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s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范进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反面角色,他是一个读书人,却没有正直高尚的品德。
在《水浒传》中,范进中举是其中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一次对他人生的转折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一、范进中举的过程1. 范进的背景介绍范进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他在乡试中考取了一个秀才头衔。
但是他为人狡诈,心术不正,没有真正的才华和品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听到了梁山泊的威名,便萌生了入伙的念头。
2. 范进入梁山泊范进乔装改扮,混入了梁山泊。
他以读书人的身份吸引了梁山泊中一些人的赞赏,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梁山泊效劳,而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范进虽然有一些文采,但心术不正,在梁山泊中也并不受到真正的尊重。
3. 范进中举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范进凭借自己的一些文采,终于中举成为了进士。
这次中举改变了范进的人生,也让他看到了新的机会和出路。
但是范进中举也暴露了他的一些本质,正直高尚的品德并不是他所具备的。
二、范进中举的意义1. 范进中举的意义范进中举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悦和成功,更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反思。
范进能够中举,是他在文才和学识方面的一些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也是对他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一种曝光和警示。
2. 范进中举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但是在他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品德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他依然是一个心术不正,冷漠自私的人。
范进中举对他的性格和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一个反面角色。
三、范进中举的启示1. 范进中举的警示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正直高尚的品质,即使他有一些成功,也难以长久和巩固。
2. 范进中举的反思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进行一番反思。
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些表面的功利和成功。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文中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查询工具书及课本注解识字解词,按课文内容剖析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3. 情感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学法指导抓住故事情节,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中感知人物性格,领会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范进的形象及作用,体会讽刺手法的作用一、独立自主自学1.指出下列解释有误的词语,并改正。
带挈:延揽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叩头:旧社会通行的一种让出礼。
编辑:对资料或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也指做这种工作的人。
积少成多;节约、不浪费。
不省人事:不明白事理,不懂事。
一脚:踩,挥。
揣:藏在衣服里。
2.作者作品介绍。
3.情节梳理二、合作探究1. 课文分别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各是什么?试加以概括。
2. 范进中举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如何?先行从课文1、2段中找到有关句子予以表明。
范进欠债未成惨遭丈人一顿,他却不甘心,仍偷偷地出席乡试,这说明了什么?3. 范进中举后他的情况有了怎样的变化,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变化的?他周围的人表现如何,从中你明白了什么?5. 范进的疯症治好后,他与到访的.张乡绅公平叩首、平易近人叙话,还拒绝接受了张乡绅送来的房和银子,这说明了什么?三、课堂检测1. 口头概述作者和《儒林外史》。
2. 口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主要事件。
3. 阅读课文第五段,提问问题。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的疯态的a.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外貌描绘。
b.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c.通过人们的反应,运用人物的对话去描绘。
d.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⑶联系全文看看,范进发狂的主要原因就是a为考举人,长年积劳,一喜之下乐极生悲。
b.屡试不第,就是见到RocoForex有错就是事实,情急之下之下而发狂。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备课教师:张祎审核教师: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4.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5. 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重点、难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与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一、课前预习:1、掌握作者与作品的相关知识。
2、读准下列字音,掌握下列词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3、自读课文,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提示: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哪几部分?主要写了哪些事?二、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二、课堂学习:1、检查预习。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主要塑造的人是谁和谁?次要人物又有哪些?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语言行为上有了怎样的改变?由此可见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6、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三、课后作业。
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3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课文。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现实生活。
3、阅读《儒林外史》,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存世。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2、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以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3、关于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科举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带挈()相公()避讳()拙病()星宿()兀自()作揖()解元()腆着肚子()啐在脸上()细丝锭子()不省人事()【自学指导】(一)初读——整体感知默读文章,概述情节。
(概述提示:a、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b、可将书面语换成口语)【合作探究】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和遭遇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标画)这些对比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生活现象?(对比提示:a、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和性格上的变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含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解决本课内的生字词。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分析胡屠户的人物性格。
【学习重难点】1.通过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胡屠户的人物性格。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带契.()腆.着()攥.()拙.病()兀.自()桑梓.()侥.幸()锭.子()讳.()作揖.()星宿.()醉醺醺..()2.解释下列词语带契:唯唯连声:兀自:不省人事: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节选自小说《》,作者是(朝代)家(人名)。
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的正确顺序是:院试——会试——。
【设问导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标出文中难读、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3.说说你对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试找出相关人物的对话及细节描写的语段进行分析。
【自学检测】1. 请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胡屠户的段落,完成表格。
2.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巩固练习】1.请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1)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2)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3)(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4)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2.通过小说情节分析范进的形象。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重难点】1.通过中举前后范进的变化分析范进的形象。
【温故互查】1. 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_________,深刻反映了______________对人心灵的荼毒。
范进中举导学案(附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连线作者: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儒林外史》: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
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
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在讽刺的手法上,吴敬梓往往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在描写的过程中,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
鲁迅先生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来概括其艺术风格,的确十分恰当。
清代科举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9 范进中举1.《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长.亲桑梓.避讳.绾.了头发攥.紧带挈.相.公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课文哪能些地方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个人?②文中范进清醒时并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欢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走近科举: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科举花絮: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
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行.()事腆.()踹.()兀.()自绾.()啐.()高中.()2.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
《范进中举》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号】【课题】 ………………《范进中举》 【第一课时】环节 内容及要求学习目标 1.从划分结构层次入手梳理小说情节。
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吴敬梓一生中的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
三、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四、前情提要“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范进中举》 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小说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讽刺艺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讽刺艺术。
2、难点(1)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2)理解讽刺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他们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思想的蜕变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作揖()带挈()相公()醺醺()腆着()星宿()绾()轩敞()2、解释下列词语。
(1)现世宝:(2)唯唯连声:(3)体统:(4)拙病: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2、范进中举后发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除了胡屠户和范进,还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特点?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六、课堂小结1、总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七、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异同。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学习方法】比较鉴赏法讨论法【相关链接】科举制得的沿革【课堂导学】一、导入孟郊《登科后》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这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了“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吧!二、走进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额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儒林外史》大概成书于公元1750年前,即吴敬梓50岁以前,当时正直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大兴文字狱的同时,用考八股、开科举来笼络士人,用提倡理学的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伟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科举,憎恶士子们醉心科举,热衷功名利禄的风习。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地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走进文本活动一:读一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A:标加文章的段序B:标出行文中难度、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七范进中举一、目标导航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环境:故事情节:(5)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1.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二)选词填空。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自主学习】(一)相关资料阅读下面相关材料,理解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家道败落后,他受尽冷遇,体察到世态炎凉,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55回,约40万字,描绘了近两百个人物,书中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灵魂,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为了改良社会,表现作者的理想,作品夜也写了几个正面人物,对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给予歌颂,对不迷恋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加以赞扬。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作者成功地使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形象性,常能用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真伪毕露”。
3.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
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范进中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理解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重点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的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1、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体讽刺小说。
主要写了。
儒:儒林:。
2、有关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拨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考试地点考试时间别称参考者
身份
考中后
身份
乡试省城每隔三年
秋天
秋闺weǐ秀才举人
会试礼部乡试之后
第二年
春天
礼闺、春闺举人贡士
殿试太和殿会试之后御试、迁试贡士
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二、自主学习,积累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作揖()行()事醉醺醺()
2、词语解释
带挈:唯唯连声:
体统:见教:舍与:
局不过:兀自:桑梓(zǐ):
郎中:宗师: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3、课文重点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1、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举前中举后
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
这一变化
说明
2、范进中举前后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精讲点拨】
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自己真的中举后,却发疯了?
(二)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前后,对其称呼、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填表。
并概括胡屠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中举前中举后
称呼
态度
胡屠户性格
特征
(三)其他人物
2、乡邻们对范进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情节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3、张乡坤为什么来拜访“范老爷”?
(四)小结
课文对范进、胡屠户、众乡邻等人物形象的刻画都运用了的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精段欣赏,归纳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精段欣赏
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绘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段文字。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2、本段文字既有对范进的描写,也写了娘子、老太太、众邻居的反应。
写娘
子、老太太、众邻居的文字,从写法上叫:
3、文段写范进发疯的文字写得十分细腻,请将这些文字分为四个小层,并概述内容。
4、“噫!好了!我中了!”品味句子中“好”字的内涵。
5、范进丑态描写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动作是:;反复描写的一个神态
是:。
6、教师小结写法:
7、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二、小说主题小结
三、拓展探究
1、范进喜极而疯这一现象是喜剧?还是悲剧?
2、造成范进喜极而疯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四、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