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便对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作一分析 。
一
、
文 化 传 统 的含 义 及特 征
式 。 Ⅲ ”
指 出: 所有 主要 的 人类 文化 系统 都 必须 包 括教 育
的成 分在 内 . 然我 们无法 确 切 地指 明文 化应 包 虽
括 哪些领 域 , 一一说 明其所涉 及 的 内容 , 但它首 先
应包括教 育。
我 们 昕说 的 文化 传 统并 非传 统 文化 , 化 传 文 统 是 一个 民旋 既定 的 教育 价 值 观念 、 理 特 征等 心 观 念层 面上稳 定的 心理 倾 向, 一个 民族 、 是 一个 国 家或 地 区世 代 传袭 下来 的、 有悠 久 历 史 的文 化 具
息化 的影响呈递增关系。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 文化传 统 ; 远程教育 中圉分类 号 ; 00 7 G4—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94 3 2 0 ) I0 5 —5 1 0— 1X(0 Z O 一0 30
教 育信 息化 的 主要特 点是在 教学 过程 中广泛
特质, 包括 政治意 识 、 德观 念 、 道 价值取 向 、 风俗 习
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 化信 息技术 它 已呈现 强劲 的发 展 趋势 ; 方面 , 一 电脑 多 媒体 技 术 、 因特 网在教 育 中的使 用 正 在使
传统 的教育 发生震 荡 ; 另一方 面 , 文化 传统对 教育
惯、 思维 方式等 它并 不仅 仅意 味“ 过去 存在 的一 切 , 是一 个 动 态的 观 念和 价值 取 向 , 肇 始 于 它 是 过 去、 融透 于现 在、 直达 未来 的一 种意识趋 势 和存 在 . 已经 积淀 于 人 们心理 中, 是 并时 刻规 范 、 配 支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山 东教 育科 研
理 论 蚨 横
支 亿 铭 饶 教 畜 僧 墓亿 的 影 响
● 彭 虹斌
教育信息化 的主要特点是 在 救学过 程 巾广泛 应J 以电 } { 脑 多媒体和网络地 汛技术 为基础 的现代化信息技 术 . 它已呈 现强=】 l的发展趋势 . 方面 , = ! 电脑 多媒体 技术 、 囡特 陶在教 育
的阻碍是无 形的 学校现 存 的教 帅 、 救室 、 教室里 的黑板 、 粉
乎告诉 人们 . 计算桃会迅速取代传统 教学 笔 昔认 为事实并 非 如此 , 本文便对 文化f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作一分 析 々 我们所说的文化传 统是指 - 个民族既 定 的教育 价值观 念、 心理特征 等 观念 堪 面 L稳定 的心 理 倾 j 其是一 个 民 鹱 一个国家或地 M时代传 装下来 的 , 具有 悠久 历 史的 文化 特质 , 包括政治意识 、 道德观念 、 值取向 风俗习惯 、 维方 价 思
l传统 的学 制结构 。传统 的学制结构 向多样化 、 身 化 终 方向发腥 , 这是各 国教育 的发展趋 势 , 但传 统 的学制结 构 的 影响仍然是存存 的, 粹周 已形成 一 完整 的学制 结构 , 誊 这些 结 构 内外沟通 , 相衔接 , 互 教育 情息 化促 进 r网络通讯 和 网 络教学 的大力发展 . 但传统 的学制结构对 教育信 息的 阿络化
文化 的物质屠 对教育 信息 化的影 响 主要表 现在传统 的学校教育机构时教育 信息化 的阻碍作用 . . 计算机和信息 系统 网络 的运 用对学 校教 育信 息化 表现 在物质方 面 现 为教 育技术 的现代 化 国都加 强 ,物 质 体 各 层 面的教育信息化 建没 纵观1 界各 目的教 育信息化 的发展 廿 趋势 美国对教霄 信息化的反应最 侠, :其次 欧{ _ ¨ 亚洲 束瑶
信息化教育概论(整本复习)
信息化教育概论(第二版)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师角色新定位第一节步入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与冲击1.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教育观念变革的含义:(1)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由知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
(2)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
传统教育思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
2.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1)教育内容多元化(2)教育资源共享化(3)教育形式开放化(4)教育过程个性化(5)教育手段多样化3.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挑战(1)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要求学校拥有信息技术的产品。
(2)信息技术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4)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校工作性质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作用分析:1. 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择性等,学生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使得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权威的相对削弱,一方面使教育者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使教育者本身也必须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表示: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也随着现代教育的延伸,对中国的影响日渐深入。
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当下人们对中国礼、义、信、孝等传统文化的忽视,对“养不教,父之过”等古老箴言的日益淡忘。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而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广泛流传,离不开现代教育。
因此,我提议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工作。
但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传统文化在嫁接到现代教育中时时会出现了互相“排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传统文化长期服务于传统社会,其中固然有不少是人类永恒的东西,但也的确有与现代社会不尽和谐的成分,再加以容非常复杂,对于许多人来说,把握起来的确很困难;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经典编写比较适宜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许多与现代教学观点不相吻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变;三、至关重要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难以融合。
因此,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不是在课程表中增加一门课那样简单,也不仅是转变一下观念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技术性问题”。
办法:针对上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以期对当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加强素质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中,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主要包括: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见利思义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学校课堂。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价值也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一、整合传统文化的目的整合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负担,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时代中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中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信息时代中,文化自信感逐渐减弱。
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感。
3、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
大多数人更喜欢快速浏览网络信息,而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有所下降。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有助于鼓励学生增强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融入教材设计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融合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时,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有关木匠技艺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
2、组织文化活动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的美食和饮品,以及参观有关传统文化的展览。
这些活动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3、建立互动式学习环境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建立互动式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互动白板、电子阅读器、网络课程等,建立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相关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主动、积极地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疆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一直是南疆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也在不断扩大。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也影响着南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南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目前信息化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2. 分析影响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未来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思路和方向。
3. 提出针对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具体措施和政策,以推动信息化发展。
4. 探讨对策实施的途径,包括资源调配、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实现信息化目标提供操作性建议。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境,而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而南疆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促进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南疆地区教育质量,更可以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强调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理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从而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2. 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展览、古诗诗词朗诵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展览、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久载古今,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遗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始终被视为一种非凡的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然而在现代时代,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传统文化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面对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等多重挑战,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余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为数众多,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歌、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它们的价值无可置疑,对于培养人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确实存在许多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过于枯燥、死板,难以引起青少年的趣味与兴趣。
因此,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呢?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和转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议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重创新和多样性。
教育内容可以将传统文化和新知识相融合,同时运用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更适应现代生活。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可以通过各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展现,比如情境式教学、游戏式教育、互动式教学等等,这样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对于个人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我修养,让自己具备更强的人文底蕴;对于社会而言,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四、结语在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教育的主题,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二者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变化,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承载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了诗词、书法、音乐、戏曲、绘画、茶道、礼仪、哲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积淀了千百年,如今依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承载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共识。
同时,传统文化也向着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与西方先进文化相互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重新挖掘文化传统。
在废弃传统中挖掘策划新文化活动、办理文化展览,或替代一部分现代科技。
2.利用科技手段复兴传统文化。
由于互联网和各种科技的普及,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大众推广传统文化变得容易。
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在线教育、移动社交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3.借助现代形式表现传统文化。
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作品,像舞剧《红楼梦》、电影《西游记》等。
三、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文化在现代圈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村塾、教育、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压力与考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带给青年更多的分析思考的方向,他们也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纵深挖掘传统文化特色。
1.市场挑战。
市场经济规律下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市场收益及专利私有等方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逐步需要走自主企业的道路,引领传统文化的市场营销。
2.教育挑战。
我们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提高人们的文化底蕴,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时代性和趣味性。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英语课堂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英语课堂第19届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骨干研修班”)在陕西西安举办。
会议聚焦“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经典名著进课堂的中小学英语学与教”,邀请教育信息化和外语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授、教研员等分享主题讲座,展示各地举荐的信息化教学优质课例,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研修活动,以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信工委名誉主任、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乔玉全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英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骨干研修班”充分发挥专家、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助力教师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教学,将进一步推动数字资源常态化、普遍化应用。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晓研充分肯定了此次盛会在西安举办的意义,他认为“骨干研修班”汇聚了英语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带来的主题报告,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倾心打磨的优质课例,内容非常丰富。
这对所有参与研修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观摩学习和专业成长的机会。
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一线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多位外语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就“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等热点话题作了15场主题报告,以前瞻理念引领教师探索数字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课堂。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信工委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程晓堂作了题为《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报告,依据新课标要求分析了目前英语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他指出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方面作出新的选择或进行新的尝试,同时摒弃已经被证明为低效或不合理的做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穆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科实践》报告中为与会教师详细介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指向、本质、要素等内容,并通过列举系列教学案例向教师展示,如何借助智能化教学工具找准教学的痛点、难点,高效开展教学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课程信息化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课程信息化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车飞
【期刊名称】《成功》
【年(卷),期】2024()4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资源,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大国工匠”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国育才,更要重视育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职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融入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弘扬工匠精神、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总页数】3页(P0043-0045)
【作者】车飞
【作者单位】四平职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融合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为例
3.教育生态化视阈下高职"大学语
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实践4.高职通识教育类课程SPOC教学实践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海纳百川学贯中外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海纳百川学贯中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
这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
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
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
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文化差异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作者:马晓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5期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来看,文化成为新时期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可以助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并据此提出一些文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只能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顾明远,2004)。
作为这条教育大河的一条支流,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教育信息化绝对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祝智庭,2001),是一个包含诸多侧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因区域差异问题这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要破解这一问题,文化成为探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教育信息化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关性,透过文化差异挖掘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动因并提出一些推动文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以具体的形态存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
不同文化及其内部有着复杂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实际意义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实际意义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道德规范,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这是对当代教育最为重要的启示之一。
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的人才。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忠诚、孝顺、仁爱等品质,都是当代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3.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启迪其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4.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也是当代教育所需要借鉴的宝贵资源。
孔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道至简等思想观念,都可以对当代教育理念产生现实影响。
当代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5.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礼节等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人的修养和素质要求非常严格,这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能够深刻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教育真正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肩膀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日渐困难。
而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不仅需要承担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也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以教育促文化、以文化辅教育”,这是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的核心理念。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教育应该成为“文化搬运工”。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只是通过课本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来了解传统文化。
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热情,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的传统文化馆中,通过参观、触摸、品味等方式,更深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旨在使传统文化活化、现代化。
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静止的收藏品之中,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转化为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材和范本。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配合现代教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通过现代作家借用传统成语来进行创作,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文学作品中。
在历史教学中,借助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了解其生动鲜活的内涵,同时也使学生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扮演传统文化角色、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不朽之处,体会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明的重要性。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资源。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正处于全新的历史时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教育作用,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更加科学、全面、深入地传授中华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一、课程体系重构1. 课程设置的精准化传统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精准化到相关的学科中,构建起更加系统完整的课程设置。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专门设置古诗词、经典文学的选读;在历史课程中,可以设置中国古代历史、思想文化史等内容。
2. 课程内容的拓展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历史、思想等方面,还要包括中华传统艺术、中医药、传统礼仪等内容。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讲解、讲义、诵读等方式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中,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实地考察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1. 学科交叉融合在传统教学中,各学科之间往往是独立的,缺乏联系性。
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和包容性,可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都能接触到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劣势之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劣势之比较【摘要】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多元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设备成本高、技术依赖性强等劣势。
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交流、传统知识传授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传统教学模式也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
在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优劣势,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会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优劣势比较、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结论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课学习,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学生学习更加灵活自主。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可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选取不当、技术设备使用不便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劣势。
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与变革
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与变革第一章: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社会文化的变革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变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与变革。
第二章: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影响2.1 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着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标。
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相适应,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2.2 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断加速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这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以让我们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的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式、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得以改善和提升,这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2.3 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变革对教育都有着深刻影响。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教育消费能力,文化的变迁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理念,政治的稳定性决定了教育的平稳发展。
而教育的变革也被认为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变革3.1 教育的知识结构变革社会文化的变革推动着教育领域的知识结构变革。
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下,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育需要在扩大知识面和培养综合素养方面做出不断努力。
3.2 教育的教育方式变革社会文化的变革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上讲台讲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更多的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育将会逐渐出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收获。
3.3 教育的目标变革社会文化的变革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教育目标的变革,教育目标需要更加心理、社会和文化多元化。
要重视创新、创造、文化多元性和全球化思维等,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
第四章:结论教育是社会文化变革的反映和推动者,已经成为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的关键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 费不 高 。 济 、 用 。 今 后 相 当 长 一 段 时 间 内要 经 实 在
教 室 、 板 、 笔 。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些 有 效 的物 黑 粉 发 这 质 文 化 载 体 已经 延 续 了 很 多 年 。一 方 面 , 物 因 其 财 容 易 变 革 , 质 文 化 往 往 是 教 育 改 革 的突 破 口 , 国 物 各
大 力 投 资 教 育 , 进 教 育 的 信 息 化 也 就 不 足 为怪 ; 促 另
甚 至 有 一 种 恐 惧 心 理 。 不 习 惯 到 习 惯 有 一 个 比较 从
调 。 乎 告 诉 人 们 : 算 机 会 迅 速 取 代 传 统 教 学 。笔 似 计
者 认 为 。 实 并 非 如 此 。 本 文 仅 就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事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略 作 分 析 。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主要 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质 层 面 、 度 层 面 和 观 物 制 念 层 面 。 这 三 个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互 不 相 同 . 递 增 关 系 。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最 呈 物
弱 。 度 层 面较 强 。 念 层 面 最 强 。 制 观
摘 要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有 着 重 大 的 影 响 , 现 在 物 质 、 度 、 念 三 个 层 面 , 三 个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患 表 制 观 且 的 影 响 呈 递 增 关 系 。 物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最 弱 , 度 层 面 处 于 中 间 , 念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忠 化 的 影 响 最 制 观 强 。未 来 的教 育信 息 化 只能是 “ 统 的教育 文 化+ 教育 信息 化” 一种 整 合形 式 。 传 的 关 键 词 :教 育 信 息 化 ; 化 传 统 ; 程 教 育 文 远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7 G4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7 1 ( 0 2 0 —0 50 1 0 —5 2 0 ) 40 4 —3 6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期
河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业 教 育 版 ) 职
4 5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吴 景 祥
( 乡机 床 厂 技 工 学校 ,河 南 新 乡 新 430 ) 5 0 0
一
教 育 发 生 震 荡 ; 一 方 面 , 化 传 统 对 教 育信 息 化 的 另 文 影 响也 无 处 不 在 , 民族 的 文 化 传 统 ( 其 是 教 育 传 各 尤
统 ) 定 地 固 守 已 经 形 成 的教 育 文 化 。 目前 , 坚 计算 机 辅助 教学 、 网络 教 学 的 文 章 比 比 皆是 , 多 是 一个 论 且
等而言 。 资 制作 C 课 件 和导学 光 盘 费 用较 高 。 投 AI
且 要 耗 费 大 量 的 人 力 、 力 、 力 。但 多 媒 体 软 件是 物 财 计 算 机 教 学 与 网络 教 学 的 发 展 方 向 。 媒 体 教 学 软 多
件 理 应 是 开 发 的方 向 。 传 统 的 文 字 教 材 和辅 导 资 而
、
物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文化传统 的物质层 面对 教 育信 息化 的影 响 . 主 要 表 现 在 传 统 的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和教 学 载 体 对 教 育 信 息化 的阻碍作用 。 1 .传 统 的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对 教 学 信 息 化 有 阻 力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是 最 基 本 的物 质 文 化 层 面 。学 校 教 育 起 源 于 奴 隶 社 会 . 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 自从 产 已 生 了 学 校 教 育 以 后 . 教 育 ” 一 培 养 人 的 社 会 活 动 “ 这 便 有 了 固 定 的场 所 。特 别 是 捷 克 教 育 家 夸 美 纽 斯 倡 导 班 级 授 课 制 以 后 . 规 模 培 养 人 这 一 教 育 生 产 现 大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主要 特 点 是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广 泛 应 用 以 电 脑 多 媒 体 和 网 络 通 信 技 术 为 基 础 的现 代 化 信
息 技 术 。它 已呈 现 出 强 劲 的 发 展 趋 势 : 方 面 。 脑 一 电 多 媒 体技 术 、 特 网 在 教 育 中 的使 用 正 在 使 传 统 的 因
一
长 的过 程 。 慢 慢 习惯 以后 , 待 才会 逐 步 使 用 。 2 .传 统 的 教 学 载 体 对 教 育 信息 化 有 阻 力
传 统 的 文 字 媒 体 在 今 后 相 当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仍
然 是 教 学 的 主 要 载 体 。 音 像 带 、 算 机 软 件 、 盘 就 计 光
方 面 , 一 物 化 的 文 化 载 体 一 旦 形 成 后 , 会 产 生 这 就
巨大 的 惯 性 , 教 育 信 息 化 有 一 定 的 阻 碍 作 用 。事 对 实 证 明 。 校 教 育 机 构 的 有 效 文 化 载 体 对 育 信 息 学 化 的阻 碍 是 无 形 的 , 校 传 统 的 教 师 、 板 、 笔 正 学 黑 粉 因 为 它 还 有 用 。 有 效 , 多学 校 嫌 信 息 化 的 设 备 太 也 很 贵 , 愿意买 ; 不 即使 购 置 了 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备 , 计 如 算 机 、 媒 体 设 备 、 息 网络 , 们 对 它 首 先 是 排 斥 , 多 信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