 示 : 目前 已经 实 施 的 n统
(0 68 6 13 )推到了风 口浪尖 。
民 政部 2 0 年 1 0 8 月底 公布 ,近 期持
再融 资项 目最大 笔金额为海通 证券 的
场环 境 中,我们 在公 司价 值最 大化原 则上 ,把 握国 内、国 际可能 出现的市 场 机会 。加速 战略 目标 的实 现 ,才 能
做大做强的理想是没有错的 ,但是落实到实际上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为投资者和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
从 2 0 年 开 始 , 平 安 将 发 展 架 构 07
元 ,较2 0 年年末增长3 .%,各项业 06 46
务 的迅 速 发 展 对 公 司 资 本 金规 模 和 资
巨额 融资计 划被指为带 动大盘 下跌的
导火 索 。众 多投资者认 为平安此 举有 “ 钱”之嫌 。大规模 的融资 已经成 抢
为 市 场不 能 承受 之 重 。
本 允足率提 出了更高要求 。计 划用所 募集 资金进一步贯 彻其在 国内、国际 市场 自身与外部 增长 的发展 战略 ,进
9 .5 , l天 之 内暴 跌 至7 元 。 95 元 0 l 如 此 算 来 ,平 安 的 融 资 计 划 所 带
道理 ,中国平安于2 0 年3 l 07 月 H在A
股 上 市 ( 前 已于 20 年6 4 此 0 4 N 2 H在香 港 交 易 所 主 板 上 市 ) ,上 市 前 净 资 产 总 规 模 不 g4 0 元 ,在 A股 上 市 后 达  ̄0亿 到 l 0 亿元 ,而 此 次 抛 出 的 新 融 资 计 0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牛融资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

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

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

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 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

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

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中国平安前三大流通股东情况(截至日期:2007年9月30日)股东名称持股数(万股)占流通股比(%)股东性质增减情况(万股)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61888.6324.19H股公司未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61392.9323.99H股QFII未变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相互会社4933.331.93H股QFII新进谁的“中国”平安: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

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

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

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

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

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2)融资与再融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

融资分类: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最典型的直接融资就是公司上市。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三.案例分析:两次上市,平安共筹集资金550亿元。

这些资金是如何用的?平安内部人员给出的解释是:给旗下各子公司补充资本金用掉一些资金;发展平安银行,在平安银行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并用来提高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用掉一大块资金;在海外收购富通集团流通股权用掉200亿港元,后来又收购了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两项共花费约440亿元人民币。

中国平安当时的资本金已够未来3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如果是全资控股,平安可以收购3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如果是相对控股,可以最多收购6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巨额融资估计将用于某个特定的兼并收购项目。

上边的背景介绍里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平安可以说是外资控股的公司。

汇丰银行通过A股及H股共持有中国平安48.8%的股权,而我们国家控股仅为7.4%,就算加上其它国内公司的持股,也仅仅30%左右,了解清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知道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不仅仅是“圈钱”这么简单了。

为此我们给出了中国平安的并购猜想:·其一,将斥资600亿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

·其二,已在海外物色好一家小银行,将在A股募集资金之后对其高度控股,成为中国平安海外业务的拓展据点。

·其三,可能收购英国保险巨头保诚集团。

·其四,可能借机并购英国保险机构英杰华集团。

·其五,可能参股国内银行。

中国平安如此规模的再融资方案,竟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这不禁引来一片质疑之声:质疑一:为何只向A股投资人要钱?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中国平安为什么仅选择在A股再融资,还不同时选择在H股再融资呢?质疑二:会不会开一个圈钱的坏头?如果平安再融资获批,那么中国人寿、中国远洋、中国石油等大盘股都可以依葫芦画瓢,我国股市将会变成公司的“提款机”。

质疑三:机构为何能“未卜先知”?机构大规模逃离从07年12月10日开始,机构在29个交易日共卖出1.85亿股中国平安,占流通盘的23%,涉及金额193亿元人民币。

质疑四:平安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从股价看,股价暴跌,中小投资者多数被套。

从分红看,07年前三季度收益116亿,要10多年才能回馈投资人2000亿元。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为何令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如此不安,以至于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上市不到一年即巨额再融资。

1400亿元是什么概念?比中石油的668亿元和中国神华665.8亿元IPO的总和还多,是A股2007年IPO总和4771亿元的三分之一。

“中国”平安2007年3月1日上市,IPO募资近400亿元,而这个数仅是再融资的零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上市公司都像这样巨额再融资,市场的钱再多也会被抽干。

其二,投资者没有忽略其限售股解禁压力。

“中国”平安的解禁规模高达31.2亿股。

三季报显示,中国平安流通A股8.05亿股,以此计算,3月1日将出现流通股规模4倍于目前的一个“新平安”。

其三,报告没有具体公布再融资用途引起市场注意。

报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平安本次增发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后续的大规模收购。

但毕竟没有公布具体的再融资项目,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

其四,技术上空头趋势明显,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平安走势一直疲软。

上证指数分别于去年11月底和12月中旬探到4800点左右低点,其后回升,1月11日已经反弹到接近5500点。

与此对照,“中国”平安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其五,只在A股再融资,不向H股融资的做法,引发市场猜测。

投资者担心,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高价融资,在H股市场低价增持,利用巨大的价差“套现”的操作成为“常用手法”。

四.总结与启示: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经验教训:1.再融资的推出时机欠考虑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要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

2.再融资的规模过大再融资应该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度”的问题。

应该说,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根据公司拟定的资金使用项目的资金需要量来确定。

此外,再融资规模的确定也要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和股市的健康发展。

3.再融资方案超出市场承受能力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要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

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中国平安事件对于其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启示,并引以为戒。

1.上市公司在推出融资方案的时候,应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要在充分考虑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慎重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并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操作程序。

2.上市公司要加强与股东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中国平安在抛出巨额再融资方案时,不仅没有确定的投资项目,没有确定的资金需求,甚至连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对公众三缄其口。

这使得市场上的股民纷纷给平安扣上“恶意圈钱”的罪名。

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对促进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3.上市公司应考虑中国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和市场反应中国平安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市场上大量大小非解禁之际,推出其巨额融资计划,忽略了中国与国际场的联动性和市场反映,最终被卷入了这场金融风波。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也应该考虑社会责任,保护资本市场,维护其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是相依存的关系,资本市场死了,对上市公司没有好处。

上市公司对自己在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和形象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这种好的形象要通过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行为来表现,如果完全不顾及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利益,何谈社会责任?再我们就是可以看出再融资制度的缺陷:1.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2.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3.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4.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5.融资效率低下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中国平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现状:保险、银行、投资三线突进截至2010年末,平安寿险规模保费增长20.2%,突破人民币1500亿元;同时,业务结构堪称行业最优,盈利能力较高的个人寿险业务占比达79.1%,在业内排名第一。

个人寿险业务首年规模保费增长37.6%,继续保持着对寿险业务的核心贡献。

平安财产险保费收入跃上人民币600亿元平台,同比大幅增长61.4%,涨幅领跑行业,市场份额提升2.5个百分点至15.4%;综合成本率下降至全行业最低的93.2%,也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