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教案

合集下载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国民收入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3.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4.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5. 学生实践活动: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讲解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3. 讲解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包括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等。

4. 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偏低等。

5. 讲解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如提高劳动报酬、优化税收体系等。

6. 学生实践活动:选取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原理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向和举措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资料: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

个人收入与分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具备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2. 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3. 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a.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参与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总和。

b. 个人收入来源包括工资薪金、利息红利、财产租金、经营所得等多个方面。

c. 个人收入可以分为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两类。

2.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a. 均等分配:每个人获得相同的收入,但不能充分激发个人的工作动力。

b. 市场分配:根据个人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c. 政府调节: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收入调节,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富差距,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3. 合理收入分配的策略a. 提高劳动报酬: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 加强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个人技能与知识水平,增加个人收入。

c. 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减轻贫富差距,并鼓励个人投资与创业。

d. 发展社会福利: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福利措施,确保个人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3. 视频展示法:利用相关教育视频资源,展示现实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实际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价。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2. 学会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布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3.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和目标。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3. 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实例引入话题,比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方式。

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5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三、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20分钟)1. 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四、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20分钟)1. 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2.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五、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思考和意见。

六、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20分钟)1.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目标和措施。

2.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调控的挑战和对策。

七、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意见。

2. 总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重要问题。

师生互动和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2. 收集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意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他们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建议。

《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

《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

《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理解收入分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 掌握收入分配的各种形式和方式;4. 分析不同收入分配制度的利弊。

二、教学重点1. 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和方式。

三、教学难点1. 不同收入分配制度的利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学生讨论和小组讨论。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收入分配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产生的收入进行合理调配的过程。

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涉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问题。

1.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a. 劳动者获得合理报酬的原则: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平等。

b. 以贡献为基础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创新和创造的动力,激发了个体和企业的积极性。

c. 保障和调节的分配原则: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收入分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发个体和企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

b. 社会稳定和和谐: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减少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c. 消费能力的提升: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第二节:收入分配的形式和方式】收入分配的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方式。

1. 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a. 直接分配:由授权机关直接进行收入调配,如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

b. 间接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分配,个体和企业凭借市场竞争力获取收入。

2. 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a. 资本收入:指通过资本投资和资本运作获得的收益,如股息、利息和房地产租金等。

b. 劳动收入:指通过参与生产和提供劳务获得的报酬,如工资和薪金。

3. 直接转移支付和间接转移支付a. 直接转移支付:由政府向社会弱势群体直接提供的金钱和实物援助,如社会救助和失业救济。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教案: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含义。

2. 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

4.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形式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3.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4.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个人收入的形式(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形式,如工资、奖金、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如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各种收入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4.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公平性和效率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5.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

6. 综合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7. 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对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试2. 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3. 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五、教学资源1. 教师课件和PPT2. 学生讲义和练习题3. 实际案例和数据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高一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收入分配的原理,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以及探究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为今后深入学习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收入分配方式本部分将介绍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包括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通过对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比较,学生将了解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社会公平的含义和意义社会公平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将详细阐述其含义、特点及意义。

学生将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如何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解:通过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理论基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框架。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答环节,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教学资源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法,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反馈机制: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

3.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2.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实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如公平、效率、激励等。

步骤三: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15分钟)1. 分别介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等个人收入分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具体的收入分配案例。

2. 指导问题:这个案例中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符合效率原则?是否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工作?步骤五:案例分析和评价(10分钟)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小组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和原则。

2. 鼓励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更多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和案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和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不同收入分配模式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原则: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4. 讲解方式: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5. 分析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提问: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提问: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原则和方式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掌握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

二、教学内容1.收入的概念和意义。

2.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2.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2.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以及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10分钟)详细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向学生介绍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讲授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20分钟)以PPT为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包括工资收入、利润收入、资本收入等。

并通过实例解释国民收入如何被分配。

第四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并就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然后对刚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

2.教材《经济学》。

八、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政治收入分配方式教案

初中政治收入分配方式教案

初中政治收入分配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

2. 使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2. 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3.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

2. 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

2. 教学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以及其他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3.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 讲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不一样。

例如,拿出土地的好处便是地租;如果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5. 巩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解。

6. 拓展延伸讨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7. 总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解和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教案标题:收入与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收入的概念和来源。

2. 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掌握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4. 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5.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内容:1. 收入的概念和分类:a. 劳动收入:工资、薪水等。

b. 资本收入:利息、股息等。

c. 转移收入:社会福利、补贴等。

d. 企业收入:利润、分红等。

e. 其他收入:奖金、抚恤金等。

2. 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a. 收入对个人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

b. 收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c. 收入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3. 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a. 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

b. 市场机制:供求关系决定收入分配。

c. 政府干预:税收、福利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4. 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a. 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b. 职业选择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c. 性别、种族、地区等因素的影响。

d. 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5. 财务管理和消费观念:a. 收入支出平衡的重要性。

b. 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和方法。

c. 合理消费和避免过度消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对收入的思考和个人经验,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收入的概念、分类和来源,并分析收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并讨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果。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6.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强调财务管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收入差距对社会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收⼊的分配教案学案全⾯版第七课个⼈收⼊的分配教案(复习课)李洪丽⼀、新课标要求与教学⽬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标:知识⽬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活中存在的收⼊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标1、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1、我国实⾏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合理的收⼊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教法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归纳法四、两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产的问题”⼀个⼈消费⽔平的⾼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与收⼊⽔平,⽽收⼊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来的。

“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式并存及社会意义。

第⼆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原则的基本要求学情分析学⽣的总体⽔平不⾼,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较差,缺乏⾃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对于学习的⽬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

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活相差太远,学⽣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定的难度。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从平衡到公正——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从平衡到公正——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从平衡到公正——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一、前言收入分配是一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国家中,人们的收入分配是与社会公平和公正紧密相关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任务。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二、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们将会:1.了解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2.理解中国共产党治理收入分配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并与中国共产党治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践相联系。

4.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增强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1.后不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2.改革开放政策3.市场经济的逐步扩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任务任务1:看视频并回答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们选一个视频,例如“中国经济全面复苏(2020)”,让学生们看一下,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几?2.中国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任务2:小组讨论并展示报告将学生们分成三到五人一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共产党治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可以包括:1.基本养老金的实行2.房地产税的征收3.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与调整4.收入差距过大与贫富差距过大的处理方法5.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实现6.行业协会的发展和职员待遇的调整7.公务员的薪酬制度改革8.实行分配公平第一原则每个小组需要独立研究其所选案例,并向班级展示一份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简介。

2.中国共产党治理该问题的方法。

3.该方法的效果和应用。

任务3:思考题学生们需要独立回答以下问题,以便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1.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收入差距?2.中国共产党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和保持高收入分配比例之间的平衡有什么方法?3.通过采用“谁受益就给谁配套政策”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任务4:写作练习学生们需要写一篇关于中国共产党治理收入分配问题的观点性文章。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社会公平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1.1 个人收入的定义1.2 个人收入的分类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2.1 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收入分配2.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政策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3.1 按劳分配3.2 按资分配3.3 社会保障分配4. 社会公平与个人收入分配4.1 社会公平的含义与重要性4.2 影响社会公平的因素4.3 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与方式,社会公平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社会保障分配的实施与完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个人收入与分配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政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公平性提出建议。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

3. 第三课时: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4. 第四课时:讲解社会公平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提出的建议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 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解。

2. 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个人收入与分配教程》2. 参考书籍: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国内外研究著作3. 网络资源:相关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等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例说明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与合法途径;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二、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

本目所在的第二单元主要讲述财富的生产创造和财富的分配知识,是全书的落脚点。

与第一单元呼应,重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单元的标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中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本框所在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础,第四课社会进步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第三课主要阐述的是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侧重的是做大蛋糕,为促进公平奠定物质基础;而第四课主要讲述了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侧重的是分好蛋糕,提倡的是公平。

两课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却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大蛋糕要为了人民的最终目的是由人民共享。

从宏观上对第二单元两课的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本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分好国民收入大蛋糕,促进社会公平的落脚点,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重要部分。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利于全面系统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此外,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所以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强学生的体验,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

四、教学目标(一)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明确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自信。

(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科学辨析不同分配方式及意义。

(三)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一个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对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重要举措:实现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两种重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判断出生活中的各种分配方式;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三、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自主复习,课上小组内互动讨论与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归纳相结合,探究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学案导学法。

四、教具:导学案、多媒体、展台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主复习
1.预习本课,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

2.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家庭收入构成分析表
(二)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课前要求同学们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表格的填写,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试着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预习评价、小组展示
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你都记住了哪些问题,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的方式,教师注意知识的精准度)问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
1.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分配方式及意义?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5.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是什么?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督导学生在自主复习时要仔细认真,加强主干知识记忆,对检测结果记忆不准确的知识点及时巩固,进行再记忆。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30分钟)
(要求:先独立完成两个探究问题,8分钟;后组内合作学习完善答案,10分钟;回答问题时要分析设问和材料以及解题思路,小组间应充分质疑和补充,12分钟)
探究一: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

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母亲靠出租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李明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
李明承包土地的收入
妻子开店的收入
儿子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儿子炒股的收入
女儿的工资
母亲出租房屋的收入
知识小结: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分配制度(教师由训练题目生成对应知识,既充分发挥了习题的功能,又明确总结出相关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探究二:(2013·重庆卷·l3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2 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l)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图2,概括l996一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注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规范指导,并激励学生主动展示)
(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对学生的复习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引作用。

(1)图表题,主要训练学生看图和描述表达事物的能力,通过本题,教师总结图表题型的审题方法和组织答案的方法;(2)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数学的逻辑思维在里面,提示学生要有跨学科的意识,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文综试题;(3)是措施类题型,由此展示本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知识小结:多媒体展示实现收入分配的措施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多媒体展示5分钟)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自主复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我们重点概括出了两个大问题,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强化记忆。

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六)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聚焦社会热点:事业单位全部实施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是以职工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你如何评价绩效工资?
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按照职工的实际工作绩效分配收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绩效。

(2)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对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各项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实施绩效工资既要注重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七)课下作业:一张能力提升训练单,五个选择一个主观题。

(八)知识体系设计: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复习阶段完成上交,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