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四、从样品中分离筛选某一纯的微生物菌株
微生物学实验_第二部分_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第二部分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本部分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环境/食品微生物的分离及生物学性质研究”为主题,自选题目,要求每组分离一类微生物,并对其生物学性质开展初步研究。各组应根据所要筛选微生物的目的和性质,进行实验设计。从实验设计、前期准备到实验进程等均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五——七次实验(10学时,4人/组)
环境/食品微生物的分离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下面以“红树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糖发酵试验”为例加以说明。
实验十二红树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一、目的要求
1、学习从样品中分离四大类微生物的方法;
2、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3、学习拮抗实验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通常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二、无菌技术
1、所用物品的灭菌技术
2、接种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 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无菌接种: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 工具在无菌条件下将含菌材料接种于培养基 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
涂布棒
弹簧接种枪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接种锄 5.接种铲 6.接种匙 7.接种刀 8.接种刀 9.剪刀 10.钢钩 11.镊子 12.弹簧接种枪 13.接种、枪(日本式)
B、培养基或溶液的灭菌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 121℃湿热灭菌30min
C、血清或生长因子溶液灭菌
过滤除菌:细菌滤器
滤膜孔径小于细菌细胞的大小
上节课知识回顾
一、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单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分离 二元培养物
玻璃或金属器皿灭菌 培养基或溶液灭菌 血清或生长因子灭菌
纯培养(pure culture)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纯种获得的培养物 (群体)
菌落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 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 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 为菌落(colony)。
一个菌落是一个纯种,也是一个纯培养; 单个微生物只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形成菌落
102/ml
101/ml
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实验十、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培养基配制及样品采集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菌种选育技术中从自然界中采样的技术,掌握芽孢杆菌筛选的特异性培养基配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自然界含菌样品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枯枝烂叶、植物病株、烂水果等都含有众多微生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但总体来讲土壤样品的含菌量最多,土壤由于具备了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空气和水分,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菌株,空气、水中的微生物也都来源于土壤,所以土壤样品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但各种微生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土壤中的分布也随着地理条件、养分、水分、土质、季节而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分离菌株前要根据分离筛选的目的,到相应的环境和地区去采集样品。
三实验材料
1. 采样器具:灭菌的牛皮纸袋、小铲刀(或不锈钢勺)、温度计、pH试纸、
记号笔等。
2. 筛选培养基:肉汤琼脂培养基
四、操作步骤
1. 采样:
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土样10~25g,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或事先灭菌处理的牛皮纸袋、玻璃器皿内。北方的干燥土壤,可在10~30cm处取样。给牛皮纸袋编号并记录地点、土壤质地、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条件。一般样品取回后应马上分离,以免微生物死亡。
(注意:一般耕作土、菜园土和近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营养充足,且土壤成团粒结构,通气饱水性能好,因而,微生物生长旺盛,数量多,尤其适合于细菌、放线菌生长。山坡上的森林土,植被厚,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丰富,且阴暗潮湿,适合霉菌、酵母菌生长繁殖,微生物数量相应也比较少。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
(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
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 菌种复筛→性能鉴定→ 菌种保藏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流程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流程
一、引言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有机物降解、植物生长调节等多种生态功能。因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菌种对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离菌种的基本步骤
1. 样品采集
需要在目标土壤中采集样品。样品的选择应该代表性,可以从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方面进行选择。采集样品时,应使用无菌工具,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2. 样品处理
采集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步骤,以便分离目标菌种。首先,样品需要经过筛选,去除大颗粒杂质。然后,样品需要进行稀释,以获得合适的菌落形成单位(CFU)浓度。
3. 菌种分离
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均匀涂布在含有富含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琼脂平板中的富含营养物能够促进菌落的形成。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使菌落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
4. 菌种筛选
在菌落形成后,需要进行菌种的筛选。筛选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等。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特定特征的菌种。
5. 单菌分离
在筛选得到目标菌种后,需要进行单菌分离。单菌分离可以通过传代培养的方式进行,即从单个菌落中选取一个单独的菌落,再次进行涂布培养,确保得到纯种的菌株。
6. 菌株保存
经过单菌分离后,需要对菌株进行保存,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常用的保存方式有冷冻保存和冻干保存等。冷冻保存可以利用低温冰箱或液氮罐,将菌株保存在-8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冻干保存则是将菌株培养液进行冻干处理,保存在干燥的状态下。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取
纯种菌株,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特性和应用价值。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与纯
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材料与方法:
1. 样品采集: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等。
2. 稀释: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以降低微生物的浓度,避免过于密集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制备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4. 涂布法分离:取适量的稀释液,用铁环或棉签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5. 培养条件:将培养基培养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于微生物生长。
6. 菌落观察: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选择目标菌落。
7. 纯化:将目标菌落进行传代培养,以获得纯种菌株。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采集了来自土壤样品的微生物,并进行了分离与纯化实验。经过稀释和
涂布法分离,我们观察到了多个菌落形成在琼脂培养基上。根据菌落的形态、
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我们选取了几个目标菌落进行纯化。
经过传代培养,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纯种菌株。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这些
菌株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有的菌株呈圆形,有的呈梭形,还有的呈链状。这
些形态特征与微生物的分类有关,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在纯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生理特性的初步鉴定。通过对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其中一株菌株能够产生抗生素。这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抗生素合成基因提供了方向。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实验目的】
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
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
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
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
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是指将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和研究的过程。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的、微生物类型和样本来源,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1. 纯培养法
纯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常用于培养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首先,需要从样本中制备适量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pH值等),通过单菌落的形成,筛选出单个微生物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鉴定。
2. 过筛法
过筛法是利用不同的筛孔大小来筛选微生物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通过粗糙的筛网和细孔的纱布进行筛选。首先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然后通过筛网或纱布过滤。微生物细胞会被截留在筛网或纱布上,而溶液则通过筛孔流出。将筛得的微生物脱落至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和鉴定。
3. 稀释落数法
稀释落数法是将样品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单个微生物菌落,还可以计算微生物的含量,如细菌菌落数量。通过在不同浓度上形成不同的菌落形态,可以用于鉴定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理功能。
4.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是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选择特定条件下生长特定微生物的方法。例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矿物质、酸碱度等因素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使特定菌株优先生长。这种方法可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群体,有助于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5. 抗生素抑制法
抗生素抑制法是利用抗生素的选择性杀菌作用,从样品中分离出特定微生物的方法。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差异,可以选择适当抗生素制备培养基,将样品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抗生素会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而目标微生物则能够原样分离出来。
菌种分离筛选的5个步骤
菌种分离筛选的5个步骤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
菌种分离筛选的第一个步骤是样品采集与处理。在进行菌种分离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采集。样品可以来自不同的环境,如土壤、水体、动植物等。采集样品时,我们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采集后,样品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样品的细碎、过滤、稀释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菌种分离工作。
二、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是菌种分离筛选的核心步骤。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菌种分离出来,并培养成单菌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平板法、过滤法等。分离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分离出的单菌种需要进行纯化,以确保其纯度和纯种性。
三、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是确定分离出的菌种种属和种类的步骤。鉴定菌种的方法有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分子生物学方法等。通过对菌种的形态、生长特征、代谢产物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菌种的种属和种类。
四、菌种筛选
菌种筛选是根据特定需求从众多菌种中选择出具有特殊功能或性质的菌株的步骤。筛选的目标可以是抗菌活性、产酶能力、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等。常用的筛选方法有抗菌活性筛选、产酶能力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等。在进行筛选时,需要设置合适的筛选条件和指标,并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和选择。
五、菌种保存与应用
菌种保存与应用是菌种分离筛选的最后步骤。在菌种分离筛选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得到很多有潜力的菌株。为了保证这些菌株的长期保存和应用,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如冷冻保存、冻干保存、液氮保存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菌株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农业、医药、环境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这些菌株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1)
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产淀粉酶活性的芽孢杆菌及部分鉴定试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习掌握从环境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以及菌株初步鉴定的方法;
2、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对所学习过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3、培养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施并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4、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通过审核后组织实施,最终要求获得产淀粉酶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
1、土壤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其中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含量也不同,因此实验前进行预埋工作,能使土壤中产淀粉酶的细菌含量增加。待实验前取样即可。
2、在只用淀粉充当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只有能产生淀粉酶利用淀粉的菌体能成为优势菌种。在淀粉选择培养基中,产淀粉酶的菌种可以得到富集及分离。
3、芽孢是菌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它帮助菌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细菌富集一段时间后,生长环境不利,会产生芽孢,再在80-90℃温度下杀死菌体,可使芽孢得到富集。
4、芽孢杆菌属的共同特征是: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阳性;水解淀粉;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苯甲氨酸不脱氨;分解酪素;不分解酪氨酸;不产生二羟丙酮;营养体的最高生长温度大约从25℃到75℃以上;最低生长温度大约5℃到45℃;生长最低pH值,从—8到2左右;耐盐范围从低于2%的NaCl到25%NaCl;营养明胶(22℃)7天内液化1厘米或1厘米以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在糖发酵试验用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代替葡萄糖可产酸;作为营养生长的最低限培养基是无维生素的,但含有葡萄糖、柠檬酸盐和一个氨态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细菌,并学会使
用无菌技术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实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细菌混合溶液
2. 琼脂培养基
3. 火焰灼烧器
4. 细菌培养皿
5. 培养箱
6. 培养基接种环
7. 酒精灯
实验步骤:
1. 首先,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所有器材都经过高温消毒处理。
2. 用火焰灼烧器将细菌培养皿的口部加热杀菌,使其无菌。
3. 用培养基接种环在混合细菌溶液中采集细菌样本,然后在无菌的琼脂培养基上均匀涂抹。
4. 将接种好的琼脂培养基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培养箱内培养
一段时间。
5.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
6. 当发现单一种类的细菌开始生长时,使用培养基接种环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培养
皿上,继续培养。
7. 最终得到单一种类的纯种菌落。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外部环境的污染。
2. 注意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火焰灼烧器的使用安全。
4. 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细菌传播及误伤。
拓展实验:
1. 利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情况。
2. 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比较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探究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如对不同pH值、温度和氧气浓度的适应能力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分离和鉴定不同细菌种类的方法和技术,加深对细菌的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实验流程
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实验流程
概述
固氮菌是一类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氨态氮的微生物。分离土壤中的固氮菌有助于研究土壤氮循环和植物营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固氮菌促进作物生长。本实验旨在介绍一种常用的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实验流程。
实验步骤
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1 选择采样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如农田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等。
1.2 采集样品:使用无菌工具(如无菌铲子或无菌小铲)在采样点处深度为10-20
厘米处采集土壤样品。
1.3 处理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装入无菌容器中,尽快送入实验室进行处理。如不能立即处理,可将其密封并放置于4℃冷藏保存。
2. 稀释与涂布
2.1 稀释土壤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称取一定量,加入无菌蒸馏水中,进行逐级稀释。常见的稀释倍数为10-1至10-6。
2.2 涂布培养基: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取1毫升,均匀涂布在固氮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包括三角盐蓝氏琼脂培养基、Ashby液体培养基等。
3. 培养与筛选
3.1 培养条件:将涂布好的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一般设置为28℃,培养时间一般为3-7天。
3.2 筛选菌落:观察培养皿上出现的菌落,并根据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筛选。可选择形态单一、颜色鲜艳且有代表性的菌落进一步筛选。
4. 纯化与保存
4.1 纯化菌株:将初步筛选出的菌落分别接种到无菌试管中含有相应选择性培养基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纯化。经过多次传代后,得到单一的纯种菌株。
4.2 保存菌株:将纯化的菌株分别转移到无菌琼脂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将琼脂斜面培养基包装好,置于4℃冷藏保存。
[最新]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
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工业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2.熟悉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水体是微生物生长的第二场所。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而且都是混在一起的,要获得发酵菌株,首先必须把它们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分离微生物菌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稀释法。将样品放于无菌水中,通过振荡,使微生物悬浮于液体中,然后静止一段时间,由于样品沉降较快,而微生物细胞体积小沉降慢,会较长时间悬浮在液体中。通过对微生物细胞悬浮液的进一步稀释和选择性培养,就可以分离出我们需要的目的菌株。
基本特征:
⑴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生成较多的发酵产物。
⑵培养条件如温度、渗透压等易控制
⑶抗杂菌和抗噬菌体能力较强。
⑷遗传稳定性高、不易退化。
⑸不产生有害的生理活性物质或毒素(食品或医药微生物菌株)。
本实验以土壤或淡水微生物的分离为例,介绍发酵菌株的自然选育方法,若要筛选海洋微生物,在配制培养基及无菌水时应用陈海水代替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其他操作都一样。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1.样品
土壤、水、苹果
2.培养基
⑴Zobell 2216E琼脂培养基:蛋白胨5g,酵母膏1g,FePO40.01g,NaCl10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 7.2~7.4。
⑵营养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3g,NaCl 5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7.2~7.4。
⑶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KNO31g,K2HPO4 0.5g,MgSO4·7H2O
土壤中产淀粉酶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及高活力淀粉酶的筛选
土壤中产淀粉酶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及高活力淀粉酶菌株的筛选组数:第一组组员:王臣东李长花张晓晶杨明明
1 实验目的
1.1掌握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的方法。
1.2进一步掌握和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1.3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1.4掌握从环境中采集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某种微生物的完整操作步骤。
1.5巩固以前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6学习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淀粉酶是能够催化淀粉水解,转化成葡萄糖的、麦芽糖及其他低聚糖的一类酶的总称。从淀粉厂周围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法制备土壤稀释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天,在平板上滴加碘液,可产生淀粉酶的菌株水解淀粉遇碘不变蓝,在培养基表面形成透明圈。然后挑取可产生透明圈的菌株在平板划线培养2-3次,得到纯化的菌株,再测其酶活力大小。
分离得到纯种这只是选种工作的第一步。所分得的纯种是否具有生产上所要求的性能,还必须要进行性能测定后才能决定取舍。性能测定的方法分初筛和复筛两种。初筛一般在培养皿上根据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进行。例如要测定淀粉酶的活力可以把斜面上各个菌株一一点种在含有淀粉的培养基表面,经过培养后测定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来衡量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复筛是在初筛的基础上做比较精细的测定。一般是将微生物培养在三角瓶中作摇瓶培养,然后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在摇瓶培养中,微生物得到充分的空气,在
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因此和发酵罐的条件比较接近,这样,测得的结果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微生物实验报告_3
高效脱酚菌的分离与筛选
一、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技能和筛选高效降解菌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原理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某些微生物以无机污染物作为其生长所需的能源、碳源或氮源,从而使有机污染物得以降解。
采样后,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降解实验和性能测定,可筛选出高效降解菌。
三、材料与仪器
1.培养基
脱酚菌分离培养基:①蛋白胨0.25g,蛋白胨0.25g,磷酸氢二钾0.05g,硫酸镁0.025g,蒸馏水 500mL,调pH7.2~7.4,固体培养基添加2%琼脂
②葡萄糖0.25g蛋白胨0.25克,蛋白胨0.25g,磷酸氢二钾0.05g,硫酸镁0.025g,蒸馏水 500mL,调pH7.2~7.4,固体培养基添加2%琼脂
试剂
苯酚标准溶液:称取分析纯苯酚5.0g,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000mL,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苯酚5mg。取此溶液10mL,移入另一100ml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K2CrO4标准溶液对此溶液的酚浓度进行标定。
四硼酸钠饱和溶液:称取Na2B4O7 40g,溶于1L热蒸馏水中,冷却后使用,此溶液pH 为10.1。
3%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分析纯4-氨基安替比林3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置于棕色瓶中,冰箱保存,可用两周。
2%过硫酸胺溶液:取化学纯过硫酸胺2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冰箱保存,可用两周。
仪器及其他工具
恒温振荡器、恒温培养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玻璃珠、锥形瓶、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样品。样品的采集应该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以避免外界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采集后的样品应尽快处理,避免长时间的保存,以免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发生变化。
2.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需要使用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培养基。不同的微生物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稳定性。
3. 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传统的稀释涂布法、过滤法、摇瓶培养法等。在选择分离方法时,需要考虑微生物的特性和样品的性质,以及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同时,分离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严密性和无菌条件的维护,以避免外界污染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4. 单菌落的筛选和传代:
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和筛选,找出单菌落并进行传代培养。单菌落的筛选需要仔细观察和判断,避免将不同的微生物混合在一起。传代培养时,应注意培养条件的控制,以保证微生物的纯度和活性。
5. 鉴定和保存: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鉴定和保存。鉴定可以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结果应准确可靠,避免误判或混淆。同时,分离纯化后的微生物应进行保存,以备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四从样品中分离筛选某一纯的微生物菌株命题实验:“如何从目的样品的杂菌中筛选出纯种的目的菌种”。综合性实验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方案设计、采样、器材准备、培养基制作、灭菌、无菌操作、样品处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培养、稀释、镜检、染色、菌种鉴定、结果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讲评等工作。
1.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学科素质,适度开放实验室,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支配实验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权利。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部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整合为相对独立、体现综合性与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2.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重组及基本培训:微生物学四大基本技术,即显微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分离技术基本涵盖了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部分按常规实验教学方式先进行培训。
(2)提出综合性实验命题:综合性实验命题要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纯化菌种、培养基制备、菌种鉴定等;独立操作能力。如:培养基制备、灭菌、分离、稀释、镜检、染色、无菌操作等;自行设计实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如自学的相关知识,准备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等;以及初步了解科学问题的提出方式、检验、研究技术路线设计等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3)学生组成小组与教师建立约定:实验小组按学生的兴趣自愿组合,每组3-4人,自行推举小组长。为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需要小组长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约定,内容包括实验进度计划、人员分工、实验方案、结果要求等。
(4)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资料的查询基础上提出实验方案要求设计合理、步骤详尽,操作明确并有可行性探讨。要根据实验室实际条件(用具、药品、仪器等)对实验做出合理的构思。
(5)学生自主实施实验及问题分析: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予以解决。
(6)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报告并讲评:与传统实验最明显的区别是使学生不断在尝试失败、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结果,因此,讲评特别重要,他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针对实验设计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7)完成综合性实验报告:包括以上各个部分的详细内容。
3.综合性实验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大体情况如下(共6学时):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采样、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灭菌、棉塞制作、无菌水、培养基制备、样品处理等:1学时。
(2)划线法或倾注法分离、纯化、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环境污染程度检测,无菌操作训练等:2学时
(3)细菌、酵母菌、霉菌属的鉴定:包括个体及群体形态鉴定、多媒体显微技术、镜检、染色、典型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生长繁殖条件测定、环境条件影响实验等:2学时
(4)整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总结等: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