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字词,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

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课前准备

2、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彖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彖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自学导航二供小组讨论。

2、自学导航: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ppt课件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ppt课件

克隆技术大事记
1998 年 2 月 23 日:英国 PPL 医疗公司宣布,该公 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 年 7 月 5 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 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 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 50 多 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 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 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 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富贵竹插枝即活
仙人掌每块落地就生根
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头骡子。
跳读课文
列举克隆事例
3、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克隆的事例?(请按顺序把它们列出来)
细菌
葡 萄 仙人掌 植 物 草 莓

鱼 (鱼类) 蜍 (两栖类)
低级
动 高级 物
自由想象,畅所欲言
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 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 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
奇 妙 的 克 隆
பைடு நூலகம்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作家简介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 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 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 教育家。
奇 妙 的 克 隆
生物学家谈家桢 复旦大学教授 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奇妙的克隆》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奇妙的克隆》课件 新人教版

• 德国民众普遍反对克隆人 • 新华网柏林4月17日电(记者潘治)德国“生命权利学会”
日前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尽管有部分德国民众对克隆及干 细胞等相关医学研究表示赞同,但普遍对克隆人持反对意见。 据此间媒体报道,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受德国“生命权利学会” 委托对大约1000名德国民众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 83%的人拒绝克隆人,71%的被调查者反对研究人类胚胎, 同时有大约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表示,反对德国进口胚胎干细胞 进行研究。但另有52%的民众赞成对人工受精进行相应的医学 研究。日前由德新社对1000余德国民众进行的一项类似调查 显示,尽管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称,如果通过克隆方式可 以拯救其他生命的话愿意接受克隆人,但是仅有4%的人愿意接 受一个克隆自己的婴儿,同时仅有10%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那 些无法生育的夫妇通过克隆的方式获得后代。 相比较而言,妇女 要比男性更加反对克隆人。如针对以克隆方式获取挽救一名患白 血病的儿童所需骨髓的问题,有41%的男性表示赞同,但仅有 29%女性同意
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现科学家严谨、 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吗? 还可以点评一下,或谈一下你受到的启发。 相信你能行!
讨论: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 的人出来吗?
自由想象,畅所欲言
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 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 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

课件3: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课件3: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试验对象
克隆—无 性繁殖, 来自一个 祖先,经 过无性繁 殖出的一 个群体。
生物进化, 由低到高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
研究成果 时间
鲫鱼 鲤鲫鱼 爪蟾蜍 黑斑蛙

多利羊
1979 1962 1978 1996
说明方法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合作探究
1.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克隆的 含义
克隆 实验
克隆的 发展
克隆对人类的造 福和对克隆的思 考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克隆”的关键是: 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两条线索
1、从中国的克隆实验 谈到外国的克隆实验
拓展延伸
•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 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请你用你熟悉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1)李时珍遍尝百草,勇于实 践,将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 了古今中外医学上的一枝奇葩 《本草纲目》。
拓展延伸
(2)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 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 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 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定义: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克隆”,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奇妙的克隆》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奇妙的克隆》课件 新人教版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从事遗传 学教学和 研究逾60 年,是我 国遗传学 发展的奠 基人之一。
生物学家谈家桢 复旦大学教授 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
两栖 ( 胚 胎(
qi pei bu pufu chanchu
)开 ) ) )

辟) 分 泌 (
pi mi
) )
哺 乳(
匍匐 ( 蟾蜍 (
“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 突出我国科 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 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中国克隆实验 突出我国科学家的贡献 外国克隆实验
植物界克隆
鱼类 动物界克隆 两栖类 哺乳类
低级
“多利”诞生 高级
• 美国国会通过全面禁止克隆人的法案
• 新华网华盛顿7月31日专电(记者吴伟农)美国 国会31日以265票对162票通过了一项全面禁止克 隆人的法案。这一法案不仅禁止克隆人,还禁止 进口胚胎干细胞等源于克隆胚胎的产品。这项法 案由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议员戴夫· 韦尔登起草, 本月24日首先在国会的一委员会中得到通过。韦 尔登法案将把任何进行克隆、运输、接受或进口 克隆胚胎细胞及其衍生 产品的行为和企图定为联 邦罪行。
鱼类(鲫鱼 鲤鲫鱼)
两栖类(非洲爪蟾 黑斑蛙)

天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件新人教版

天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件新人教版

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什么叫 做“无性繁殖”,有什么好处?
• 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
畅——深入浅出。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什么? 起源于何处?原意是什么?
•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 “克隆”。
• 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 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yǎn 濒 临 bǔ 分 泌 xiàn 鄞 县 yí m孵éi 化
yì lín qī bīn
mì yín fū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一撮 撮合
切实 切割
牲畜 畜牧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zuŏ一撮 qiè切实 chù牲畜 cuō 撮合 qiē 切割 xù 畜牧
词语积累 拍案叫绝:
神通广大:
夭亡: 难能可贵: 濒临:
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逻辑顺序
克隆给
克隆 的含 义
克隆 实验 发展
克隆 的发 展标 志
人类的 造福及 人类对 克隆的 理性思
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 克隆是什么
第一节的自学目标
⑴ 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⑵ 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 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这样效果好吗?
悲喜交集 渗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

【教师寄语】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某某省某某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某某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某某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

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整体感知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跨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才能目的:引导学生挑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才能。

情感目的: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设计说明:三维目的互相浸透,融为一本〕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辨证地对待“克隆”技术的开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启发点拨法〔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室环境:“克隆羊多利诞生”的视频直观形象,多幅克隆图片的展示拓宽学生知识面图文并茂的视频朗读,调动学生多种咸官。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

投影授课老师照片①介绍自己,出字谜。同学们可能看出来了,照片上的就是我,给大家出的字谜“有一个字,站着,躺着,颠倒过来,都还是这个字”,猜出来,这就是老师的姓,〔田〕②图片变化,引到克隆,田老师儿子希望妈妈能像孙悟空一样,多变几个来,好送他上学,陪他游戏。同学们有过类似的想学吗?这种想法能实现吗?〔克隆〕

二、深情导入,浅释克隆

说到“克隆”这个词,老师也是上学时听老师讲过:说是从人身上取一个细胞,放到保温瓶里一培植,就能变成和这个人一模一样的克隆人,他能帮你做很多很多事,克隆真的像我的老师说的那么简单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奇妙的克隆》一文用四个小标题组织材料,其中第一个标题就告诉我们克隆的含义。让我们拿起课本,听生物学家谈家桢告诉我们“克隆是什么”

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17课《奇妙的克隆》赏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高科技的科普解说文章。“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在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作者驾轻就熟,把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日常现象说起,联系熟知事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地说明了“克隆”这一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一、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

文章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比如在“克隆是什么”一节里,文章由植物而动物,从细菌分裂、葡萄枝繁殖、仙人掌切块说起,联系“嫩枝”或“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再联系大家熟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超现实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在“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一节中,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猫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动物的现实意义。这些平常的例子,带有“克隆”的成分,都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并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二、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线索清晰,解说条理有序。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克隆,全文四个部分,使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到难、从国内到国外、由低级到高级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读者明确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如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克隆蟾蜍,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又如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克隆鲫鱼,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最奇妙的当数英国人克隆绵羊“多利”,这项成果轰动了全世界。这样的举例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的智慧与生命的精彩。无论是文章客体还是读者所形成的认识,都显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能写得这样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显然是按照逻辑顺序,从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运用,一线串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读来一目了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想

由于这是一篇高新科技说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讲授法,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本课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本课阅读学习中,拟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课前设置预习题,布置学生通过运用字典、词典和网络图书资料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和文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课中组织学生自学、分组合作讨论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课后布置想象作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奇妙的克隆》公开课ppt课件

《奇妙的克隆》公开课ppt课件
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要求: 默读课文,解决字词,
勾画文中重要信息。
1、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逻辑顺序
克隆给
人类的
克隆 的含 义
克隆 实验
克隆 的发 展
造福及 人类对 克隆的
理性思
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考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 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 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 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
• 4.举例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段中“科技进步是一 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一句的理解。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 以殃及人类,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 一些负面影响,并且二者同步增长,如核的 发现与利用。
中国克隆实验 外国克隆实验 植物界克隆 动物界克隆
符合认知的规律
突出我国科学家的贡献 低级
子女:生育6名,存活5名 死亡:2003年2月14日
正方:Yes!!
书上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 交集的进行曲。”请持不同意见 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展开辩论。
反方: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 么一天,你被克隆了!
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 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 生活,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小 作文。
2.“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 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 把猴毛,变成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用 这种表达方式阐述“克隆”一词的含义又什么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主体文意梳理 1.

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 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来源于希腊文“Klone ”,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选文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引用等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 _________ ___。

4.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从正反两方面简单谈谈。

(二)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文章紧扣住影响这一对象的关键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纵贯亿万年,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告诉我们:“生命与气候是共同进化的。”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

1.①不好②第一段从人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显得浅显易懂,容易吸引读者;另外第一段是写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写动物的,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①举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②作引用,如“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3.多利4.略(从正反两个方面谈)。

参考答案(二)

1.“地球的气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

2.动物进化、植物进化、气候演变(或动物、植物、气候)。

3.略(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