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 (1)
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一)》
3.比较水蒸发和沸腾的相同和不同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也可以从探究中不断发现科学的奥秘。
请你借助身边的材料也来动手做一做把。
但是老师要提示大家,有的同学希望在家用酒精灯或其他装置给水加热,考虑到安全因
素是不可取的,应该在科学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操作。
其实我们都见过爸爸妈妈在烧水时,锅中气泡不断从水的底部向水面上升,越来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蒸发和沸腾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不同的是,水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水沸腾一般在100℃左右才发生;蒸发发生在水体表面,沸腾主要发生在水体的内部,沸腾比蒸发更加剧烈。
大象版小学科学1空气知多少教学设计_1
1 空气知多少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空气知多少》不仅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还是整套教材关于空气学习的起始课。
根据相关的认知和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等)中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的重要意义,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本课。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利用头脑风暴法调查学生并使之成为后续关于空气相关科学概念学习的必备资料。
同时,在本课中,教师还将指点学生进行关于空气的提出问题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与愿望。
本课由三个较大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猜谜语和视察牛奶和空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多地对空气产生有意注意,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游戏轻松愉快,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呈现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最终完成空气“苹果树”的拼装。
第三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安排提供帮助。
【学生分析】本单元侧重培养的科学探究要素是“搜集证据”。
一至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在教师指点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视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经过第一学期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视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探究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倾听习惯有待培养提高。
【教学内容】1.通过看、闻等多种感官,视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等特点。
2.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有问题意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3.在有趣的空气游戏中产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视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教学准备】彩纸、图钉、ppt【教学评价】通过游戏“找空气”活动达成目标一。
1.通过“苹果树”“问题银行存折”达成目标二。
科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
科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科学教学设计方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常见的落叶树,感知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
2.尝试按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重点难点:尝试根据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一、感受秋天的变化。
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着装、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小结:秋天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也变凉了。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1.播放动画前半段提问: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大树妈妈?小结:秋天到了,一些树叶就会慢慢地变黄,慢慢地离开大树。
2.播放动画后半段提问: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后做了什么事情?树叶宝宝是通过什么办法,怎么样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颜色一样吗?教师小结:小树叶终于亲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树叶和影子在形状和大小上是一样的。
三、在观察、比较、质疑中发现秘密,获得经验。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树的叶子,一到秋天我也会离开大树妈妈,我也想去亲亲自己的影子,你们能帮我找找我的影子吗?1.帮梧桐叶找影子(出示众多梧桐叶的影子)请幼儿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叶的影子?为什么?教师小结:原来树叶和它的影子在形状、大小上是一摸一样的。
2.拓展有关落叶树的知识讨论:秋天里还有哪些树叶也可以亲到自己的影子?教师小结:秋天到了,有好多树的叶子会掉下来,我们把这些树都叫做落叶树。
3.幼儿操作,匹配游戏,进一步积累经验。
教师:让我们来帮帮这些小树叶找找他们的影子,用线把他们连起来。
延伸活动:那等我们中午吃好饭,我们每个人到树下捡一片树叶,然后到四周去找找树叶的影子。
科学教学设计方案篇2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南师大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大部分进行我的课。
一、教材分析: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
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一)》
(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
1.提出问题
叶的养分从哪里来?
观看视频资料,推测叶的养分来源于阳光的作用。
2.了解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观看实验视频,了解实验方法。并在视频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
聚焦问题:植物是如何获得养分的?
二、科学实践活动
植物的养分从哪里来
(一)推测植物养分的来源
1.通过视频猜想植物来源
谈话:小小的一颗种子是怎样越长越高,还能结出香甜可口的果实的呢?它们的养分又是来自哪里呢?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即:阳光、水和土壤。
2.分析植物获得养分的器官
学生讨论排除植物的繁殖器官,将植物获得养分的结构聚焦到根茎叶这三种结构上。
3.科学态度: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和视频资料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
教学难点:了解证明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提出和聚焦话题:
通过回顾之前谈论过的问题: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以及视频资料:小小的种子是怎样越长越高的?
将标记1号的天竺葵放到阳光下,将标记了2号的天竺葵用大纸箱罩上。24小时后进一步实验。
学生猜想一天后在阳光下和盒子中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并提出可以用在叶子上滴加碘液的方法证明叶子里是否含有淀粉。
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实验方法。
(三)植物欣赏
通过视频,感受自然界中更多植物追逐阳光、努力生长的生活习性。
小学科学第1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测量气温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观察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知识。
本篇文章将以“小学科学第1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为题,为你呈现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a) 了解气温的含义和测量单位;b)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c) 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规律;d) 了解气温对生物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2. 教学准备a) 物品:温度计、纸、铅笔、图表;b) PPT/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教学步骤此次教学设计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导入新课、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总结讲解。
阶段一:导入新课(10分钟)a) 通过展示一幅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b) 请几个学生上来尝试讲解并展示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其他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阶段二:实验操作(30分钟)a) 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演示相关操作步骤;b)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支温度计,并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操作步骤,以便他们能自主进行实验;c)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分别在教室内、校园内、室外等不同地点进行温度测量,并及时记录测得的数据。
阶段三:观察记录(30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整理并分析实验数据;b) 让学生填写温度变化的表格,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便更加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c) 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思考温度变化的原因,并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阶段四:总结讲解(20分钟)a) 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气温变化规律和原因进行汇报;b)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观察记录图表,引导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c) 将结果总结在课堂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课堂延伸a)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b) 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气温变化的季节规律,了解不同季节的气温差异;c) 鼓励学生搜集和阅读相关的图书或杂志,进一步了解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
小学科学《摆的秘密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6 摆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单摆摆动的规律;能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测假设进行比较并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2、在小组探究实验活动中能够乐于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敢于大胆想象并提出问题。
3、通过合作探究实验,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线长短。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教学难点: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与摆的轻重和摆角大小无关;摆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摆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
教学准备:不同重量的钩码、长短不同的细线、直尺、秒表、铁架台、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进行模拟这种装置的运动轨迹(学生自主交流)师:我们把这种摆来摆去的装置叫做摆。
2.通过预习课本认识摆的组成和运动方式。
出示图片,从中了解摆的组成和运动方式。
(学生简单交流)师小结:课件出示摆的组成。
课件出示:怎样才算摆动一次?(设计意图:课本上出示的图片如荡秋千是学生们小时候都玩过的游戏,通过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摆的组成和运动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摆的秘密的兴趣。
)二、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师:通过刚才的自我探究,同学们了解到了摆的组成及运动方式,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制作一个摆,来探究一下它的秘密呢?(一)制作一个摆并测量摆摆动的次数。
课件出示实验一:1.分小组自选材料制作一个摆,测出10 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并记录下来。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1)摆线拉直、自然放手。
(2)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做摆动一次。
(3)记录10 秒钟摆动的次数。
(4)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要连续测3 次,测完填好记录表。
摆摆动次数的研究学生在制作摆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
2.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 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 学生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
(3)师总结:课件出示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详细组成和行星的特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宇宙的概念和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进行具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和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太阳系与其他星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星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生动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太阳系模型或图片。
3.八大行星的特点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例如:“白天出来照亮我们的星球,晚上躲在云后面休息,它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揭示谜底——太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太阳系的组成。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八大行星的名称和特点,如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木星是最大的行星等。
小学科学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是为小学科学第一课所设计的,主题为“显微镜下的细胞”。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本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2. 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3. 掌握描述和绘制细胞结构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册;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刷子、取物钳;3. 实验材料:洋葱片、苹果片、柳叶片等;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要求学生回忆上学年学习过的生命现象,引出对细胞的讨论。
2. 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将有关细胞的图片和图表呈现给学生,讲解细胞的概念、结构组成和功能。
重点介绍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3.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一:准备洋葱片让学生用刷子刷洋葱表皮,然后用取物钳将一片薄薄的洋葱表皮取下。
步骤二:观察洋葱细胞将洋葱表皮放在玻璃片上,加一滴水,再盖上另一片玻璃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的结构。
步骤三:绘制洋葱细胞让学生观察洋葱细胞的形状、颜色和结构,并尝试绘制出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4. 实验展示(10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绘制的洋葱细胞图像,并请他们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5. 组织讨论(15分钟)带领学生回顾实验中观察到的洋葱细胞结构,引导学生总结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
6. 小结(5分钟)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
四、课后延伸:1. 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2. 自行观察其他物体的细胞结构,并进行记录;3.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进一步了解细胞研究的应用。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和现象;2. 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2. 物体的大小和重量;3. 物体的材质和用途;4. 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比如:这个苹果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2. 活动一:形状配对(10分钟)将教室中的一些物体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将相同形状的物体进行配对。
3. 活动二:颜色分类(15分钟)让学生将教室中的一些物体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比如红色的放一起,蓝色的放一起。
4. 小结(5分钟)总结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第二课时:认识物体的大小和重量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大小和重量,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比如:这个书包有多重?你觉得这个篮球比这个足球重吗?2. 活动一:大小比较(10分钟)让学生将教室中的一些物体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比较它们的大小。
3. 活动二:重量比较(15分钟)让学生用手拿一些物体,比较它们的重量,判断哪个更重。
4. 小结(5分钟)总结物体的大小和重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第三课时:认识物体的材质和用途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材质和用途,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比如:这个椅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的用途是什么?2. 活动一:材质辨认(1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 活动二:用途猜测(15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用途。
4. 小结(5分钟)总结物体的材质和用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的材质和用途。
科学教案【大全5篇】
科学教案【大全5篇】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一、猜测活动: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小学科学第1课热传递(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热传递(教学设计)热传递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本节课旨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1.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初步认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温度计、两只玻璃杯、一只金属勺子、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展示材料: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铁烙铁的使用、太阳能的应用等;- 预先准备好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的学习笔记本和铅笔。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引起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提出问题:太阳怎么把阳光传给我们?热水怎么变凉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
3.2 实验探究(15分钟)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将分成小组进行操作。
步骤:1. 将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记录下温度;2. 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冷水中,记录下温度;3.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只玻璃杯和金属勺子的温度;4. 将热水慢慢倒入一只玻璃杯中,再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5. 将冷水倒在另一只玻璃杯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比较实验前后温度的变化,并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3.3 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热水的温度会变低,冷水的温度会变高;- 金属勺子和玻璃杯的温度也会随着接触热水或冷水而发生变化。
3.4 查找资料(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查找资料,了解热传递的实际应用,如太阳能的原理、利用火烤食物等,要求学生找出至少三个实际应用例子,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3.5 分享与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依次分享所找到的实际应用例子,并讨论这些例子中热传递的原理。
3.6 概念解释和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热传递做概念解释,帮助他们理解热传递是指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现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9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亲历科学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过程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生活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态度情感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4.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见的电视机提出的问题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吹纸片: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二.吹乒乓球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板书设计:亲历科学1.回答课本上的三个问题2.“吹纸片”猜测、交流。
3.吹乒乓球,解释道理。
教学随笔:本课内容是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导入课。
教材引用了大量的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活动。
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的预测和进行活动以后的结果出入很大。
从而,引起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活动时课堂气氛很活跃。
2、认识自己3、《寻找动物和植物》4、蚯蚓5、凤仙花板书设计:凤仙花种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科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科学兴趣;2. 研究认识和分类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物体;3. 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身边的物体- 1.1 了解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1.2 认识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1.3 研究分类物体。
第二单元:认识身边的现象- 2.1 了解日光和月光的来源和作用;- 2.2 认识气温的变化和影响;- 2.3 研究认识天气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研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观察、分类、比较和描述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拓展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全班讨论不同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物体颜色和形状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认识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大小和重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研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测量物体的大小和重量,并记录结果;- 拓展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并与全班讨论不同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物体大小和重量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研究分类物体-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分类;- 研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分类不同物体,并给出分类的原则;- 拓展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并与全班讨论不同分类方法;-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第四课:了解日光和月光的来源和作用-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日光和月光;- 研究活动:学生观察日光和月光的特点,并进行讨论;- 拓展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日光和月光的认识,以及它们的作用;-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对日光和月光有初步理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1)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因此他们会产生探究其原因的欲望,会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作出自己的解释。
大多数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已经知道白天与黑夜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但这仅仅限于书面上的了解。
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古人在对白天与黑夜的形成也有不同的观点,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开展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了解地球仪的组成部分,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猜想的基础上,科学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
3.渗透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手电筒、地球仪2.教师准备:手电筒、地球仪、人物贴画、教学课件四、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是形成白天与黑夜的主要原因。
五、熟悉学生:1.感知方位:教室环境下的方位(东西方位)、平面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球仪的构造。
3.科学术语:垂直、交替、位置的变化。
4.学习(验证)方法: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做实验…….六、课前游戏:1.转向游戏:北—南—东—西;东—南—西—北(顺时针);北—西—南—东(逆时针)。
2.寻宝:现在,请你依据宝藏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判断宝藏在班级的哪个位置?平面图上的方位(缺少评价)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谈话: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在老师就想再次验证一下哪位同学的观察和判断力既迅速又准确,有没有信心?(生:有)请看这两张图片(教师投影:出示两张图片),这是老师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的同一场景,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你能快速判断出这两张图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摄的吗?2.学生交流:生1:第一张是白天拍的,第二张是晚上拍的。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含义,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索。
3. 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2. 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主题: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搭积木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的原理。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理解科学的含义。
第二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新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进一步理解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三、教学资源1. 教室内环境布置,如科学角、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实验器材,如气球、积木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
2.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良好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果。
以上是一份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教版(2024秋)小学一上科学1.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1.1《小小科学家》教材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活动都是因为自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和科学有关。
通过读图文,学生知道科学家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他们会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上,学生读科学家伽利略滚球实验的故事,自己也来滚小球。
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
最后,从书中科学家正在从事研究的图片,学生联系生活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不同的事物,同时渗透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关于课后作业,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阶段。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经验,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科学”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他们对科学家的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不够了解的。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相关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什么是科学,从而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树立起自己也能做科学研究的自信心,自己也可以是一位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联系生活,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科学思维: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探究实践:做滚小球实验,并在实验中有所发现。
责任态度:从自己经历的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例中意识到科学与好奇心有关。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木球、贴纸、绒布。
教学过程模块一:科学家是做什么的1.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老师来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吗?(板书课题:科学)2.调动经验:幼儿园里有科学课吗?我们来看一看。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
1.知道合理地归纳和演绎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2.初步认识演绎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合理地归纳和演绎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将单元页上的信息制成课件;2.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3.研究昆虫时的过程性资料。
三、活动 怎样进行推理和判断
1.出示:研究昆虫时的过程性资料。
2.回顾、整理自己的学习过程。
通过《蚕宝宝的一生》的养殖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再通过蝴蝶、蜜蜂等动物的资料找到他们具有的共同特征:变态。最后通过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的观察,对这些动物的身体进行比较(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舍去非本质的东西,抽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归纳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过程,属于不完全归纳),最后利用这个概念观察其他小动物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以此来判断它是不是昆虫(这是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
3.学生回答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补充故事中没有交代出来的推理过程,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5.明白“什么是推理和判断”: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我们怎样做判断,重点应该放在“怎样做”(即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也即推理的过程)
6.过渡:我们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事物做出推想和判断。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判断的?说一说做出这些判断的思考过程和理由。
课 题
1 我们怎样做判断
小学科学第1课细胞(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细胞(教学设计)科目: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细胞引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命的奥秘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一、课前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不同生物细胞的图片,并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胞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引出知识点(15分钟):1. 教师就课前导入的内容进行引导,引出细胞的概念,并阐述细胞是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2.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生物细胞的形状和特征,通过积极讨论,学生能够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各异,大小也不相同。
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0分钟):1. 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细胞的动画视频,介绍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视频中应包含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内容。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细胞器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借助课本或图书馆中的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准备一份简短的介绍材料,陈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它的形状、位置、功能和重要性等,并准备一个海报或展示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细胞器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发一个鸡蛋给每个学生,并提供各种精细的工具,如玻璃刀、显微镜等。
2.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指导,小心地将鸡蛋壳剥开,展示鸡蛋的卵黄和卵白。
3. 学生再次使用显微镜观察鸡蛋的细胞结构。
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画笔和纸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同桌共享结果。
五、细胞的数量和分裂(2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细胞是如何繁殖和增长的?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细胞数量的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
2. 教师使用幻灯片或模型等教具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解释细胞分裂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一个细胞分裂的模拟实验,可以使用彩色纸片和剪刀来模拟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空气单元(一)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
一、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1.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的一种气体。
空气的作用有给人类呼吸、让植物生长、给玩具充气等等。
2.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的特征有:容易泄漏、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等等。
3.传递空气时,要用密闭的容器将空气密封起来,防止空气泄漏。
4.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1)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
(2)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5.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气球、足球、轮胎等。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可以充满各处。
2.在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时,为了方便观察水位变化,可以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1)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2)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3)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3.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4.在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1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1课。
本课活动是先让学生知道能够自行发光的是光源,接着通过观察暗盒中的物体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关灯了”,主要是观察、比较在开灯和关灯状态下的教室内物体前后的现象。
活动2“观察暗盒中的物体”是让学生利用暗盒进行观察活动,比较关灯前后暗盒内的光源、物体的不同现象,感受人眼为什么能看得见物体。
二、学情分析学生多数没有经历过处在完全黑暗的暗室,对是否关灯后看不见物体是不能很好地了解的。
生活中他们遇到的黑暗其实不是真正的暗室,或多或少会有外面的光线透进来室内,因此对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不能准确理解。
需要制作一个内部完全黑暗的暗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四年级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设计和操作方面也有一定能力,因此设计和制作一个自带光源的暗盒不是难事。
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3.通过探究,观察和比较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
4.注重证据的意识,能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究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2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自带光源的暗盒(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制作暗盒的材料(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白色乒乓球、橡皮擦、记录单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同学生日会上,彬彬提醒在吹蜡烛之前先找到灯的开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发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孩子,你们知道,古人的这句话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小老师了。
是的,学习最可贵的就是疑问。
师: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牛顿。
从这句话上我们可以看出谁的重要性,老师想把这两个重要的字,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把他作为学习科学学重要的学习方法,活动一;认识蒸发
师:孩子一起读,“疑”“猜”好。
上课
师:请看黑板。
你发现了什么?
生:字没有了
师:怎么会这样呢?你也想让水消失吗?请你们用手指蘸少量的水,在手背上随便写两个字,
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也是一种美,有很多的科学问题就是在等待中发现的,你有什么感觉?水真的消失了吗?你有疑问吗?
生:水到哪儿去了?
师:你们也有同样地疑问吗?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师:那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他到哪儿去了/(大胆的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见过那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王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一定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者,知道吗?像刚才我们做的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如果有大量的水蒸发还能产生一个奇怪而有趣自然现象,那就是雨后彩虹,大量的雨水经过太阳的照射蒸发到空中,形成了很多个的小水滴,当然了,还要经过光的反射和折射,就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彩虹,而且蒸发到空气里水滴越大,虹越鲜艳。
悄悄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的蒸发呀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夏天的衣服和冬天的衣服同样能晒干、
前面你们把水涂在手臂上,回忆一下是什么感觉?
活动二:探究蒸发吸收热
生:有点凉
刚才我们只是手臂上面有水,就感觉到凉凉的,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夏天洗过澡吗?出示洗澡图片,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生:水在蒸发。
师:是的,水在蒸发,人会感到冷,那就说明了水在蒸发的时候会伴随着什么现象发生?生:降温师:刚才只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感觉进行的猜测,,那为了证实这个的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要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都有体温计,我们要把它浸入水中,让他洗澡,可是温度计比人体光滑,他基本不沾水,所以我们要用棉纱把液泡包住,吸收更多的水分在温度计上,、取去温度计,让学生猜测温度计的读数
会怎么样?统计不同意见,在黑板上,我们应该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并汇报
学生说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温馨小提示:课件出示
学生实验
师: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过一会,
师;(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认真的做好了记录。
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用曲线图更明显一些)
生:汇报
师:我们几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水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师:谁能用刚才我们的科学发现解释一下洗完澡问什么会觉得冷这种现象,
生:从游泳池出来,我们身体上的水蒸发,吸收了我们的热量。
所以我们才会感觉有些凉。
师: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那时候的我特别傻,特别天真,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
(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狗吐舌头,发烧的时候。
活动三:探究影响蒸发的因素
孩子们你们的知识那么丰富,我想请教你们个问题
儿子的学校明天有文艺汇演,要穿校服,可是今天才洗校服,为了让校服尽快干,在晾衣服时,你能给着急的我想想办法吗?
生: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晒一晒。
放在火上烤一烤。
放在暖气片上师:为什么要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晒一晒。
放在火上烤一烤。
放在暖气片上,
生:因为温度高
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板书:温度的高低生:还可以放在有风的地方吹一吹,
师:用风吹一吹,实际上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那你们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于空气的流通有关系是吗?空气流通的快慢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我明白了,那我这儿就有吹风机,我这样吹,是不是就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呢?示范把衣服贴在一起吹,
生:还要把衣服展开,
师:根据我们的经验把衣服展开吹干的更快,是吗?展开是把衣服的面变大了是吗?那也就是说蒸发的快慢还与谁有关系?板书表面积的大小
谢谢你们孩子们,给我支了那么多招,可这些只是你们的想法,没有说服力的。
到底水的蒸发与他们有没有关系呢?想不想动手亲自研究一下?
师;喜欢研究第一的的小组举手,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发放器材,
研究第二的举手、看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更简单一些,有
吹风机,发放器材
第三个,你们组和他们组是一样的,发放器材,
师:现在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仪器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汇报,同样的实验互相补充师补充:
要放入同样的水,才能正确的作对比试验,并且谁不要放太多。
几滴就可以了,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总结:通过了刚才的试验,我们知道了,水的蒸发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孩子们,不用问从你们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了你们这一节课的收获,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科学的好奇和渴望,其实我这节课收获也挺大的,我收获了你们的笑脸,收货了你们的智慧。
再次说一声,谢谢你们,为了表达我的谢意,我为你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过程: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不经过处理,另一块先放入水中,拿出来拧一拧,再浸入酒精后取出,然后把它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孩子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不经过处理的纱布燃烧后变成的灰烬,处理后的纱布安然无恙)孩子你们能试着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吗?相信你们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