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省市制造业集聚变动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6DX 9 0 ) 0 J M70 5 、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6z 03 ) 0JD o1 。
[ 作者简介 】毛艳 华 ,中山大学 港澳珠 江三角洲研究 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的教学 与研究 ;易中 俊 ,中 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主要 研究 方向为区域经济 。
形成 集 聚 ,再到 向周 边转 移分 散 的过程 ,就 形成 了著 名 的 “ u曲线 ” ( eal ,19 ) 。 倒 V nbe 9 6 J s
在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实证研究 中,H no (98 asn 19 )发现北美 自由贸易协定吸引企 业逐渐向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集聚 ,对墨西哥 国内制造业 的分布产生 了影响 。R b ̄s(0 1 oe i 20 )分析 了欧洲一体化对意大利制造业集聚 的影响 ,认为在 17 — 9 1 9 1 19 年意大利产业 活动整体上 向边缘地区
文献评述与研究意义
产业地理集聚是产业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 ( 世界银行 , 0 9 J 20 ) 。在集聚经济的经典文献 中,古 典区位学家韦伯 ( br 的 “ Wee) 集聚因素”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 ( a hl 的外部经济 J M r a) s1 理论 以及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得 主克 鲁格曼 ( rg n 的新经 济地 理 和新 贸易 理论 _等 都对 产业 集 聚 Kuma ) 4
《 产经评论} 02年 1 21 月第 1 期

产 业组 织 ・
制造业集聚趋 势的实证分析
以广 东省 为例
毛 艳华 易 中俊
[ 要]在 经济全 球化和 区域一体化背景 下,广东经 济 的持 续竞 争力在 很大程 度上 来源 于产业 集聚 的 摘 规模经济优势 ,尤其是珠 三角地 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 为该地 区吸引外商投 资和 国内配套 产业跟进 的重 要 动因。本 文在分析广 东 区域 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 业结构调整特 征的基础 上,应用 区位 熵指数 、空 间基尼 系数和集 中率指 数等分析工具 ,详细研究 了广东制造 业的比较优势 与集聚规模 、地 理集 聚程度 与变化动 态 以及空 间分布水平 与转移趋势 ,对不 同类型行业 的集 聚程度和变化趋 势进行 了深入分析 ,相 关结论 对于 当 前制定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 和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 的政策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 [ 关键词 】产 业集 聚; 区域 熵;空间基尼 系数 ;集 中率 ;产业转移 [ 中图分类号 ]F 6 . [ 02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64—89 (0 2 100 1 2 8 2 1 )0 -0 5— 7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制造业集聚的企业规模异质性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制造企业规模差异的存在,即在制造业集群内不同规模的企业共存。

这种差异可以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经济效应来解释。

大规模企业通常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份额和更大的利润。

而小规模企业则常常以灵活性和创新为优势,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生产的多样性。

其次是制造业集聚中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规模企业通常拥有更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能够对小规模企业形成牵引作用。

大规模企业通过与小规模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和效益。

而小规模企业则能够通过与大规模企业的合作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集聚地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该地区的企业进行调研和数据收集,可以获取企业的规模、产能、市场份额等信息。

然后可以建立企业规模异质性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制造业规模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和集群效应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制造业集聚中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

通过分析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供应链关系和竞争关系等,可以揭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集聚的企业规模异质性不仅仅受到内部因素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制造业集聚中存在的企业规模异质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企业规模异质性的分析与实证,可以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内迁的动因与阻力

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内迁的动因与阻力
宋 雪 平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 学 院 ,江 苏 南京 2 0 9 10 6)
摘 要: 0 8年 以来 , 国 东南沿海制 造业 企业 受金 融危机 的影响 开始纷纷 选择 内迁 。本文 总 20 我 结 了企 业 内迁的背景 和现状 ,对企业 内迁 的动 因进 行 了研 究 ,发现 劳动力及 土地成 本 的上 升是 企
了东南 沿海 制造业企 业 内迁 的现 状 ,通过 分析东 南沿 海制造业 企业 内迁 的动 因和 阻力 ,为进 一步研 究如何 更 快 、更 有效地 实施 制造业 的梯度 转业企 业 内迁 的 背 景 与现 状
受世界 金融危 机 的影响 ,东 南沿海 制造业 企业 面 临前 所未 有 的挑 战 ,在成 本 等多方 面 的考 虑下 ,纷 纷
认为路径依赖、 创新与竞争 、 地方化知识等企业外部因素决定 了企业迁移 ( r t, 05 ; at ( 97 Mao i 20 ) H y r 19 ) it e 从决 策类型 、决策 能力 、 目标 、区位 决策 等企业 理论 角度 ,剖析 了产业 区位理论 的三 个学 派 。担本 文总结
利润 逐渐 下 降 ,于是有 的企 业 停业 ,有 的企 业 转移 到发 展水 平较 低 的经济 地 区 。2 0 年 春节 过后 ,很 多企 08
四小结对于制造业集中地的东南部沿海来说企业的生存环境在下降政策倾斜不存在了从制造业出口的低速增长到环保要求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费用的上升和能源约束所带来的利润率下降说明综合成本逐渐超过了整体的经济效应而且其差距在拉大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因此面临着深化改造与转移的选择
第 2 第 3期 3卷 21 0 0年 6月
收稿 日期 :2 1 —0 —1 00 3 9 作者简介 :宋雪平 ( 9 3 ) ,江苏汀阴人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博 士生 。 16 一 ,男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北京 天津
河 北
山 西
58 . 6 38 .3
53 . 4
22 . 2
61 . 8 51 . 2
61 . 6
28 . 9
Hale Waihona Puke 58 .4 46 .564 . 4
33 . 6
43 . 4 4 l . 2
71 . 8
3 . 7
43 -8 48 .
81 .2
32 . 5
7. 1 9
1. % 44 0
3 .0 3 % 3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5. 2 9 5. 1 4 6
734 6. 5 5. 82 5
6. 68 3 5 .l 9 6
6. 87 3 5. 52 4
6. 76 7 5. 66 8
6. 75 4 5. 63 9
集聚往往 会导致制造业进一步趋 向集 中。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
域组 织形 式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重要 推进作用 , 并逐步成 为地 区经济发展 的主要模式 。 而产业转移则
表 1
行业及代码 食品加工业 食 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 草 加 工 业
19 94 4. 38 0 4. 92 0 4. 70 2
64 4. 6 7. 21 5 4. 64 2
5. 05 2
98 4. 7 96 4. 4
4. 23 3 7. 25 5 5 .1 01
4. 82 2
4. 92 7 5. 6 4
4 .l 28 7. 2o 6 5. 06
4. 98 2
4. 99 5. 69 4
4. 85 6
2 o o6 5. 58 5 5. 1 5 5. 0 9

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 日 益发展的今天 ,产业集聚己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 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 聚现象 已经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 ,特别是新经济地理学 的新进展深刻地揭示了产业集聚的动 因、机制和经济后果。 _ 1 I 4 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有助于降低厂商的创新和生产成本 ,提高
聚 ,低专业化、低 集聚” 四种 不同类型,其 中实现 了海洋产业 高专业化 、高集聚的地 区数量 最少 ,海
洋产业集聚的增长极功能 尚未显现。 因此 ,应努 力推进 海洋产业集聚 ,发挥产业 集聚的外部 经济和规
模经济效应 ,培育新增长极。
[ 关键词 ]海 洋产业 ;产业集聚 ;实证分析 [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9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3— 7 4 6 2( 2 0 1 3 )o 4— 0 0 9 8 —0 6
n ,n
2 、海洋产业的区位商 ( ) ,具体计算公式为 : =

‘ q l /q c
。其中,q ; i 表示地区 j 产业 i 的总产
出 ,g 表示 地 区 j的全部行 业 总产 出 ;q i 表 示 行业 i 的全 国总 产 出 ,g c 表 示 全 国所 有行 业 的总 产


我 国海洋 产业 集聚 的实证 分析
赵 祥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副主任、教授 ,管理学博士)
[ 摘要] 本文在 实证分析 的基础 上发现 ,我 国海洋产业 的空间集聚水平 不高 ,并在 动 态上 呈 下降
趋势。我 国沿海地 区海洋产 业发展存在 着 “ 高专业化 、高集聚 ,高专业化、低 集聚,低 专业化 、高集
基尼系数 的取值在 0— 1 之 间,取值越大表示行业的空间分 布越不均衡 ,产业的空间集 聚水平越 高 ,反之则表示行业的空间分布越均衡 ,产业的空 间集 聚水平越低 。此外 ,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指 标在特定时期 的取值变化来分析某个行业空间结 构的动态变化 :如果 它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增大 , 该行业处于集聚过程中,指标增加的幅度越大 ,产业集 聚的倾 向越强 ;反之 ,如果它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减小 ,该行业处于空间分散化过程中,减小的幅度越大,产业分散化的倾 向越强。

沿海制造业转移背景及发展现状研究

沿海制造业转移背景及发展现状研究

沿海制造业转移背景及发展现状研究摘要:产业转移是建设和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也是调整生产力布局及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中西部地区在新时代全国战略性规划中被确定为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其在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对外开放、支撑经济发展等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全方位开放发展、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热点。

关键词:产业;转移;制造业一、制造业转移背景1. 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现代工业发展近百年时间内,由于制造业规模不断增大,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全球制造业发展逐渐连通,形成产业链分工不同的全球化模式。

随着工业霸主国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全球制造业经历了四次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全球已完成三次产业转移,当前正处于第四次产业转移中。

2. 国内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参与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以及当下的第四次产业转移,由最初单一的产业承接者向产业承接者和产业转出者转变。

从国内产业转移过程来看,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60年),产业呈现向沿海城市聚集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重点城市;第二阶段(1964-1980年),中央启动“大三线”建设工程,产业逐渐向西部转移;第三阶段(1980-2000年),在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部署战略下,产业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形成江浙沪、京津冀和广东三足鼎立的区域格局;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为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安徽、江西和陕西等地区积极发展产业集聚区,优先吸收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16 11:05:00 ]阅读:63作者:冯筱编辑:studa110711 摘要:科学合理地分析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起点。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沿海11个沿海省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状况,指出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海省市;辽宁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一、前言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微观经济的组合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总体竞争力上却逐渐落后与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进展不大。

如今,辽宁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双重机遇,研究省内产业结构的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与其他迅速发展的沿海省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辽宁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使全省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1个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或全国为参考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并据此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 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一)产业基尼系数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加快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要素威本的全面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基本消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赖出口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GDP增长率分别比2007年下降4.4、2.3、4.5、3.6个百分点。

今年1-4月,广东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8%,浙江省同比下降18%。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被视为"世界制造墓地",但目前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产业内、区域问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珠三角地区2007年工业行业完成产值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与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同构率都超过60%。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申的地位,也难以支撑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只有把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环保要求较高的产业转移出去,才能使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强的要素供给保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

实证结果分析
CHAPTER
0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企业规模异质性对制造业集聚形成和演化的作用
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政策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互动
研究结论总结
制定针对企业规模异质性的产业政策
01
政府应制定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产业政策,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异质性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政策建议与展望
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
2023-11-03
CATALOGUE
目录
引言制造业集聚现象及其理论基础企业规模异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集聚的关系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CHAPTER
01
引言
当前,制造业集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互补效应
企业规模异质性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资源。
创新效应
企业规模异质性能够促进空间经济的形成,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会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
空间经济效应
经济增长促进
企业规模异质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创新、生产效率、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会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制造业集聚相关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在实践上,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制造业集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对于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创新与贡献
CHAPTER
02
制造业集聚现象及其理论基础
制造业集聚的定义与特征
指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制造业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

上海制造业集聚因素的实证分析

上海制造业集聚因素的实证分析

集聚在什 么条件下 产生?集 聚的 中心在 那里 7集 聚是 否 .
会持续下去 ?可 以说 ,正是 从对 于这 3个 问题 的思考 出
发 ,经济学家们发展出 了一套丰富多彩的产业集聚理论。 在本文 中,我们将把 目光 聚焦在 第 3个 问题上 ,即集 聚
是否会持续下去 ?
近年来 ,作为长三角经济 区 的龙 头 ,上 海市的产业 集聚现象 越来越 引 起人们 的 兴趣 。在 上海 市 区 的北面 , 是精 品钢材及 延伸产业集 聚 ;在南 面 ,已逐步形 成 以石
本 、纯 粹 的 规 模 不 经 济 。
航天等装配制造业 集群 ;在长 江 口,一个 造船及 港 口设
备产业集聚正在形 成 中。可见 无论从数 量 ,还是 从质量 上来看 ,上海市 的制造 业集群都 是全 国同类 集群 的杰 出 代表 。
本文就是要从影 响制造业产业 集 聚的 因素 出发 ,考 察这些 因素对制造业 产业发展 的影 响。我们 的研究 将基
和 电力煤气及水产品供应业外所有 2 个行业 。 9
的前向后向关 联以及 产业 间的多样性 对产业 发展有着 显
著的影响 ,上海市较高 的工 资率 对产业 的长期发 展起 到 了支撑的作用 。但是没 有发现产 业 内专业 化对产 业发展
的影响 ,即没有找到关于 MA R外部性的证据。
制造业是 国民经济 中最为庞 大的产业 体系 ,涵 盖的
可 以刺激产业的技 术创新从 而提 高产 业的生产 力。回归结果表明 ,产业的前向后 向关联 以及产 业闾的 多
样性对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上 海市较 高的工资率对产业的长期发展起 到 了支撑 的作 用。没有发现
产业 内专业化对产业发展 的影响 ,即没有找到 关于 M R外部性 的证据 。 A [ 关键词 ] 产业 集聚 前 向与后 向关联度 专业化 多样性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Ag r g to n Te h ia r g e s g e a i n o c n c lp o r s
S i u L .Za g Ri o g.Ya n z u n hn n Fe g h
( c ol f c n mi n a ae e t C iaA r ut a U i r t B in 0 0 3 C i ) S h o o o o c a d M n g m n, hn g c l rl nv s y e ig1 0 8 , hn E s i u e i, j a
w ih wa o sr ce y K u ma . n t eb s f h e u t, h a e n lz si d s g r g t n d g e n t f c n t c - h c s c n tu td b r g n O h a i o e rs l t e p p ra ay e u t a g e ai e r e a d i ef to e h s t s n y r o s e n lg r ge s T e c n l s n r sfl w n s t e a e a e i d sr g r g t n d g e f i as ma u a t r g i ih a d r - oo y p o r s . h o cu i s ae a o l i g : h v r g n u t a g e ai e r e o n o o y o Ch n fc u n sh g n e i v a s a te d o s aa in n u s co s g e ain d g e s d f r n .Ma ua t rn g r g t n i r v s t c n lg s a e l r n f e c lt ,a d S b- e tr a g g t e r e i i e e t o r o f n fc u i g a g e ai mp o e e h o o y a o w o e a d s b s co s g r g t n h v i e e ti a t o e h oo r ge s o vo sy h l . n u — e tr a g e ai a e a d f r n mp c n t c n l g p o r s b i u l .Mo to t c n l g — ne s e i d s o f y s f e h oo y i t n i n u — v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7 文献 标 识 码 : F 0 A
1 制造 业区域集聚程度 的测算和度量
1 1 产 业区域集 聚程 度的测 算指标 .

C n为集 中度 ,表 示某 产业规 模在前 n 的地 R 位
区员工总数 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n 在本 文取 1 4 X 代表 x产业第 i 和 ,i 位省区的从业人数 ;
及纸 制品业 、 2 油加工 及炼焦 业 、 2 化 学燃料 C 5石 C6 及化 学制 品制造 业 、 2 医 药制造 业 、 2 化 学纤维 C7 C8 制造业 、 3 非 金属 矿物制 品业 、 3 C 1 C 2黑色金 属冶炼 及压 延 加 工 业 、C 3有 色金 属 冶 炼及 压 延 加工 业 、 3
通过 计 算表 明 :
( )制造业行业的分布呈现 出显著的空间集聚 1 现 象 ( 表 1。表 1 明 :0 3年至 20 在一 个 见 ) 说 20 06年
省份 集聚 程度 最强 (C 。的行 业都是 电子及 通信 设 R)
(59 % ,粤苏 沪浙 ) 7 .0 、电气机 械及 器材 制造 业
2 0 年制造业 2 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06 O
基金项 目: 陕西省软科学项 目“ 陕西 区域特色高新技术创新集群培育策略研究”2 0 K 2 ) (08 R 3。 收稿 日期 : 0 8 1 0 2 0 —1 —1 作者简介: 郑耀群 (9 8 , , 17 一)女 陕西礼泉人 , 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博士生 ; 究方向: 研 产业经济学。
第 2期 (09 2 ) 20 年 月
中 国科 技 论坛
1 3 制造 业 2 . O个 行 业 区域 集 聚 程 度 的计 算 结 果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

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珠三角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只有这样,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引进和发展了许多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度高、污染较大的企业。

虽然这些企业在以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特别是低利润占主导的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等成本的提高,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增加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续的地步,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现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打造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使得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已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珠江三角洲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经济久发达地区转移。

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产业优化升级的阶段,无论从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从解决环境和企业资源等问题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类型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传统产业(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 也包括手工业,农业等),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次产业转移中占很大的比重。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2023-11-22目录•中国制造业转移概述•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因素•应对制造业转移的策略与建议中国制造业转移概述制造业转移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制造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升级,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将生产线从中国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东南亚国家等地转移。

制造业转移的定义与现象制造业转移现象制造业转移定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

历史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加速向外转移。

转移目的地包括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

现状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历史与现状制造业转移的必要性与挑战制造业转移是企业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寻求更低成本和市场机会的必然选择。

同时,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转移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

挑战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技术外泄风险、目标国政策风险等。

此外,国内制造业企业也需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分析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寻求更低的成本。

成本优势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

政策扶持中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制造业向这些地区转移有助于拓展内需市场。

市场潜力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地理优势国际贸易环境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上相近,便于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部分制造业企业为规避贸易壁垒,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03020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区域发展差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制造业的区域发展现状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另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技术更新和产业转型的挑战。

在我国的区域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链,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欠发达,主要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等问题。

此外,东北地区等传统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

二、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位置与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一些地区更容易接触到国内外市场,具备了区位优势。

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港口和交通便利,可以更好地满足外贸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市场开发和销售难度较大。

2.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创新生态,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同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集聚也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支持。

3. 产业链的完整性: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产品销售具备了较高的整合能力。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 政策扶持与环境影响: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地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减税降费等方式吸引投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也对制造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化政策建议为了实现制造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商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落地生根。

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外商投资成为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外商投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还带动了一批外资企业的入驻,这些企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尽管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针对该地区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不足。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环渤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机制,为该地区外资企业的发展和地区产业的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问题1. 外商投资是否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产生了积极影响?2. 外商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是什么?3. 环渤海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在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如何进一步优化环渤海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环境?三、研究内容1. 外商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通过描述外商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外商投资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探讨外商投资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2. 外商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分析从资源、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探讨外商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3. 环渤海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在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方面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对环渤海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性,探讨原因,得出解决方案。

4. 环渤海地区优化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环境的对策建议从政策、法律、制度、服务等方面出发,提出进一步优化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环境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环渤海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产业集聚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就我国产业集聚的整体情况、各地区的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就我国整体产业集聚情况而言,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效果更加显著,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集聚正在崛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各地区的产业集聚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较为突出,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在中西部地区,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集聚也逐渐形成,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最后,展望未来,我国产业集聚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集聚的新动力。

同时,政府在产业集聚方面的政策支持也将进一步加大,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此外,国际化的产业集聚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各地区将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拓展。

总的来看,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集聚的发展,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

未来,我国产业集聚将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希望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业集聚的建设,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集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k 产业在 j 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份额。
动 趋 势 。结 果表 明 :我 国制 造 业的 地理
集 中变化 趋 势表现 为 分散 一集 中 一分散
三 个 阶 段 ; 典 型 劳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呈 现
内实证研 究文献存在 着研究期间短 、使 用 横截 面数 据、研 究视角单一等缺点。本文
集 中 实证研 究
产 业 区位
产 业 地 理
势进行 了分析 。
研 究 方 案 设 计 引 言
产业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 我 国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也 出现 了明显的产业集
( 一 )区域 界 定 及 样 本 选 择
整个制造业 占全 国的份额 。
( 三 )研 究 数 据 及 来 源


露 惩 《
( C1 6) 、纺 织 业 ( C1 7) 、 造纸 及 纸 制 品业
( C2 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C 2 5) 、化 学 原 料 及 化 学 制 品制 造 业
中 国 制 造 业 地 理 集 中 变动 趋 势 实 证 研究
● 陈景新 副教授 王云峰 教授 (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 0 0 4 0 1 )
研究 贡献在于 :使 用 1 9 8 0 — 2 0 1 1 年2 5年
产业相对地理集 中指数 主要衡量某 产 业 的地 区分布不 同于平均分布 的程度 ,其
公式 为 :
( 2)
分散 一集 中 一分散 走 势 ,中度 劳动 密集 型 产 业 走 势 出现 分 化 ,典 型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业 ,除 化纤 制造 呈 现 出分散 一集 中 走 势 外 ,其 他 产 业 分 散 和 集 中趋 势 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加 强趋 势 , 而在 区域 空 间 方 面 出现 集聚 和 衰 退 两 种 发展 趋 势 。
【 关键词】沿海省市;制造业 ; P指数 ; S 绝对集 中度 【 中图分类号】20 F9 【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 , 国内对产 业集 聚 的研 究 大 多集 中在 对我 国整体 制造业 集聚 现象 的考察 , 主要 针 对 以全 国 范 围为背 景区域 的 产业 集 聚 。就 中 国实 际情 况 而 言 , 中国制 造业 的高度 集 聚现 象 主要 发 生 在沿 海 地 区 ,
是低 于西方 发 达 国家 的近 期 水平 ; 子龙 等 、 王
城市发展研究 l 5卷 20 0 8年 6期 U bnSu isV 11 o62 0 ra tde o.5 N . 0 8
业 的地理集 中的研究 。范 芝芬和 斯科特 利用赫 芬代
基金 项 目 : 京 师 范 大 学 留 学 回 国 人 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 国 人 南 我
对我 国工业 区域化 和集 聚的决定 因素进行 了实证 分 析 ; 勇和曹丽 莉通过 测算 2 罗 O个 制造 业地 理集 中 指数 , 明 19 表 97年一2 0 年 中 国制 造业 的地 理集 中 O3
域作为研 究 的基 本单元 , 借助产 业空 间集 中程 度 (P s
指数 ) 绝 对 集 中度 ( R ) 项 指 标 , 算 19 — 和 C 两 计 98 20 06制造 业 内部 2 8个行 业 变 化趋 势 以 及省 域制 造 业 的空 间变化状 况 , 尝试 对 我 国东 部 沿 海省 市 制造 业近年来 的发展 状态进 行定 量评价 。
文 地 理学 方 法 论 重构 ” 2 0 - 2 0 ) (0 8 0 9

然而 , 在东部 地 区内部省市 之间 , 传统制 造业基地 上 海 、 宁、 辽 天津 等地 的 制造 业 集 聚优 势 正在 丧 失 ; 广 东、 江苏 、 江 、 浙 山东等地 已经代 替 了上海 、 宁等老 辽
工业基地 , 成为 我 国新 兴 的 制造 业 基地 …。在 此 背 景下, 分析 这种转 变发生 的机制 , 正确把 握产业 集 聚 的现状 、 化趋势 及其 对 经 济发 展 和 经济 绩效 的影 变 响, 有一定 的理论 意义 和现实 意义 。 笔者 仅 以我 国东 部 沿 海地 区为研 究 对象 , 以省
19 9 7年 中国的行 业 区域 集 聚程 度 呈上 升 趋势 ;
范剑勇 以上海 、 苏 、 江 为 例 , 析 了长三 角一 体 江 浙 分 化 、 区专业 化与制 造业空 间转移 的问题 , 为 中国 地 认 现阶 段 仍 处 于 “ 业 高 集 聚 、 区 低 专 业 化 ” 产 地 状 况 ; 文玫使用 19 年 各省 ( 、 的横 截 面数据 93 市 区)
程度 在不 断提高 , 且 主要 集 聚地 区是江 苏 、 而 广东 、
山东 、 浙江 、 上海 5省市 ; 同升 等 利用 18 张 90年 至 20 00年 中国 2 个 制 造业 的 工业 增 加值 数 据 进行 区 6 位 基尼 系数 的计算 , 出我 国 劳动 密集 型 行 业集 中 得 化 趋势 明显 , 并且 主要集 中在东 部地 区的结 论 ; 贺 灿 飞借助基 尼系 数 和 M r 系数 的研 究 发 现地 方 oa I n
j 譬 l 瓯 蓖
【 章 号】0—8 (0 o—1 —5 文 编 16 3 2 o ) 0 8 0 0 6 286 0
我 国沿海 省 市 制造 业集 聚 变 动 的实证 分析
吕国庆 汤茂 林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1 4) 2 06 0
【 摘要】 国沿海省市制造业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 象。以新经济地理 学模型 为基 本理 论框 架, 助产 业空间集 中程 度( P指 我 借 s
东部沿 海地 区省市 已经 成 为 中国制 造 业集 聚 中心 。
尔系数 ( e idh i e) 20 H rn aln x 对 0 0年 中国 2 f d O个两位 代 码 制造业 进行 了研究 , 果 表 明集 聚 与经 济 绩效 之 结 间存在 明显 的符 合人们 预期 的正相关 ;a 等对 我 Bi 国 18 95年一 19 9 7年工业 集 中系数 进行 了计 算 ; 白 重恩等通 过 H oe 地 方化 系数 的计 算 , ovr 发现 18 9 5年

l 相 关 研 究 综述
近年来 , 关空 间经济 的经验 研究逐 渐兴起 , 有 其 中, 产业 地理集 中 的测 度及 其 结 果是 讨 论 的核 心 问
题之一 。在 我国 , 有 一些 学 者 开始 关 注 中 国制 造 也
保 护主义 及 产 业 地 区集 中 度 的决 定 因 素 和变 动 趋 势, 中国制造业 在空 间上越来 越集 中 , 而大 多数省 的 产业结构 越来 越 多元 化 但 在 19 90年代 后 期 显露 专 业 化 的迹象 ; 经济全球 化 、 比较优势 和规模 经济等是 导致产业 空 间集 聚 的原 因¨ 路 江 涌 和陶 志 刚对我 ; 国工业 企 业 数 据 进 行 E G指 标 计 算 , 现 我 国在 发 19 9 8年一20 o3年 区域 集 聚程度 仍 处 于上 升 阶段 , 但
数 ) 绝 对集 中度 ( R ) 项指 标 , 算 19- 20 和 c 两 计 98 06制 造 业 内部 2 8个 行 业 变化 趋 势 , 尝试 对 我 国 东部 沿 海 省 市 制 造 业 近 年 来 的发 展 状 态 进 行 定量 评 价 。结 果 显 示 : 着 我 国 东部 沿 海 省 市 经 济 的发 展 , 行 业 的 集 中趋 势 仍 是 主 流 , 大部 分 行 业 呈 集 随 各 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