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1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系)[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
[关键词]教育;课程;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三类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
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是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
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程 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
第二层面的第三类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
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含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又是一种深化和提高。
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地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策略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境而研制的行动方针和措施以及相应的活动手段、方式和方法。
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定位于大范围行动的一般性的宏观策略,另一个是定位于具体活动进程的特殊性的微观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宏观上指的是为了满足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按照系统论基本原理提出的加强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动方向。
微观上指的是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具体措施。
教学中4个最重要的教学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考虑这4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在制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按照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和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2.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可以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1)直观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的特点,简洁而丰富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迅速感知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有效地应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虚拟情境的创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环境,提供虚拟现实的活动空间,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更体现了一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迪学生运用这种思用夫拓宽学习思路。
(3)思维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特性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和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一、优化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整合意味着成为一个整体,指把原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分割的内容重新融合为一个整体。
这种联系是自然真实的,而非人为的,牵强附会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真正的整合,而且也不利于各部分的发展。
整合的过程既是此事物整合于彼事物的过程,也是彼事物整合于此事物的动态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仅仅把一方视为手段,另一方视为目的,而是充分考虑两者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根据培养人的总目标,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区分开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包括教学方式的整合,如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创设逼真的情境,可以把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现给学生等;也包括内容的整合,如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还包括将信息技术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相似或相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为教育增加一个研究领域,而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只有信息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时候,只有当信息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教育体系的时候,信息技术才有价值。
[1]其实,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
比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这不一定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实现了整合,因为这时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一定实现。
明确目标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当人们不了解自己行为的目标时,是谈不上自觉的实践和行动的。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
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其一是从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丰富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的手段,有利于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变革的根本力量角度出发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与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与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与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为此,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与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1、面向学习者的教学模式面向学习者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它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问题、偏好等因素,以此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播。
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工具,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多方面的交流,让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3、媒体融合的教学模式媒体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将多种多样的传媒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传递。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老师使用多种多样的媒体手段来表达课堂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手段中进行交流、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1、老师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使用多媒体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使用互动平台等。
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老师要注重信息安全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老师必须注重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或者非法使用。
老师应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密码、使用加密工具、定期备份课堂内容、安装安全软件等。
3、学生要具备相应的信息使用能力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使用能力,包括正确使用多媒体工具、正确使用互动平台、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等。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它不但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水平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水平一样重要的,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教师能够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适宜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能够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另外,教师也能够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协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表达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不但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实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实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3月 下旬刊 综述·专著师们中威信高,反响好,能为教育出勤出力,造福於孩子们的内行人才,出任各学校校长之职。
3.建立健全各地区老师均衡调动、分配的可操作性运行机制,保证偏远地区乡镇村校老师的职数,让偏远乡镇村校调不进分不来的格局变为我想去,我愿去的自发式模式,这种思路取决於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英明的决策了。
4.利用文化下乡,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影碟、村村通、媒体等到设备,加大对藏区村镇的普通话宣传力度,在村镇村民中推广普及汉语普通话的使用率和使用范围。
可由乡文化站组织实施这项工作,也可做为年终评定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文化科技知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工程、项目投资,见效快,利润大,容易发。
殊不知教育投资虽然周期长,见效慢,但效益不是人人都能想象得出来。
也许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教育投资的利润将会满地开花结果。
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魏晓宇(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大量的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我国教学课堂中出现了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等,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也不断增大。
本文针对新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整合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关的一些整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21-02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促进我国多媒体课程的发展,才能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1.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我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我国多项教育之中,从而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与策略
刍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新型教学类型。
为此,我们应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74-01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可以有效创设这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营造新型的教学模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对问题的解答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局限于唯一答案,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这无疑是创造了新型的、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与学的模式。
依据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尝试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的流程。
这个教学模式,围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四个过程展开,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而学生的学习则通过“思考质疑——搜集资料——合作讨论——交流结论”来实现,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是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2.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易起反应”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
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
通过清晰美观的图片显示、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现、和谐悦目的色彩搭配、清晰悦耳的音频刺激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1. 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设计教学活动,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堂讨论和研究,以及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作业和测验。
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3. 项目学习与信息技术融合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可以为项目学习提供支持,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项目成果,以及通过在线协作平台进行团队合作。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1. 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互动式学习工具。
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增强学生参与度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通过在线讨论和协作平台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参与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
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挑战1. 教师培训与支持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1
1.形成信息化课程理念这也就是形成信息化课程哲学,这样的哲学包括一般的理念和个性化的理念两个部分,个性化部分具有地方和学校甚至开发者的特征。
信息化课程理念有社会、个人、知识和自然等资源,其中信息文化哲学、学习心理学、信息技术以及生态主义是主要资源。
2.研制信息化课程目标信息化课程目标,是以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社会、个人、知识和自然发展需要为资源并突出信息文化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学习结果及其规格的基本标准。
在我国,至今缺乏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研制。
这需要我们一方面投人力量建构我国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另一方面在尽可能开发已有教育目标理论资源基础上,研制信息化课程目标。
3.选择信息化内容这是指在选择一般文化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信息文化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的精华,重点是突出信息技术与一般文化内容之间关联性的内容。
4.建构信息化课程结构信息化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
在形式层面,信息化课程是以学生学习为本课程,这要求我国信息化课程结构从已有“学科”结构走向“学习领域”的结构。
这也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中“结构”重建的新趋势,就连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将课程设置由过去的“学科”革新为“学习领域”。
在实质层面,需要在各个“学习领域”贯穿信息文化的内容。
5.实现学习经验转化在我国课程中,一直是“内容”观念占据支配地位,缺乏“经验”的观念。
“内容”被异化为与学习者分离的特殊文化,教育过程被异化为从外部将“内容”灌输给儿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建构一种“内容一经验”观念,通过课程组织新方式,实现从“内容”向“经验”的转化。
“学习经验就是学习者与其能作出反应的环境中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7]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内容与学习者的适切性,基于信息技术将内容整合融入学习环境的各种条件之中,这些条件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并能作出反应的。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些原则
2 . 1 进 行 信 息技 术 和课 程 的 整合 应 当运 用 先 进
要大力进 行宣传信 息技术与课 程的整合 ,
广泛开展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广大教师应 当
从思 想上 认识 到信 息技 术与 课程 整合 的重 要
性 ,要认真加强 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同时要 过去 以学生 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 的经验 ,教学 促进 创新 人才 的培 养 ,能够使 教学 结 构 能够认识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的紧迫性 。要建 的教材 、内容为 主的课程 ,转变为一种包括教 得 到优化 ,学生的学习得到改善 是信息 技术 和 立和健全在职教师的进修制度和培训制度 t建 学 活动 、学 习活动 、课程体 系调整 、学生 的反 课 程整合的根本 目。因此 ,在信息 技术与课 程 立 激励机制 ,对于在整合 中做 出显著成果 ,并 馈 和经验在 内的课程观 。 整 合的过程 中,要 以构建主义理论 、先进 的教 且要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要给予适 当的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教师要 自 觉地进行学 习, 努力提升 自身综合素质。 3 . 1 . 2整合所需的硬件力求可行、实用 信息 技术 与课 程进 行整合 所需 的基 础设 施要力求可行 、实用 ,量力而行 。一方面硬件 建设可以采取 电脑公司 、社会 、学校相结合 的 方式进行 ,另一方面 ,学校可 以 自己筹集 资金 进行硬件设备的购买 。除此之 外,加大提高硬 件设备 的 利用率 ,科学 合理地 规划硬 件设 备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3 . 1 整 合 的 外 部 条 件 应 当积 极 进 行 创 造 3 . 1 . 1 整 合 的 先 决 条 件 就 是 强 化 认 识
信息处理 能力 的培养 。教师要 改变传统 的师 生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策略原则和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策略、原则和模式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普遍,借助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教学的转型,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整合;策略;原则;模式一、引言教育是国家根本大计中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对象。
但是,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难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下的新要求。
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以实现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起来,进而推动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今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整合的形式与策略1.整合形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和MOOC等。
这些整合形式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可向学生提供更多样化、更自主化、更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递模式,更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2.整合策略(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环节进行具体实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条条框框,采用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如课外科技实践、信息化教学、学科融合、探究性学习、协同学习等,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促进教育教学变革。
(2)探索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教育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呈现,满足师生对于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实践探索以及测试练习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
(3)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整合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1.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3.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1)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提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2)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4.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5.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6.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
7.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
8.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
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3.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4.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5.基于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6.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7.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依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
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知识点切入策略。
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和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策略。
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和记忆力。
5.情境激励策略。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
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
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策略。
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实践感知策略。
有些学科的实践内容,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一)包长发: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蒋鸣和老师交流的主题是:“信息技术怎样走进课堂?”一、什么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整合(integrate)是一个外来名词,其本意是很清楚的,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或者构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和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
信息技术应用核心是通过改变教和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整合的主体应该是课程、教学和课堂。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教和学方式的改变,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
整合的特点应从学科特点或者是课题魔块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根据信息技术的某一个方面,融入课堂、或融入教和学之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如何来改变课堂?在“二期课改”背景下,改变教和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课堂。
张民生说: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营地,而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书院,而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学行为模式化的车间,而是学与教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
根据“二期课改”改变课堂教和学方式的导向和目标,信息技术在其中能够起到哪些重要作用呢?信息技术如何构建新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核心是构建图像和非语言形式的多媒体支持的学习环境和借助网络的交互环境,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符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构建多媒体学习环境。
交流和合作学习的环境。
构建学习环境以后,老师还做什么呢?核心就是老师要设计和实施数字化的教学活动。
构建新型学习方式的几种做法:以设计和实施数字化教学活动为核心;把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世界问题引入课堂;设计模拟环境,构建“做中学”的第二渠道;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突破课堂的时令限制、拓展和提高课堂交互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 商讨论通讯手段;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 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 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 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 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学习者界面
通讯
学习空间
学习者界面
平台
资源库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 相联系的通道;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 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 工具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 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 的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 践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 馈工具
(4)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 以任务来驱动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创作作品
形成/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评价作品
在线研究性学习模式
(4)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评比
网页1 成员1
网页2
网页3 成员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方法和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有机融合。
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层面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应运而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整合模式和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为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准则?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
1.培养能力和学习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规划,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3.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成信息化课程理念这也就是形成信息化课程哲学,这样的哲学包括一般的理念和个性化的理念两个部分,个性化部分具有地方和学校甚至开发者的特征。
信息化课程理念有社会、个人、知识和自然等资源,其中信息文化哲学、学习心理学、信息技术以及生态主义是主要资源。
2.研制信息化课程目标信息化课程目标,是以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社会、个人、知识和自然发展需要为资源并突出信息文化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学习结果及其规格的基本标准。
在我国,至今缺乏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研制。
这需要我们一方面投人力量建构我国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另一方面在尽可能开发已有教育目标理论资源基础上,研制信息化课程目标。
3.选择信息化内容这是指在选择一般文化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信息文化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的精华,重点是突出信息技术与一般文化内容之间关联性的内容。
4.建构信息化课程结构信息化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
在形式层面,信息化课程是以学生学习为本课程,这要求我国信息化课程结构从已有“学科”结构走向“学习领域”的结构。
这也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中“结构”重建的新趋势,就连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将课程设置由过去的“学科”革新为“学习领域”。
在实质层面,需要在各个“学习领域”贯穿信息文化的内容。
5.实现学习经验转化在我国课程中,一直是“内容”观念占据支配地位,缺乏“经验”的观念。
“内容”被异化为与学习者分离的特殊文化,教育过程被异化为从外部将“内容”灌输给儿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建构一种“内容一经验”观念,通过课程组织新方式,实现从“内容”向“经验”的转化。
“学习经验就是学习者与其能作出反应的环境中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7]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内容与学习者的适切性,基于信息技术将内容整合融入学习环境的各种条件之中,这些条件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并能作出反应的。
这是我们开发隐蔽课程或教学环境、开发多媒体网络课程以及组织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6.创新信息化课程实施活动样式课程实施是全方位的,包括教学、自学、管理以及其他各种活动,按照主体不同实际上分为教师的教授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创新信息化课程实施活动样式,需要分别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的以现代教授策略为核心的教授活动样式、以现代学习策略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样式和以现代教学策略为核心的师生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样式。
国内外已经建构起许多理论性和操作性统一的各种学习活动样式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它们是我们发展和创新活动样式的宝贵资源。
其中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掌握学习、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7.发展信息化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目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渗透着评价方案的全面性活动。
二是开发的材料要从过去的教师教授本位转换为学生学习本位。
学生学习本位的材料也是强调教师的教授的,不过更强调教师的教授怎样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三是开发的材料要从过去的单一化转换为多样化,尤其要在材料风格上实现多样化。
四是更新材料载体,从过去的印刷载体为主转换为多媒体网络载体为主,开发信息化的整合性课程包。
2.课程包的含义课程包是电化教育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
课程包概念的发展,以电子课本,课件、教学包、学习包和积件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
电子课本,并不仅仅是电子化的课本,而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发的、超越时空的多媒体课本,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
一般说来,课件(course ware)就是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画、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
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以及帮助开发、维护和使用这些程序的文档材料、附属的课本和练习册等。
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Authorware,photoshop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其中Powerpoint最为简单实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
所谓“教学包”(instructional package)就是“经专门教学设计,由多种教学媒体组成的新型组合教学材料。
包内一般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投影片等。
有的专为教师使用,有的师生均可使用”。
[8]。
所谓“学习包”(1earning package)就是“专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教学包。
根据学生学习某种学科知识或技能的需要,包内选择配备有关的视听教材、模型、练习用的成套元器件以及印刷材料。
学生们可以按照包内程序的指导,制定进度以安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
[8],在这两种课程材料的概念和设计中,包含了人们有意识地转向在课程规划和设计中使教学活动使用的课程材料和资源整合的努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在保留课件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使开发出的CAI软件具有可修改性,从而实现通过计算机技术使所有可供学习的课程资源得到整合,从而建构起了积件(integralware)的思想和开发出了相应的技术。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9]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
积件思想的核心就在于“积”,即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适宜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CAI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的CAI软件。
通过积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方便而灵活地调用或制作出适应各种情境的有效课件(或微教学单元)。
OLE(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是实现积件的核心技术。
通过OLE技术可以设计出能控制其他多媒体超文本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OLE)服务器,从而实现积件资源库的交互与共享。
[10]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还没有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世界时,国外就已经有了课程包的一些基本观念,提出“课程包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设计的相互关联的教学材料(teachin g material)”。
从使用课程包的时间纬度看,“这些材料既可提供给较长的教学时间,如两周或一年,也可限于一段短暂的时间”;从课程包的内容构成看,“这些材料通常包含了借助各种不同媒体而予以实现的多重活动。
它们至少包含着学生直接使用的材料和帮助教师或像家长这样的其他的教导者的辅助性材料。
”[11]在现代条件下,课程包是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育活动,主要由电子书包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组成。
这一定义的主要内涵有:(1)课程包的基本观念是大课程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2)课程包的本质是课程整合的一种物化形态;(3)课程包的基本内核是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4)课程包的构成包括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助性材料,主体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材料;(5)课程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当代信息化浪潮中,课程包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课程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
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课程包的组成现代课程包主要包括电子书包及其支撑资源和技术体系,后者又分为本地(学校或者社区)课程材料库、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和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
电子书包就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专门使用的电子化书包,主体是承载着各种主要的数字化的课程材料、教学用具及其操作软件体系的微型电脑。
本地课程材料库是将课程材料以信息化形式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局域网服务器上,包括多媒体材料库、学习单元库和题库。
多媒体材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按照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库,它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公式等多种素材资源。
它是课程包支撑资源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包着力建设的部分,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网络化。
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
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
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授、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电脑作为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在增加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使课程资源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
我国教育部现在正大力建设一些学习网站,并准备把网址向全社会公布,这些网站就是典型的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
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选取、组合、加工并使用课程材料库展开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持环境及应用环境,具体体现为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在课程中的自觉运用。
除了诸如投影仪、录像等一些常规的电教手段之外,主要还有基本的软件开发工具、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这里仅仅进行了一般性的初步探讨,还需要进一步地开展全层次和全方位的全面研究,并在实践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操作性的具体探究。
一串串引人注目、撩人心弦的问题与课题已经纷至沓来,召唤人们立足于不同层面和实际情境,探讨和建构运作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殊性质、具体原理和特殊策略,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1. 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3.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1)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提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2)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a.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b.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c.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d.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e.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3)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主导作用a 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b.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c. 情境观察的指导者d. 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主体地位a 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b. 协作活动的参与者c. 学习问题的解决者d. 知识的意义建构者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1.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2.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3.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4.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三)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四)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五)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WebQuest1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 TomMarch)首创2. WebQuest的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