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整理人:20针五一班庞伊霖

1、得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为轻病、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属于病情严重阶段。

3、少神: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

后恢复期病人。

3、假神:濒死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4、主色: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5、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发生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6、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者。

7、黄胖:面黄虚浮,常见于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8、黄疸:面目一身俱黄,常见于湿热熏蒸(阳黄如橘皮)、寒湿瘀阻(阴黄如烟熏)。

9、囟陷:小儿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泄伤津、气血不足、脾胃虚寒、先天不足等。

10、囟填:小儿囟门高凸。多属实热,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风热湿热。

11、解颅: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可见于小儿佝偻病。

12、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由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引起。

13、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揩之可去,多见于食积痰浊,也可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14、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油腻状粘液,多由湿浊内蕴引起。

15、剥落苔:若舌苔全部褪去,称为“光剥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称为

“花剥苔”;若剥落处并不光滑称为“类剥苔”。

16、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

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细目一:望神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神的分类及判断:

意义:

1)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2)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4)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1)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

2)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

3)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

血虚心阴虚心气

摘要:

1.中医诊断学概述

2.脏腑辨证的重要性

3.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区别

4.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

5.心得与总结

正文: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脏腑辨证作为一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大家在学习和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判断病因、病机和病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在脏腑辨证中,心血虚、心阴虚和心气虚是心脏疾病的三种常见类型,了解它们的临床表现及区别,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虚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等。心阴虚则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心悸、失眠等症状,但心血虚以阳气不足为主,表现为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而心阴虚以阴液亏损为主,表现

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

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面色咣白、舌质淡、脉弱。心气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心气,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适当选用中成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

在学习脏腑辨证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此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基本功,如脉诊、舌诊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掌握脏腑辨证是关键。通过对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等病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汇总

1.称“庭”的是:额。2.称“藩”的是:颊侧。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29.黑珠属肝称:“风轮”。30.白珠属肺称:“气轮”。31.瞳仁属肾称:“水轮”。32.筋之精为:黑睛。33.骨之精为:瞳仁。34.血之精为:眼35.耳流白脓为:缠耳。36.耳流臭脓为:耳疳。37.气阴两亏,

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52.湿热可见:黄腻苔。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71.心

中诊总结重点

中诊总结重点

中诊总结重点

名词解释:

1-洪脉:脉象特征: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邪

2-眩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亦主虚劳。

3-盗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和气阴两虚证,常伴颧红,潮热,咽干,舌红少苔等证。

4-自汗:经常日间汗出过多,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常伴气短乏力,神疲畏寒;舌淡脉弱等症。

5-心悸: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称为心悸,心悸多是心神失藏或心脏病变的反映常因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水湿、淤血阻滞而导致。

6-癃闭-指尿量减少而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的症状。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癃闭主要由肾与膀胱气化不行所致。

简答题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音有力者,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虚证:精气夺则虚。在疾病过程中,以正气虚弱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正邪斗争所产生的比较和缓的病理反应,称为虚证。

3-迟脉与缓脉:均以息计,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稍快于迟,一息四至,脉来有冲和徐缓之象。

4-阳水与阴水:头面先肿,继及全身,腰以上肿甚者,属阳水,多由外感风邪,肺失宣降,风水相搏所致;若足跗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腰以下肿甚者属阴水,多由阳气虚衰,蒸化无力,以致水湿内停外渗肌肤而成。

5-头痛属于何经:如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后枕痛连项背者,属太阳经,头颞或一侧头痛者,属少阳经;颠顶痛者,属厥阴经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

6-病理性苔色:白苔、黄苔、和灰黑苔。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也被称为四诊法。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

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

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

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

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人体内脏的功能状

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例如,舌苔黄腻可能

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

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

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

状况。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

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中诊重点思维导图

中诊重点思维导图

中诊—重点思维导图

●望诊

●面色白主:主虚证(阳虚,血虚,气虚),寒证

●斑和疹的鉴别要点:形态大小,按压是否褪色,是否高出皮肤

●舌诊

●黄腻苔可见于:食积热腐,湿热蕴结,痰饮化热

●闻诊

●喘证常见于:风寒袭肺,痰热壅肺,肺肾亏虚

●名词解释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

●问诊

●厌食可见于:食滞胃脘,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妊娠恶阻

●名词解释:

●自汗:指患者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盗汗:指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

●癃闭:小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切诊(脉诊)

●名词解释

●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热盛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湿,食积,实热

●弦数脉的主病?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主痛证的脉有?

●紧脉,动脉,伏脉,弦脉,

●八纲辩证

●里证的特点有?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病及气血,病及脏腑,

●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有

●四肢厥冷,胸腹热甚,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有力

●名词解释

●表里寒热虚实的虚证:

●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痛微喜按,舌嫩苔少,脉无力●气血津液辩证

●简答题

●如何区别阳水和阴水?

●表现

●阳水主要指由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肿在上半身,多为眼睑以及脸部水

肿。阴水多由心脏疾病所致,表现为下肢水肿,多数肿不过膝盖,中医

有肿过膝盖则不治的说法。

●病机

●脏腑辩证

●形成心脉痹阻证的病因病机是

●寒邪凝滞心脉,痰浊阻滞心脉,淤血阻滞心脉,心脉气机阻滞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2.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结合。

3.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4.西晋王叔和撰写【内经】以来扁鹊、仲景、华佗等诸家关于脉学的论述,撰成我国最早

的脉学专著【脉经】。

5.神的表现形式: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又称为有神。

失神:是精气严重衰败的表现。又称为无神。临床有虚、实之分。

少神: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又称为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又称神志异常,为狭义之神异常的表现。精神抑郁: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点。精神狂躁: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点。意识障碍:以意识障碍(昏迷、昏睡)为其特征。

6.五色主病青色:瘀血、寒证、痛证、惊风及肝病。

赤色:热证、戴阳证。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色:脾虚、湿证。白色: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7.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8.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解颅:即囟门迟闭,

多属虚证。

9.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0.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1.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12.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永不收口,形成管道,又称鼠瘘。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

四、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

一、神的概念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

(三)、神情;(四)、体态

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

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

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

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提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

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

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

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

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

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

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

学重点总结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篇一: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

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2)诊法合参

(3)病症结合

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巢元

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敖氏伤寒金镜

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

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寒热往来

(1)解释:

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寒热往来无定时:

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

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

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

6、自汗:

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盗汗: 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

(1)辨经络前额痛:

阳明经头后连项:

太阳经一侧或两侧:

少阳经巅顶:

厥阴经

(2)辨外感内伤

?外感:

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诊断:诊,即诊察了解;断,即分析判断。‘诊断’就是查看.询问.检查病人,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2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的常见色泽。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3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身基本不变。

4阴黄:黄疸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乃寒湿困脾所致

5阳黄:黄疸面色黄而鲜明如橘皮,乃湿热内蕴肝胆脾胃所致

6谵语:指病人高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升高有力者,属实热

7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是精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8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者

9哮:指呼吸困难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10主诉:病人就诊是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

11潮热:指发热如潮水之来,每天定时而发,或定时而发热更甚

12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13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14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而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者

15便秘:排便时间长,大便干结而不通畅,称便秘

16泄泻:便质清稀,次数增多,甚至为稀水样便,称泄泻

17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称为浮脉。主表证

18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称滑脉。多主痰饮,食积,实热诸病证

19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称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等

20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产生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侯

21虚证:正邪相争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方面的一类证侯。但此时邪气亦不盛

22阴虚证:指机体阴津亏损,无以制阳,虚热内扰,组织失濡所产生的证候

23阳虚证:指机体阳气亏损,无以制阴,阴寒内生,组织失温所产生的证候

24气虚证: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底下所表现出的证候

1望神的重点是什么?神情,眼神,起色和体态

2疾病状态时,面部可表现出哪些病色?白黄赤青黑

3疾病状态下,舌色的的变化有哪几种,各主合病?

虚热证④青紫舌——阳虚寒盛,气虚,气滞,营血分热甚,中毒等

4在疾病状态下,苔色的的变化有哪几种,各主合病?

5喘与哮的概念与联系是什么?

有哮鸣音。两者联系;喘不必兼哮,但哮必兼喘

20嗅气味诊病的规律是什么?

23泄泻的临床特征有哪些?常见于哪些病证?

25问诊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内容

27何为潮热?临床常见的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2午后及夜间潮热——热势较低,常伴骨蒸发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3日晡潮

热——热势较高,以日晡时热甚又称“阳明潮热”

29怎样从头部的不同部位的疼痛来分辨病在何经?

阳明经④巅顶部痛——厥阴经

30疼痛的性质常见有哪几种类型?胀刺绞隐冷灼重走窜固定挚酸空等

33胃热证与胃阴虚证的食纳异常有何不同为什么?

胃热证——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腐熟太过;胃阴虚证—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37何谓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

40恶寒与寒证,发热与热证的关系各如何?

两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而寒证,热证是对疾病的本质所作出的判断。一般来说,疾病的本质和表现的征象多是相符的,即寒证多表现寒象,热证多表现热象,但两者不能等同,因疾病所表现的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如真热假寒正,外现寒象,实为热证

论述题1望神主要观察哪些内容?其中失神的临床表现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神昏郑声,面色无华,两目暗淡无神,呼吸微弱或喘促,形体消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临床意义:提示正气大伤,精血亏损,脏腑功能严重衰减

3望舌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薄苔见于疾病初期的表证②舌苔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的情况。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疾病过程中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淤血等。燥苔见于伤津证,也见于痰饮水湿证③腻苔主湿烛,痰饮食积;腐苔多见于胃气衰败,湿邪上泛④剥苔,类剥苔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⑵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黄苔多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热极和寒盛

4何为问诊?包括有哪些内容?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有目的的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②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次序时间③现病史:包括发病情况,病程经过,诊治经过即现在的症状④既往史:包括平素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⑤个人生活史: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嗜好与生活起居,婚姻生育⑥家族史:一般应询问三代。包括询问病人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特别应了解有关遗传病及传染病等内容·

6何为潮热?临床常见有那几种类型?各自发热特点如何?

临床见有日晡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三种类型①日晡潮热的发热特点是日晡或日晡热势明显,且热度较高②湿温潮热的发热特点是午后发热,且有身热不扬③阴虚潮热的发热特点是午后或入夜发热更盛,低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点

17何为寒证,热证?临床上如何鉴别?

或阳气耗伤而阴寒偏盛所发生的病变,谓之寒证;凡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发生的病变,谓之热证②鉴别:恶寒喜温为寒证,发热喜冷为热证;口不渴不欲饮或喜热饮但量不多为寒证,口渴喜冷饮为热证;面色淡白或苍白为寒证,面红目赤为热证,四肢不温为寒证,四肢温热为热证;大便干结为热证,大便稀溏为寒证;小便清长为寒证,小便短赤为热证;舌质淡嫩,苔白滑为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