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一轮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有相对独立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 相,相权一分为 三
作用、地 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走向完善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VS相权 3、北宋实行“二府三司”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北宋 ①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 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 ②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及作用
6、(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 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 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课标要求
考纲要求
高考方向
列举从汉 汉到元政治 汉、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 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措施、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 制度演变 变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 的史实, 考查的重点,且形式多样。 说明中国 高考主要着眼于演变趋势、 古代政治 特点的考查,三省六部制、 制度的特 科举制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 点 题型多样
宰 相 赵 普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四、中央集权的发展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3. 探究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二、教学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2.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特点,如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和权威性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改革。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知识拓展(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包括君主的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在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和中国的清朝时期等。
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以及结果。
Step 6: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的重要性。
2. 展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五、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演进过程:起源、发展、衰落- 主要特点: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权威性- 强化方式: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法律制度的改革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政体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布置了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考点梳理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 汉朝(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北宋(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 元朝(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政体1.皇权专制(1)地位: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①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②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③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君权与相权(1)抑制相权①西汉:频繁换相;组成“中朝”参与决策。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与财政。
(2)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秦汉:设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3.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4.元代:行省制(1)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简称行省。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行省之外,另设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监察制度1.演变(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
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局限①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表现: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以及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特征。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秦律严苛细密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皇权至高无上D.丞相大权独揽2.《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 3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4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
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①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②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③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④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A.①②B.②③C.③ ④D.①④ 5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 A.太尉 B.太守 C.刺史D.司空 6 .图1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以证明()汉代 C.汉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完备D.汉代已设置负责监 察的官员▲西汉“监史之印”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东汉“冀州刺史”印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图一 图二7.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8.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 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①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④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④B.②③C.②④ D.①②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 2、汉朝:御史大夫(中央)、十三部刺史(地方)、 司隶校尉(中央和地方); 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5、元朝:御史台。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秦 汉 唐 宋 郡 州 道
地方行政体制
县 郡 州 县 县 县
路
州
元
行省
路
府
州
县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常设地方行政机构10个
山西、河北、北京、山东中书省直辖 (1)内容 “腹里”:
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3、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 局面。
巩固:“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 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 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至被废除。 影响?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2012年高中历史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知识点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4.现今各国注重廉政建设,官员的清廉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秩 序的安定。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州部设 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加强对中央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
D.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知识点1:法令出一
1.“陛下”本是对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
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 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 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色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陛下”一词由对 人的尊称到由皇帝专享,反映了皇权的独尊地位,A、C、D三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知识点2:君权和相权 2.(20பைடு நூலகம்0·温州高一检测)右图是一
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
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A.秦始皇 C.唐太宗 B.汉武帝 D.康熙帝 )
【解析】选B。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图示为西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其中,中朝是决策机构,外朝即
秦朝时的三公九卿制,为执行机构。
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因此,皇帝雄才大略,国家往往兴盛。反之,国家则陷入衰 败动荡。
2.阅读P13第4自然段,分析西汉相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为
什么说中外朝制度的实行加强了皇权?
提示:(1)相权的转移过程是从“外朝”离皇帝较远的三公 九卿转到靠近皇帝、侍奉皇帝的“内朝”。 (2)内朝人员是皇帝亲信,地位低微,容易控制,利于皇帝 决策。而外朝人员虽地位较高,但实际上已成执行机构,权
一、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姓名 窦婴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职免 月2年1 职免 世去 职免 世去 杀自罪畏 杀自罪畏 死狱下 世去 死狱下 斩腰狱下 死时帝昭 月8年3 月9年3 月6年7 月4年2 年3 月01年2 月7年2 月3年8 月2年21 2年2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请思考:獬豸会是中国古代什么官员 的制服(官服)的主要图案?
汉代刺史制度: 背景:汉武帝时期, 要求解决王国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建立十三州部 作为监察区,长官为 刺史,代表中央巡视 地方。 意义:中央对地方控 制加强。
三、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秦代: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武帝: 御史大夫—刺史(州监察区) 唐代:
积极作用:
(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
大官吏来源。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 行政效率。 (3)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 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 正。
消极作用:
(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 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3) 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 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 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领土辽阔、 人口众多,中央如何有 效的对地方进行管辖?
回顾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必修1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掌握相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持续增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个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防碍。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长远。
那么这个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前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个特点?为什么?【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增强。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小组任务情况
君权与相 监察制 权 展示 点评 第一组 第八组 第三组 第六组 选官制的 行省设置 变化 第五组 第四组 第七组 第二组
二、君权和相权
1、措施:分割宰相权力; 扩大人数
2、表现:
(1)西汉:频繁更相;“中朝”(内朝) 分权 (2)唐:三省六部制 (3)宋: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军 事;三司,财政 (4)元沿宋制
评价科举制:
消极: • 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被选拔的人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 ②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 权者控制的制度。【实质】 • ③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中国自然科学落后。
五、行省的设置
1、元代以前: 秦汉:郡县两级,汉代为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2、元代:行中书省设立,简称“行省” 宣政院、中书省直辖 行省一下为路、州、县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影响深远。
小结
君主专制
一、君权强化,相权削弱 二、监察体制的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四、行省设置
要求:
1、知识点完整 2、结构、层次清晰 3、语言简洁 4、评价等文字较多则在书上标出,展示 时指出
提示:
二、君权和相权 1、措施 2、表现:西汉、唐、宋、 元 3、总体趋势 4、调整相权原因 三、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1、表现 秦、汉、唐、元 2、趋势 3、评价
提示: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汉、魏晋、隋唐(选官制度、 方式、依据) 2、科举制的评价(可以指出在书上哪处 ) 五、行省的设置 1、元代以前 2、元
人民版必修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一历史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评价:“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其工作流程为:皇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是(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工部)。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与汉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
学生说出: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以及相应的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换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然而,宰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
汉武帝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削弱皇权,于是他任命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原来由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以后经常让平民出身的布衣做丞相,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待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注意两个概念:中朝;外朝)
1.3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4)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改革。
谢谢观赏!
二、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设二府三司制 4、宋: 皇
三司使
(财政
帝
枢密院
(军事 机构)
中书门下
机构)
机构) (行政
(三衙)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同 平 章 事 参 知 政 事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二、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设一府两院制 5、元:
皇帝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刑 工
中书省 礼 兵
(2)行省的主要职能:
民政事务 军政要务 征税调军 必须呈报中书省 需呈报枢密院
中央的诏旨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2、元朝行省的设置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行省官员;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4、科举制
(6)消极影响:
①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②最终是为皇权服务; 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 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县 (1)秦朝:
(2)汉朝:
郡国并行 ①汉初: ②汉武帝: 郡、县 ③汉末: 州、郡、县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先秦时期 (1)实行时间: (2)特点: 血缘基础、官位世袭
2、察举制
汉朝 (1)实行时间: 德、才 (2)标准: (3)内容: ①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②征辟:征召才能之士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复习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一、独学指导:1. 知识指导: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 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法令出一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 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 、 、 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知识点二 君权和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帝相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限制、分散相权的措施:(1)汉朝:措施:汉武帝①频繁更换_________严厉处置犯有过错的丞相。
②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和高级将领参与朝政,形成_______ ,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______,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______相对应。
(2)唐朝:实行 _______________ ,决策机构是_________省,审议机构是________省,执行机构是____________,下设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___________作为三省议政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进一步分散相权。
(3)宋朝: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__________ 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司枢密使。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___________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制度在封建时代是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1、秦:设专门官员,中央设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_。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人民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考点梳理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 汉朝(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北宋(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 元朝(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大一轮课件: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读史指导】 (1)史料一从制度传承和文化方面论述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 深层背景。 (2)史料二说明北宋采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的目的。 (3)史料三分析了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原因。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 有哪些“历史经验”。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 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 (3)依据史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有效控制。
——钱穆《国史大纲》
【读史指导】 从史料信息“重用内朝”“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 省”“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可归纳从汉至唐中 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 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 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 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细微点拨】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轻巧识记】 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误区警示】 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最终目的 是什么?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宰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相
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四、中央集权的发展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唐朝节度使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演变 选官方式趋向公平公开 趋势 选官标准趋向严密科学
案例:
青年才俊张在三汉,朝祖时辈,都张是三贫第农一,次孝有敬可父能母,聪明好
学,人缘极在实好隋现,唐自能至己背明的诵清梦《时想四期,书,虽》张然、三察《很举五有制经可有》能机,实作现赋自写己诗 填词样的样梦精想动通了灵。。活他对、的于节梦科约想举成是制本跳,的出历优龙经点门沧,,桑但当的是上张这高三官感,慨在很皇 帝身边多工,作结项。合制改他度变的的祖历缺辈史点“见更面闻多朝,,黄他张土对三背科很朝举担天制心”会。的有命怎运样。的有 一天,看张法三呢请得?你到(帮了积张下极三面、看一消看张极察中、举国实制古质有代)哪选些官缺制度演变的宝 图,请①你破帮除点张了?三世看家看大,族他垄何断时官才场能的实情现形梦想?
构。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VS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初、 王安石、明清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 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 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4)积极性: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 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 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 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 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 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学习思考: 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 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 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 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 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 独尊的地位。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 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 什么意思? 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 基本原则。 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为什么?
汉朝官服
(3)唐朝:御史台
(4)宋朝:提点刑狱司、(地方)
(5)元朝:御史台 (6)清朝:都察院 2、评价
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 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 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积极) 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 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 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局限)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 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4、宋代: (1)设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 权力。 王
安 石 (1069 )
年 任 参 知 政 事
皇 帝
三司使
(财政
中书门下
机构)
枢密院
(军事 机构)
看德行、才能,以举 荐为主,辅以考试,但 标准不客观。
孝廉科 貌才科 贤良方正科 明经科 明法科 至孝科 童子科
察访 荐用 任用
察举制
非常科 (特举)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 选拔制度。创立之初﹐评 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 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 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 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 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的局面。 评价:九品中正制不仅 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 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 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演变的总趋势? 至被废除。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影响?
宋朝: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 影响: 事”(副丞相); 进一步分散相权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废除相权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 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 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3、唐代:三省六部制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中书省 草拟
皇
户部
礼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尚书省 执行
帝 门下省 审核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议政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特点:
户部
礼部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思
考:
察举制
常举 (岁举)
②消极作用: A.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 义的范 B.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之人,(不利于知识 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桎梏 了人才的成长)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加强专 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 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 因之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 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 套)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 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 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元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 ——皇帝制度 1、确立: 秦始皇 皇帝独尊,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皇位世袭。 (1)君国关系:君主影响国 家,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 “奴才”关系。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 “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 并分析原因 变化: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 相
原因: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 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 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 外……在内朝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形成割据势力?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的 强 化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
中央官制(相权)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利不断加强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 问题?
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四: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相12人,下狱死 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 唯命是从而已。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降低丞相出身;实行内外朝制度;频繁换相、多人免职、处死;
科举制实际上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 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它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 动的产物。(实质) ①积极作用: A.从表面上看,科举制吸收了不少寒士(庶族地主)进入政权,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突破了(封建前期) 世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形; 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 的来源,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 素质的文官队伍,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D.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E.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F.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选官制度的变化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监察制度的变化
下狱腰斩 昭帝时死
2年2 2年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中朝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 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 “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 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 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 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汉武帝
汉代的解决办法
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背景: 汉初丞相的权力很大,汉武帝初即位时,丞相田鼢竟达
姓名 汉武帝所用丞相 到无视皇帝权威的地步。 三人,下狱死者 窦婴 占其半,生者如 许昌 田蚡、石庆、公 孙弘辈,只能装 田 聋作哑,唯命是 薛泽 从而已。以至于 讨论出兵边疆的 公孙弘 大事,汉武帝竟 李蔡 说 “田蚡不足 与计”。汉武帝 严青翟 如此重用内朝官,赵周 用近臣、内朝来 压制宰臣和外朝,石庆 当拜公孙贺为相 时,贺竟伏地大 公孙贺 哭,不受印绶。 刘屈髦 田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