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详案
18、颐和园(第二课时)
2、互相讨论体会。
3、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小组之间画画。
4、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来找找异同之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测评提高
我要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记一次游览顺序。
通过测评、练习形成能力,达到一课一得。
学习收获
(学生)
教学反思
(老师)
导学案设计
课 题:
18颐和园 (第二课时)
课 型
新 授 课
年级
四 年Leabharlann 执教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化遗产的美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学习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掌握文章的感情,
预习准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情,重在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二)展示
交流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练习反馈
理解字词: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句子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复习引入
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
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师必备:《颐和园》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详解
教师必备:《颐和园》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详解。
一、教学目标1、认识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2、了解颐和园的布局、构造以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感受颐和园的美,鉴赏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4、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认识到园林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园林风格;2、颐和园的布局、构造以及所代表的意义;3、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和赏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2、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颐和园地图、攻略和相关材料;3、PPT课件和课堂展板。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1.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阅读《颐和园》的介绍资料,了解颐和园的起源和历史。
Step2. 课堂分享:老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Step3. PPT展示:老师向学生们展示颐和园的PPT课件,介绍颐和园的风格、布局和构造,并重点讲解园林所代表的意义。
在PPT的呈现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颐和园的内涵。
Step4. 体验式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们前往颐和园进行园林建筑的现场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颐和园的美,鉴赏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
Step5. 写作训练:老师要求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和写作,从自己所感知的颐和园(景点、建筑或其他方面)的入手,详细描述颐和园的美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热情。
六、课堂延伸1、可以通过直播和网络资源,深入颐和园,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可以通过课外作业、考察和访谈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于颐和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效果评估1、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述和听说能力;2、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颐和园的了解和认识情况。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第1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
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
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这是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提出自学要求: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⑶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⑷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⑴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⑶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⑴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赛课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 》
《颐和园》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
《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景观特点,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
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背诵重点语句。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
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请读课题:颐和园。
字音都读准了,特别是生字“颐”。
老师要再提醒一下同学们,“颐”字里面的口不要和左边的竖挨在一起。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谁还记得作者依次带我们游览了这座皇家园林里的哪些景观?(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不止园林,连园林里的景观也都是那么有意思。
不管是这长廊,还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都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PPT出示照片:长廊、佛香阁)3. 图一:有顶没墙,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遮荫省材料看到外面的风景)图二:你能认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吗?(上,下,说的有顺序)其实,这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特别是那高高的佛香阁,据说无论在颐和园的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2.感受颐和园的美,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的第一课时,大家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理解“画中游”的含义,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4.请大家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指导学生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长廊的喜爱。
3.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长廊的美丽。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理解“佛香阁”和“昆明湖”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这两个景物的喜爱。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理解“万寿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万寿山的喜爱。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颐和园的美体现在哪里?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喜爱?七、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5自然段。
2.选择颐和园中的一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描述它的美。
八、课后反思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的美景,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3.课后希望大家能够多观察身边的景物,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写作水平。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
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
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
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
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
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主要景点。
2.通过播放一段颐和园的短视频,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3.提问:你们认为颐和园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有哪些独特之处?二、课堂讲解1.分析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如皇家园林的特点、园林布局的讲究等。
2.讲解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如昆明湖的来历、长廊的传说等。
3.介绍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如佛香阁、苏州街、谐趣园等,并分析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
4.结合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三、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及原因。
2.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颐和园的景点,其他同学提问,扮演者回答。
3.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份颐和园的旅游攻略。
四、课堂小结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颐和园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互动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课后作业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遗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注意事项一:确保课堂互动环节的秩序,避免讨论过于热烈导致课堂纪律混乱。
解决办法:提前制定明确的讨论规则,比如每个小组只能派出一名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内。
同时,教师要在互动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组动态,及时引导,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注意事项二:角色扮演环节可能出现同学不够自信,表达不清的情况。
解决办法:在角色扮演前,鼓励同学们勇敢表达,可以先进行小组内部的练习,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熟悉自己的角色和台词。
教师也可以在旁边给予即兴提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入角色。
注意事项三:小组合作时,个别同学可能因为害羞或不愿意表达而参与度不高。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想象画面,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品味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特点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朗读、想象等进一步感受园内景物的美,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板书)。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学习2-5自然段)师: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轻轻走进颐和园的画面,细细感受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1、讲读第二自然段走进长廊(1)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又长又美)(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长和美,说一说?学生交流反馈。
分析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师: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师生评议)2、讲读第三段(1)提问: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2)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佛香阁、排云殿)(3)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并理解词语意思(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3.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第四自然段)(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作者登上万寿山后都看到了什么,分别向哪些方向望?(2)指名朗读,交流反馈(3)出示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⑴听课文录音,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②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③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第3自然第一句话)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第4自然第一句话)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第5自然第一句话)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句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昨晚老师要求你们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我们的学校”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小作文展示给大家听?(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
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颐和园》第二课时优选教学设计推荐十二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优选教学设计推荐十二篇篇1:《颐和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颐和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加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身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二忆:(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观: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读: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画自身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身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利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悟:利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1.交流自身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美文欣赏、心情随笔、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appreciation of beautiful literature, mood essay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复习引入。
1、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那就是颐和园,那里青山碧水景色怡人,亭台楼阁更是金碧辉煌。
颐和园的精妙建筑和美丽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通过(。
)总结了课文大意,谁来回顾一下?
3、作为一篇状物作文,作者采用了。
的方法,移步换景,根据游览顺序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处处美景,你还记得作者的游览顺寻么?回忆课文,补充内容。
4、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长、美、奇的长廊,来到雄伟壮观的万寿山脚下观赏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你想登上山去看看么?(想。
)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画出作者欣赏到的美景。
并且在你喜欢的部分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1)表示方位的词语有“向下望、正前方、向东远眺、下来、走过”这说明的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的。
2)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
登上万寿山向下看是___,正前方是___,向东远眺可以看见___。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___,走过___就到了____。
3)那你最喜欢那一处景色,能结合你的批注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么?
a)“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从红的、绿的、朱红的可以感受到颜色很丰富,鲜艳,搭配在一起很美。
是古代建筑宫殿使用比较多的颜色,显得非常华丽。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b)“昆明湖静的像………一块碧玉。
”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追问)作者分别把昆明湖比喻成了什么?…………可以看出昆明湖非常的静(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绿(晶莹透亮)。
(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评价: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那就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
c)“游船、画舫……一点痕迹。
”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
——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湖面很平、游船和画舫行驶地很慢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评价1:你的朗读使老师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评价2: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刘老师已经置身于"秀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这中了。
d)“向东远眺……白塔”感受到周围建筑的古老。
给人古老的感觉。
(师追问)那这些景物看的清楚么?(模模糊糊)因为是怎么看的?(远眺)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e)“昆明湖围着……垂柳。
”
f)“湖中心有个……一角。
”特点是一篇葱绿。
湖是绿的,岛也是绿的。
"湖岛一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一起反它美美地读一读吧。
g)“这座石桥……相同的。
”桥有哪些特点?柱子多、狮子多、狮子不一样。
想象一下石桥两侧。
形象各异的小狮子都会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这里的狮子真有趣呀!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句式说说这些可爱的小狮子吗?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文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就是(姿态不一)。
如果你就站在桥上,看着这一个个形态不一,活灵活现的小狮子,你最想说什么?
3、无论是(什么什么的什么,还是什么什么的什么)没有一处景色不令人陶醉,不令人憧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颐和园额?(美!)是啊,颐和园……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这由衷的赞叹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那么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三、课外小练笔
这篇课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游览顺序,按照地点变化的叙述顺序,移步换景,带我们观赏了颐和园的几处美景并且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让一幅幅美景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你能模仿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么?相信学习了今天的课文,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少自己游历过的地方,选某一次游记中的一处景物,围绕他的特点,试着展开谢谢,注意语言通顺,不要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