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布置测试好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生物进化过程,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成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续上表课堂作业1.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2.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 B.相互竞争 C.相同进化 D.相互选择3.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4.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右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5.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
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
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龟种群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2生物: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9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说出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2.教学难点:(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
人教版必修2生物: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设计(1)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1、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二)课标解读1、水平要求解读“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其水平要求是: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探讨”属于“经历(感受)”水平,其水平要求是: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2、具体目标解读(1)知识通过三个实例(兰花与蛾、猎豹追捕斑马、大气环境与生物类型),促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通过相关证据(主要是化石)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促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而形成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生物也在进化,生物进化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3)能力本节课可通过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间互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详见教学过程的实施)二、教材分析(一)在全部模块中的地位“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小节。
本小节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
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知识结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2课时讲二、教材分析1、本课主要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两项内容,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本节理论性较强,但核心就是讨论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规律与进化的关系。
因此,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
2、本小节与其它章节的联系(1)与《从生物圈到细胞》中的生命结构层次有关。
(2)与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4章“种群与群落”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说明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等概念;(3)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或实验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3、能力方面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实施方案1、教学重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相互计算关系及计算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实施方案(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明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从而得到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基因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021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讨
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你不仅不 愿意自己在虎的后代中消失,而且想让越来越多 的虎拥有自己的拷贝。你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呢?你将选择做什么样的基因?
幼虎
一个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 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 该基因的个体的可能越 多!当然就会使越来越 多的虎拥有自己的拷贝!
×100 %
= 40%
a%= 10/100×100% +1/2×60/100×100% =
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
时发现,女色盲5人,女性携带15人。男性色盲11
人,求XB,Xb的频率。
解: Xb%= 5×2 +15 +11 200×2 +200
×100% = 6%
XB%=1—6% = 94%
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 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 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共同进化的含义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捕食者
的存在
捕 是不是 食 对被捕
食者有
害无益 呢?
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 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 发展的作用。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 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3、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频率=
该基因的总数 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
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
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
人教版必修2生物: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10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华侨中学高一生物备课组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学情分析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本节的有关资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板书设计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word教案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紧内容(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基因频率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新课改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动身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学生差不多明白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还明白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这些差不多上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基础。
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依照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摸索与讨论部分,充分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基因频率的明白得与应用。
教学中配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紧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缘故。
2、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说明一些生物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进展的观念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阻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差不多学习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把握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同时,学生在前面差不多全面学习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差不多把握了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在初中的学习中也已有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实际的事例,利用已有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能够对未知进行探究,归纳出所要获得的知识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差不多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问→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学生的学习预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紧内容2.教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 7_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情景: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 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 被敌害发现。
讨论: 1. 该绿色个体一定能够被选择下来吗? 2. 如果该绿色个体(Aa)已经很好的生活下来,它怎 样做才对整个群体做出了贡献?
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 境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
(4)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交,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5:1
B.8:1
C.5:3
D.3:1
例:囊性纤维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
2500个人就有一人患此病。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 病的儿子,此后该女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再婚后他
们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SS 基因型
频率 Ss ss
基因 S 频率 s
第1年 10% 20% 70% 20% 80%
第2年 11.5% 22.9% 65.6% 23% 77%
第3年 13.1% 26%
60.9% 26.1% 73.9%
配子的比率 A( 30%) A( 30%) a( 30% ) a(10% )
子代基因型
频率
AA(36% )
Aa( 48% )
子代基因频率
A (60% )
aa( 16%) a( 40%)
如果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则亲代和子代每一种基因的 频率都不会改变,到子二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基因频率可 以代代保持稳定不变。 哈迪-温伯格定律
该基因的总数 基因频率=
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 因为a,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 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详细教案设计附课堂练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4、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学习检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中国大陆上所有老虎是一个种群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 个体 B. 基因 C. 种群 D. 群体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P115: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3教案.doc
第三课时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上的生物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P124图7-11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阅读教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正在一点一点的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将生物进化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这几个阶段中生物有什么特点?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学生讨论、分析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特点:前寒武纪:古细菌,蓝藻,细菌真核细胞。
古生代:寒武纪大暴发,无脊椎动物,藻类,蕨类。
中生代:恐龙出现到灭绝,哺乳动物,裸子植物。
新生代:哺乳动物,人,被子植物。
在进化的过程中,植物和动物是独立进化的吗?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比方说:在中生代,植物的进化方向是怎样的?动物的进化方向呢?他们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渗透共同进化的观点)学生总结:植被越来越高,动物体形越来越小以适应环境。
得出共同进化观点。
思考与讨论(P124)(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5)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
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7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目标】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4、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教案重点】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案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案过程】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学习检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中国大陆上所有老虎是一个种群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 个体 B. 基因 C. 种群D. 群体b5E2RGbCAP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P115: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p1EanqFDPw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a2教案.doc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突破使用教材引语引出物种的概念,并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的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
可以由学生讨论隔离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并讨论其中的问题,进而明确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启发诱导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等。
学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续上表1.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丰富2.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4.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三)、能力目标1、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2、正确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3、通过高考真题练习,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1、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1、学会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解题。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法讲解与反馈练习相结合五、考情分析考点分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比较、种群与物种比较、基因频率的计算、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强调:(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2)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
(3)如何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
(4)如何判断种群是否进化。
引导学生比较巩固练习(11年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八、板书设计: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基础知识梳理二、考点分析考点1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考点2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考点3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考点4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因此,要使学生达到《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要求,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三个基本概念。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活动建议,依据学生已有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以及使学生能定量讨论种群基因组成特点、定量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等,本单元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普遍、最根本的影响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因此本小节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解释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其中“定向”改变是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实现的,因此,教学应该安排学生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本小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逻辑严密,安排有学生讨论和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因此,本小节教学,应该使学生尝试和模仿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小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前后顺序逻辑严密,以系列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以教师讲解、讨论、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
大致思路如下。
1.通过问题讨论引入本课。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使学生领悟到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并引出种群的概念。
页 1 第2.通过讨论种群与物种的区别和种群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种群是繁殖的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如何描述种群的遗传组成?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设计理念】1.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3. 研究生物的进化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及其变化,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4.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是本章的重点,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也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生物进化的证据、历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本章不再简单重复,而是定位在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本节教材又包括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内容。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本节教材按照新物种形成的环节把知识串联起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紧接着又阐述了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的,从而引出了本节的最后一个内容“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2生物: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案设计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教材分析通过之前生物进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此同时,学生对物种是如何形成的产生了好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材中通过实例及资料分析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物种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物种、隔离的概念。
(2)、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分析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培养辩证的分析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2)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相关科学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性和长期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三、教学重点1、物种和隔离的概念。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主要利用图片、资料和实例进行分析讨论。
六、板书设计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3.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产生新的物种八、练习(见课件)九、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有二个重点,一是相关概念的理解,如物种、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二是分析物种形成的过程。
教学中对第一个内容主要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内容,除了分析讨论资料之外,主要是通过图表模型方式呈现。
物种形成过程是个慢长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但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十、参考资料:1、隔离的类型隔离的种类很多,首先可以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前,就叫做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后,就叫做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2教案.doc
第二课时(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的进化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根据桦尺蠖的进化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为什么?回答: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因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是一个种群,个体之间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1.物种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物种?物种又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图、各岛屿的植被情况和不同特征的地雀。
然后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
最后让学生根据地雀的特征和岛屿生存条件将地雀安放在适宜的岛上。
讲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起源于同一个物种,是南美雀类的后代。
请同学们分析,它们形态特征形成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问:加拉帕戈斯群岛之间的水域起了什么作用。
回答:起到地理隔离的作用。
过渡:一个种群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被分割成了许多个小的种群——这种隔离称为地理隔离。
被地理条件隔开的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提问:根据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的特点,长期的隔离对不同岛屿上地雀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有什么影响?回答:由于突变是随机的,被分割的小种群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突变。
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因此一个种群中的突变自然不会引起另一种群的改变。
提问: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2回答: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因而有不同的选择方向。
即,不同种群选择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开的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和基因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这就是14种地雀形态特征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
讲述: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在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上有了显著的差异,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这样的不同种群称之为亚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的虎亚种。
如果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形成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高中必修2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2
生生互动
教师解难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练
当堂训练
某植物大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C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教
学
反
思
检测提问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什么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研究?
2什么是种群?种群有什么特征?种群在基因组成上是一成不变的吗?
3什么是基因库?一个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如何计算?教生生互动教师解难
学
读书自学
阅读课本P115“思考与讨论”,回答
检测提问
1完成课本表格。
2此结果出现的前提必须是什么种群?需满足什么条件?
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该变异对生物的存活有什么影响?
学习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明确学法
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学
读书自学
阅读课本P114-115,回答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年级
高一年级
科目
生物学
课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课时
课时安排
3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解析:选A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4.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A.特定的生理功能B.不同的形态结构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5.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6.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C.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D.桦尺蠖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解析:选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而成的四倍体西瓜可育,是一个新物种;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不可育,不是新物种;桦尺蠖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只能说明有生物进化,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8.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选C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也不能长期存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二、非选择题9.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
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
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1)由于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群体中ss的比例增加,所以s基因频率增高。
(2)由于黑色型(SS或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所以S基因频率升高。
(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答案:(1)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s基因频率高(2)黑色型(SS或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3)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一、选择题1.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
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解析:选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的解析:选A同一群体内的不同个体具有性状差异,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不利性状,保留有利性状,而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3.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
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沙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
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条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B.若岛上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C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
4.(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选B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5.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选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
6.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解析:选B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