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

山东省潍坊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

山东省潍坊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秋日私语秋风轻拂,落叶飘飘,仿佛一首宁静的诗篇在空中轻轻吟唱。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它用五彩斑斓的颜色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大自然最温柔的低语。

山野里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在稻田间穿梭,汗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映照出他们对土地深深的爱。

而那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跳动着欢快的舞蹈,庆祝着这一年的辛劳即将得到回报。

秋天的天空格外高远,蓝天白云之下,一群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飞去,留下一串串悠长的鸣叫声。

这声音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一份难以言喻的感动。

夜晚来临时,满天的星辰点缀着夜空,如同无数的眼睛注视着大地,给予人们无尽的遐想。

1.文章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2.文中提到的“大自然最温柔的低语”具体指的是什么?3.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金黄色的稻穗……庆祝着这一年的辛劳即将得到回报。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5.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描写大雁和星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到在线教育、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正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效率。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人工智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以下哪些技术?()A.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B. 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图像识别C. 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在线教育D. 医疗健康、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2.人工智能的崛起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A. 提高了生活效率,降低了生活成本B. 丰富了生活内容,增加了生活乐趣C. 促进了科技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D. 以上都是3.以下哪项不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A. 就业问题B. 决策偏见C. 生活成本增加D. 安全性问题4.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A. 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确保公平公正B. 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培养人工智能人才C. 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避免技术滥用D. 以上都是三、文言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卷轴(zhóu)提挈(qiè)卡脖子(qiǎ)鞭辟入里(bì)B.下榻(tà)逮捕(dài)紫禁城(jīn)曲高和寡(hè)C.缜密(zhěn)惭怍(zuò)创可贴(chuānɡ)扺掌而谈(dǐ)D.谮言(zèn)酩酊(dǐnɡ)着眼点(zhuó)饕餮大餐(tiè)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错误的政绩观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却大体相同:形式主义滋生曼延,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社会风气。

B.4时许,航天员公寓问天阁门前,已经汇集了前来送行的各界群众。

执行“神舟十一”飞行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从这里启程,奔赴浩瀚太空。

C. 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所幼儿园大门旁的垃圾桶旁常年会有一滩水,上面时常漂浮着一些剩果核、烂菜叶以及废弃的塑料包装袋,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卫生。

D. 一向以来的追寻只为更靠近那世外桃源,没有纷争,没有诓骗,维坤的画虚空澄静,是走遍名山大川后的思索,是人生百态自然的感悟,毫无矫柔造作之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他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仿佛徘徊在恣意纵横的壮美山河之中,心游大化,莽莽山岳奇峰,又悠然传来一坡坡衰草的低吟浅唱。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刚到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只有甘于扮演拾遗补阙、跑龙套的角色,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可能收获不平凡。

高三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三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ié)惊慌失措B. 畸形(jī)畸形病态C. 装模作样(mó)装腔作势D. 贪得无厌(yàn)贪得无厌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用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C.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发挥了团队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果。

D. 他的言谈举止,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讲话高谈阔论,让人难以理解。

B. 她的画作色彩斑斓,美轮美奂。

C. 他勤奋好学,成绩斐然,是班级的佼佼者。

D.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座大桥横跨在江面上,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

B.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C.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D.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几乎成了书呆子。

B. 为了这次比赛,他每天起早贪黑,刻苦训练。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D. 他的演讲声音洪亮,语速适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慨。

7.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描绘了()的壮美景色。

8.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抱负。

9. 《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慨。

10. 《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揭示了()的历史悲剧。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试题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于低潮。

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多座建筑,9371间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

自2012年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

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

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附详细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附详细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一项是()A.哽.咽田埂.绠.短汲深便.宜行事B.鞭笞.懈怠.甘之如饴.贻.害无穷C.寒伧.创.伤踉踉跄.跄怆.然泪下. D.茁.壮笨拙.罢黜.百家相形见绌.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我常被暝顽不灵的他气得掉泪时,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颗让母亲掉泪的沙子呢。

B.年轻人的惊人能量,可从选战中的一句流行语窥见一般。

奥巴马演讲时,常常冲听众发问:准备好了吗?有信心吗?我们能赢吗?C.文章的语言组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统一的筹画,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漫无边际。

D.关于未来,我们总有无尽的想象,然而剧情总是被剧情窜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企业的“老总”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B.他应该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不要求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是他应该是能在颜正卿的刚直黄庭坚的飘逸徐文长的癫狂中体会到美感,他应该能在真正的艺术中体会到醍醐灌顶的快感!C.这个地方的有趣的人很多,五花八门....,都有自己的一手绝活。

D.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到看到了那里的泪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B.他20岁参军,在部队生活中,车柏龄先后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激战。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潍坊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最新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思想“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智”强调知识与智慧的结合。

既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其次,“智”注重理性思考。

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做出合理的判断。

最后,“智”倡导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

“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智”对于社会的进步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方面,智慧的力量不可或缺。

在当今时代,“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智”只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注重智慧的运用。

C.“智”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时代,“智”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智”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智”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智”思想的价值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智”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与智慧的结合是“智”的重要内涵之一。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hài)B. 振聋发聩(kuì)C. 耳濡目染(rú)D. 惊弓之鸟(gō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B. 他的讲话,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C. 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D.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出解决的办法。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健康。

B. 他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保持优秀。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月亮像眉毛。

B.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C.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D. 雨中的柏油路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天空的云彩。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B. 他说:“这次考试我一定努力,争取取得好成绩。

”C. 他喜欢看书,尤其是文学名著。

D.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苗裔”指的是______。

7. 《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中的“危难”指的是______。

8. 《赤壁赋》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的“公瑾”指的是______。

9. 《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起的外号是______。

10. 《呐喊》中,鲁迅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

三、阅读题(每题5分,共20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高三历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附解析)

高三历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附解析)

高三历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附解析)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华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

以下是查字典语文网为大众整理的高三积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希望可以办理您所遇到的相关标题,加油,查字典语文网一直伴随您。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中国伦理是一种入世的伦理。

但是,这种入世文化与入世伦理的持存和运作的条件,是在文化结协商物质布局中必须存在某种退出机制或撤出机制作为互补和互动,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机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为条件一样。

正是这种反动才使入世具有物质上的自我调理效用,这正是儒家与道家生长的哲学泥土,就伦理世界而言,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协商维护伦理实体,即议决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品德世界或品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别皈依于实体。

儒家伦理中个别对实体的皈依,乃是一种悲怆情愫,或者说儒家伦理正是试图培育这种悲怆情愫。

由此才可以评释,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以“畏定命”为首,为什么在儒家入世文化中要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为什么要始终不放弃追究“莫之为而为”的“天”和“莫之致而至”的“命”。

但是,儒家伦理难以回答一个标题:在个别与实体,在入世历程中遭遇矛盾甚至锋利冲突时怎么办?儒家以修身养性的德行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最终消除二者之间的告急,是“宁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的秩序”。

但是,事实上这种品德行的进步并不能或者说并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真正消除这种告急。

道家以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方法,并议决在品德世界中培育和形成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能力和品格,即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办理个别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

议决否定欲望的代价,以维护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

儒家与道家,在终极意义的代价取向方面却殊途同归。

可以想见,要是没有道家的这种在文化结协商伦理物质布局中的退出机制,仅以儒家的入世,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总难以避免被颠覆和毁坏的危险。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练习用时150分钟。

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陈身临其境与众不同B.铺展身临其境独一无二C.铺陈设身处地与众不同D.铺展设身处地独一无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 《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1.(3分)B 分析错误,“受此限制”不对,受的是传注体例的限制而非编年体例的限制。

故选B。

2.(3分)C 分析错误,“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论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司马迁创作“列传”成功的原因,而是论证“传”这一文体生成和演化的脉胳。

故选C。

3.(3分)A “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不对,“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均说明起到了有限的作用。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B 根据材料一“事实上,自从人类开始创造机器人,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可以看出,机器人“伦理瓶颈”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纠结矛盾心理,而不仅仅是“担忧恐惧”。

5.(3分)C 说法绝对。

根据机器人第三定律——“自保定律”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机器人的利益,并且阿西莫夫后期作品《两百岁的人》中,体现了对机器人自我意识的人文关怀。

6.(6分)①创造机器人初期,意识到到机器人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对机器人伦理研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

②上个世纪后半叶,应用伦理学出现,推崇“不伤害”的伦理原则,科幻小说家依据该原则对机器人伦理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③本世纪初,认识到传统伦理学的局限和应用伦理学在机器人伦理研究方面的弊端,提出了机器、人与自然双向互动达致“和谐”的原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C A项,“批判社会的不公”不正确,文中没有依据。

从全文来看,小说并不是要批判社会的不公,而是要表达一种悲悯情怀。

B项,“和鲁迅笔下《祝福》中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一样,冷漠麻木,作者批判的锋芒也指向了这些看客”不正确,这些看客并非都非常麻木,比如忧郁的大学生,他的笑并非出于冷漠。

其他人,对老人其实也有悲悯之意。

D项,“全文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不正确。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晔字日华,其先京兆人。

唐末丧乱,曾祖岳挈族之荆南谒高季兴,不见礼,遂之湖南。

晔幼嗜学,耻从辟署。

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改大理评事、知蓬州录事参军。

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

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

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

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

”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址安抚国信使。

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

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

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

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

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

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

”真宗甚嘉纳。

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

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俄判三司三勾院。

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

及遣王钦若、赵安仁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

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

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

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邵晔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B.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C.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D.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华,邵哗的字。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及解析)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及解析)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及解析)语文试题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

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

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

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

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

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

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带答案)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带答案)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带答案)语文培育了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才干,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引荐了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请大家细心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肉体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但是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受阻,甚至收回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慨叹。

«论语»记载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

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水平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认,但对孔子的看法却十分深入,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孔子终身的主流肉体,即坚决不移、锲而不舍的追求肉体和妥协肉体,又具有喜剧美的意蕴。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完成他的政管理想。

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用,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

但孔子并没有坚持,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肉体。

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明中发生如此严重的影响,缘由之一也正是这种肉体。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肉体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明品格。

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现代民族肉体的承袭和开展。

中国现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明品格的最早源头。

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质量,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明品格的先声。

但是,这种文明品格确实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沉和丰厚的外延,并经过详细的举动对后世发生深远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剧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明自信。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

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

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

东晋建康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

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线的中轴线规制。

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求中轴对称。

其理念播散影响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城市营建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广场性质,宽达300米。

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时光流转,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

(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线》材料二: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

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篇章。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

一颗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潦倒杂乱无章 B.敏锐潦草不赞一词C.机敏潦倒不赞一词 D.机敏潦草杂乱无章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

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 ,▲ :▲ ,▲ ,▲ 。

▲ ,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③④①②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③①④②5.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③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④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⑤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⑥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⑦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⑧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A.③④⑧⑦ B.④③⑤⑥C.①②⑦⑧ D.②①⑥⑤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友情提示: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黄培昭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高三第一学期历年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历年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历年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

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号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

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

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果实。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泽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

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真州、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带答案)语文培养了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历年期中考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 分,共3 小题,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 的感慨。

《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

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

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

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 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

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

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

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

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

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

圣人亦不敢忘天下。

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 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

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

”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 摘自2019 年9 月15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 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 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 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 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 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 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

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 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

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

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4. 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 分)A.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称心如意B. 籍由是不与世事由是:从此C. 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漫不经心D.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属文:写文章5. 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其略曰:“世人所谓/ 君子惟法是修/ 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 足履绳墨/ 行欲为目前检/ 言欲为无穷则。

B.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 惟法是修/ 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 足履绳墨/ 行欲为目前检/ 言欲为无穷则。

C. 其略曰:“世人所谓/ 君子惟法/ 是修惟礼/ 是克手执圭璧/ 足履绳墨/ 行欲为目前检/ 言欲为无穷则。

D.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 惟法是修/ 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足履绳墨/ 行欲为目前/ 检言欲为无穷则。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

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

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 籍文思敏捷。

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

阮籍酒醉忘记写了。

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

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

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 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

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

嵇喜的弟弟嵇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

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 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

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术。

孙登都不答话。

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

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笑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3 分)(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3 分)(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