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篇一: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专业名称:现代农艺技术(010200)专门化方向:种子生产与经营、经济作物生产与经营、作物病虫害防治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年。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种子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林果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产品营销、农资经营等方面的职业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意识;(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4)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6)具有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7)具有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关键技能;(8)具有解决工作中各种技术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1)行业通用能力①观察与理解能力:具有显微镜观察与绘图能力;能理解遗传基本规律;能理解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②植物生产条件的调控能力:具有改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条件的能力;具有改善光照条件的能力;具有土壤质地的测定与改良的能力;具有测土施肥的能力;具有测定土壤水分与合理灌溉的能力;具有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③农业机具的操作与保养能力:具有常用农机具(械)的操作能力及保养能力。
④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具有控制试验误差的能力;具有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具有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力。
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表
农学专业代码:090101授予学位:农学学士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
研究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广义的农学是指农学门类,狭义的农学是指农学专业,也就是农作物栽培与育种。
简单地说,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增加农作物产量;哪些地方种植什么作物最好;在同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进行轮作、兼作等等。
这些都是农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程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生物学基础、农牧业生产基础、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结构基础、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壤与水资源、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农业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机电系统驱动与控制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训练,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农业设施与环境、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管理、自动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2.掌握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及乡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4.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夫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农业资源利用(095103)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利用(095103)一、领域简介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是以土壤资源、土地资源、肥料资源、林业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化学分析为技术核心,GIS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治学严谨的教学科研团队。
目前在该领域招生的导师有20人,拥有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十二五期间,该团队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健康质量控制与修复、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作物氮素营养生理与氮素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矿产资源规划、土地调查、土地数据库建设、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项目规划与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新型肥料研发等方面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培养目标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业精神;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农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大学生农学专业学习计划
大学生农学专业学习计划农学专业作为一门涵盖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植物生长、土壤肥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农学专业对于培养学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农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按照以下学习计划,全面掌握农学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做好准备。
[学年一学期一]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生物学基础、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
我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包括课堂听讲、实验课练习、参观农场等方式。
我将充分利用实验课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获取实际的操作经验。
[学年一学期二]第二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农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我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作物栽培学上,通过实地实习、参观农场等方式,掌握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
同时,我还将学习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市场运作规律和农业政策法规等,为将来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学年二学期一]第三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土壤肥料学、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课程。
我将加强对土壤肥料学的学习,通过实验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土壤分析和施肥技能。
同时,我将学习农业技术推广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示范基地等方式,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
[学年二学期二]第四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等相关课程。
我将加强对农业生态学的学习,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地学习和调研,提高自己的农业生态保护和恢复能力。
同时,我还将学习农业气象学,了解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利用规律,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学年三学期一]第五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生产学、农田水利学、农业管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将加强对种子生产学的学习,了解种子的选育和繁育技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练习,提高自己的种子繁育技能。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I.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 .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 .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 .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 .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专业一:现代农艺技术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①产业背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零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这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河南地处中部,气候适宜,水热资源丰富,适合温、寒、亚热带多种植物的生长.河南省作为著名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粮食总产量及小麦、芝麻、黄红麻产量居全国第1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2位,林果资源丰富,中药材久负盛名。
近年来,河南省在发挥地理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经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农业发展特色,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的农业和粮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河南省出台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都提出了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依托黄淮海平原等产粮大县(市、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产区。
文件又着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集聚,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夯实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同时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特色、科技提升、品种带动,加快特色优势花卉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生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课程简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与工程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设施农业的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农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并能应用先进的农业工程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设置(1) 农业基础课程•农学基础:主要介绍农业植物学、农业动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打下农业科学的基础。
•农业经济学:主要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农业经济意识。
(2) 工程基础课程•工程制图: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图纸的绘制能力和算法思维,包括平面图、立体图、设计软件的应用等。
•农业机械与设备:介绍农业机械的种类、性能、选型和使用,以及农业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水利工程与管理:主要介绍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水资源管理和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3) 设施农业专业课程•设施农艺学:介绍现代设施农业的原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包括温室栽培技术、水培技术、气候调控等。
•温室工程学:主要学习温室结构、温室设备、温室气候调控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温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设施农业资源利用:介绍设施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包括光、水、气候、土壤等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利用。
(4) 实践教学课程•实习:安排学生在设施农业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提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训。
•设计与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设施农业工程项目,并实际操作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年度完成一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相关课题的独立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
3.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与素质:•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农业物联网系-设施农业与装备(3年制)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一)行业背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衔接,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
如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农业劳动者将成为高水平的信息人,基础设施装备高度智能化,农业操作技术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农业产业结构将有重大变化,农业信息活动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进入信息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时间概念将发生变化等等。
以上这些信息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对专门培养农业信息技术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农业物联网系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农业设施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设施生产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但目前从事设施栽培、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却不多,甚至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乡、村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由于不懂业务和管理,很多地区的设施农业生产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温室设计修建不合理,温室生产项目、茬口安排不得当,温室生产小气候环境调控方法不当,特别是温室生产病虫害防治不过关,造成设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设施农业生产企业衰落、倒闭事件也时有发生。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建设背景1.产业背景及专业人才需求山东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业科技较为发达,农圣贾思勰就诞生在这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代表的农业"白色革命"不仅席卷大地,而且辐射到全国各地。
现在,山东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输出地,被誉为"蔬菜之乡",是中国现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期间,山东将以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种苗化、高端化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确立现代农业在全国的示范和领先地位。
优先发展蔬菜产业,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化发展蔬菜档次和品种,培育精细化、精品化的高端蔬菜产业,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现代型的"设施蔬菜基地",打造"世界蔬菜园"和"中国最大的蔬菜种苗基地"。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使80万亩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及绿色蔬菜标准。
同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现代农艺技术的发展,山东种植模式已由原来的大田生产转向大棚生产,栽培方式发展成大棚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和静止法无土栽培、流动法无土栽培等,蔬菜的品质转向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高标准温室实现了微机自动控温、控湿,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山东农业尤其是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除每年需要新增500-600人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人员外,还需要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1万人次。
因此,建设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提高人才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非常迫切。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蔬菜、花卉以及其他农产品生产、贮运加工,蔬菜、花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生产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现代农艺专业人员。
农业技术培训大纲
农业技术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本次农业技术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农业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二、培训内容
1. 农业生产基础知识
- 基本农业理论: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和农业气象学等。
- 农业生产实践:实地观察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2. 农业科技技术
- 农业机械操作和维护:研究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
- 农业生物技术: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 现代农业技术: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
3. 农业生产管理
- 农业生产计划: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计划。
- 农业生产成本控制:了解如何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农业生产质量管理:了解如何通过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培训方法
-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参训人员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实地操作:通过实地操作,使参训人员熟悉农业生产的实践情况和技术应用。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案例,使参训人员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管理的具体方法。
四、培训效果评估
- 理论考试:通过理论考试,检查参训人员对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情况。
- 实践考核:通过实践考核,检查参训人员的农业生产操作技能。
- 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参训人员的农业生产管理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农业技术培训的大纲,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可以帮助农业工作者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
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慧农业技术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而为了培养更多的智慧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显得尤为重要。
一、需求分析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目前我国智慧农业技术人才短缺,急需进行专业群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应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农机技术等方向。
二、建设目标1. 培养具备智慧农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 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内容1. 设置相关课程: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的第一步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农机技术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2. 实施实践教学:智慧农业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学校可以与当地农业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实习实训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3.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还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教学用书、学术期刊等。
同时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设措施1. 招募优秀教师: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这个专业群中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强化课程建设: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群还需要加强课程建设。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修订稿,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促进学院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决定于2009年继续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特制定此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我院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具体建设目标: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期间~每年立-,—项院级精品课程3-6门~到2013年~建成20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从而形成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职责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示建办”,~负责学院精品课的整体规划、立项、检查和验收~负责推荐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负责精品课的资金监管。
各系部负责组织本系部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由系部牵头~以教研室为基础~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并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
学院精品课建设实行学院立项、课程负责人负责制。
高职院校教材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课程教学KE CHEN G JI A O XU E 高职院校教材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摘要:分析了国家及自治区教材相关政策,总结了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经验和措施,包括完善征订管理制度、修订选用流程、教材征订来源把控、主编参编教材人员的资格审查、教材意识形态排查等方面,以期为高职院校教材创新管理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余江敏罗英邱林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重点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充分指出教材工作的重要性,确保进入课堂选用教材始终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弘扬优良传统,切实保证政策落地。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1]。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的创新性,以期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用心打造精品教材不仅是教育出版相关单位的事情,亦是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认真贯彻到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进行积极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教材选用征订和编写,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一)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工作体制,把好政治方向,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桂教职成〔2020〕61号)规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做好教材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
成立教材排查领导工作小组,由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及各教学系(部)等主要人员组成,依据国家及教育厅对教材排查的文件精神,制定教材排查工作方案,重点对选用的国家规划教材、“马工程”教材、其他正规出版社教材和自编教材进行排查,明确要求凡涉及到“马工程”的课程全部选用国家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业核心教材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国家统编、规划和自治区规划教材。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农业技术类专业有哪些_农业技术类专业志愿怎么填
农业技术类专业有哪些_农业技术类专业志愿怎么填农业技术类专业有哪些:农业技术类专业涵盖以下几个领域:(1)作物科学(2)植物保护(3)园艺科学(4)畜牧兽医科学(5)水产养殖学(6)农业土壤学(7)林业科学最热门的十个农业技术类专业:当前较为热门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有如下十个:(1)农业资源与环境(2)农业工程(3)生物科学(4)植物科学(5)动物科学(6)兽医学(7)水产养殖学(8)农业信息化(9)农业水利工程(10)食品科学技术农业技术类专业志愿填报技巧:(1)构思个人职业规划,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2)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包括课程设置、生源专业规划、教学方式、教学设施等;(3)参考学校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声誉和排名;(4)选择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较为优秀的学校。
农业技术类专业志愿怎么填:选择农业技术类专业时,应该参考以下因素:(1)自身兴趣和爱好;(2)了解农业技术类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3)对学校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排名、学校反馈的学生就业情况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同时——全面考虑自己的成绩、综合素质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以后,再进行最终的选择。
在填报农业技术类专业时,也要考虑以下几点:(1)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比如自己的成绩、专业能力等;(2)参考学校和专业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3)注意拓展自己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在很多学校和专业中,都附加某些特定的实践课程或是方向课程,可以更加扩展自己的专业领域;(4)考虑专业的就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方向,可参考之前的行业和企业就业调查。
农业技术类专业有哪些注意的?(1)注意实际应用方向:农业技术类专业是一个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运用方向。
(2)注重开拓思维: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开拓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性思维和跨界思维,拓展视野和思维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挑战;(3)注重实践经验: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例如,农业作物种植、养殖技术与管理等,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注重相关实践和经验积累,为未来的农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1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有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旳应用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及特色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旳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查等各方面旳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如下几方面旳知识和能力:1. 具有扎实旳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生物科学和农学学科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 具有农业生产,尤其是作物生产旳技能和措施;4. 掌握一门外国语,纯熟使用计算机;5. 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旳意识和基本知识,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旳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旳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措施,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 有较强旳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体现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旳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作物学四、重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试验记录措施、遗传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
五、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重要专业试验要讨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一般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为35学分。
重要专业试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实用农业机械、化学保护学、抗病育种学等试验。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规定实行年学分制,毕业总学分160学分,课堂教学(含试验)旳总课时为2500课时。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汇报人:日期:contents •专业建设背景与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特色与创新点•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目录专业建设背景与需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有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此专业。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涵盖了农业设施设计、建造、维护、智能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现状行业对设施农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当前,设施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设施农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行业对设施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建设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设施农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设施农业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意义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业建设,可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目标与意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03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01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02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围绕设施农业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与质量学科背景科研与教学能力030201现有师资队伍情况分析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措施01020304人才引进内部培养校企合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 2 3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优化实验实训室布局增加实验实训室的设备投入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设备的磨损程度和使用状况,制定设备更新计划,包括设备的报废、维修和升级等,确保实验实训室的设备性能不断提升。
土地平整课程设计
土地平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土地平整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土地平整的基本步骤和所需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土地平整在农业生产和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土地平整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简单的土地平整图。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完成土地平整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资源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土地平整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技术类课程,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农业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土地平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土地平整概念与目的:介绍土地平整的定义,阐述其在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2. 土地平整基本步骤:讲解土地平整的基本流程,包括测量、设计、施工等环节。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3. 测量工具与设备:介绍常用测量工具(如水准仪、经纬仪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土地平整设备的操作要点。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4. 土地平整图绘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简单的土地平整图。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土地平整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土地平整的操作技能。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6. 土地平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土地平整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中的作用,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方案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方案一、培训目标1.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2. 提高农民的科学化养殖管理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3. 提高农民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培养农民的市场营销意识,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主要面向农村种植户、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科学种植技术培训(1) 种植管理知识:包括土壤改良、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2) 种植技术:不同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包括田间管理、采摘等。
2. 养殖管理技术培训(1) 养殖规划:包括场地选择、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2) 饲养管理知识:包括饲料配制、日常养护、疾病预防等;(3) 养殖技术: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疾病防治、免疫措施等。
3. 市场营销培训(1) 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确定市场定位;(2) 销售技巧培训:包括营销策略、价格定位、产品推广等。
四、培训方式1. 课堂授课:组织专业人员到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社等地开展面对面的培训课程;2. 现场实操:在农民种植、养殖的实际场地进行实地指导、跟踪指导;3. 网络培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培训,提供视频教程、案例分享等。
五、培训时间安排本次培训计划为期3个月,每周安排2天课程培训,每天8小时。
六、培训机构培训计划将由当地农业部门、产业园区、农合作社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
七、培训教师培训教师由当地农业技术专家、农业大学教授、农业企业技术人员等组成。
他们将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
八、培训评估1. 培训前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农民的主要需求和技术水平;2. 培训过程评估:每周安排专人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估,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反馈;3. 培训后评估:培训结束后,进行学员的学习成果评估,包括考试成绩、科目表现等。
九、培训保障1. 提供免费的培训教材、工具、种苗、饲料等;2. 提供免费的就餐、住宿保障,保障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条件;3. 提供培训补助,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一定的补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总结我院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经验,吸纳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的优秀教学成果,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质和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建设计划的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岗位需要,建立包含综合课程内容的作物蔬菜的生产经营管理综合课程,每门课程都包括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护、种子检验与检疫、农产品加工等综合知识,每门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
制定两个大纲,实施“双纲”教学法,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以突出理论“必需”和“够用”为目标,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使之能指导生产实践及管理和生产创新即可。
实践教学大纲要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要符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使学生毕业前就完成实习阶段,并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培养“零试用期”中、高职人才。
课程建设方面,要求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做出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现有基础,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
其中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深、覆盖面广、学时多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或核心课建立多媒体库,建设成精品课程,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观赏园艺等。
在教材建设方面,鼓励、支持和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力争在近几年内主编或参加编写公开出版教材。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本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
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推广新的理论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而在讲授过程中,要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2、推广“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考教分离,严肃考风考纪,解决农业类专业季节性限制与学期教学的矛盾,打破固有教育机制中与实践性教学不相一致的桎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鼓励、组织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和亲身经历、经验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研究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教研项目和参加教学会议,及时掌握教研动态,拓宽视野。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听课,及时研讨,共同提高。
促进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三、课程建设规划
1、1-2年内进一步修改教学大纲。
新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
容的堆砌,而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
教学大纲除了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2、编写先进适用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2007年完成各门课程实训指导书的编写,2008年完成专业课后习题集的编写,2010年完成部分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
3、实行科学全程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全面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建立的教学网站,提供系列化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
开通了学科论坛和教师专用邮箱,实现了师生互动。
设置师生在线交流,及时答疑解惑、指导课外作业和案例分析。
制作一整套多媒体植物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2005年
1 完成教学大纲的编写。
2、完成部分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3、主干课程部分章节利用多媒体教学
4、申报教改课题1项
2006年
1、完成专业基础课试题库的建设
2、主干课程50%全程利用多媒体教学
3、实验室建设:建成一批基础科学重点实验室,满足教学实习试验要求。
包括:作物栽培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植保实验室、组培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园林规划等7个重点基础实验室。
4、建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2门院级精品课。
2007年
1、完成各门课程技能试题库的建设
2、完成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
3、完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4、主干课程80%课程全程利用多媒体教学
5、继续建设院级精品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及重点课程作物栽培
6、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进行整合:植物、生理整合植物生理生化
7、完成所有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2008年
1、建设省级精品课植物学、院级精品课土壤肥料、院级重点课课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
2、申报课程教学改革课题3项
3、建设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为平台的专业群
4、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进行整合:遗传、育种整合为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整合为栽培;微生物、昆虫、病理整合为植物保护
5、拓展天津、山东、浙江为校外实训基地
6、完成种子学教材的编写
7、派2名教师外出进修
2009年
1、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
2、派4名教师外出进修
3、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4、完成作物栽培教材的编写
5、申报课程教学改革课题3项
农业技术教研室
撰写人:朱红艳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