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 该如何概括?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造成 杜甫如此 悲愁的根 本原因是 什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高 哀

白 回
语言凝练
对仗工整
写景有高有低,视觉,听觉,嗅觉
落木——杜甫想到什么?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 此境来联想。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 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落木—— 杜甫看到落 叶飘零,肯 定想到自己 像树一样, 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 生命的晚秋, 感叹生命如 此短暂
造成 杜甫如此 悲愁的根 本原因是 什么?
——社会动荡
国运衰微
人民苦难
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 该如何概括?

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家之秋
课 文 结构
首联: 漂泊无依 凄凉哀伤
悲秋
社会动荡 国运衰微 人民苦难
颔联: 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
写景---融情于景 由高到低、 对比、衬 托
颈联: 万里漂泊 孤独无依
短短的一首七律,不但可以紧紧抓住景物特征,穷形尽相 地描绘出夔州秋天的景色,而且把诗人内心的艰难苦恨抒写 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杜甫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的特 点。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
有怎样的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 招兵,而说“捉人”已 于如实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寓揭露批 判之意,再用一个“夜” 字作“捉”的时间状语 含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 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 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 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 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 作 背 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 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 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 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 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 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 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至此,诗也进入尾 赏 声。“夜深语声绝,如 析 闻泣幽咽。”一个“如” 3:
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像 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 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 忧民之心吗?
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苦

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

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

杜甫写的诗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2、《登白马潭》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

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

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3、《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4、《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7、《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送灵州李判官》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1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 (这家的)老头儿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 看情况。 差役的呼叫是多么蛮横恼怒,老妇人的啼 哭是多么凄凉悲苦! 只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我 的三个儿子去戍守邺城了。有一个儿子捎信回 来,两个儿子新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活着, 死去的就永远完结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 出入没有完整的衣服。(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 不可,)老婆子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就让 我今晚跟你们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 够(给部队) 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似乎听到 有人在低声地哭。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老头儿告别。
春望
参考译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 中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 壕 吏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望岳
原文: 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 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层次: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 1层: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 2层:后两联,也写泰山景物,更着力 点点归鸟。 表现诗人的感受。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 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 脚下是那么渺小。 ★末联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 小天下”,含义深刻,既是诗人要 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中间两联对仗,但全诗不讲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 究平仄,不是律诗是古体诗。 远大抱负。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原文及翻译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一、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二、《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诗歌,分别为《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丽人行》。

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登高》这首诗。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直接表现了杜甫的豁达和求知欲。

在杜甫的眼中,登高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

诗歌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描绘出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象,一时间仿佛能够看到蓝天,看到高山,看到大海。

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则直接表现了杜甫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强烈追求。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的自传,表现了他在流亡途中的艰苦生活。

诗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海上山独居的茅屋被狂风吹得摇摇欲坠的情景。

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则表现了茅屋中掉落下来的茅叶四散飘落,落到江边,密密麻麻,犹如一朵朵茂密的云彩。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丽人行》这首诗。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出众的女子。

在诗中,杜甫把女子和春天联系在了一起,暗示着女子的美貌胜似春天的美丽。

女子柔美的身姿在阳光下映衬下更加迷人,她的言行举止也充满了女性的气质。

而“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这两句则是展现了女子的妆容和装束,令人更加惊艳。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才华,也明白了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深邃思维和意蕴。

提高阅读杜甫的方法,可以从杜甫的语句结构入手,还可以理解他的独特视角和感性体验,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杜甫的诗词精选十首

杜甫的诗词精选十首

诗圣杜甫最经典的十首诗,流传千古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以史入诗,大水深流,言丰意远,花繁枝遒,诸体兼工。

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下面整理一下杜甫最经典的的十首诗,首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学生必读唐诗,建议收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赏析《登高》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杜甫诗原文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杜甫诗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扩展资料: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杜甫绝句三首

杜甫绝句三首

杜甫绝句三首一、《登高》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第一首《登高》表达了作者在思念心上人时的孤独与无奈,描绘了一幅画面:夜空中满月悬挂,但因思念心上人而显得失色。

当夜深人静,月亮清晰可见,众人都在仰望着,但是有一位思念心上人,不知道那个人是否也在牵挂着他。

整首词韵脉络流畅,透露出了作者愁怨无助的心境。

2. 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离别之情。

词中作者写道,世事瞬息万变,岁月荏苒一年一季,万物皆有生死离合之时,人生的旅途中,能留下的唯有人与事,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作者通过这首词将自己的情感融化在故土的草木芳香中,将自己与草木融为一体,唱出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热爱、留恋、怀念之情。

3. 第三首《春望》是杜甫诗歌中的一篇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流离失所的痛苦回忆,以及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人生境界。

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世态炎凉。

四、结语杜甫的《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望》都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们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不论是从形式结构还是从思想表达上都充分体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感悟和阅读的空间。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三首》原文
【其一
言道巴山里,春船刚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其二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其三
浮梁春来不好,狂风小摆滚。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杜甫《绝句三首》译者
待更新
杜甫《绝句三首》赏析
单氏编在永泰元年成都诗内。

鲍氏曰:谢克庄任伯云,此诗得于慎文肃家故书中,犹
是吴越钱氏时人所传,格律高妙,其为少陵无疑。

《诗说隽永》谓晁氏得吴越人写本壮诗,如“日出东篱水”六首,乃九章。

其一云“漫道春来好”云云。

今按:前六首当另为一处,不必并合。

言道巴山里,春船刚好行。

都将百年启,一盼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荆楚而作。


《杜臆》:九江在洞庭。

参见九江落日备注。

其二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次章,见成都形胜,而仍事游览也。


地志:温江,在成都西五十里。

石笋街,在成都西门外。

其三
谩道春来不好,狂风太放颠。

吹起花掉随其水回去,甩却钓鱼船。

(末章,见春江风急,叹不得远行也。

《杜臆》:三首一气转下。

)【杜甫的诗词全集68首诗全集浏览。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作品丰富,风格雄浑,其最经典的12首诗包括:1.《登高》: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春望》: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4.《兵车行》: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5.《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月夜的景色,表达了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经典名句,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

6.《春夜喜雨》中,诗人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的美好和细腻,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7.《登岳阳楼》中,诗人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原文与解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情等方面,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气势和丰富的表现力而备受赞赏。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都是杜甫的作品,以下是其中几篇的原文与解析。

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登高》。

全诗以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不满,诗句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的《春望》。

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的痛心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诗句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离散,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3.《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描绘了边塞上的孤寂和战乱带来的离散,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句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离散的无奈。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的痛苦和对于和平的期盼。

以上是几首杜甫的诗作原文与解析,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广泛情感表达。

杜甫以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深刻的人情之感打动人心,他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以《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第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色暗重重。

第二首:《江上渔歌子》江上往来人,江水清淡无垠;渔舟唱双燕,歌声满江滨。

第三首:《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人谈及诗,一般都会提到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

他的诗,彰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在诗中,他致力于揭示宇宙的美,深深吸引了众多读者。

在这三首绝句中,他将大自然中灿烂的月亮、宁静的江水和引人驻足的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了无尽的想象。

《关山月》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讲述了明月出天山、云海间,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色暗重重的故事。

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崇拜,把夜晚的月光描绘得绚丽多彩,又表达了他的情怀,长夜里云海间的月光,把山野寂寞的景象渲染得格外沉稳,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

紧接着,又有一首《江上渔歌子》,杜甫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上往来人,江水清淡无垠,渔舟唱双燕,歌声满江滨。

他充分表达了他对江水柔和之美、宁静之美的情怀,在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把宁静定义为柔和、温馨的江河,让人安之若素。

最后一首《登高》,诗中杜甫用简短的语言将山峦描绘得很生动,在这首诗中,杜甫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来表达他的渴望:他想要再登高一层,去感受自然的不同美景。

自古以来,杜甫的诗歌就受到了中国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诗作融合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以及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不同思考。

一读杜甫的作品,便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自然崇拜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价值:他们的生活中,自然的风景是最重要的,他们以清新宁静的心态,来领略大自然景象的美丽。

古人了解大自然,他们在自然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安慰。

这三首绝句,就是杜甫诗歌里充满自然色彩的最佳例证,这也是众多读者追随杜甫诗歌的原因,他用优美的语言将大自然和人文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很多读者。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
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
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
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 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 的意愿。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遥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 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 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 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 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 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 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 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 谨而不板滞。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 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 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 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 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 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 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 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 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 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 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作了 “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杜 杜 甫( 甫(736 736年) 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为《望岳》,但全 诗没有一个“望”字,而 其实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 具体分析。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 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 流露出了诗人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1~4) “致词”的由来
发展(5~16) 老妇苦叙家中不幸 高潮(17~20) 老妇自请应役
结局(21~24) 独别老翁
•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 是什么?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 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 2、老妇为什么要自请服役? 她的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 3、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 们各有什么特点?
想象拓展
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 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 (请发挥想象、联想,把文章改写成 记叙文) • 注意:要有人物对话设计。

1、诗仙—— 2、诗圣—— 3、诗鬼—— 4、诗杰—— 5、诗佛—— 6、诗隐—— 7、诗神—— 8、诗狂——
李白 杜甫 李贺 王勃 王维 王维 陆游(另一说“诗神” 苏轼) 贺知章
《望
岳》
——杜甫(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初见泰山,欣 喜、惊叹、仰 慕之情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 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
《望
岳》
——杜甫(736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实写,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摘要:一、杜甫简介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五、如何学会杜甫的其他诗歌正文: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山水、田园等题材,风格多样,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流落在长安。

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在月夜思念已故的弟弟而作。

诗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展现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

诗人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风光。

忆弟工作岗位,怜其转蓬般生涯。

高楼当此夜,叹息无人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兴叹。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诗人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真挚感情。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叹高楼之上无人陪伴,以悲歌和远望来抒发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

在美好的江南风景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背诵杜甫的诗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也被称为"诗史"。

想从他一生的1500余首诗歌中选出三首着实不易,下边着眼于内容通俗易懂且广为人知这两个方面,推荐《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及《春夜喜雨》三首诗歌,并分享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杜甫西山三首

杜甫西山三首

杜甫西山三首摘要:一、杜甫简介二、西山三首背景与创作时间三、西山三首诗歌内容概述1.《登高》2.《夜泊牛渚怀古》3.《月夜忆舍弟》四、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五、西山三首的历史价值与影响正文: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以写实、豪放、深沉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世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西山三首》是杜甫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 年)的组诗,时年杜甫57 岁。

这三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四川成都西郊西山游玩时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怀古之情。

《登高》是西山三首的第一首,描绘了杜甫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

诗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形象地表现了落叶飘零和江水东流的宏大气势。

诗人借景抒怀,感叹时光荏苒,世事无常。

《夜泊牛渚怀古》是西山三首的第二首,诗人以牛渚为背景,追忆古代名将霍去病、卫青的事迹。

诗中提到:“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亭水江天阔。

”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泊船牛渚的情景。

通过怀古,诗人抒发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月夜忆舍弟》是西山三首的第三首,诗人以月光为引子,怀念已故的弟弟杜审言。

诗中写道:“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之景。

忆君辽阳月,皎洁如白霜。

”通过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诗人的人性关怀。

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为主,融合了豪放、深沉等风格。

在《西山三首》中,杜甫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

《西山三首》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对后世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基本技能学会赏析一首诗
【背景材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鉴赏材料】:《登高》写景句鉴赏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

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

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

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深刻理解】: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合作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前两联所写景有哪些特色?
2、后两联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试解析中间两联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登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2、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总结归纳】:
【我的困惑】:
【检测与巩固】
1、背功检测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2、做一做高考题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