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急性感染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麻疹【教学内容和要求】1、了解麻疹的流行规律及特点。

2、熟悉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掌握临床表现、出疹规律及特点。

4、掌握麻疹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5、掌握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我国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后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开始增高,可能与流动人口增加及农村免疫接种率低、麻疹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在前驱期及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当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到达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约感染后5~7天,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此时为临床前驱期,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也可在分泌物和体液中发现麻疹病毒,此时患儿的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

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

由于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等。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

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

目前发病者在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及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

《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各章复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各章复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各章复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一.名词解释1.中暑2.热痉挛3.热射病4.热衰竭5.近乎淹溺(一)A1型题1.以下哪些不是中暑的常见诱因()A年老、疲劳 B体弱 C营养不良 D糖尿病E骨质疏松2.以下关于淡水淹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和低蛋白血症B可引起高钾血症C心室颤动多发D很少发生红细胞损伤E可引起急性肺水肿、急性脑水肿3.以下关于海水淹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容量增加B血液浓缩C可引起高血纳、高血钙和高血镁D极少发生心室颤动E可引起急性肺水肿、急性脑水肿4.下列关于电击伤说法错误的是()A交流电电击伤危害性较直流电电击伤大B通电时间越长,机体造成的损害也越重C50-60Hz低压交流电最易产生致命性的心室颤动D雷击伤可造成鼓膜穿孔,视网膜剥离E高压电电流易使接触肢体“固定”于电路5.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是()A高热(41℃以上)、无汗、意识障碍B高热(41℃以上)、抽搐、意识障碍C高热(41℃以上)、无汗、抽搐D头痛、晕厥、无汗E头痛、发热、昏迷6.当空气干燥、气温超过35℃时,哪种方式成为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A蒸发 B辐射 C传导 D 对流 E冷却7.中暑时最容易发生肌肉痉挛的是()A腹直肌 B腓肠肌 C胸大肌 D咀嚼肌 E咬肌8.中暑降温通常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直肠温度降至()℃左右A32 B35 C37 D38 E39(二)A2型题9.病人,男,50岁,某日在烈日下劳动4小时后感到头晕乏力,随后昏倒在地,神志不清,急送医院,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体温41℃,心率135次/分,律齐,血压90/60nnHg深昏迷,双下肢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

该病人属于中暑中的哪一类型()A热辐射 B热痉挛 C热衰竭 D先兆中暑 E轻度中暑10.病人,女,60岁,诊断为热射病,病人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

遵医嘱给予降温处理,以下哪项护理措施是错误的()A应密切监测肛温,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B安置在22℃空调房C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D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肛温降至35℃E遵医嘱给予氯丙嗪25mg稀释于4℃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11.病人,男,70岁,在烈日下行走一小时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平时的预防措施
1.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灭菌与消毒
3.隔离措施
2019/10/20
15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小鼠脱脚病(鼠痘) 是由MPV引起的一种小鼠的烈性传染病。
多呈爆发流行,致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四肢、 尾和头部的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急性病例,小鼠突然
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 费;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 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 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许多应 激因素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 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 心肌炎为特征。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 染。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 很难彻底根除。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 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预 防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2019/10/20
17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 之一,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 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 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其遗 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能抑 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繁育有较大影响, 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鼠的死亡率。
22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 中,有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不仅可引起动物的严重疾病, 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有的如鼠棒状杆 菌、泰泽氏菌等,可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 使实验研究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 大浪费。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的动物对不

第十二章 抗感染免疫(兽医免疫学)

第十二章  抗感染免疫(兽医免疫学)
①有严格针对性; ②非经遗传获得; ③有免疫记忆性。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致病的机理不同,机 体抗感染免疫的特异性免疫机理也不同。
5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相互依赖与 协作,共同发挥消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天然免疫在获得 性免疫产生之前,可限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迅速扩散,并能启 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能特异、有效地清除病原微生 物,其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天然免疫因素的参与,如细胞因子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补体等。
2
3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和个 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类 免疫功能大多经遗传获得,出生后即有,其作用 广泛,无特定针对性,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和反应方式基本相同,且没有记忆的特点.
4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通过与 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等抗原接触而形成。其特点是:
第十二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抗细菌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避机制
1
第一节 概述
抗感染免疫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机体不断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过程。
病原体的侵入,一方面导致感染,另一方面诱发 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性应答—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 疫由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 免疫)两方面构成。
Hale Waihona Puke C反应蛋白(CRP)细菌表面多糖及 磷酯胆碱
致敏微生物;激活补体
补体
与细胞及微生物表面的
糖及蛋白质共价结合 杀伤靶细胞;趋化炎症细胞等
LPS结合蛋白(LBP)
LPS
促进LPS与CD14结合
可溶性CD14
LPS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外科感染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外科感染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外科感染第十二章外科感染一、填空题1、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的局部典型临床表现是、、、。

2、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的转归、、、。

3、外科感染总的治疗目标是、。

4、导致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原因有、、。

5、破伤风的综合治疗原则包括、、、。

二、判断改错题1、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口腔、肠道等处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对宿主既无害也无辅助作用。

2、对破伤风的病人,治疗时应用大量的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中和游离的毒素。

3、急性蜂窝织炎病变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所分泌的溶血素、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的作用。

4、破伤风的典型症状是随意肌的阵发性痉挛,其原因是破伤风梭菌分泌的痉挛毒素与脊髓、脑干等处的中间联络神经细胞的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从而使运动神经元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加所致。

三、选择题[A型题]1、外科感染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B.常用明显的局部症状C.多由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D.不会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E.以上均错误2、处理破伤风的伤口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彻底清创术B.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C.反复氧化剂冲洗伤口D.伤口应尽量予以缝合E.用1%高锰酸钾湿敷3、破伤风病人气管切开的主要指征是。

A.呼吸中枢麻痹B.肺部感染C.抽搐频繁而不易用药物控制D.胸腹肌强直,呼吸受限E.吞咽困难4、破伤风最最出现并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

A.苦笑面容B.张口困难C.角弓反张D.腹肌紧张E.颈项强直5、破伤风病人,最先受累的肌肉是。

A.面肌B.背腹肌C.四肢肌D.嚼肌E.以上均不是6、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

A.1-5天B.6-12天C.1个月D.2-3个月E.3周左右7、为提高脓素症血培养阳性率,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

A.发热开始上时B.发热最高峰时C.寒战结束时D.预计发生寒战、发热前E.寒战初起时8、丹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炎症。

A.急性管状淋巴管炎B.急性网状淋巴管炎B.急性多发性毛囊炎D.以上都不是E.急性蜂窝织炎9、关于丹毒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⒈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⒉ 器官 系统功能障碍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⒊ 全身状态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甚 至休 克、MODS ⒋ 特殊表现 : 破伤风可出现肌强直痉挛
诊断
㈠ 临床检查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㈡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细菌学检查 ㈢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 X线摄片 CT MRI 线摄片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或由多数疖融合而形成。病原菌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痈
感染先从一个毛囊的底部开始,由于皮肤较厚, 感染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再沿深筋膜向周围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 肪组织柱,然后再向上穿入多个毛囊而形成 多个脓头。痈多见于皮肤较厚的背部和颈项 部,有时可见于上唇和腹壁。常发生于身体 比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
三、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 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 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 可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亚急性蜂窝织 炎。呈弥漫性炎症,易向四周迅速扩散,与正 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 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四、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淋巴管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大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 常见于 口咽炎症、足癣、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 感染。也可直接发生于皮肤或粘膜损伤之后。 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浅层的淋巴管炎可见在皮肤上有一条或数条红 线,自原发感染灶向近心侧蔓延,引向所属区 域的淋巴结。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 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 身症状。

十二章外科感染8-2

十二章外科感染8-2

三、急性蜂窝织炎
(一)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为厌氧性细菌
(二)病理
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 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溶球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能加速 结缔组织基质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不易形 成脓肿膜,有助于致病菌和毒素向周围组 织扩散而导致化脓性感染沿着疏松结缔组 织的间隙向周围扩散
4、绿脓杆菌: G或继发性感染 常引起烧伤创面感染
脓液特点: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味
5、变形杆菌: G性腹膜炎
常引起尿路感染和急
脓液特点:有特殊的恶臭味
(二)人体的防御能力 1、局部情况: 皮肤粘膜缺损
导管阻塞
局部组织缺血
异物及坏死组织存留
2、全身情况: 严重病变(休克、糖尿病、尿毒症、肝 衰)使免疫力↓ 特殊治疗(激素、化疗、放疗),严重 营养不良,爱滋病病人使抗感染能力↓
六、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 病菌,从皮肤、粘膜破损处或邻近病灶, 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 巴管及其周围组织急性感染,称急性淋巴 管炎;若所属引流淋巴结受累,则称急性 淋巴结炎
(一)病理和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活动, 皮肤正常→淋巴结融合成块,疼痛和触痛 加重,皮肤红肿,可形成脓肿 急性淋巴管炎 表浅淋巴管炎:沿淋巴管走行有红线征, 局部触痛 深部淋巴管炎:沿淋巴管走行有条形触 痛区
二、分类
(一)病因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 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阑尾炎等。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 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2、特异性感染:
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
(二)病程分类 急性感染:病程小于三周

第十二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十二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4/10/2020
一、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LD50) ( 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 毒素。
4/10/2020
(一)侵 袭 力
包括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荚膜 黏附素
4/10/2020
1. 菌体表面结构——荚膜
链激酶 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使血凝块溶 解,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4/10/2020
链道酶 能降解脓液中高粘度的DNA,使脓液变得稀薄,利 于细菌扩散。
胶原酶 能破坏肌肉及皮下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局部组织 崩解,促进细菌扩撒。
4/10/2020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4/10/2020
(二)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 ➢大多为体内的正常菌群
4/10/染 (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 感染 急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感染 范围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带菌状态
4/10/2020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一)隐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强,侵入的病原 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感染后对 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 明显的临床症状。
4/10/2020
LPS
激活
单核
-巨噬细胞


内源性热原质

(IL-1等)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4/10/2020
➢ 白细胞反应
LPS
白细胞数 暂时减少
数h后
白细胞数 显著增多
4/10/2020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第十二章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论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外科感染有以下特点: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

【分类】外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以下简称病菌)种类多,可能侵入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病变。

外科感染可按不同的角度予以分类:(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1.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亦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

常见有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

致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等,可由单一病菌导致感染,也可由几种病菌共同致病形成混合感染。

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继而形成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特异性感染在致病菌、病程演变及治疗处置等方面与一般感染不同。

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等属特异性感染,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等的致病作用不同于一般性感染的病菌,可以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

(二)按病程区分外科感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三种。

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在3周以内的外科感染为急性感染,大多数非特异性感染属于此类。

病程超过2个月或更久的感染为慢性感染,部分急性感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感染。

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的称亚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除由急性感染迁延形成外,形成原因常与致病菌的毒力虽弱、但有相当的耐药性,或是与宿主抵抗力较弱等有关,如变形杆菌的泌尿系感染、白念珠菌病等。

(三)按发生条件归类感染可按病原体的来源以及入侵时间区分。

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称原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病菌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第12章 急性意识障碍

第12章 急性意识障碍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中暑、电击伤、高原病 等。
昏迷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收集病史 年龄、性别;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等; 昏迷环境、季节; 昏迷起病的缓急:
突发:脑血管疾病、外伤、中毒、电击伤; 急性:脑炎、脑膜炎、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 慢性:颅内肿瘤、慢性硬膜外血肿; 阵发性:肝性脑病。
昏迷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去皮质综合征: 去皮质综合征 : 见于缺氧性脑病(CO中毒),以及 皮层损害较为广泛的脑血管病和外伤。表现为无意识 的睁眼闭眼、眼球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存 在,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但患者无自主 活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大小便失禁,存在睡 眠和觉醒周期。保持上肢屈曲,下肢伸性强直状态, 称为去皮质强直。
昏迷
发病机制 昏迷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脑的能量代谢障碍、 缺氧、缺血或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等,损害了脑 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能维持大脑皮层 的正常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层遭受广泛损害, 或者二者均存在。
病因(一)
(一)脑功能障碍
1.缺氧、低血糖或代谢等共同因素作用引起的神经损 伤。 2. 2.内源性中枢神经毒物。 3.外源性中枢神经毒物。 4.内分泌障碍。 5.中枢神经系统离子环境异常 6.环境异常与体温调节异常 7.颅内高压。 8.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 9.原发性神经或胶质疾病。
十二(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心源性晕厥
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主动脉瓣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类型 原发性心肌病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左房粘液瘤、左心房血栓形成
十二(3)心源性晕厥
心律失常是预测心源性晕厥和死亡危险性独立因素, 异常表现: 1.双束支阻滞。 2.室内阻滞。 3.莫氏Ⅱ型房室阻滞。 4.心率<50/分或窦房阻滞。 5.长Q-T间期。 6.右室心肌病。 7.心肌梗死Q波。 8.Brugada综合症。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外科感染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外科感染

第十二章外科感染一、填空题1、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的局部典型临床表现是、、、。

2、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的转归、、、。

3、外科感染总的治疗目标是、。

4、导致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原因有、、。

5、破伤风的综合治疗原则包括、、、。

二、判断改错题1、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口腔、肠道等处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对宿主既无害也无辅助作用。

2、对破伤风的病人,治疗时应用大量的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中和游离的毒素。

3、急性蜂窝织炎病变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所分泌的溶血素、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的作用。

4、破伤风的典型症状是随意肌的阵发性痉挛,其原因是破伤风梭菌分泌的痉挛毒素与脊髓、脑干等处的中间联络神经细胞的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从而使运动神经元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加所致。

三、选择题[A型题]1、外科感染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B.常用明显的局部症状C.多由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D.不会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E.以上均错误2、处理破伤风的伤口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彻底清创术B.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C.反复氧化剂冲洗伤口D.伤口应尽量予以缝合E.用1%高锰酸钾湿敷3、破伤风病人气管切开的主要指征是。

A.呼吸中枢麻痹B.肺部感染C.抽搐频繁而不易用药物控制D.胸腹肌强直,呼吸受限E.吞咽困难4、破伤风最最出现并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

A.苦笑面容B.张口困难C.角弓反张D.腹肌紧张E.颈项强直5、破伤风病人,最先受累的肌肉是。

A.面肌B.背腹肌C.四肢肌D.嚼肌E.以上均不是6、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

A.1-5天B.6-12天C.1个月D.2-3个月E.3周左右7、为提高脓素症血培养阳性率,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

A.发热开始上时B.发热最高峰时C.寒战结束时D.预计发生寒战、发热前E.寒战初起时8、丹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炎症。

A.急性管状淋巴管炎B.急性网状淋巴管炎B.急性多发性毛囊炎D.以上都不是E.急性蜂窝织炎9、关于丹毒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A11、可以用作空气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A、双氧水B、乙醇C、84消毒液D、过氧乙酸E、环氧乙烷2、2%碘酊消毒皮肤后,再用75%酒精脱碘需间隔的时间是A、60秒B、20秒C、10秒D、5秒E、2秒3、无菌持物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A、可以夹取任何无菌物品B、到远处夹取物品应持无菌持物钳速去速回C、取无菌持物钳时钳端无需闭合D、钳端向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域E、手术室及门诊换药室使用均应每日消毒一次4、使用无菌容器正确的操作是A、盖的内面朝下,以便放置稳妥B、物品取出后,未污染的物品可以放回C、手握容器边缘,以便持物牢靠D、开盖30分钟内盖好,以免污染E、手指不可触及容器内面5、已开启的无菌溶液可保存A、48hB、24hC、12hD、8hE、4h6、在无菌容器内浸泡长度为24cm的持物镊,消毒液的合适高度为A、8cmB、10cmC、12cmD、14cmE、16cm7、下述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的是A、无菌包潮湿后不可使用B、无菌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地面C、操作时手臂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D、取出的无菌物品如未使用应立即放回原处E、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一次8、正确的无菌技术操作是A、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无菌油纱布B、将无菌敷料接触无菌溶液瓶口倒溶液C、打开无菌容器盖使外面向上放于桌上D、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内面E、将无菌盘盖巾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外9、传染病病区内不属于污染区的是A、病室B、病人浴室C、厕所D、病区走廊E、门诊诊室10、接触传染病人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A、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指,手背,手掌B、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手背C、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D、手指,指甲,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E、腕部,前臂,手掌,手背,手指,指甲,指缝11、使用避污纸正确的方法是A、掀开抓取B、用镊子夹取C、戴手套后拿取D、经他人传递E、从上面中间抓取12、配制0.2%的过氧乙酸溶液1000ml,应取5%的过氧乙酸溶液A、400mlB、40mlC、20mlD、10mlE、4ml13、新洁尔灭与肥皂同时使用时,影响其消毒效果的原因是A、吸附作用B、引起污染C、降低浓度D、拮抗失效E、引起分解14、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需加入的氧化剂是A、氯化钾B、乳酸钠C、高锰酸钾D、氢氧化钠E、亚硝酸钠15、穿脱隔离衣时要避免污染A、领子B、胸前C、背部D、袖子的后面E、腰带的以下部分16、下列做法违反了隔离原则的是A、隔离单位要有醒目的标记B、脚垫要用消毒液浸湿C、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治疗室D、使用过的物品先冲洗后立即消毒E、病人用过的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17、下列对于过氧乙酸使用事宜的描述正确的是A、放于阴凉处避免高温引起爆炸B、消毒物品需悬挂或抖散C、浸泡金属类物品浓度为0.2%D、2%过氧乙酸溶液用于手的消毒E、不能用于体表的消毒18、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口罩应注意A、口罩用后应取下,将污染面向外对折B、一次性口罩使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C、纱布口罩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D、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的传染病人后应立即更换E、口罩不带的时候可以将污染面向内挂在胸前19、护生小王进行戴无菌手套的练习,老师应纠正的是A、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B、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C、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D、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E、脱手套时,将手套翻转脱下20、护生小刘在练习铺无菌治疗盘,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干净的手指夹取治疗巾边缘从无菌治疗包内取出B、无菌治疗包打开一次后即不可再次使用C、铺好以后注明有效时间为4小时D、无菌治疗盘内的容器里不得盛放溶液,以免沾湿治疗巾E、潮湿后的无菌盘应马上使用21、护士小李在为患者张某行导尿术时,发现手套破裂,她应该A、用无菌纱布将破裂处包裹好B、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手指操作C、立即更换无菌手套D、再套上一副新的无菌手套E、用酒精棉球擦拭破裂处22、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对象不包括A、病人B、医生C、护士D、探视者E、传染病院周边的居民23、下列关于医院内感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属于医院内感染B、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增加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C、各种内镜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增多D、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寄居在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不属于医院内感染E、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大24、清除或杀灭物品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称为A、消毒B、灭菌C、无菌D、清洁E、抑菌25、下列不属于热力消毒灭菌方法的是A、压力蒸汽灭菌法B、燃烧法C、煮沸法D、干烤法E、紫外线消毒法26、热力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是A、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B、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C、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D、破坏细菌膜的结构E、干扰细菌酶的活性27、不宜采用燃烧法灭菌的物品是A、换药碗B、坐浴盆C、污染的纸张D、特殊感染伤口的敷料E、手术刀28、使用燃烧法消毒灭菌时,正确的操作是A、锐利刀剪可以用燃烧法B、燃烧时需远离氧气装置C、燃烧前容器应先用消毒液浸泡D、在燃烧中可随时添加酒精以提高灭菌效果E、搪瓷类物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燃烧法29、燃烧灭菌法所使用的酒精浓度是A、95%B、80%C、75%D、70%E、50%30、下列关于煮沸消毒灭菌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水中B、物品的盖子或轴节应该打开C、煮沸法不能用于消毒橡胶类物品,以免高温使其变软D、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好E、大小相同的物品不能重叠放入31、灭菌效果最可靠的物理灭菌法是A、燃烧法B、煮沸消毒法C、紫外线照射法D、日光暴晒法E、压力蒸汽灭菌法32、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达到的压力及温度是A、137kPa,130℃B、137kPa,128℃C、103kPa,130℃D、103kPa,128℃E、103kPa,121℃33、光照消毒法的原理是A、光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B、破坏细菌膜的结构C、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D、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E、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34、下列关于紫外线灯消毒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毒过程中用纱布遮盖病人双眼B、照射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C、灯管不能用乙醇棉球擦拭,以免损坏灯管D、使用时间超过2000小时的灯管应更换E、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人员走动并开窗通风35、不属于物理消毒灭菌法的是A、熏蒸法B、生物净化法C、微波消毒灭菌法D、压力蒸汽灭菌法E、臭氧灭菌灯消毒法36、下列关于光照消毒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日光暴晒时应定时翻动B、常用紫外线灯的波长是254nmC、紫外线照射强度低于70μW/cm2时应更换紫外线灯管D、臭氧灭菌灯消毒时人员应全部撤离现场E、臭氧灭菌灯消毒后10分钟方可进入37、可用于浸泡金属器械的高效类消毒剂是A、0.2%过氧乙酸B、5%碘伏C、2%戊二醛D、3%漂白粉溶液E、70%乙醇38、下列不属于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的是A、擦拭法B、干烤法C、浸泡法D、熏蒸法E、喷雾法二、A21、张女士,30岁,高热,腹泻,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应对其实施A、消化道隔离B、接触隔离C、昆虫隔离D、严密隔离E、保护性隔离2、患儿陈某因确诊流脑转入传染病房,其原住病房需用食醋空气消毒,病房高4m,宽4m,长5m,食醋用量是A、50~100mlB、100~200mlC、200~400mlD、400~800mlE、800~1000ml3、刘女士,发热4天,体温40℃,伴神志不清,反复抽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第十二章 常见临床危象讲解

第十二章 常见临床危象讲解

五、急救护理(五)病因治疗

待血压降低,病情稳定后,再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有肾脏、血 管和内分泌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再采取针对性的病因治疗,防止高血压危 象的复发。
第三节 高血糖危象
(hyperglycemic crisis)

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性胰 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严重 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 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高血糖、高酮血症 及代酸,发展到严重时为酮症酸中毒昏迷 和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三、急救护理

(二)降温
③伴皮肤感染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皮肤 擦浴。降温效果不佳者可适当配合通风或 服药等措施。 ④注意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⑤遵循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
三、急救护理

(二)降温
2.药物降温 只是对症处理,不要忽视病因治疗。 用药时要防止病人虚脱。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激素等。
三、发病机制

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除了血压急剧增高 外,还可导致压力性多尿,继而发生循环 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的减少又反射性引起血管紧张素Ⅱ、 去甲肾和精氨酸加压素生成和释放增加, 使循环血中血管活性物质和血管毒性物质 达到危险水平,从而加重小动脉收缩。
三、发病机制

小动脉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 素等有害物质进一步释放,形成血小板血 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加,并伴有微血管内凝血、点状出血 及坏死性小动脉炎。

(一)病史收集
1.有高血压病史 无论原发性高血压,还 是继发性高血压均可发生。 2.存在诱发危象的因素 高血压患者如有 精神创伤、情绪激动、过劳和内分泌功能 失调,或遇寒冷和气候变化,易突然发生 周围小动脉暂时性强烈痉挛性收缩,引起 血压急剧进一步升高,可导致高血压危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社区获得性肺炎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定 义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 ,)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性炎
症,包括由于其他原因入院但具有社区病原体潜伏、并在入院后短期(<48小 时)内发病的肺炎。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1.急性细菌性感染 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细菌涂片或培养、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2.急性病毒性感染 发热、外周血象、 不增高或仅轻度增高。 3.支原体感染 发热、发病多类似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血清支原体抗体、胸部X线检 查。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分类
一、诊断与处理原则
4.真菌感染 真菌性感染根据侵犯人体部位可分为浅表、皮肤、皮下和系统性4种。 临床使用的G试验和试验有利于对侵袭性真菌性感染进行判断。 5.其他微生物感染 寄生虫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 也是急诊常见的感染类型。
(二)发病机制与分类 毒力
1.发病机制
因子
感染通常起源于肺部,主要由细菌
感染引起,部分由其他病原体引起。
发病
机制
药物
因素
易感性 宿主身 体状况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二)发病机制与分类
2.分类 引发的致病微生物的组成和
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 间推移不断发生着变迁。
急性感染
第一节 诊断与处理原则 第二节 社区获得性肺炎
重点难点
掌握 急性感染定义
熟悉 社区获得性肺炎典型临床表现、急诊处理
了解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机制
第一节
诊断与处理原则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定 义
一、诊断与处理原则
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包括胃肠道)繁殖的病理现象。 急性感染( )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诊断与处理原则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一般急性感染诊断多不困难 明确病原学是急性感染诊断最困难的问题 2.鉴别诊断 血液病与恶性肿瘤 变态反应疾病 结缔组织病 其他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诊断与处理原则
(四)急诊处理
1.一般处理 休息与补液 降温或退热 2.抗菌素的选择 首先根据经验选择抗菌素 对局部脓肿类感染应尽量采用开放引流措施 严重的全身细菌感染应尽快收住院治疗 抗病毒感染药物选择,缓解症状、对症处理 局限性浅表性真菌感染可采用局部用药 外科治疗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也涵盖了部分重症患者,如不提高诊断的鉴别能力则可能发生
漏诊或误诊。建议患者治疗。因此,加强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关系到 患者的预后。 主要标准 次要标准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 肺结核 吸入性肺炎 急性肺脓肿 肺癌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病原学诊断 轻、中度患者不必常规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于收入急诊病房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 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接受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 并抽取胸腔积液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适用。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五)急诊处理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1.一般处理原则与措施
病情轻微的患者可采取医院外或社区诊所治疗。
病情稍重但暂时又不需住院者,可以安排在急诊留诊观察区(室)
或回社区诊所进行观察治疗。
病情严重者或伴感染性休克时应尽快安排住院治疗。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五)急诊处理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2. 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确立临床安排合理病原学检查及标本采样后,需要根据患者 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疾病严重程 度、肝肾功能、既往用药和药敏敏感性情况分析最可能的病原并 评估耐药风险,选择恰当抗感染药物和给药方案。 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一旦获得病原学结果,就可以参考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三)临床特点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4.胸部X线检查 胸部影像学是急诊诊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主要特征表现:细菌性肺炎往往病变范围较大,多呈肺叶、多 肺叶、一侧肺甚至两侧肺分布;非细菌性肺炎可为肺小叶或肺 段分布,也可演变为肺叶病变,但一侧肺或两侧肺同时发生病 变相对少见,病变多以网织和磨玻璃影为主,可见局部肺萎陷 及病变内支气管扩张影。
多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或衣原体、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发,所涉及 的部位可由浅表组织到深部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时虽有感染的典型临床 表现,但感染病灶却难以确定,甚至可以感染性休克为临床首发表现;特别是目前 临床上广义的急性感染还涵盖了传染性疾病。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分类
一、诊断与处理原则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在社区环境中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 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 >10×109或<4×109,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肺间质性改变,伴 或不伴胸腔积液。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五)急诊处理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3.抗病毒治疗 对伴有典型流感症状(发热、肌痛、全身不适和呼吸道症状)、 发病时间<2日的高危患者可应用抗病毒治疗。 4.其他辅助治疗 在中、重症患者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以物理治 疗等辅助治疗对患者也十分必要。
细菌性感染 混合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真菌性感染
非典型病原体 感染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三)临床特点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1.典型临床表现 病史 发热 咳嗽 胸痛 全身症状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三)临床特点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
2.体检检查 多为急性病容 早期查体胸部多无异常体征,典型者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 氧饱和度和必要的动脉血气分析 尿素氮和电解质检查 全血计数或肝功能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