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能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从感官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朗读诗歌的技巧,即:读准字音、抓好节奏、融入情感。
2、学会从感官、修辞等来角度分析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感受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品味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秋提及秋天,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的场景。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但是在饱尝丰收喜悦之后不得不面对着生命凋零与衰败的事实。
因而,秋天给予人复杂的情感。
秋天给与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
同学们不仅能以敏锐的观察描绘秋之风采、还能细心感受秋之韵味。
现代诗人何其芳曾以优美的文笔描绘绚丽多彩的秋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魂。
二、资料助读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人. 他的诗集主要有:《汉园集》《预言》《夜歌》。
在诗歌方面,他的创作既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其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三、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诵秋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明生字生词的读音。
2、学生听读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对照ppt划分看是否正确,并请三位同学分节朗读。
3、全班齐读,边读边思考,诗文勾勒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说说。
(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瓜果,体现农家秋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感情。
2、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杜甫《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山行》中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
(板书文题、作者)二、预习交流1、交流字词2、交流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3、检查背诵。
三、精讲点拨(一)朗读诗歌,感知情感美。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1)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由远及近。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教学过程:一、复习:1、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畅谈)2、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二、导入: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2、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
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板书:秋天何其芳三、探究:(一)、拟定目标——初读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
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师生交流拟定:说读赏写议(二)、感知诗意——读秋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2、(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节的内容(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4、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三)、赏秋——品味词句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解词。
②师生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朗诵)我漫步在林中,脚下是薄薄的一层落叶。
树枝上,飘扬着赤红的、淡黄的、青绿的和深褐的叶片,不疏不密,恰到好处。
到处是成熟的气味和淡泊的风采。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刚才朗诵的句子,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生答:秋天)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诗歌《秋天》,看看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展示课题)二、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
大学期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自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三、整体感悟1、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注意节奏)2、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生读)3、正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展示:)丁丁..zhēngzhēng 撒.网sā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4、抽生解释词语:(展示:)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秋天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
品味优美诗文要求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体会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得4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诗歌,能总结出品读诗歌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诗歌,反复朗读,概括诗歌主要内容,能体会诗歌某某,娴静的意境美。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圈点勾画出经典的句子做批注。
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评论家。
生于某某某某。
原名何永芳。
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另有多种诗学论著。
新月派诗人。
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史称“汉园三诗人”。
红色字的读音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3.解释下列词语。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2、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用“秋天是”来表达)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两首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二、走进作者三、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组织各组同学同时上台板书课文中的多音字与形似字,除此以外,多音字还要写出另外读音的拼音及组词,形似字还要写出另外字词的组词。
各组写一个,老师评价并补充,全班齐读板书的词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2、分组回答前三个问题,抢答最后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基调:对乡村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五、合作探究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3、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想像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这幅图画,并给这幅图取个名。
4、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5、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六、精读品析1、结合课后练习二第一句的加点词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2、指导学生探究课后练习二第二、三句的加点词以及诗歌末句的“梦寐”一词。
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廖.阔()枯涸.()梦寐.()船桨.()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⑵⑶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某某、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前准备:《课课精练》53页“一预习与自学”,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一)预备铃打响,全班进行课文的认知朗读。
(二)提问学生,导入新课导语: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用“秋天是”来表达)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两首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三)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组织各组同学同时上台板书课文中的多音字与形似字,除此以外,多音字还要写出另外读音的拼音及组词,形似字还要写出另外字词的组词。
各组写一个,老师评价并补充,全班齐读板书的词语。
(四)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感情基调。
1、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2、分组回答前三个问题,抢答最后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基调:对乡村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五)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1、指导学生探究第一节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2、分别组织第一、二组同学展示:朗诵诗歌第二节、第三节,明确诗歌的节奏、重音,分析本节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提示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时以把握情感、体会意境、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仿写歌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他人合集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我们学习这首诗,一定会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横线标出关键句。
在此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丁丁:伐木声。
(2)幽谷:幽深的山谷。
(3)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4)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5)归泊:船靠岸回家。
(6)寥阔:高远空旷。
(7)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8)清洌:水清。
(9)梦寐:睡梦。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
请给这三幅画各起一个标题。
讨论并归纳:(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中心的?3.作者表达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语言。
课堂探究:1.第1节哪些词语写出了“丰收”?讨论并归纳:“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写出农家的丰收之景,农民的丰收之乐。
2.第1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拟人写出丰收的景象,“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把秋天人格化,写出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喜悦、松弛、闲静的氛围。
3.第1节从哪些感官来描写农家丰收的景象?讨论并归纳:(1)听觉:伐木声(2)嗅觉:稻香(3)视觉:肥硕的瓜果4.第2节哪些词语表现秋晨?讨论并归纳:“冷雾”、“乌桕叶”(落叶)、“白霜”。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中“游戏”一词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
秋晨渔船满载而归,此时渔民的心情欢欣、轻松而悠闲,用“游戏”写出渔民此时的心境。
6.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讨论并归纳:秋季天高气爽,田园收获后显得更加空旷,在人秋的蟋蚌叫声中,草野显得“寥阔”。
7.“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8.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讨论并归纳:是牧羊女.牧羊女在想念着放牛郎。
那牛背上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牧羊女的情怀?9.“秋天梦寐参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
秋景在牧羊女眼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此刻,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和渴盼,而“梦寐”恰如其分地写出牧羊女如痴如醉的微妙感觉。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对本诗有怎样的新见解?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注意借鉴何其芳在《秋天》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这是一首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只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通过对不同场景、画面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嚣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令人砰然心动!布置作业:预习《古代诗歌四首》,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语文教学资料1.何其芳传略(节选)卓如何其芳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他自幼爱好文学,勤奋学习,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为争取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品德,深为人们景仰和赞扬。
他的一生是作家、战士、学者的一生。
一、挣脱封建教育的羁绊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出生在四川省万县割草坝的一个封建家庭。
祖父何铁生,博学多能,在乡间以精于堪舆和医治眼疾著名,免费给乡亲开方治病,但政治上保守。
尽管清朝已被推翻多年,他仍坚信还有皇帝要出世,科举制度还要恢复。
父亲何伯嵇,和祖父一样保守,因而何其芳刚六岁,便被送进私塾,读经书,念古文,学作试帖诗,接受传统的封建伦理教育。
读了两年多,因军阀割据,土匪横行,一九二〇年,八岁的何其芳与弟弟随母亲从万县到湖北宜昌避难。
在湖北过了两年多流离的生活,一九二三年回到万县城里,住在祖父与别人合办的棕厂里。
热闹的县城,在他看来显得十分阴暗,十分荒凉。
不久回到乡下,接着又继续进私塾,旧式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的束缚,使十岁的何其芳开始感到心灵上的压抑和营养不足。
于是他利用假期自己埋头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深深地吸引着他,常常从清晨读到深夜,废寝忘食。
十二岁开始读《昭明文选》、《赋学正鹄》。
十四岁那年暑假,他读完《唐宋诗醇》,李白、杜甫的诗打动了他,“真正从心里爱好它们,从它们那里感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的愉快”(《关于读诗和写诗·写诗的经过》)从此,开始爱好诗歌。
一九二六年春,在一位长辈亲戚的支持援助下,何其芳挣脱了封建私塾教育的囚笼,带着一种模糊的希望,生怯的欢欣,进入了万县第一高小,改名何其芳,开始了新式学校的生活。
同年秋,考取万县中学。
……在万县中学,何其芳开始接受白话文,阅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他酷爱读书,因而文思敏捷,词汇丰富。
有了次万县全体中学生统考,县教育局出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作文题目,他尽情阐发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民主思想,文笔流畅,结构精巧,深得多位阅卷老师的赞赏,被评为全县考生第一名,并登在县里的《民众教育月刊》上(见尹在勤:《何其芳评传》第9—10页)。
……二、最初的文学活动在中学学习期间,何其芳对文学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文学才能。
他喜欢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以及她的小诗《繁星》《春水》。
在新文学的影响下,他开始写新诗。
……一九三〇年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到上海招生,何其芳报考了这两个学校,均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他想学外语。
“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世界文学的宝库”,于是上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结识了高班同学曹葆华。
他在外语系只上了两三个月的学,因为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被斥退了。
离开清华后,……后来,在曹葆华的帮助下,到北大交涉,由于他考试成绩优秀,北大承认他在上海已被录取。
当时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的思想的历史”(《关于读诗和写诗·写诗的经过》)。
“作为了解欧洲文化的基础,必须明瞭西方哲学思想的来源和演变”(见《我和散文》,《还乡日记》代序第2页),所以他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一九三一年的秋天。
”可是,在学哲学的过程中,何其芳对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完全没有兴趣。
“教授讲着胜论,数论,我却望着教室窗子外的阳光,情不自禁地想象着热带的树林花草,奇异的蝴蝶和巨大的象”(《还乡日记·我和散文》)。
于是,一下课,他就完全沉浸在文学书籍里。
晚上他常常一个人到北京图书馆阅览室去读书,他读了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福楼拜、莫泊桑等人的小说,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霍卜特曼等人的戏剧,差不多把北京当时所有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读完了。
还用英语直接读雪莱和济慈等人的短诗。
还读了《全唐诗》、《宋六十家词》、《元曲选》等古典文学作品,文学修养大为提高。
何其芳步入文学创作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他的成名诗作《预言》,就是刚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时写的。
那时,他经常有写诗的冲动,有时一天之中,清晨写,晚上也写,甚至做梦时也写诗。
……一九三三年,何其芳对抒情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每篇散文应该是一个纯粹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还乡日记·我和散文》)。
他竭力想为抒情散文寻找出一个新的方向,“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新的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
正如以前我写诗时一样入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
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费两三天的苦心经营,几乎其中每个字都经过我的精神的手指的抚摩。
”(见《我和散文》,《还乡日记》代序第10页)这一时期,他写的散文有《墓》,《雨前》、《黄昏》、《独语》、《岩》、《伐木》、《货郎》、《楼》、《静静的日午》等,后收入散文集《画梦录》,一九三六年七月出版,当时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有的评论文章称它是“别自开放的奇花异朵”,说何其芳是“文章能手”,“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人们惊叹他的艺术禀赋,说“他把若干情境揉在一起,仿佛万盏明灯,交相映辉;又象河曲,群流汇注,荡漾回环”(刘西渭:《读〈画梦录〉》,《文学季刊》1936年9月1日第1卷第4期);他的散文具有他的诗的风格,可以说篇篇都富有诗意。
他构思精巧,想象美妙,文字秀丽,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