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一」《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马金龙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篇一」《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1_46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1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导学案《诗经两首·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注音并解释: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4、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5、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二、整体理解原文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三、合作探究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四、课堂达标与迁移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古今异读的字音。
2、学习四言诗的朗读,要求流畅。
3、了解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4、品析精彩语句,初步体验表达的情感。
《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或“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成为“风骚”。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一、音读
1、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氓之蚩蚩: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2)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横线字的读音。
氓渐车帷裳将子无怒
2、四言诗节奏一般遵循的原则:
二、释读
1、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把你遇到的困难写下来。
2、小组讨论完成
用一个关键词语来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并说明理由。
三、品读
1、这首诗的哪句话是你很喜欢的?请写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四、熟读成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2
(6)抒情:决绝(赋)清醒、刚强交融
(4)练习:除了这几个地方体现了对比手法,还有哪些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景物的对比,桑叶碧绿润泽和苍黄凋落,突出女子年老色衰,为下文描写婚变埋下伏笔,引发感叹。
(二)、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1、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写到了哪些景物?被休归途女子是如何触景伤情的?生答:桑树、淇水。
(1)师引导:看到桑树,想到 什么?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
2、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 工具书理解诗意,积累重点词语。
3、师指明学生翻译每章,师纠正补充,指出重点词语。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匪:通“非”。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以1:来。以2、3:用。
其:代词,它的。于:通“吁”,感叹词。耽:沉溺。 说:通“脱”,脱身。
5、师问:诗歌重在朗读,每一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提示:恋爱时是欢快的,结婚时是高兴的,总结教训时是愤怒控诉的,回忆婚变时是伤心后悔的,下定决心时是坚决果断的。
6、生听录音朗读,注意语气,体会诗歌感情。、
7、师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师引导:人+事。
(1)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7)师问:在古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女子一旦被休,就是一辈子的耻辱。一想到被休回家面对家人疑问的眼光,女子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看得出来?
师引导:家人不理解,当初男子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可没想到居然变心了。
生答:无助伤心悔恨。生齐读“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女子以为找到良人,谁知落得个被休的悲惨下场,只怪当初没擦亮眼睛。被休回家,是否一死了之?生朗读第六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诗经二首《氓》导学案设计
氓 (两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熟悉本诗的内容,并背诵。
2.能够独立梳理本诗的叙事脉络。
3.理解本诗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主人翁形象。
4、可适当讨论本诗中对“士”的评价。
【学习重点】:能够独立梳理本诗的叙事脉络,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主人翁形象。
【预习案】: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反映《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类似于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2.疑难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借助注解熟悉本文内容。
疏通文意氓之.(义:)蚩蚩..(音义:),抱布贸.(义:)丝。
匪.(义:)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义:)淇,至于..(义:)顿丘。
匪我愆.(音义:)期,子无良媒。
将.(音义:)子无怒,秋以为..(义:)期。
乘.(义:)彼垝垣..(音义:),以.(义:)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义:)。
既.(义:)见复关,载.(音义:)笑载言。
尔.(义:)卜尔筮,体无咎.(音义:)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音义:)迁。
桑之.(义:)未落,其叶沃若..(义:)。
于嗟.(音:)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义:)落矣,其黄而陨.(音:)。
自我徂.(音义:)尔,三岁..(音义:),渐.(音:)..(义:)食贫。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课前预习】(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二)写作背景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爱情名句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写下读不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3.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弃妇形象):氓: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4《〈诗经〉两首》《氓》导学案
《氓》优教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一、掌握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
《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我贿.迁:无与士耽.:女也不爽.:靡.室劳矣:言.既遂矣:静言.思之:总角之宴.:四、理顺思路: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五、学习诗歌内容:(一)学习“恋爱”部分(第一、二章):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知识链接】1、关于《诗经》的组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4氓
<<诗经·氓 >>教课设计学习课时建议: 2 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掌握要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认识要点字词所包括的文言现象。
2.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正确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诗经的地位。
3.掌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惨剧的本源。
学习要点、难点:要点文言实词及文言现象难点女主人公爱情惨剧的本源教课构思:1.依照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深味古代爱情的心酸。
2.达成预习自测题:全部题目都书面达成。
3.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边“我的疑问”处。
4.部署小作文题目。
让学生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予以评论。
(一)预习案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应了公元前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的 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本来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 世纪的春秋期间,共 305 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 15 国风,多数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代常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派别,后代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可是再以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天壤之别,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报首弄姿”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这是古文中三种写作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也就是表达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比喻,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惹起所咏之辞也。
借物咏物二、整体感知:1、思虑该用如何的感情与语气朗诵这首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1学时【知识链接】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 305 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才更名为“诗经”。
②《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匪愆将载于说蚩淇徂汤裳靡隰夙筮徂渐2、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合作探究】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怎样运用的?2、《诗经》开创了赋、比、兴手法,《氓》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学后反思】【拓展延伸】《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①“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导学案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熟读成诵。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4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内容][预习提高][正音释义]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文本探究]读《采薇》,思考下列问题:1. 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2.《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3.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4. 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归纳诗歌主旨【合作探究】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解析《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 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 思想感情的对比, 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 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增强了意蕴, 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目标: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 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4.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
氓》有所了解, 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 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 对主题难以把握,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 边朗读边疏通, 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 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诵读音频、图片音乐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关雎》《蒹葭》(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一解韵问题1: 音韵之美在何处?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 引导学生疏通读音, 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 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2讲究节奏和压韵。
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
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 其黄而殒”, 节奏鲜明, 词汇丰富, 声韵和谐, 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
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 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
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
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