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神话部分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多及异物和神奇灵怪。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它的思想接近于道家。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补天(览冥训)》、《后羿射日(本经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文训)》等。

二、《诗经》部分(考到25——30分)(一)、知道基本情况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

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诗经怎么来的?怎么收集的?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笔记本p34、诗经按体裁分类:农事诗国风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中的农业生活诗。

要背要考)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解题:《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

书P22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手法)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υ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υ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υ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υ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υ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完整)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3、“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4、《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6、“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_,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7、“《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8、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9、“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1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

11、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诗》到了汉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14、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5、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16、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17、《国语》的性质是国别史。

18、《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刘向编辑成书的。

19、《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悲秋”题材。

20、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句》。

21.《尚书》一名的意思是上古之书。

22.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春秋》。

23.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24.《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大雅?生民》。

25.《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

26.《国语》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27.《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

28.抒情小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29.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

30.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

3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志。

3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国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一、客观题(选择部分:单项、多项):1、提出“孔子删诗说”的人是______。

(C)(A.孟子;B .荀子;C.司马迁;D.王逸;)★考核知识点:《诗经》的编订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但是众学者认为此说法不可信,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孔子参加了诗经的编订。

2、《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

()(A.《虞书》;B .《夏书》;C.《商书》;D.《周书》;E.《春秋》)★考核知识点: 《尚书》内容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所记乃誓、命、训、诰,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____是一部国别史。

()(A.《国语》;B.《战国策》;C.《左传》;D.《春秋》;)★考核知识点: 《国语》特点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4、《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_________,基本与《春秋》重合。

()(A.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B.鲁哀公十七年(前476);C.鲁哀公十三年(前472);D.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考核知识点: 《左传》名称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5、_____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并定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篇》,汉代始称为《诗经》。

一、艺术成就:最能代表《诗经》艺术成就的是国风及小雅中的那些民歌。

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作者善于运用质朴、纯真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如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切、自然地流露出他们内心的各种情感,表达了他们朴实的愿望,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开端。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前人把《诗经》常用的表现于法归纳为‚赋、比、兴‛。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陈述铺叙;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和比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以启发联想和想象。

比兴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运用它可以使诗歌意境深远,余韵无穷,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形式上的特点《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多采用隔句押韵的方法,也有句句韵及其它押韵法。

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语言凝练、生动,词汇丰富多采。

迭字、双声、迭韵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二、对后世的影响:1.《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民歌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文学,陈子昂倡导的诗歌革新,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主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都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发和推动后世作家重视民歌,向民间文学学习。

3.其纯真的艺术风格,赋、比、兴的手法以及运用语言的技巧,也都给后世文学以巨大的影响《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治文的选编,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现在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二十八篇,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出于想象和幻想,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是时代的产物。

我国神话主要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

运用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政治讽喻诗——《小雅·十月之交》、《君子于役》、《邶风·击鼓》、《鄘风·相鼠》婚恋诗——[基本内容: 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3.写夫妇间深挚的情爱。

4.表现弃妇的悲凄境遇。

]如《邶风·静女》、《国风·周南·关雎》、《周礼·媒氏》、《陈风·月出》、《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朱熹)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1.甲骨文阶段(公元前14-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

它主要用于卜辞、祭祀等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礼仪和政治制度。

2.金文阶段(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晚期使用的文字,主要用于刻制铜器上的铭文。

这些铭文丰富多样,不仅表达着祭祀和宗教仪式的意义,还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生动的田园、宴会和宗教仪式等场景。

4.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5.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选》,它是一部文学选集,收录了当时最优秀的作品,包括诗、赋、文等各种体裁。

6.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唐代的代表作包括《诗话》、《全唐诗》和《唐音》等,而宋代则有《宋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等。

7.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末期,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多样化。

元代以戏剧为代表,明代以小说为代表,《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除了以上重要的时期和作品,你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他们在各个时期都发表了众多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习。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作品和时期等待你去发掘和了解。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一、古代文学概述1.1 中国文学的历程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祖先就开始用简单的象形文字记录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逐步形成了简单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逐渐由会义和歌颂神灵的神话转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和世界观。

1.2 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有: - 以文化为主题材料 - 重视言辞的艺术性和表现形式 - 以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 - 勇于表达和思考二、古代文学代表作的整理2.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起点,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经过数百年的积淀,逐步完善成为一部诗文综合体。

《诗经》描写了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人类关系和社会风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2 《楚辞》《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瑰宝之一。

《楚辞》以诗歌为主要形式,主题材料广泛,包括了道路、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

2.3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篇目之一,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

它以其优美的文艺作品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三国演义》以讲述人物故事为主要特点,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附录3.1 古代文学名篇的名句•《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楚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三国演义》:“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2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发展图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以下是部分流派的发展图:曲艺——》诗词——》散文——》小说| | || ├──散修├─纪传体| | ├─传奇| | └─志怪小说| ├─唯美主义┌─耽情小说| | └─庶民生活小说| └─现实主义├─军事小说| └─官场小说└——文言文——》白话文注:箭头是发展的趋势方向,包含了不同流派间的影响和融合。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考试资料
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警,逐层推理.;质朴无华。
15.(孟子)的文章特点(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1)具有极强雄辩色彩:把握对方心理;说理气概丰沛,铺张扬厉。
(2)特长以典型性事例引喻譬义,或是以寓言说理;使说理生动易解,深刻浅出。如“五十步笑百步〃“揭苗助长〃
16.(庄子)的文学特色及文学成绩(简答、选择、论述)★★★
词解释)★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汉代始称(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佶屈辞牙。今文(尚书)由经师伏生整理,用隶书写定,共29篇。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言语精准简明,寓有微言大义,暗喻褒贬。
(国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史,共21卷,记载
周王朝及各国史实,文风质朴平实。
10.(左传)及其文学特征(名词解
由(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局部组成,文学特色即寓言特色:异彩纷呈的故事;奇幻诵论的想象;空灵飘忽的文风;谐趣和挖苦横生;精湛传神的文笔。
17.(荀子)(韩非子)文学特色
(荀子):论题集中,说理透辟:长于比喻而少用寓
(简答)★
(韩非子):(1)寓言最多,文风冷峻峭拔;(2)寓言多采纳历史故事形式说明思想,题材平实;(3)构思精巧,言语幽默,具有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后期:切中时弊、感情浓郁;王符(潜夫论)(切中时弊,富于感情)、仲长统(昌言)(反对宦官、外戚干正,文风质朴、0)
30.(史记)(名词解释)★★★
作者司马迁,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纪(历代帝王兴替)、三十世家【王侯各国)、七十列传(古今
特别人物)、十表(依时间记大事)、八书(文化、经济、制度)组成,以本纪为纲领,世家、列传分布在外;开创著史体例。
19.(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 D )A.微言大义 B.艳富浮夸 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2.《荀子》的文风特点是( D )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3.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 B )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 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4.《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是( C )A.奇幻壮丽 B.浓笔重彩 C.平实素朴 D.飘逸幽渺5.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 D )A.8篇 B.9篇 C.10篇 D.11篇6.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方向发展出现在( D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7.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是( B )A.司马谈 B.司马迁 C.班彪 D.班固8.下列表述班固《汉书》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行文挥洒自如 B.叙事平实稳健 C.文章组织谨严 D.语言富丽典雅9.“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 C )A.《国风》 B.《九章》 C.汉乐府民歌 D.《古诗十九首》10.嵇康的四言诗别具一格,下列诗句中属于嵇康所作的是( A )A.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B.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11.被《诗品》称为“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的是( C )A.潘岳《悼亡诗》B.左思《咏史》 C.郭璞《游仙诗》 D.鲍照《拟古》12.东晋玄言诗的特点是( D )A.质而实绮,癯而实腴B.情伤一时,心存百代C.缛旨星稠,繁文绮合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自陶渊明的( B )A.《感士不遇赋》B.《归去来兮辞》 C.《闲情赋》 D.《咏史述》14.下列文句出自曹植《洛神赋》的是( A )A.翩若惊鸿,婉若游龙B.精骛八极,心游万仞C.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春草碧色,春水绿波15.下列散文中属于历史笔记的是( A )A.《洛阳伽蓝记》 B.《水经注》 C.《与山巨源绝交书》 D.《兰亭集序》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 C )A.《文心雕龙》B.《七略》 C.《诗品》 D.《文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18)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是()。

A.《山海经》B. 《诗经》C.《楚辞》D. 《乐府诗集》2、“女娲造人”是解释()的神话故事。

A.宇宙起源B.人类起源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3、“精卫填海”是反映()的神话故事。

A.中华民族始祖B.人类与自然斗争C.宇宙起源D.自然现象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B. 《诗经》C.《楚辞》D. 《乐府诗集》5、《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

A.国风B.小雅C.大雅D. 颂6、《诗经》中的西周王畿之乐称为()。

A.国风B.小雅C.大雅D. 颂7、《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

A.四言B.五言C.杂言D.七言8、《卫风·氓》表现的是()。

A.寡妇的悲剧命运B.男子对淑女的追慕C.弃妇的悲剧命运D.妻子对丈夫的思念9、《论语》是一部()。

A.纪传体史书B.长篇论文C.杂记D.语录体著作10、《逍遥游》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 D.荀子11、《齐物论》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 D.荀子12、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

A.甲骨卜辞B.《尚书》C.《左传》D.《春秋》13、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A.甲骨卜辞B.《尚书》C.《春秋》D.《左传》14、《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礼”D.“智”1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16.“楚辞”的本意是()。

A.一部诗歌总集的名字B.楚地的歌辞C.诗歌题材D.屈原的作品17、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

A.唐勒B.景差C.宋玉D.淮南小山18、《九歌》共()。

A.9篇B.10篇C.11篇D.12篇19、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的屈原的长诗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_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1-4)

中国古代文学史_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1-4)

中国古代文学史_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1-4)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样题一、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10分):秦大国也韩小国也韩甚疏秦然而见亲秦韩计之非金无以也故卖美人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千金韩因以其金事秦秦反得其金与韩之美人韩之美人因言于秦曰韩甚疏秦从是观之韩亡美人与金其疏秦乃始益明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做后面的题目(共15分):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或词(7×1分):2.简要分析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

(8分)三、从下列诗歌中选择一首加以鉴赏(25分):1.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颸\(思),东方须臾高知之!2.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四、试根据下面选自《离骚》和《庄子》的材料,比较《庄子》、《离骚》在写作方法方面的异同(25分)。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绪论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

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

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绪论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

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

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3)洪水神话:鲧(gǔ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灾害、人为恶事的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删削、改造、解说;道家改造;神话的仙化。

神话散失的原因: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神话转化为仙化。

5.神话的历史化:(1)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都被当作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

(2)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站在理性的立场而否定神话的价值,这对后世神话的载灵和流传有着重大的影响。

(3)仙化: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引导,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纪。

《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诗经》的内容:祭祀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2.《诗经》成书过程:《诗经》编订于春秋时期,《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为商末或周初(学术界争议),下限为春秋中叶,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

3.三家诗(今文经和古文经说诗):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今文经学)和“毛体”(古文经学)。

“三家诗”:汉代出现了齐、鲁、韩三家诗。

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嬰,所传诗先后亡失。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cháng)。

今本《诗经》为“毛诗”。

4.《诗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诗经》三体:风(国风,各地的乐调)、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

6.《诗经》三用:赋(平铺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7.《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以真实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以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言情。

8.《诗经》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

《诗经》词汇丰富,大量名词。

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是: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另外还有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运用。

9.《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2)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4)《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5)“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6)“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

(7)《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10.《秦风·蒹葭》和《氓》的艺术特点赏析:(1)《秦风·蒹葭》:《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的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2)《氓》:在形式上是首赋体叙事诗,但也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采用顺叙与倒叙交叉的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

诗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住,起兴中兼有比喻。

诗歌结构存在着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和按心理感情变化的抒情线索。

此外还有运用了对比手法。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创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成熟的文本形态,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1.《尚书》的文学常识:《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周书》、《商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为《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古史、第一部散文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2.《春秋》的文学常识:《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记述了春秋时期3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

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明确的时间观念。

《春秋》是“礼仪之大宗”。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和暴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3.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

4.《春秋》的“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等。

将感情含蓄地写作表达出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寓情于文字,通过历史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5.《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而《左传》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6.《左传》的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

《左传》以《春秋》为本,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和民本思想。

7.《左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手法:(1)《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序,但是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对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左传》中还有插叙与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左传》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作者从旁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叙事往往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2)《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

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

但《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我繁复的事件、线索及其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

明确地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

善于在战争中叙写中表达对战争胜败的原因的交待和分析。

(4)《左传》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作者通过对政治、军事、外教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累积式,而是呈现式。

《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段式的,但是作者却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