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_第二章细菌概论1

二、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1)概念 (2)功能 (3)基本成分: 肽聚糖(粘肽) 聚糖骨架 G+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G-
N-乙酰胞壁酸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1)概念 (2)功能 (3)基本成分 (4)G+菌与G-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形成过程
不是繁殖形式
1.概念: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 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2.形成条件: 营养物质的缺乏 3.特点: 抵抗力强
1.概念: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 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2.形成条件: 营养物质的缺乏 3.特点: 抵抗力强 芽胞外壁 外膜 芽胞壁 核心部分 内膜 皮质层 芽胞壳
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丛毛菌
周毛菌
1.概念:是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2.种类: 蛋白质 3.化学成分: 4.功能: 运动器官 5.意义: (1)鉴别细菌 (2)用于细菌分型 (3)与细菌致病力有关 伤寒杆菌有鞭毛 痢疾杆菌无鞭毛
鞭毛 菌毛
1.概念: 某些细菌体表遍布着的比鞭毛细短而直硬的丝状物。
2.化学成分:蛋白质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
脂多糖 外 脂质双层 膜 脂蛋白 肽聚糖 胞质周围间隙
肽聚糖
细胞膜
细胞膜少。 肽聚糖: 外 膜: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1.青霉素能够杀死G+菌, 还是G-菌?
2.溶菌酶能够杀死G+菌, 还是G-菌? 3.什么情况下细胞壁受 损而细菌不会破裂?
革兰阳性菌
免疫学基础-2PPT课件

免疫应答与记忆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记忆
是指免疫系统在初次免疫应答后,对同一种抗原再次接触时能迅速、高效地发生二次应答,并产生更 强烈的免疫效应的过程。
04
免疫病理反应
超敏反应
定义
分类
症状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 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 生理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机理
肿瘤免疫的机理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细胞免疫是指通过T细胞、NK细胞等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细胞因子等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常见的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等。
风险。
免疫疗法与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 免疫细胞治疗、抗体治疗等。
免疫检测技术
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生物样品中的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等,用 于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
免疫疗法与检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免疫疗法与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为疾病的 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多手段。
移植免疫
器官移植排斥
器官移植后,受者免疫系统会对 供者器官产生排斥反应,影响移
植成功率和存活率。
免疫抑制治疗
为了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需要 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免疫 抑制剂等药物,以降低受者免疫
系统的活性。
组织配型
在器官移植前,需要进行组织配 型,以确保供者器官与受者免疫 系统的相容性,降低排斥反应的
免疫学基础-2ppt课件
免疫学第2章资料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抗原决定簇: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分子表面的特
殊结构的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与抗体、BCR和TCR特异性结合
6/27/2019
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按功能分 • A、隐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
部的决定簇 • B功能性决定簇:能被B细胞识别,
6/27/2019
免疫佐剂
6/27/2019
• 2.免疫反应性: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 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
6/27/2019
抗原的两种性能
1.抗原:即完全抗原,是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的物质。(如大多数的蛋白质,各类病原微生物等)
2.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 的物质。(多为小分子的化合物,如多糖、内酯等)
6/27/2019
2.宿主方面的因素
• • (1)遗传因素 • •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制的。因个
体遗传基因不同,故人群中对同一抗原可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 答。 • •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 • 一般说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免疫应答强,新生动物或婴儿对 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 和抑制对抗原的应答。
• • (1)修饰的自身抗原:由于微生物感染、外伤、药物、电离
辐射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 决定簇;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 暴露出新的抗原决定簇,成为“异已”物质,显示出免疫原 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6/27/2019
• (2)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 的组织成分,如脑、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蛋白、精子、 甲状腺球蛋白等,在胚胎期没有与免疫系统接触,不能建立 先天性自身免疫耐受。因此,一旦由于外伤,手术或感染等 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被机体视为异物, 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释放,引起变态反 应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甲状腺炎);晶状体蛋白和眼葡萄 膜色素蛋白,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和交感性眼炎;精 子抗原可引起男性不育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9
• 三、机体的反应性
• 受基因控制,与年龄和健康状态也 有关。
• 四、其它
• 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剂量及是否 应用佐剂等有关。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 表现在免疫原性上:指某一抗原只能诱
•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 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 发生反应。
•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4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5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1、异种抗原 • 2、同种异型抗原 • 3、自身抗原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0
6、机体对异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功 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1
7、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 亡细胞的能力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 B、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 • C、父母的HLA与子女的HLA • D、化脓性链球菌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
及心肌 • E、外毒素与类毒素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

第一部分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德国KochD、澳大利亚BurnetE、英国Jenner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5、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B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红细胞E、自然杀伤细胞二、多项选择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A、抵抗病原生物的入侵B、清除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C、中和外毒素D、清除突变细胞E、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免疫平衡。
2、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E、上皮细胞三、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监视4、适应性免疫四、填空题1、免疫系统是由、、组成。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可预防。
3、免疫功能包括、、。
4、机体的免疫分为先天具有的和后天获得的两种类型。
5、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起,反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
五、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表现。
第一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半抗原的特点是( ):A、只能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E、仅能刺激B细胞活化2、TD-Ag( ): A、在胸腺中形成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3、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 ):A、半抗原B、药物C、免疫原D、抗原E、变应原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核酸E、类脂5、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A、红细胞B、血浆C、淋巴细胞D、精液E、血小板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7、TI-Ag( ):A、大多数是蛋白质B、引起强的IgG 应答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应答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8、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识别受体B、独特型决定基C、抗原结合价D、抗原决定基E、以上均不对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减弱毒素的毒性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10、抗原决定基是指( ):A、能与所有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B、仅能被B细胞识别C、与抗原特异性无关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E、并非所有的抗原决定基都能激发免疫应答11、仅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才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亲和素B、半抗原C、佐剂D、变应原E、TI-Ag12、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共同抗原D、TD-AgE、TI-Ag13、一种蛋白质分子上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化学基团是( ):A、载体B、异物C、抗原决定基D、单价抗原E、完全抗原14、决定一种物质只能与某一抗体起反应而不能与其它抗体起反应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基D、TI-AgE、抗原15、20世纪初,Forssman用豚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制备的生理盐水悬液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除能与原来的相应的脏器抗原反应外,还可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可能绵羊红细胞发生了自身凝集B.脉鼠某些组织与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C.脉鼠与绵羊之间有完全相同的血型抗原D.脉鼠脏器在制备悬液过程中其抗原结构发生了改变E.体外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抗原发生了改变16、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A、分子量大小B、物质表面特殊化学基团C、该抗原的来源D、物质内部特殊化学基团E、以上都不是1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毒素B、微生物C、植物花粉D、生理盐水E、类毒素18、动物免疫血清对人而言是( ):A、既是抗原又抗体B、抗体C、抗原D、既不是抗原又不是抗体E、以上都不是19、佐剂的作用( ):A、具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B、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C、具有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D、具有启动免疫应答的作用E、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1、异物是指(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自身物质2、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A、高分子量B、异物性程度C、特异性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E、化学结构的复杂性3、异嗜性抗原是指( ):A、不是种属特异性的抗原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相关D、是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E、是不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4、佐剂的作用是( ):A、可改变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B、可增加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C、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D、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促进T H细胞的活化,增强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5、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所谓异物即指异种物质B、抗原不一定是异种物质C、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D、抗原就是免疫原E、大分子抗原常为多价抗原6、下列哪些物质可成为免疫原( ):A、与蛋白质结合的半抗原B、与红细胞结合的青霉素C、氢氧化铝D、类毒素E、马血清蛋白7、与抗原特异性有关的是( ):A、抗原决定基的数目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决定基的性质D、抗原决定基簇的立体构型E、抗原决定基的空间构象8、同种异型抗原的临床意义是( ):A、抗感染免疫B、自身免疫病C、输血反应D、移植排斥反应E、抗肿瘤免疫9、与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是( ):A、分子量大小B、化学成分C、化学结构D、种属亲缘关系D、抗原的特异性10、异嗜性抗原的特点是( ):A、为一种共同抗原B、可致交叉免疫反应C、存在异种生物间D、能引起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三、名词解释1、抗原2、完全抗原(免疫原)3、免疫原性4、免疫反应性5、抗原决定基(表位)6、半抗原7、抗原结合价8、异物性9、交叉反应10、共同抗原11、异种抗原12、同种异体抗原13、异嗜性抗原14、类毒素1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16、胸腺依赖性抗原17、超抗原18、免疫佐剂四、填空题1、同时具有和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而半抗原仅有,没有,半抗原与结合在一起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而具有。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性
•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 染的类型 •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 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全身性感染的几种常见病理表现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3、带菌状态:在显性或隐性感染痊愈后,病菌未立即消 失,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仍在体内继续 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者,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机体称带菌者。 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
∴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 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保护细菌使其繁殖。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 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 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 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 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 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的概念: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2.淋巴组织的分布: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3.免疫器官又称为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4.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
5.人体内的造血功能首现于2-3周胚龄的卵黄囊,肝脾是胚胎第3-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骨髓是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6.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7.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8.胸腺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
9.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10.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11.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13.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
14.淋巴结皮质分为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15.初级淋巴滤泡(初始B细胞)→抗原刺激→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B淋巴母细胞→髓索→浆细胞→抗体。
16.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17.淋巴结髓质的组成:髄索、髓窦。
18.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过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9.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
20.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21.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边缘区组成。
22.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巨噬细胞构成,为T细胞区。
免疫学基础(2)

免疫学基础(2)免疫学基础第⼀章免疫学概述第⼀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学得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经验免疫学时期中国古代种⼈痘苗预防天花英国乡村医⽣Jenner发明种⽜痘预防天花2、科学免疫学时期·病原体得发现与疫苗得使⽤推⼴·抗体得发现、应⽤及细胞免疫得研究抗体得发现抗体就是免疫球蛋⽩免疫耐受Burnet学说细胞免疫学得发展3、现代免疫学时期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得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结构及其免疫⽣物学(⽣理性得与病理性得)功能得学科。
第⼆节免疫得现象、概念与功能⼀、免疫得概念: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平衡得保护性⽣理反应。
但在⼀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如引起超敏反应与⾃⾝免疫病等。
三、免疫⼒得免疫⼒(immunity)就是指机体形成免疫现象得能⼒与作⽤机制。
机体免疫⼒根据其作⽤⽅式与特点分为两⼤部分: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与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固有免疫:⼜称先天性免疫,就是⽣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得⾮严格选择针对性得防御功能。
包括: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2、固有免疫细胞3、分泌性蛋⽩(⼀)固有免疫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①⽪肤黏膜屏障:机械性阻挡;分泌杀菌物质;⽣物拮抗②⾎脑屏障;③胎盘屏障2、固有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②NK细胞③B1细胞;④γδT细胞等;吞噬细胞1、分类:⼤吞噬细胞、⼩吞噬细胞2、吞噬过程:接触、吞⼊、杀灭消化3、吞噬结局: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分泌性蛋⽩补体系统;⼲扰素(IFN);肿瘤坏死因⼦(TNF);趋化因⼦( chemokines)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s(⼆)适应性免疫⼜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就是机体与抗原接触后获得得有针对性得防御功能。
免疫学2

一、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化学性质2.分子量大小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5.易接近性6.物理状态(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间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和生物学功能(一)功能区:Ig分子的H链与L链每隔90个氨基酸残基就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跨度约110个氨基酸的环形结构区域称为功能区。
(二)生物学功能⑴V H和V L是结合抗原的部分⑵C H1为遗传标志所在⑶C H2具有补体结合位点。
参与活化补体⑷C H3能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①介导I型变态反应②调理吞噬作用③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三、高免血清:利用某种抗原对同一动物体经反复多次接种,使之产生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经采血分离血清制成。
卵黄抗体:通过免疫注射产蛋鸡,即可由其生产的蛋黄中提取相应的抗体,并可用于相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类制剂称为卵黄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利用重组DNA 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装配,经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所表达的抗体分子。
异嗜性抗体:由异嗜性抗原所引起的抗体称为异嗜性抗体。
四、免疫细胞产生部位与来源、种类(一)免疫细胞的种类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②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③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二)T细胞、B细胞、NK细胞来源于淋巴干细胞(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来源于骨髓干细胞五、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及种类(一)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把处理过的抗原肽递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二)种类①专职APC: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②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六、细胞表面标志(TCR、BCR)◆T细胞表面标志:⑴、T细胞表面抗原:MHC分子:MHC-Ⅰ和MHC-Ⅱ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 ⑵、T细胞表面受体: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CD4和CD8受体(辅助受体)2)、CD2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5)、细胞因子受体3)、CD3受体◆B细胞表面标志:⑴、B细胞抗原受体(BCR)膜免疫球蛋白(mIg):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mIgCD79a和CD79b:辅助分子⑵、F C受体(F C R)●与IgF C片段结合●B细胞成熟标志之一●EA花环试验:检测B细胞(EA:红细胞—抗体)⑶、补体受体(CR)●与补体发生结合●EAC花环试验: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EAC:红细胞—抗体—补体)⑷、白细胞介素受体(IL—R)、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八、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信号:
T细胞上的协同 刺激分子受体与 APC上协同刺激 分子结合。
Th细 胞对 B细 胞活 化的 辅助
1. 活化的Th表 达CD40L, 为B细胞提供 第二信号相 关分子;
2. 活化的Th分 泌细胞因子 作用于B细胞
CD4+Th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CD4+T细胞的活化 (1)活化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 * 双识别:TCR-肽/MHCII * 共受体:CD4-MHCII *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BCR识别抗原后:
1.使B细胞获得活化所需要的第一信号。 2.B细胞作为APC,为T细胞提呈抗原信 息,辅助T细胞的激活。
接受第一信号刺激后,B细胞初步活化:
从G0期进入G1期; 多种抗凋亡基因被诱导表达,使B细胞不能被 诱导凋亡; MHCⅡ类分子及B7表达增高,使B细胞作为APC 激活T细胞的能力增强; 多种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增高,使B细胞具有接 受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的能力。
二、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个阶段: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参与细胞和组分:TD-Ag、B细胞、 Th细胞和DC
整个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对TD抗原应答过程 MHC TCR
Ag APC
APC B7 CD28 Th
--- 由两条低分子量的肽链构 成,含很长的胞浆区。
2.功能
--- 参 与 BCR 的 组 装 , 稳 定 BCR结构
--- 传递 BCR 识别抗原的第一 信号到B细胞中
---BCR-Igα/Igβ 复 合 体 : 与 第一信号的产生与传递有 关。
BCR- Igα/Igβcomplex
BCR复合物
抵抗胞外增殖的细菌、在细胞间传播的病毒等。
体液免疫应答三个阶段
(1) 抗原识别 (2) 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3) 效应
体液免疫应答的类型
1.根据抗原性质的不同: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应答
(蛋白类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应答
(糖和糖脂类抗原)
2.根据抗原作用次数的不同: 初次免疫应答: 抗原初次侵入机体 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抗原异
物的侵袭。
一、免疫应答的分类
(一)按应答特性分类
1.固有免疫应答:
(天然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长期种系发育、进化而成,早期发挥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
补体分子、细胞因子等
2.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
物质基础 执行者 主要场所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
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 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 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 恢复和记忆阶段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抗原识别阶段
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决定基 B细胞可以识别完整的抗原
TCR与BCR识别抗原的区别 T细胞识别抗原分为两种情况:
医学免疫学基础-2
第二讲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机体受抗 原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 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生
物学效应(对非己抗原进行清除,对自己成
分产生耐受)的全过程。
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识别
“自己”与“非己”,并清除“非己”
只有活化的 Th 才表达 CD40L, 因此T细 胞必须先被激,分化成为Th,才能辅 助B细胞的活化
T细胞活化过程必需有APC细胞的参与
Th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既包括体液免疫 又有细胞免疫应答 ,此过程既涉及APC 与Th的相互作用,又涉及Th与B细胞的 相互作用。
体液免疫应答
2)抗原受体编辑
体细胞高频突变后,体内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 编码IgV(D)J基因发生二次重排,使BCR被 修正为只针对非己抗原的受体。该机制有助于 进一步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并使BCR具有 更广泛的多样性。
3)Ig类别转换 IgM最先产生,V区不发生改变, 重链类 别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其他类型的抗体。 抗原种类和免疫途径或细胞因子刺激 蛋白质抗原 IgG ,蠕虫变应原 IgE ,口服 抗原 IgA ,皮内与皮下途径 IgG IL-4 IgE, IgG1, IFN-γ IgG2a, IgG3
免疫应答的过程
MHC
Ag APC
APC B7 IL-1 IL-2、IFN B
免疫细胞 活化阶段
TCR
Th
抗原识别阶段
CD28
TDTH
Tc
Ab介导效应
炎症反应
特异性杀伤
效应阶段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一)特异性: 只针对引起免疫应答的同一抗原发挥作用, 故又称特异性免疫。
(二)记忆性: 指免疫细胞在初次接触特异性抗原后,可 保存免疫记忆信息。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 人体内时,这些记忆细胞将迅速活化、分 化为新的效应细胞,以增强或加速特异性免 疫反应的发生。疫苗 (三)耐受性: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
第一部分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一、 体液免疫应答概述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 : 成熟B细胞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 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 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由于抗体(存在于体 液中)是B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故将此 类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IL-1 IL-4、5、6等 B
Ab介导效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直接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细胞表 位,受体介导的内吞。 B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提呈,形 成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 供Th细胞识别。
联合识别( linked recognition):Th细 胞识别的抗原肽来自B细胞提呈的抗原肽 -MHC II类分子复合物。BCR和TCR分别 识别同一抗原的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即联合识别。
(三)根据应答对机体的影响分类 (1)生理性免疫应答(免疫保护)
对非己抗原 正应答(排斥异己)
对自身抗原负应答(保护自身)
(2)病理性免疫应答(免疫损伤)
正应答过强超敏反应
正应答过弱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负应答终止自身免疫病
二、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和发生场所
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外周淋巴器官
2. B细胞的活化的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信号
B细胞完全活化需要Th细胞的辅助。 活化Th细胞上的CD40L与B2细胞上 CD40特异性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由CD40传递到B2细胞中。
同时,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 4、6)对B2细胞活化有调节作用
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二)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淋巴细胞获得活化信号
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T细胞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和效 应性T细胞) 部分淋巴细胞停止分化,成为长寿命的记忆细 胞(Tm,Bm)
(三) 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激活补体Complement
activation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ADCC 介导过敏反应 IgG可以通过胎盘,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小结
TD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必需有 Th细胞的辅助 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表现在两个方面: Th细胞表达CD40L,与B2细胞活化的第 二信号相关 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 活化
(2)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如B7-CD28等协同刺激分子结合 (3)细胞因子(如IL-1等) * 也是T细胞充分活化重要条件
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
得到活化的B细胞
分泌抗体,执行 体液免疫功能
B细胞的活化
活化Th为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 及细胞因子
B cell
Th cell
3.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三信号
即刻防御性反应
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慢性感染、再次感染
(三)活化B细胞在生发中心分 化成熟
1.生发中心形成 外周淋巴组织初级滤泡内,初步活化的单克隆B 细胞大量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FDC(滤泡树突状细胞),向B细胞持续提供抗 原信号; B细胞表达ICOS配体,与进入滤泡的早期Tfh细胞 表面ICOS结合,诱导并维持其分化为效应Tfh 细胞,高分泌IL-21和IL-4,辅助B细胞进一步 分化成熟。
初始Th细胞的激活 外源性抗原由DC捕获,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 段,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 CD4+T细胞,并提供第二信号,使其活化,分化 为效应Th细胞。(细胞免疫应答) Th细胞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分 子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所需第二活化信号。 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
只有活化的Th细胞才能提供CD40L, 所以T细胞必须先被活化,才能辅助B 细胞的活化。
细胞免疫应答 Ag DC
Th0
Th
活化的Th细胞表达 CD40L,与B 细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