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三首
杜甫诗三首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时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环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 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 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 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君主的 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 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 痛苦。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 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 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霄”。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 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 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 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 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 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 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 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
古诗三首绝句
唐代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真情实感、写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意识深远而著称。在杜甫的作品中,有
很多以绝句形式呈现的佳作,下面将为大家选取三首杜甫的绝句,来
欣赏和解读他的诗歌魅力。
第一首绝句:
秋宵佳期露华滋,
玉枕纱厨红泪垂。
新霁月明花市北,
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是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绝句写的是一个人在秋夜时分,迎接凉爽的气息,享受安宁的时光。诗人以独特的视角
观察自然,描绘了月明和花市的景象。同时,诗人用“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和年华逝去的思念和感叹。
第二首绝句:
两句三年得,
一生当活蹉。
壮士长垂泪,
英灵何惨惭?
这是杜甫的《战城南》中的两句。诗人在寥寥数语之间,展现了战
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诗人以“两句三年得”,暗示了苦战已久
的状况。而最后两句“壮士长垂泪,英灵何惨惭?”则表达了对战争中
伤亡的军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三首绝句:
楼阁栖霞千万里,
不辞长作岳阳楼。
应有尽有春风面,
风流潇洒一江秋。
这是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两句。诗人以对岳阳楼的描写,表达
了自己对久居楼阁的思念之情。他将楼阁的辽阔和壮丽与自然的美景
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楼阁的壮丽之美。而最后两句“应有尽有春风面,风流潇洒一江秋”则表达了对楼阁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豪迈洒脱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解读这三首绝句,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杜甫诗歌的魅
力所在。他以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生
命运的思索。这些绝句不仅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艺术之美,更深刻地反
杜甫诗三首
远望 ——泰山秀美(虚写) 近望 ——泰山高大(实写)
泰 山 之 景 诗 人 的 感 受
细望 ——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想象中登泰山顶所望之景
春望 搔 sāo 浑 hú n
簪zān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 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 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 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 悲愤,尽在不言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n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ú )。 老妪( 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ng 急应( yì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 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 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 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层层云气升腾,摇荡心胸,飞鸟归 山,映入眼帘。 •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 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 • • • • • •
1、国: 2、破: 3、感时: 4、恨别: 5、抵: 6、浑欲: 7、胜:
• • • • • • •
国都,即京城长安。 (被)冲开;攻下。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悲恨离别。 值。 简直。 承受。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
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
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
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
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
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
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
(一)诗歌欣赏
1.《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
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怀君属秋夜,又称秋。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
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
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齐鲁青未了。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决眦入归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一览众山小。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杜甫 望月三首
杜甫《望岳三首》
杜甫的《望岳三首》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它共有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下面是这三首诗的全文:
望岳三首·其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三首·其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这三首诗描绘了泰山、衡山和华山的雄伟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凌云壮志。它们被誉为杜诗中的经典名作之一。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
4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的是非、成败、得失、进退的评价
上汝州郡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尚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登高》赏析
一个人流落他乡,如果他常年飘零,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难受的。而他如果他又体弱多病,那悲凉的意绪肯定是很浓的。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重土安迁的中国,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那么,其荒凉、孤独的心境又似霜天雪霰,冰寒不堪。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苦呢?且先不要这样问,我们再看看他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诗三首——杜甫生平与代表作赏析
风韵。
11
1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 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 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 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 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名篇。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 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 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 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 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 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31
第一课时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熟读《石壕吏》; 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之2、3小题; 第三题。
22
整体感知: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 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 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 “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 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 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 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 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2. 能够朗读并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理解《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赠卫八处士》这三首杜甫的诗歌。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资料。
2. 三首杜甫的诗歌原文及译文。
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图表。
4. 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登高》: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3.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春夜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赠卫八处士》: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人的赠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5. 总结: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
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语言表达和情感
沟通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绝句杜甫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绝句杜甫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豪放、真挚、悲壮著称,深
受后人喜爱。在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绝句,分别是《登高》、《梦李白二首》和《秋夕》。
首先是《登高》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情感。杜甫通过描绘高山、云雾和飞鸟,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气势恢宏,感人至深,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让人不禁感叹诗人的豪情壮志。
其次是《梦李白二首》,这两首诗是杜甫梦见了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李白而写的。杜甫在梦中与李白相见,李白的风采和豪气使杜甫感叹不已。杜甫在梦中与李白共饮美酒,畅谈诗文,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对李白诗才的赞赏和对诗歌创作的向往。这两首诗充满了对李白的敬仰和对诗歌的热爱,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追求。
最后是《秋夕》,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诗人在秋夜中感叹人生的短暂和
岁月的匆匆。诗中描述了农家的喜悦和团圆的场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切体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世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读来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悲壮。
通过学习杜甫的这三首绝句,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
感慨,也可以领略到杜甫诗歌的魅力和深刻。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深刻感悟。这三首绝句无疑是杜甫诗歌的经典之作,是对诗人人生感悟和诗歌创作的深刻表达,也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代的批判,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素材,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思考。杜甫的诗歌永远流传,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的情感,让人对诗歌的力量和人生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首:
《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
杜甫诗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2
发阆中
唐代杜甫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译文
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注释
“前有”二句写人烟稀少,坐了一整天的船也碰不到一个村庄。刘向《新序》:“前有大蛇如堤。”
“江风”二句写溪行之景。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
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
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
响非常深远。
1、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
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
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
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
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也被称为"诗史"。想从他一生的1500余首诗歌中选出三首着实不易,下边着眼于内容通俗易懂且广为人知这两个方面,推荐《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及《春夜喜雨》三首诗歌,并分享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
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基本技能学会赏析一首诗
【背景材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鉴赏材料】:《登高》写景句鉴赏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深刻理解】: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合作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前两联所写景有哪些特色?
2、后两联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试解析中间两联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登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2、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总结归纳】:
【我的困惑】:
【检测与巩固】
1、背功检测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2、做一做高考题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