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说明
(教案PPT)语文9下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所选文章都是有关读书求知、艺 术鉴赏方面的,涉及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 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 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 的欣赏实践中。
1.阅读本单元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 解作者的观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探讨鉴赏方法的文章,阐发作者关 于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观点。文章在开始部分先做了理论的铺 垫,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文艺产生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 之间的桥梁作用。
《短文两篇》建议 2 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建议 2 课时 《无言之美》建议 1—2 课时 《驱遣我们的想象》建议 1 课时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探讨读书的目的、价值及应持的态度,如 《谈读书》;有》。有的侧重理论探讨,如《无言之美》旨在探 讨“言不必尽意”、讲求含蓄的艺术创作通则,《山水画的意境》 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有的侧重实践,如 《驱遣我们的想象》,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为一般读者的文艺鉴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具有参照性的范例。
《山水画的意境》阐发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认识,核心概 念是“意境”,还涉及“景”“情”等关键概念。本文重在结合文 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
《无言之美》以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 作为例,探讨“无言之美”问题。本文阐发了对艺术创作中“无言 之美”的一些认识,核心概念是“无言之美”,还涉及 “言”“意”“流露”“含蓄”等关键概念。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 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3.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审清题目。
有的议论文它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议论文,它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
第二、找中心句。
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
有时,这类中心句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第三、提炼归纳。
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
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将就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文章结尾出现中心论点。
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四单元(单元解读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四单元 单元解读
目录
1 教学背景 4 教学目标 2 对标课标 5 课时安排 3 学情分析
教学背景
• 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 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 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 高艺术修养。
2 .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获得审 美享受,陶冶情操,发展探究精神。(难点)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短文两篇》 (2 课时)
《山水画的 意境》
(1 课时)
口语交际 辩论
(1 课时)
《无言之美》 (1 课时)
写作 修改润色 (1 课时)
《驱遣我们 的想象》 (1 课时)
谢谢!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一、学习状况 在九来自级上册的 第二单元和第五 单元学生已经学 习了议论文,对 议论文的阅读方
法有一定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
1 、掌握了议论文的概念及论证方 法。 2 、学生在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 关系、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上存在 为难的情绪。 3 、第一次接触文艺论文,对此类 文章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欠缺。
对标课标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 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课程评价
“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 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阅读简单议 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 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教学提纲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教学提纲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九班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训练要求】1.了解文章修改的范围。
2.认识并掌握修改文章的四种方法。
3.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训练安排】二课时训练过程一、课前尝试1.知识储备(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大改)立意、选材,(中改)结构、过渡、句式、修辞,(小改)语序、语病、词语、错别字、标点等。
(2)修改有哪几种方法?“增”、“删”、“改”、“调”(3)“增”、“删”、“改”、“调”具体是指对文章作怎样的修改?教材P49(4)什么是润色?润色是为了是文章好上加好,广义上的修改是包含润色的,大改则不属于润色的范畴。
像修辞的规范使用、语序的合理调整、句式的相应变换、同义词近义词的准确使用都属于润色的范畴。
二、课堂指导及例文分析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
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
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
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制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
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导语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文学艺术是美的,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能够以具体的文本为例,阐述自己发现的语言之美。
言为心声,语要达意——欣赏议论的理性之美基本信息年级:九年级课时数:6单元内容分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但本单元的议论文不是普通的议论文,人文主题是“读书、谈美、论艺”。
教科书选编的五篇文章,都涉及人们的精神生活,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有从宏观视角谈论读书求知话题的《谈读书》;有从微观角度探讨欣赏艺术作品方法的《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侧重阐释美学观念的《无言之美》;有着重探讨意境问题的《山水画的意境》。
“单元说明”中强调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其实,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是思辨的重要方面。
其关系,见下面的图示。
“单元说明”中还要求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学生熟悉、喜欢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是多样的。
而议论艺术,是最贴近本单元所学的艺术形式。
欣赏议论艺术的理性之美,也和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写作“修改润色”关联度较高。
通过欣赏议论艺术的理性之美,体会言为心声,语要达意,这不仅是是“修改润色”的要求,更上联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下接第六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主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言为心声,语要达意——欣赏议论的理性之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和说学案五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
写于公元761年。
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
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
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好本诗能对我国古代诗歌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教学目标简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3、文章思路及重点难点简介:这首诗,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由狂风破屋到群童抱茅再到长夜沾湿,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又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二、说学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成长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九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1.课堂表现:我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这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的成果展示将是评价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依据。我会关注学生的讨论深度、观点的创新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我可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词汇、语法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吸收了所学知识。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课文内容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涉及xxxx主题,通过学习课文,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xxxx的概念和原理。
2.词汇和短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与xxxx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xxxx、xxxx等,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进行表达。
3.语法结构: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法结构,如xxxx句型、xxxx等,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句子构建。
九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区、问卷调查等工具,促进学生在线交流和自主学习。
第四单元(单元解读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
章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作文更出彩。
单元内容对标课程标准
课标表述
单元内容
4.梳理与探究:按照一定的标准
积累议论性词汇,梳理议论
分类整理语言材料,学习跨媒 介阅读和运用,自主组织文学
学
习
性语言特点。用文字或图表 方式梳理议论文结构特点。
活动,能用文字、图表、图画、 要 求 积累事实和道理材料。简单
容 的思维角度,激活自己的思辨能力。而《山水画的意境
》一文,则适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即便一篇文章的不同课时,学习目标也应该是
不尽相同的,有层次的。
单
《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要想最终学习思辨方法 是需要过程的,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观点,其次要把握文章主
元 要内容,然后比较异同,最后向课外延伸,继续培养学生独
学 文章,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述
建 思路都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思考、分析、
议 质疑、创新。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
容。这已经在九上的两个单元里进行了训练,这个
单元依然要巩固。然后再要求学生比较分析,质疑
探究。
单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文艺论文,相对于
元 后两篇文艺论文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意境”
教 这个词学生还是很熟悉的,文中也举了大量的诗词
学 的例子,教学重点就在于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
建 议
,有自己的见解。 《无言之美》和《驱遣我们的想象》也都是
文艺论文,由于内容都是涉及艺术鉴赏方面的,学
生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一些概念上做必要的补充
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
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课标解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课标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课程标准解析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设计旨在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一起看看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
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初读诗,解个性▲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
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
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酒。
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
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
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参加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
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学生思考答复后,教师总结: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答复得了空儿。
九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的课文涵盖了古今中外戏剧的不同风格,为师生欣赏戏剧提供了最佳的资源配置,但也给单元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为他们顺利阅读剧本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方面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查资料,否则可由教师准备资料当堂介绍,使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剧种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威尼斯商人》2《变脸》2
授
课
类
型
讲授和多媒体授课。
教
学
方
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读圈点勾画,在关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
运用
教学
手段
我利用课件、电子教案授课;调动学生搜集材料,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查找资料,讨论探究、释疑;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
备
注
《枣儿》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改变着的人际关系。人物思想感情复杂,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音乐之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用正、反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比照的手法,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热爱自由、心灵美好、活泼纯真的性格。
《枣儿》1《音乐之声》1综合性学习4检测及讲评3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文节选部分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通过尖锐矛盾的冲突,塑造了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剧中用夸张、对比、突转等戏剧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其诗剧的语言值得细细品味。
《变脸》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养“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的碰撞。在思想内容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出彩之处,即在戏剧冲突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以及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生活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短文两篇》中《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都是谈论读书求知的。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议论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
《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通过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无言之美》通过列举事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表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驱遣我们的想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表明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修改润色”。
这一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作文更出彩。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辩论”,通过对辩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旨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原则。
进而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完美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教学措施阅读议论文的要点,首先要弄清楚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次要明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成立的;再次,看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显著特点;最后,你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能否在此基础上提炼自己独特的观点,或者联系实际谈出深刻的感悟。
因此,议论文的教学可以从“确定论点、找准论据、断定文章的论证方法、准确分析议论文的结构、体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五个方面进行。
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赏读品味。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补充课内外背景资料、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探讨兴趣。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选编了一组剧本,有诗剧、戏曲、话剧及电影文学剧本,旨在引导学生赏析剧本文学,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表现形式及特点,认识社会百态。
二、教学目标1.把握各篇剧本的情节、冲突,通过语言品析认识人物形象特点,进而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和生活。
2.学习赏析戏剧文学,认识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及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情节、冲突及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其表现手法。
难点: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四、时间分配讲读课文各2课时,自读课文各1课时,另单元起始课、单元复习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单元起始课一、通读本单元各篇课文,自学生词,整体把握剧情及人物,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二、阅读“附录”《谈谈戏剧文学》,了解相关常识,明确本单元所选剧种。
三、明确本单元学习要点:1.把握剧情及冲突,同时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2.认识戏剧形式及其表现手法。
四、生词检测。
(略)13.威尼斯商人(节选)一、教学目标1.把握剧情及冲突,赏析个性化的语言,认识夏洛克、鲍西亚等文学形象,理解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赏析剧本中对比、夸张、悬念、突转等手法,认识诗剧的形式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剧情及人物难点:表现手法及戏剧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情及创作背景。
2.围绕戏剧冲突赏析剧本1)跳读课文,把握剧情、高潮、冲突及主要人物。
剧情——威尼斯法庭审理“割一磅肉”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亚上场前后可分为两部分,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高潮。
冲突——是否照约惩罚。
主要人物——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亚。
2)围绕戏剧冲突这些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夏洛克——凶残、自私、固执;安东尼奥——慷慨,忠厚;鲍西亚——沉稳、机智、正直)赏析个性化且富有诗意的语言。
3)为了突出戏剧冲突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试做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说明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除《枣儿》外,均为节选。
前三篇为戏剧剧本,最后一篇为电影剧本。
所选的课文力求剧本的多样化,并兼顾中外作品,特别是鉴于影视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选编了一课电影剧本。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它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戏剧冲突过程。
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悬念、突转、对比、夸张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戏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
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的高度的戏剧才能。
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理清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
中塑造的对立的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悬念”“突转”“对比”“夸张”等戏剧技巧,以及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它表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冲突,寄托了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人文主义理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夹杂
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
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而被视为“异教徒”“异邦人”,遭受歧视,他的报复心与此有一定关系,因此就这一点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令人同情的。
对初中生来说,要深入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容易的,对此不宜过多涉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就这场戏的剧情来认识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第二场,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碰撞的一段波折。
这场戏在情节安排上注重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并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除、真相的显露而暴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形成剧情的前后对照、起伏跌宕。
在戏剧冲突上注重心理的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气氛紧张,激荡如潮,动人心魄,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在戏剧语言上既高度个性化,本色当行,切合人物的身份,又高度生活化,质朴清新、明白如话、情味浓郁,有很强的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合乎戏曲的艺术特点,具有川剧的方言特色,很适合舞台演出。
剧中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
在思想内容上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并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命运悲剧根源的深层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中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教学本课,要着重抓住戏曲的特点来把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但这种冲突主要不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命运冲突,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
注意这一点,有助于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此外,剧本无疑具有破除重男轻女世俗思想的意义,但并不局限于此。
水上漂和狗娃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水上漂重男轻女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但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
的矛盾,甚至折射出一种蕴蓄民族、历史、社会内涵的生存状态,并内在地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人性的光辉。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就是它的象征性。
象征是现代戏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此应有所了解。
解读这个话剧
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本剧所具有的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的。
这个话剧小品的思想内容,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双重性,相反而又相成的双向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
因此,剧本的思想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样化的理解。
对剧中象征意义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加以泛化
和深化,从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这个话剧小品也有其戏剧冲突,但并不表现在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蕴含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之中,它映现的主要是社会转型期的内在冲突,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的冲突。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剧本体现了电影《音乐之声》作为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
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富有戏剧风格的喜剧色彩。
剧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教学本课,重在体会剧本怎样生动地塑造玛丽亚具有自由天性的少女形象。
此外,要注意电影剧本不同于戏剧剧本的艺术特点。
对于戏剧剧本,要重在把握戏剧冲突和品味戏剧语言,注意戏剧剧本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而对于电影剧本,除了与戏剧剧本的相同之处以外,要着重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注意电影剧本怎样用文字表现视觉形象,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影视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影视剧本的特点,影视剧本注重描写性的语言,注重外在形象的描写,因而具有画面感,正是与影视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分不开的。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每篇课文不同的艺术特点。
这四篇课文有外国戏剧剧本,也有中国戏剧剧本;有戏曲剧本,也有话剧小品;有戏剧剧本,也有电影剧本。
话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而话剧小品是近年来在我国盛行的一个话剧种类;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而川剧是我国戏曲的一个地方品种;影视故事片在演员表演上与戏剧有共通之处,却又是有别于戏剧的、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大众化音像视听艺术形式。
而戏剧剧本与影视剧本也具有各自的体裁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在
艺术形式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并因作者的不同,题材、内容的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乃至中外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作品的人文内涵,注重以人文观念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
但这种解读应植根于文本,而不是臆断的、外加的。
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避免浅表、机械、偏颇、琐细。
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戏剧、影视的录像、光盘,以更好地了解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加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
要让学生适当地扩展阅读范围,在课外再读一些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并了解一些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知识。
为此,我们在与这册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中,收入了一些戏剧剧本、影视剧本和相关的知识短文,以供阅读。
如果学生有兴趣、有余力,可以让他们读一读课文的原作全文或课文作者的其他剧作。
例如,莎士比亚是一位戏剧大师,他创作的剧本已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可以课外完整地阅读《威尼斯商人》或者他的其他剧作。
魏明伦是一位很有成就、很有个性而又颇有争议的戏剧作家和杂文作家,如有兴趣,可以选读他的一些剧作和杂文。
此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作家的优秀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