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中国民族知识介绍
我国民族基本知识概述
01
我国民族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央人民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02
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03
我省民族基本情况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有汉、彝、藏、羌、苗、回、土家、傈僳、纳西、蒙古、满、布依、白、傣、壮15个世居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有3个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4个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16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区)、83个民族乡。
我国的基本国情
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9旗)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云贵青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的待遇,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地方同样)
2、政治协商制度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生活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 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三)我国的经济制度
我国的经济制度,可以概括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制度。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决定和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特征方面,领土疆域;国家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宗教政策和制度;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计划生育政策;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等。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基本情况
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尤其我们国家,处在发展迅速时期,更应该加强国策的重要性,以便给广大民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来帮助国家整体发展和国家昌盛。
七个实然标准下的基本国策(SEVEN basic STATE policies):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男女平等,水土保持。
民族政策;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环保政策: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保护的总方针也有所不同。
我国代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第十三届会议上曾精辟的阐明了这一新的方针,指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在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六课现阶段的民族问题1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 我国有 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 相邻而居。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相邻而居。 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 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 破坏活动; 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 题作为‘‘ 西化” 题作为‘‘ ”、西化”中国的 突破口, 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 交织的突出表现。 交织的突出表现。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
2、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主要 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现阶段,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 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3、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的交织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 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
三,简答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 问题? 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 现形式是什么? 现形式是什么? 当代我国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 当代我国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
4、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 维护民族团结, 原因: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 原因: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 口,进行渗透、颠覆和 破坏 活动,是国外敌对 进行渗透、颠覆和 活动, 渗透 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 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 手段。 手段。 要求: 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对我国 要求:①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 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维护国家汉族权 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民族人民的责任 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 和义务。 和义务。 为了反对敌对势力的分裂和破坏活动, ②为了反对敌对势力的分裂和破坏活动,必须加 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强 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 民族之间的关系 的关系。 民族之间的关系。
5 [多选题]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共同
5 [多选题]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共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础。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今天的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是有着无数条纽带的: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分布格局是现实土壤;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
因为这些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
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加深了福祸与共、休戚相关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守望相助、急难相扶的兄弟情谊,形成了团结一致和抵御外侮的共同行动。
在近代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13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国情:1.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一、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省市介绍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民族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四是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党以后,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张,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奠定了基础。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后来,又载入历史宪法,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积累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进行人才开发的丰富经验:根据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确定培养方针;结合少数民族工作的实际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国家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 教学内容:(1)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面积、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等。
(2)我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等形式,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我国国情的特点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心得分享:学生分享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案名称: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二章——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GDP、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
(2)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案例、数据等,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2)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2)我国社会事业取得的成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制度改革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和成果。
(3)报告分享: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师生共同讨论。
四、教案名称: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四章——科技创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1)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等。
(2)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高铁、5G、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成果。
吉首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第一年学习内容
吉首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第一年学习内容少数民族预科班学习课程一般理工科类学习的内容是语文、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文史类除了不学习物理、化学其他和理工类一样。
值得提醒的是虽然少数民族预科结业,然后进入目标院校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一旦不能完成结业就意味着面临重读或者退回生源地的危险!况且大多数的学校在进入预科学习前采取了未分专业的形式,考试综合成绩决定了专业选择的问题。
上学期一,大学语文内容:1,古代诗词 2,古代散文 3,古代小说 4,古代戏剧 5,现代诗歌 6,现代散文 7,现代小说。
(其实对于语文而言,趴着上课也可以顺利过关,除非你在高中是非常垃圾的那种,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来。
)二,初等数学内容:1,集合 2,整式公式与根式 3,方程与不等式 4,基本初等函数5,复数6,排列组合与概率论初步7,行列式,线性方程组与矩阵初步 8,解析几何。
(上学期的数学绝大多数都是高中的内容,如果在高中数学好的话,闭着眼睛学都没问题,不过也新加了一些新内容过来,特别对文科生来说[预科里不分文理科,合在一个班上],高中时没有学理科的内容预科都学了,要注意。
)三,英语内容:1,课文 2,生词 3,短语和表达 4,主释 5,练习等(只要高中基础好,预科就很简单了,因为民族预科是针对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设置简单,但如果高中基础不好,这一段时间是你补高的好机会,因为你有很多时间。
)四,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政治)内容:1,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与理念4,大学生的道德修养5,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传统 6,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7,大学生与网络。
(上课挺轻松的,一般考试是开卷,但不同的预科学校会有所不同。
)五,计算机(全一册,上下学期用同一本)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础知识 3,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4,计算机网络基础 5,Internet应用初步 6,Word文字处理软件 7,Excel 电子表格软件 8,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江西省中考政治第6章考点32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复习课件
(2)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3)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017江西14]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解决民族问 题的基本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 机关,行使自治权。
(3)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十九大报告新增 “ 美丽 ”一词) 与各
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 (4)有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 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6.公民应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12.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要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 本领。 (3)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13.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 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不容侵犯。
4.我国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 特点。为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2)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核说明(定稿)
(二)终结性考试1. 考试目的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 命题原则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14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第三,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 以上的章节。
第四,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40%,适中占40%,较难占20%。
第五,试题类型包括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15%、10%、20%、30%、25%左右。
3.考试方式终结性考试采用笔试与开卷方式。
4.考试时限终结性考试时间长度是90分钟。
5.考核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终结性考试按百分制评阅,成绩按7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三、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一)填充题(写错别字不给分。
每空1分,共15分。
)示例1.民族关系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示例1.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D )A.进入17世纪后 B.进入18世纪后 C.进入19世纪后 D.进入20世纪后(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示例1.民族具有多维属性,其中主要是( ABC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历史属性E. 人类属性(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30分。
)示例我们应当把共同的语言作为民族的定义。
答:错。
(2分)因为民族具有多个共同特征,把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
(3分)(五)论述题(25分)示例什么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答: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问题。
第六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20题)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A. 秦朝B. 汉朝C. 元朝D. 唐朝2.“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
表述者是A. 孙中山B. 毛泽东C. 周恩来D. 邓小平3.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A. 和谐社会B. 民族自决C. 共产主义D. 祖国统一4.建立元朝的统治者是A.汉族B.蒙古族C.满族D.契丹族5.建立清朝的统治者是A.汉族B.蒙古族C.满族D.鲜卑族6.率部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曾任国民革命军左路军第一路司令的邓玉鳞的民族成分是A.壮族B.汉族C.土家族D.蒙古族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A.西藏自治区B.广东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云南省8.由蒙古族于1957年创建的“乌兰牧骑”闻名全国。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思是A.文工团B.文艺工作者C.红色文化工作队D.草原艺术团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于A.公元221年B.公元前221年C.春秋时期D.商朝后期10.历史上的北魏王朝建立者A.东胡族B.肃慎族C.契丹族D.鲜卑族11.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建立者A.党项族B.女真族C.契丹族D.乌桓族12.历史上的辽朝建立者A.党项族B.女真族C.契丹族D.乌桓族13.土尔扈特人曾经迁至伏尔加河流域。
1771年,在渥巴锡汗率领下毅然东归,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人是A.蒙古族B.锡伯族C.鄂伦春族D.达斡尔族14.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A.黑龙江省B.辽宁省C.吉林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清朝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是A.抗击日本侵略者B.抗击美国侵略者C.抗击英国侵略者D.抗击沙俄侵略者16.历史上的隆吐山保卫战(1888年)是抗击A.日本侵略者B.美国侵略者C.英国侵略者D.沙俄侵略者17.黄道婆是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
她的纺织技术是A.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的B.从苗族人民那里学习的C.从瑶族人民那里学习的D.从京族人民那里学习的18.黄道婆是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
我国的民族问题
我国的民族问题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对于我国的民族问题既是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联邦制,更不是邦联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总结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正确的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对我国有至关重要的,对此,我国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
,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离开民族这一重要因素;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策一、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地位1、我国共有34个行政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同14个国家相连接,同8个国家海上相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红色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以及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8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占亚洲人口的33%,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6、现代汉语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普通话和各种方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7、十八大重申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动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8、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我国的社会地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民族区域自治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各民族共Βιβλιοθήκη 因素增多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 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 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 形象。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 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 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 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 进行量的积累。
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1.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 的。 2.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 律决定的。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涵义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 益”。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周恩来: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 和“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 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 等友爱的大家庭。”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 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 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问题。 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推动各民族发展 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大力发展社会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 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 主题。
(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 现: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异长期存在,主要 表现在民族属性差异将长期存在。 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或牧、或农、或猎。在语言、文化、风俗习 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 彩纷呈的多样性。 民族特点和差异,是要充分尊重、理解的, 不能人为地夸大或缩小,更不能人为的消除。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 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 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 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 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因素;社会主义制 度性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性因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 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 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 素形成和增强的根本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 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 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 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 带。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的客观要求。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 平等的核心。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 基本途径。 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 基本保证。
三、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1)历史原因决定了各民族发展存 在差距。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了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决 定了民族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的态 势。 (2)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还很贫困。(3) 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4)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5) 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一、民族特点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这是由民族的特性及 其发展规律决定的。 一方面,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历 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漫 长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 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特点长期存在的表现: 首先,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都将 长期存在。 其次,社会主义时期将是民族特 点充分展示的时期。 再次,社会主义时期还是民族特 点充分发展的时期。
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 事实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 的。 再次,这是由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 互关系决定的。 最后,这是由社会主义现实条件决定的。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 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 异和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及表现。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在共同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 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 一。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 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 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 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 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 接受和享用。 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 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 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
第六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 题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 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 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 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第一节 第二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 期存在
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