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具体要求如下:1、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2、了解本课的作家及作品,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
3、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1题。
4、大声朗读课文3—4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注意:任务完成后,将2、3两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积累常用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学习课文组织选材的技巧。
评价任务:1、能在预习检测中发现预习过程中的疏漏之处。
2、再次阅读课文,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上一步阅读的基础上,试着梳理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检测目的:1、排查预习疏漏,落实字词及朗读的任务。
2、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检测方式:1、学生独立完成《助学》“学习测评”第1、2两题,同时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同学互查互纠,老师给予评价并再一次强调预习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课件中展示的作家作品考查题,老师强调易错字及《朝花夕拾》这个知识点。
3、学生自主选择文章语段在课上范读。
读后,师生评价交流,老师进一步强调朗读的要求。
二、再读课文,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境导学】 ------文中“寻宝”此环节训练点: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及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步:游戏导学,激发兴趣。
具体操作:在老师的示范下,完成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的拍掌接龙游戏。
(例如:童年小树林-------童年尿裤子--------童年偷桃子------)老师选择性的板书。
板书一定量时,游戏结束。
第二步:老师顺势引导并出示导学问题。
师:孩子们,看看黑板上的板书,老师发现你们的童年就像一个大大的“百宝箱”,平凡而又多姿。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文以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描述了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通过对老师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教育的一些弊端。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童趣,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 教育效果:学生的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
④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关键词和短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如用图标表示百草园的乐事和三味书屋的枯燥。
- 用色彩突出主题和重点,如用蓝色表示自由和快乐,用红色表示束缚和枯燥。
-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主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基本概念、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以及景物描写的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和景物描写的手法。对于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多彩童年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4。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1。
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
1.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每每谈及童年,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联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描写时,不少同学却面露难色,不知从何写起……怎么办呢?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说不定它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悟出不少写作的真谛呢!二、学习指导(一)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桑椹.(shèn)皂荚.树(jiá)油蛉.(líng)蟋蟀..(xī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豁.(huō)脑髓.(suǐ)书塾.(shú)渊.博(yu ān)蝉蜕..(xībó)..(chán tuì)窦.(dòu)秕.谷(bǐ)金叵.罗(pǒ)锡箔2。
理解词义(1)倜傥:洒脱;不拘束。
(2)拗:弯曲,弯转.(3)确凿:确实。
(4)菜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地。
(5)轻捷:轻快敏捷。
(6)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现在写作“臃肿”。
(7)相宜:适宜.(8)方正:正直.(9)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阅读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鲁迅《朝花夕拾》全本阅读,特别是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相近的篇章,如《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对童年和教育的反思。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同时,在写作练习中,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课后拓展部分,我推荐了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希望学生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描写和象征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自由与束缚在成长过程中的体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场景。
-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社戏》、《风筝》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鲁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批判精神。
-视频资源:关于鲁迅的纪录片或电影,如《鲁迅传》、《阿Q正传》电影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鲁迅的生活环境和文学创作背景。
-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如茅盾、巴金等,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主题。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上述推荐材料,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拓展内容,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寻求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掌握文章背景。
2.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成语、典故等,如“碧绿、肥胖、油蛉、翻开、束缚”等。
-掌握词语与句子:强调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子的理解,如“油蛉”、“翻开”等词语的准确含义,以及“我不知道什么是蒺藜,只是觉得它的刺很讨厌。”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分析写作手法:讲解并让学生掌握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象征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教学难点
7.写作手法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象征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鲁迅作品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社会现象,形成独立见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的发言仍显得有些表面。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思考的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创意写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写作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除了教授写作技巧,我还应该关注学生写作基础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词汇、语法等,以提高他们的整体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补充交流,合作学习,通过情景导入,探索鲁迅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体味童真、童趣。
情景创设法、设疑激趣法、朗读法等。
查阅有关鲁迅、《朝花夕拾》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精心编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来捡,又以“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3.生难字词(1)字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ân)油蛉.(líng)蟋蟀.(shuài) 斑蝥.(máo) 拥.肿(yōng) 攒.成(cuán)珊瑚..(shān hú) 收敛.(liǎn) 脑髄.(suǐ) 罕.至(hǎn)竹筛.(shāi) 秕.谷(bǐ)倜傥..(tì tǎng) 蝉蜕.(tuì)拗.(ǎo) 窦.(dîu) 叵.(pǒ) 锡箔.(bï)1(2)词义【倜傥】洒脱;不拘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构造与主题。
[过程及方法]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与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根本原那么与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与抒情。
教学难点1、是对这局部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局部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答复泥墙跟一带,捕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对于句子寓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下文,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童年时期有没有一个像百草园那样的乐园?”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先生笔下童年时光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童年记忆与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个人经历,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和自由的时刻?”“你认为成长环境对个人性格有何影响?”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来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生活中思考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背景和时代背景可能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批判意图。
-文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生僻,如“斑蝥”、“油蛉”等,学生可能在记忆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学生在分析对比两个场景时,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批判角度和深度,以及这种批判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联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教学。
特别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的景色,要通过反复诵读以体会其形容的准确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3.理解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和对束缚其身心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
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书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对三味书屋的先生的认识和评价;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教师解说: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二.板书课题(一)解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二)提问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明确: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
到。
”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
三、讲读课文(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â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 luî)攒(cuán)豁(huō) 敛(liǎn)脑髓( suǐ) 陌生(mî)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二)解释下列词语确凿:确实无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new)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自由、天真、欢乐的心理是童年的象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一下“民族魂”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奇幻之旅,聆听他那向往美好自由的动人旋律。
二、出示教学目标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
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2.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
细读课文,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细读课文,讨论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不会的和同桌交流。
1.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2.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阅读的情趣,进一步涂抹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3. 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4。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百草园〞局部,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局部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局部〔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辞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局部〔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表达在哪几个方面?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及方法目标: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拟法,进展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及烦恼。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及烦恼。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导入一: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忧。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入二:学生简介鲁迅。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导入三: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辞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忆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作者及题解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30年。
题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地描写事物,养成自主 观察和表达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成长”为主体的资料,课堂上教师注意点示和运 用。 2、分层整体导读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到大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精神,并在学 习正确分析和认识私塾教育这种教学方式。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基础知识型作业。根据 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好 生字
反 思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 回忆文章结构,导入第二部分内容学习。 1、百草园充满乐趣是乐园。同学们在读文 时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是 枯燥乏味还是也有乐趣?文中是怎样过度 的? 2、朗读细节并回答问题。 ①三味书屋的布局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 ②先生的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如何 ?(学生 能说对意思便可表扬鼓励,勿拘泥于教师 自己的词语。) 讨论话题,理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私塾先生在你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 象,你怎样认识他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切 合材料自圆其说即可。)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 度? 3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结合课后习题一中的第 3 小题,教 师勿下结论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 其中的合理成分。)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 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学生切合内容发表自己的 看法,可相互质疑交流。 3、学生比较几种方法,为其 中合理性在文中找到具体的 内容材料。 1、从文中找到写私塾先生的 有关文字,并勾画重要语句, 然后自主讨论交流,最后明 确。 2、朗读,讨论交流。 ①勾画语句, 讨论明确 “严” 。 ②勾画词语, 思考明确: 和蔼 博学。 朗读能力的 培养。 精读第二部 分。 理解第二 部分。 学生活动 1、回忆百草园中的乐事,猜 复习巩固, 导 想并发言,勾画并朗读语段。 入新课 设计意图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探索鲁迅先生笔下的自然美和成长经历。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中的对比修辞和象征手法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在讲解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让我觉得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恰当的。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是个难点,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这个知识点,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成长经历;
3.领悟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教育的反思;
4.体会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儿童的天真无邪;
-教学难点中的难点举例:在探讨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时,可以重点分析“先生”的形象,如何代表了旧式教育中的严格与束缚,以及这种形象对鲁迅成长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童年时期是否有过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回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先生笔下的自然美和成长经历。
-教育与成长的关系探讨:这是一个抽象的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文章内容与自身成长经历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和交流。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难点举例:在讲解对比修辞时,可以以“百草园的雪地捕鸟”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为例,分析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这种对比如何突显文章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以童年生活为背景的散文,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知识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课文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绘,是鲁迅先生童年记忆的缩影,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散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领悟文中描绘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批判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时的提问,他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童年乐园,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他们对此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解力和感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分析们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更多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童年时有没有一个像百草园那样的乐园?”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和成长历程。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8)进行课堂展示或写作练习,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3. 随堂测试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源自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5)写作技巧:本节课的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细腻的描绘等写作技巧,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6)朗读与背诵:本节课的难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并选取部分段落进行背诵,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语音模仿来掌握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段落,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补充讲解】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1)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加上“我的”表示“我”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且表示数量多。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不舍之情。
(2)三个“也许”用了什么修辞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排比,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理由:①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②“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③“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结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是旧制度的维护者。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寿镜吾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1)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2)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佣优,一座皆惊呢。”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确凿(záo) 菜畦n)倜傥(tìtǎng) 蝉蜕(tuì)宿儒(sù)
3、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自由、天真、欢乐的心理是童年的象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一下“民族魂”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奇幻之旅,聆听他那向往美好自由的动人旋律。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
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
2.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 细读课文,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
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细读课文,讨论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不会的和同桌交流。
1.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
108
了阅读的情趣,进一步涂抹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3. 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4.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6. 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六、精读课文,赏析文段
细读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
1.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
2. 文中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香味:又酸又甜
3. 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
4. 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看课文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
109
吃与不可吃,是秋景。
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5.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冬天的百草园,不下雪“比较无味”。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
a. 学生齐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的经过。
b. 让学生指出,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三)精讲点拨
结合文中的第二段和“雪地捕鸟”段,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
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
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
九、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110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的选用。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