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合集下载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

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

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纵笔三首》之三)。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财富。


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
(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 索 苏 轼 的人 生 情怀 ,须 了解 其 性 格 的早 期 形成 。苏
佳 节 ,词 人 想到 的不 是个 人 的 醉 生梦 死 , 及 时享 乐 ,而 是 家 构 为 首 的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却 一 味 委 屈 求和 ,割 地 赔 钱 在 所 不
国之思 ,是 “ 中州盛 日”的往昔场景 : “ 中州盛 日,闺门多 惜 ,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而作为一个封建女 暇,记得偏重 三五… …如今 憔悴 ,风 鬟霜 鬓,怕见夜 间出 子, “ 论政 ”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 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 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 这种情况 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 、怅望故乡 了,生活 的 流亡之痛 。以至于南宋著名 诗人刘辰翁读此 词时 “ 为之涕 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 了太 多的愁和苦 。生 下”、 “ 闻此词,辄不 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 思想之感 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 每 人至深 。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 国事的忧虑 ,难道仅仅只 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 的落难女子 了,就是辛弃疾、陆游 是个人 的 “ 哀伤愁苦 ”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了其故 国之思: 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 酒 ” (《 洞歌仙》 )。因此清 照词 中所流露 出来 的愁苦情

苏轼旷达的诗句欣赏

苏轼旷达的诗句欣赏

苏轼旷达的诗句欣赏

苏轼旷达的诗句欣赏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旷达的人懂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请你带着一双慧眼,去苏轼的诗词中寻找能表现他旷达精神境界的句子,并说说看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两句诗句,你应该抓着诗句的写作背景小学作文,诗句的意思及深刻含义,写下你的体会)

如:我选的是《定风波》的两个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黄州,苏轼在一次游山玩水的时候,遇到了一场雨而下的一首诗,它的意思是:“不要听着雨声打到叶子的声音,边哼一首歌变走多好,倚着竹杖穿着芒鞋都好过坐在马上,谁怕?一个蓑衣任平生。”这是多么豪放的'诗句啊!穿着衣服在雨中走,一般人都会很烦,因为被雨淋了觉得很不好。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

概要: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祐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

前言 (1)

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

(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

(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

(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

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

(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

(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

(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

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

(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

(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

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

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

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

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

(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

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

2、旷达与豪放 (11)

(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

(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

结语 (14)

谢辞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②

浅析苏轼诗词的豪放旷达

浅析苏轼诗词的豪放旷达

浅析苏轼诗词的豪放旷达

作者:王红艳田彩瑞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05期

摘要:苏轼在诗、词、赋、散文、书法和绘画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旷达飘逸、豪放壮美,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这:浪漫洒脱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其诗、词、赋、散文、书法和绘画,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一、旷达飘逸,超然外物

氓江水流的灵动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他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他怀着致君尧舜的美好理想步入仕途。但“乌台诗案”使他备受打击,他转而由儒人道、由道入禅,呈现出一种旷达飘逸的气质。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他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大彻大悟的诗句,呈现出他坦然淡定、旷达超脱的风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川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第2 7 卷
第1 期

社会科学研 究 -
旷达情怀
— —
超然心境
由《 定风波》 解读 苏轼 其人
庄艳 梅
(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
要 】苏 轼 的一 生大起 大落, 而他 处变不惊、 洒脱 乐观的人生 态度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 本文以苏 轼在被 《 定风波》 旷达 人生
句, 写 出 了 自然 界 天 气 变 化 之 快 , 想 到 政 治 舞 台上 的 晴雨 表不 也 是 变化 莫 测嘛 。昨 日在 朝 为 官 , 今日
意, 风雨突然来临 , 苏轼却能置之不顾 , 这是需要有
从 容淡 定 的心 态 的 。 “ 何妨 ” 更 见 他敢 于迎 接 困难 , 和 困难 做斗 争 的勇气 。这两 句 明写诗 人道 中遇 雨 时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下 片写 雨后 的情 景和 感悟 。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

引言 (3)

一、“坡仙”苏轼 (3)

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

(一)苏轼的豪放词 (4)

(二)苏轼的清旷词 (5)

(三)苏轼的婉约词 (7)

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

(一)苏轼的豪气 (8)

(二)苏轼的旷达 (9)

(三)苏轼的悲壮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摘要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

引言

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

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对于苏轼的坡仙气质以及苏轼的性格及其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在他的著名诗歌《定风波》中尤为突出。

苏轼 旷达诗句 哲学

苏轼 旷达诗句 哲学

苏轼旷达诗句哲学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一些表达了旷达的哲学意蕴。

首先,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花发皆飞露,树阴散夜凉。”这句诗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体现了旷达的哲学意味。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其次,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表现了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关注。这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苏轼旷达的哲学情怀。

此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表现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洞察,展现了对风云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体现了旷达的哲学境界。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他通过对自然、生命、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关注,体现了旷达的哲学意蕴。这些诗句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也体现了苏轼作为哲学家的思想境界。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摘要:

苏轼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都非常丰富,他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形成了广博而宏远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在苏轼的处世之道和文学观念中,道家思想的濡染是显而易见的。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影响深远,并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体现。

关键词:

苏轼;道家思想;人生历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他全面的艺术实践、在诗词文革新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其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

一、初入仕途――淑世精神下的人生思索

苏轼生长于四川眉山。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道风吹遍其乡村巷里,许多生长于四川的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浸润。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时期受到蜀地道风濡染的典型,苏轼则是北宋中叶深谙蜀地道教文化、精通老庄玄理的代表。

据仙溪傅藻编纂的《东坡纪年录》载,庆历三年癸未,年仅八岁的苏轼入小学,跟随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书。后来,苏轼写了《众妙堂》一诗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深厚感情。

苏轼很倾心《庄子》,还自称“某龆?y好道”,可见其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庄子》描写的那种主体心灵在虚构的精神领域内任意驰骋想象的逍遥之游,促使他在创作中重视心灵的体认和内省。道家思想对于苏轼的影响最初主要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的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他的《读道藏》云:

“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石苍舒醉墨堂》云: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文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文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文

苏轼,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大师,才情横溢,诗词佳作赫赫有名。不过,他人生经历坎坷多舛,屡遭贬谪,可就是这位被上天捉弄的文化巨擘,却展现出令人艳羡的乐观豁达人生态度。

苏轼从不把眼光只局限于自身的遭遇,而是常怀宏大的胸襟。在黄州被贬的时候,他写下"黄州惆怅客,哪管他人瞧不起"的诗句,表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即便遭受贬谪,他也不忘关注民间疾苦,为百姓发声。比如他在惠州时就力主修复水利工程,使当地渐入佳境。苏轼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融入到诗词之中。他的词作《临江仙》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种超脱生死的豪迈情怀,体现了他旷达的人生哲学。再看他的名篇《水调歌头》,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无不流露出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

我们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活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人生就会豁然开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面对。就让我们像苏轼那样,怀揣宽广的胸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尽情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梦想吧!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摘要:苏轼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及佳作来体味解读他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旷达乌台诗案超然豁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嘉?v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年

间遭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后,苏轼醒地意识到,自

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

异。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元

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

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虽然其中含有

一些无伤大雅的酸话,但是朝中政敌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愚不适时,难以追陪

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坐牢103 天,“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几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

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

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

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

会、人世,历史沧桑和现实感受并且都展现在他的笔下,它的豪放作品像一个关西大汉。东坡豪放词的代表要数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气势豪迈的高歌中,包含了诗人无限兴亡之感和宇宙永恒、人世短暂的感慨!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才气过人,悟性过人。勤奋也超乎常人。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更是他艺术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推动力。

他终身保持天真淳朴,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

品是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球虫之声”。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他的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字字是真纯的心扉间流出的。他的成就和影响很大,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就像行云流水。他的文章总是要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停于不可不停的地方。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苏东坡为人之道。合乎本性,顺其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这就是苏东坡所推崇的生活准则。就拿当官来说吧,东坡说:“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这好像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其实他讲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取消了自身的存在。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这就像吃

饭,吃不吃要看是饿还是饱,如是而已。不做官的人安于现状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贪于利禄忘记归隐。于是就有了不奉养双亲、隔绝尘俗的讥笑,有了贪图俸禄、苟且安逸的弊端。可见做官同做文章一个道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人生在世,对外要顺应天意,不要和老天过不去。对内要归依本性,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说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坎里。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都总是特别强迫自己,违背心意。太过于功利心,一味的强调结果却不曾注重结果。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办事,应以自然为尚,以自适为佳。

苏东坡的面貌是复杂的,但是大略来看呈现出来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国家的贫弱忧心如焚,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关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祸福,改变其忧国之心。这是东坡的形象的一面:儒士、忠臣。东坡留给世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另一面。苏东坡虽然屡次遭受挫折、打击,有几次差点送了命。即使这样,一旦皇帝有召,他便招之即来。他也曾想到过退隐,并且打心眼里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但他一生始终不曾真正归田、隐退山林。从行动上看他不是一个隐者,若从精神上来看,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透悟了人生无可回避的烦恼,

就可以以一种相对超脱、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界。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善于自我解脱,旷达的生活。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的一帖药方。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鲁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的确,生活中有人活着,只是行尸走肉,与死了没什么差别;有人虽然已经离开人世,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苏东坡就是这种虽死犹生的人。他早已故去了九百年,然而他的故事、轶闻、诗文仍在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他的道德、人格、精神和智慧,依然润泽后人,开启未来。东坡是丰富的,他的人生意义对后世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们有益的启示。苏东坡曾被贬谪道黄州的时候,自己开荒种地。这对一个昔日官位显赫、生活优越的士大夫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苏东坡却不以为苦,欣然乐于其中。有一年,东坡收了二十多石大麦,卖掉吧价钱太便宜,而这时家里的大米又吃完了,苏东坡便让把大

麦舂了做饭吃。大麦是粗粮,用它做的饭嚼起来啧啧有声。小孩子们相互调笑,说像嚼虱子。饭的味道甘酸浮滑。有一天,苏东坡让厨子将大麦和小红豆做饭,结果很有味。苏夫人大笑说:“这真是新样二红饭。”这小事一桩,苏东坡把它写了下来,并且写得情趣盎然。随遇而安,处触皆春,人生的困境与苦难也许就不那么可怕了。在艰难困苦中还能保持达观与幽默,在人生的逆境中,仍不失轻松愉快,只有透悟了人生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人,如果怕失去高官厚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