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思辨性阅读:魏征和唐太宗,谁成全了另一半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篇一」有关魏征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6分)魏征,巨鹿人也。
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1.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
(1分)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雅有经国之才(2)太宗幸九成宫(3)朕能擢而用之(4)寻以疾乞辞所职3.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朕方自比于金而况于明哲乎?B寻以疾乞辞所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C竭其力用其皆出于此乎?D不许我为非未为衰老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的方法来刻画魏征、的性格特点。
(3分)参考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1分)2.一向;(2)皇帝到某地;(3)提拔;(4)不久(4分)3.B(2分)4.(1)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而)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投合,难道有类似于我和你这样的吗?(句式,于,得,宁;3分)(2)你难道没有看到矿石中的金子,哪里值得珍重呢?优秀的工匠(把它)冶炼出来造成工具,便被人视为宝贝了。
关于唐太宗与魏征倾听意见的事例
关于唐太宗与魏征倾听意见的事例1.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1.1 唐太宗的开放心态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帝王。
他当时可是一个极具眼光的君主,他懂得用人之道,也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古人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世民正是从点滴的积累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皇帝。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上位就高高在上。
他的开明与谦虚,为后来的统治铺平了道路。
试想一下,他既要处理朝政,又要防范外敌,结果他总能抽出时间,坐下来认真倾听魏征等人的意见,这可真是很难得的品质啊!1.2 魏征的直言不讳说到魏征,这位大臣那真是个直言不讳的好榜样。
人家魏征可是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他的直言不仅不让皇帝感到厌烦,反而成了唐太宗最宝贵的意见来源。
古人说“忠言逆耳”,魏征就是那种把忠言直接送到耳边的角色。
像魏征这样的直言不讳,实在是难得的宝贵。
他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的镜子,什么问题都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
2. 实际案例分析2.1 “骂皇帝”事件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改革,想要让魏征从新地方担任重要职务,但魏征却一再推辞。
他不怕得罪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项的缺陷。
那时候,魏征把唐太宗当成朋友一样来交流,虽然有时候批评得很尖锐,但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他明白,这是魏征对他的忠诚表现。
正所谓“听者有心”,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对自己有帮助的。
于是,他逐渐改变了,最终取得了成功。
2.2 与魏征的对话还有一则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反映了李世民对魏征的尊重。
那天,唐太宗和魏征讨论国家大事,唐太宗听到魏征的建议后,点头称赞,并说:“你的建议真是有见地啊!我马上就去落实。
”这表明了他对魏征的意见非常重视。
即使在面对严厉的批评时,他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并采取实际行动。
这种举动让人感到唐太宗的伟大,也让人觉得魏征的直言不讳更加珍贵了。
3. 吸取的教训3.1 领导者的虚心从唐太宗与魏征的互动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9《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1)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使……稳固。
(3)浚:疏通水道。
(4)德义:德行和道义。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8)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
《周亚夫军细柳》《魏征与唐太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自《周亚夫军细柳》)(乙)魏征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敛威。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
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魏征与唐太宗》)3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军.霸上②上自劳.军③已而..之细柳军④军士吏被.甲⑤善回.人主意⑥上尝.得佳鹞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35.(甲)文中的周亚夫和(乙)文中的魏征都深得皇帝器重。
结合两文的内容看,周亚夫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魏征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B.(甲)文文帝在慰问过程中,在棘门军那里,可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那里却“不得驱驰”,两相对比,突出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其统帅顿生敬意。
C.(甲)文的周亚夫和(乙)文的魏征都能言善辩,深得皇帝器重。
D.(甲)(乙)两文中的皇帝都是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人。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作文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
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与唐太宗魏征是唐朝早期的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一位非常聪明、有才华的人,因此在唐太宗时代成为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有着许多深厚的情感联系,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魏征生于隋朝,他年轻时曾经与唐太宗早年相识,并为唐太宗效力。
唐太宗即位后,魏征被招募为了宰相,并担任中书令和集贤院总裁一职。
他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被赞誉为唐朝时代的钦点重臣,而且还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和礼遇。
魏征与唐太宗的友谊是在他成为宰相后达到顶峰的。
魏征非常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在政治建议方面给予了他许多指导和帮助。
唐太宗在政治方面非常重视魏征的意见,并且多次亲自听取他的建议。
魏征则在皇帝面前表现得非常虔诚和忠诚,始终如一地支持和推崇唐太宗的众多改革和政策。
魏征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逸闻,这些故事既有他的智慧和机智,又有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
例如,有一次唐太宗问他:“忠臣是谁?”魏征回答:“忠臣就是不能把事情瞒着陛下,就像孙子告诉祖父一样。
”唐太宗就像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分类方式,非常赞赏魏征的回答。
魏征还曾经敢于挑战唐太宗的主张。
在一次误判案件之后,唐太宗要求确定刑罚的方法。
魏征坚决反对用“杀一儆百”的方法来治理官员们的不当行为。
他认为,杀头不能解决问题,改革应该建立在更加平等、最终目的是建立国家安全、富强的基础上进行。
唐太宗很欣赏魏征的理由,最终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取消了杀头这种严厉的惩罚。
总之,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牢固。
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无疑给唐朝政治带来了稳定、繁荣的局面。
魏征的英明和忠诚为唐太宗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也为后代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以人为鉴》阅读附答案
《以人为鉴》阅读附答案以人为鉴郑公魏征①卒。
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
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
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④指:指名。
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
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公侯死称薨。
⑥鉴:镜子。
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
⑧兴替:兴衰。
替,衰落。
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3.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郑公魏征卒③并为书石②士卒多为用④得鱼腹中书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4.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
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死(2)写(3)使……正(4)丢失2.“略”3.C4.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阅读题《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阅读题《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魏征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有一天,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帝王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学识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八斗,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却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唐太宗满腔的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表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1.下列古代帝王中,被称为暴君的是( )。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作者介绍】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一说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
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掌管书檄。
李密败后降唐。
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
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xǐ)马,成为李建成心腹。
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
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最后官至太子太师。
卒谥“文贞”。
他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前后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贞观(guàn)之治”作出了贡献。
死时,太宗大悲,亲自为他制碑文,并亲自手书。
还曾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徽殁,朕亡一镜矣!”魏徵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及《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还主编有《群书治要》。
【解题】《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题目和个别字句从旧选本。
本文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作者任门下侍中(宰相之一)时,是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唐初鉴于隋炀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一面适当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一面减轻赋役,与人民休养生息。
到贞观年间,达到了所谓太平盛世,逐渐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数高峰之一。
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
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
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连续向太宗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
太宗阅后,非常感激他,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作者介绍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文本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及答案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9-11题。
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9、解释加点的词(6分)(1).会杀此田舍汉()(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4).妾闻主圣臣忠()(5).皇后何为若是()(6.)岂过魏徵()10、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翻译(8分)(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参考答案:9、(6分)(1).定要(2).触犯(3).穿戴(4).听说(5)这样(6.)难道10、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翻译】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
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
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唐太宗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征!
唐太宗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征!魏徵是唐朝名臣,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四,以敢于进谏著称,他和唐太宗之间深厚的君臣之谊,流传千古。
但是,仔细阅读史书,会发现,其实唐太宗和魏徵的关系并不像后人说的那么美好。
唐太宗采纳了很多魏徵的建议,这不假。
但是,唐太宗根本不信任魏徵。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初即位,魏徵被任命为尚书左臣。
为了安抚李建成、李元吉旧党,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
唐太宗之所以派魏徵去,是因为魏徵原来是李建成的人,熟悉太子旧党。
另外可能还想借此机会考验魏徵的忠诚度。
在去的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原太子李建成旧党李志安、原齐王李元吉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
魏徵在没有征求唐太宗意见的情况下将二人释放,并仍旧任命官职。
他对唐太宗的解释是:这样做是让河北的太子旧属相信当今皇帝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虽然李世民认同了魏徵的做法,他的安抚工作做得也还到位,所以并没有深究。
但这事情本身是很敏感的。
弄不好就会变成拉拢人心、搞条团伙、结党营私。
李世民刚刚即位,魏徵就这样做,他能不防吗?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人密告魏徵私自提拔亲戚作官。
对此密告唐太宗作何反应呢?唐太宗一刻也不耽搁,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温彦博查了半天,结果毫无证据。
虽然如此,但唐太宗仍旧不放心,专门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这相当于是一次警告。
魏徵的回答也很巧妙,他当即面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这件事情很微妙。
同样的事情,唐太宗对其他功臣是什么态度?对杜如晦,有人上奏太宗,认为杜如晦兼职太多,不利于政事。
唐太宗立即将上奏的人发配充军。
对长孙无忌,有人密告长孙无忌拉帮结派。
唐太宗立即亲自澄清,并警告大臣,不要破坏君臣团结。
这两个人和魏徵一样都是凌烟阁功臣。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魏徵根本不信任。
唐太宗曾对人这样评价魏徵:“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魏征谏唐太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魏征谏唐太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征,钜鹿人也。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魏征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道,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材料二: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
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弊,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高中文言文阅读】《魏征》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魏征》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3-15 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贞观三,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注】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②【擢】提拔,提升。
③【雅】一向,向来。
④【劳】抚慰。
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
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2分)(1)太宗既诛隐太子既____________(2)数.引之卧内数___________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15.结合选文,举例说明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3[答案](1)已经(2)屡次、多次[考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解析]《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之意。
数见不鲜,数,多次。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巨鹿人也》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巨鹿人也》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魏征,巨鹿人也。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假设,从容对曰:“皇太子假设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假设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假设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假设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乙〕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慧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子洗〔*ian〕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魏征是一代良相,很正直,正直得皇帝都觉得这老头很凶。
李世民喜欢看一些隋炀帝的事情,他问魏征,为什么隋炀帝文化水平也不错,怎么干出那么多荒唐事,魏征告诉他,隋炀帝虽然知道很多道理,却不奉行,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闭塞言路才会导致那些荒唐行为。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很好,所以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他一直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去处理国家事务。
魏征对于太宗的态度,就像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他从不留情面,有一次和太宗在朝堂争执,面红耳赤,魏征却毫不让步,太宗下朝之后就对皇后说,迟早有一天杀了这老家伙,皇后却劝说太宗,君主英明,大臣才会直言进谏,太宗一下就明白了。
从太宗第一次正式接触魏征,太宗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魏征是因为被告发帮助太子,并劝说太子杀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感情,当大家都以为魏征要玩完的时候,魏征却说如果太子听他的话杀了李世民,事情便不一样了,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觉得魏征很正直,于是就留作己用。
可以说,唐太宗的人生不能缺了魏征,如果缺了他,太宗也许并没有那时的政治成就,魏征的一生也少不了太宗,正是太宗给了魏征展示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
他们是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名臣。
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所以魏征的故事震撼古今。
魏征只要是自己觉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说,从不在背后去讨论,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点。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问话,说每次魏征给他提意见的时候,只要哪次没有接受,魏征便是不答应不罢休,非要李世民去答应他,问长孙无忌这是什么原因。
当时魏征也在一边,然而还没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就开始说如果皇帝做事不对,我肯定要说真话,如果皇帝不愿意听我的话,岂不是违背了我当初要说真话的誓言了吗?当时唐太宗说可以私下说,这个时候魏征又跳出来说如果私下说,那就是私下一套,就是欺骗人了,欺骗人的事情我不做,这是小人行为。
历史趣谈: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
导语: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
宣武门事变后,李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
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
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
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
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
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
“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
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
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
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
李世民砸魏征墓碑
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与魏征关系的“真面目”
唐太宗与魏征关系的“真面目”作者:马建梅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9年第04期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李世民是具有雄才大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典范,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一人。
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君臣关系中可以称得上是极为少见的。
然而揭开历史的假象,我们就会发现魏征并非忠臣,而李世民也并非明君,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关系。
下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来看二者的关系。
说魏征并非忠臣是因为。
魏征在隋末唐初的动乱中,立场并非始终如一。
魏征出道时跟从瓦岗军首领李密,而后李密败亡,魏征随众降李渊。
赴河北招降李密的余部,又为窦建德所俘。
及窦建德被李世民所败后,又归为太子李建成幕僚。
“玄武门之变”后才为李世民所用。
如此几经反复,在非常重视名节的时代必定会被斥为“叛臣贼子”的。
而就魏征个人的政治企图而言也明确表示了不做忠臣的想法。
他说过“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明确表达了做良臣不做忠臣的想法。
他的这种想法是颇有创见的,也是颇为狡猾的,因为对于一个虚伪而又高明的君主而言,这不啻为一个切中要害的圈套。
在常人眼中的李世民,实际上是一个被史书过度包装过的圣主明君,然而不经意间,我们还是能从他身上看出封建君主所具有的残忍、好大喜功、奢侈浮华等等通病。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李渊让位,使李渊只得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这位年轻的秦王登上了唐朝的皇帝宝座。
但他对东宫集团成员采取了怀柔策略,重用了少孤贫、当过道士、曾为东宫谋士的魏征。
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征,是因为隋末农民战争是他所亲身经历的,王朝的兴衰给了他太多的触动,处在他这个位置,就不得不时刻警醒自己。
他对这个曾经的政敌如此看重,是因为他的王朝太需要这种人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思辨性阅读】
魏征和唐太宗:谁成全了另一半
王开东
魏征作为历史上的一代良臣,甚至被宋代的包拯视为偶像,可见他的清廉刚直。
但穿过历史的风尘,究竟是魏征成全了唐太宗,还是唐太宗成全了魏征,还实在是一个问题。
魏征自幼丧父失母,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
在侍奉太宗之前,魏征还曾侍奉过三个主子。
公元618年,魏征投奔瓦岗军首领李密。
李密失败后,魏征又入关降唐。
不久,魏征被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俘获,于是又归顺了窦建德。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回到长安,侍奉太子李建成。
曾多次劝说建成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未果。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任其为谏官。
于是魏征倒入唐太宗的怀抱。
从此欣逢明主,江河直下,竭诚辅佐,终于成为一代良臣。
魏征共侍奉过四个主子,特别是这四个主子又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如此立场不稳,反戈相向,这难道不是一个严重的污点?但魏征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尤其是此前的魏征似乎并没有显露出诤臣良骨的气态来。
那么,何以在唐太宗面前,魏征就改头换面,敢谏善谏,终于成为历代第一谏臣呢?
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辩论,可作注解。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后来查无实据,又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
魏征进一步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
太宗听后很吃惊,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区别很大。
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
”
唐太宗听后,十分激赏。
试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被剖心的比干,风波亭上的岳飞至今都被人们传诵,而昏庸的商纣王和赵构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忠臣事实上是通过劝谏对比出国君的昏庸,陷国君于不义而留名青史。
魏征目光深邃,穿透古今,对古今忠臣出力不讨好的下场看得格外透彻,因此极力去做一个良臣,努力开创一种君臣双赢的局面。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魏征此前的做派。
如果做不了良臣,那就决不去做什么鸟忠臣!
《万历十五年》中记载了万历皇帝对一些忠臣的看法:“一些诤谏者并非是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的‘讪君卖直’。
这些人把正直当成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
”
黄仁宇先生这样评价:“有些文官熟读诗书,深知百世流芳之说,他们可以找到一个题目,宁可在御前犯不敬之罪,今日受刑,明日名扬史册。
”当然伴随着他们的名扬史册,还必须有一个皇帝做一个冤大头。
魏征的确是一个良臣,但这良臣也是有私心的,其私心就在于流芳千古。
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给太宗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
摆明了是用太宗的昏庸来衬托自己英明神武。
魏征死后,这件事竟然被太宗知晓。
太宗气得大骂:娘希匹,幸亏你死得早。
然后风风火火地取消了和魏征的儿女婚姻,并且挥舞大石锤,把魏征的墓碑砸了个稀巴烂。
与魏征可以互相参读的人是唐朝的裴矩。
裴矩是隋朝重要的顾问大臣之一。
因为炀帝昏庸,聪明绝顶的裴矩成不了良臣,又不敢做拼死抗命的忠臣,干脆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佞臣。
试看裴矩的丑恶表现。
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就出坏点子,向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感情隋朝的时候,裴矩就会弄慰安妇了,这实在是一大创举。
炀帝大喜,当然下令照办。
裴矩最大的失误还在于,他顺从炀帝的野心,冒险推动对高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并在事实上造成了隋帝国的崩溃。
司马光《资治通鉴》称:“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
”
后来炀帝被诛杀,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为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俘获。
窦建德兵败被杀后,裴矩又率余部降唐,摇身一变,成为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此段经历与魏征何其相像也!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富有雅量,善纳人言。
于是,见风使舵的裴矩,突然间刚正无私,秉公直处,抗辞激烈,犯颜直谏,终于成为一代诤臣。
唐太宗就曾这样夸奖他:“大臣皆如裴矩者,国何忧而不治?”
同是一个人,前后反差何其大也?
司马光说:“国君圣明则臣子正直。
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人,但到了唐代却变成了忠臣,并不是他的品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这说明国君就像是个标竿,臣子就是它的影子,标竿怎么动影子就会怎样跟随。
”
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于是,又想起宁武子。
孔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世道浑浊,魏征干脆就在里面洗自己臭脚丫子;当世道清明,魏征就洗干净士大夫的冠缨,做一个出彩中国人。
所以我们与其说,是魏征成全了唐太宗,成全了贞观之治,倒不如说是唐太宗成全了魏征,成就了一代良臣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