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免疫调节课件
易错警示 (1)有关免疫细胞的“3 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是浆细胞,B 细胞、记忆 B 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 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 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 功能。
第三十九页,共112页。
(2)浆细胞(效应 T 细胞)并非只来自于 B 细胞(T 细胞)。浆细 胞(效应 T 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 B 细胞(T 细胞)分化而来; 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第三十二页,共112页。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 卷,5C)( )
(6)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2012·广东卷,5D)( )
(7) 吞 噬 细 胞 特 异 性 地 吞 噬 细 菌 抗 原 (2013·山 东 卷 , 3A)( )
(8)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2013·海南 卷,21D)( )
第十八页,共112页。
(2)过敏反应
□40
、反应强烈、□41
□
①特点一般不会破坏 42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
□ 重损伤,有明显的 43
②实例:皮肤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第十九页,共112页。
□ 答案: 32 获得性免疫缺陷 □33 T 细胞 □34 HIV □35 T 细胞 □36 血液 □37 母婴 □38 异物 □39 类风湿性关节炎 □40 发作迅速 □41 消退较快 □42 组织细胞 □43 遗传倾向和
2 考点研析·题组突破
考点归纳 拓展升华
第三十五页,共112页。
考点一 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及功能 [知识精讲]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第三十六页,共112页。
高三生物课件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8-27
考法3 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5.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 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 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考法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2018·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三期末考试)关于神 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 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 调节为主
2.根据题图,回答问题。 如图表示激素分子作用的机理,请据图分析:
(1)图中A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特异性? 【提示】 A是激素的受体,属于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2)如果该激素分子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该靶细 胞是___垂__体__细__胞_____。 (3)是否所有的A都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 【提示】 不是,多数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但 有些激素分子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如性激素。 (4)激素分子和A结合,完成信息的传递之后,激素会被 __相__应__的__酶___分解。
【解析】 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 生长激素,故可以研究外源激素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 确;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B错 误;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生物体重的维持方 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 会导致实验失败,D错误。
【答案】 A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课时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讲解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课时考点二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植物激素归纳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3)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组成,也不作为植物的营养物质。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难点、易混点)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
(1)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赤霉素还能解除种子休眠。
(2)乙烯和脱落酸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考点三植物激素的探究和应用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分裂时的作用顺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称为植物生长促进剂;脱落酸和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称为植物生长抑制剂。
植物激素与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都可以影响细胞分裂,因为它们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
它们对细胞分裂影响的顺序,目前一般认为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1)相互促进作用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作用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②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
第27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题]1.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
2.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图中的1、2、3表示神经元,○a 、○b 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1属于传入神经元B.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3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属于反射活动D.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解析:选C。
由图可知,1属于传入神经元(有神经节),A正确;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支配,B正确;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B项正确,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4.(2016·江苏南京模拟)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选A。
图甲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恢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恢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名师精编课件 苏教版
3.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
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解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 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 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 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 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
4.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
也能看书看报,其受损的中枢为( A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书写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感觉性W区(书写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视觉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运 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听 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 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 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
【高考警示】 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 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 长短。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
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随堂反馈高效突破
【优化方案】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7讲通过激素的调节随堂反馈高效突破[学生用书P188~P189]1.(2014·高考广东卷)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D。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2.(2014·高考北京卷)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选D。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项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免疫调节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
第27讲免疫调节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1.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科学思维——比较与归类: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建立模型: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模型2.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免疫系统受损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3.社会责任——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关注免疫异常疾病,关爱艾滋病病人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3.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监控——及时发现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的细胞或癌变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
( ×)提示: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3.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5.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6.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7.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必修3P35“问题探讨”T1改编)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提示: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
第28讲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题]1.(2014·高考北京卷)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选D。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项错误。
2.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选A。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使血糖的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但生物效应不相反。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分泌的,这两种激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增加心脏收缩的作用。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A.调节较缓慢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解析:选C。
体液调节的调节物主要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但也有一些化学物质如CO2等不是由腺体产生的。
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
高中生物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课件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ppt
解析: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使抗原暴露,但是不能直接清除靶细胞 中抗原;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能力,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记忆细胞 接受相应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吞噬细胞功能的发挥与 其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2.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 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4.(2016·四川成都模拟)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 的是( C)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 针对性强 C.青霉素和唾液中的溶菌酶都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防卫:抵御 病原体 的攻击。 (2)监视:及时发现机体 衰老或变异 (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
的细胞。 抗原 清除掉。
【深挖教材】 (1)胃液中的盐酸具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其属于人体的第几道防线? 提示:胃液中的盐酸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免疫活性物质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为什么?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 产生溶菌酶。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功能判断
1.(2016·山东泰安二模)下列关于某同学体内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进而直接清除靶细胞中抗原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C.记忆细胞接受相应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 D.吞噬细胞功能的发挥与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题组二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D.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属于特异性免疫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免疫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28讲免疫调节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2,3,4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5,7,8,9,11,143.免疫失调症及免疫学的应用6,104.综合考查12,13,15一、选择题1.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解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2.下列关于大气污染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B.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C.污染物中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细胞内,依靠细胞免疫的协助才能将其清除D.污染物中含有的病原体可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解析:人体呼吸道黏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细胞免疫作用的对象是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因此病原体不能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3.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D.若阻止病人T细胞增殖分化,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解析:在体液免疫中,大多数B细胞必须依靠某种T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
4.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免疫活性物质只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C.淋巴因子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起作用D.溶菌酶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解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溶菌酶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
近年-近年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2021学年)
2018-2019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纲要求] 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
其他植物激素(Ⅱ).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
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项目实验处理实验结论达尔文的实验单侧光照射可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向光侧比背光侧生长慢;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至下面的伸长区会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鲍森·詹森的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该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深化拓展 (1)胚芽鞘实验中的4个结论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②生长素的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④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性的原理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幼芽、幼叶和种子都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2)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3)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5)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产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6)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运往“根近茎端”( √ )研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经典实验是所谓的“供体—受体琼脂块”方法,现利用如图处理方法做实验。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__N__a_+____内流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_电__位__差____,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_双__向______传导。
思考 神经传导方向与膜内、外电流传导方向均一致吗?
提示:与膜内一致,与膜外相反。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____轴__突_____,②___线__粒__体____,③___突__触__小__泡__,④___突__触_前__膜___,⑤___突__触__间__隙__,⑥__突__触__后_膜____。 2.写出乙图中 A、B 代表的突触类型 A:_轴__突__—__细__胞__体__型______;B:_轴__突__—__树__突__型_________。
③a 至 b 段为静息电位
④将刺激点
1.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由哪些离子维持和产生? 提示:动作电位产生:Na+内流;静息电位维持:K+外流。 2.受刺激时膜电位变化情况如何? 提示:由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解析 从图甲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70 mV,即 ab 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是膜 外电位。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逆转,发生在 bc 段。cd 段是恢复到 静息电位的过程,是钠离子外流造成的。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提示:反射弧。反射活动完成必须依靠完整的反射弧。 2.反射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提示:单向的。即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析 图中的 A~E 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反射是指在中 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 a 点会引起 A 的收缩,但没 有神经中枢 C 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即使正常 情况下刺激 a 点也不会引起乙电位计的变化和 E 发生反应。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培优提能系列名师精编课件
[答题技巧] (1)分析曲线既要看曲线变化趋势中的关键点,又要对比各曲 线间的异同;同时还要结合已有的知识。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糖尿病的患病原因:胰岛 B 细胞受 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氧化分解障碍→血糖高。
1.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曲线 ab 段与曲线 ef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曲线 bc 段与曲线 de 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 C.fg 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
解析: ab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引起 的,而ef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导致,A错误;bc段血糖浓度偏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de 段血糖浓度偏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B错误;肌糖原不 能直接水解产生葡萄糖;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补充血糖,D错误。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培优提能系列(八)
“热点题型技巧化”系列——血糖平衡调节曲线的分析 血糖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历来是高考的重点, 也是高考复习的难点。借助曲线、图解构建调节模型能够比 较直观地呈现生命活动的过程,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有助 于学生把握问题实质,理清过程脉络。曲线型图表如下: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 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 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α细胞分泌的神 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过关检测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1.(2016·浙江温州一模)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C.效应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D.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丙中解析:选D。
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T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巴中,但也会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浆中,C错误;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等可以分布在甲、乙、丙三种成分中,D正确。
2.(2016·四川德阳二诊)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解析:选D。
根据糖蛋白可判断②为细胞内侧,①为细胞外侧。
a点时为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通道蛋白,不断从内侧向外侧移动,A、B正确;b→c 膜内外电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
3.(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如图中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能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上双向传导C.③和⑤往往包含多个突触D.切断④不影响感觉的形成解析:选B。
图中①~⑤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具有双向性,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是单向传导的,B 错误;在神经中枢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C正确;切断④,兴奋可以传导到大脑皮层,D正确。
【中小学资料】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学生用书P189])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细胞体突起⎩⎪⎨⎪⎧轴突树突 2.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解惑]) (1)传出神经末梢+腺体=效应器或传出神经末梢+肌肉=效应器。
(2)刺激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①概念:未兴奋区的电位。
②特点:外正内负。
③产生原因:由K +外流引起。
(2)动作电位①概念:兴奋区的电位。
②特点:外负内正。
③产生原因:由Na+内流引起。
2.局部电流(1)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
(2)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自然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双向的吗?提示:不是,是单向的。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下图)[解惑]) (1)突触小体不属于突触的结构。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的功能2.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连一连]1.(必修3 P17图2—1改编)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1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B.图2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C.图3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1、2、3表示答案:C2.(必修3 P22基础题T2改编)“开车不饮酒,饮酒别开车!”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 ) A.大脑、脊髓、脑干B.大脑、脑干、小脑C.小脑、脑干、大脑D.大脑、小脑、脑干答案:D3.思维诊断(1)判断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的相关叙述①(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T3D)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题]1.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
2.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图中的1、2、3表示神经元,○a 、○b 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1属于传入神经元B.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3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属于反射活动D.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解析:选C。
由图可知,1属于传入神经元(有神经节),A正确;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支配,B正确;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B项正确,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4.(2016·江苏南京模拟)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选A。
图甲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恢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恢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5.(2016·广东广州一模)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解析:选C。
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②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Na+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 错误;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6.(2016·长沙一中月考)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抑制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暂时减缓瘙痒感”说明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产生的效应类似“挠痒时瘙痒感短暂关闭”,由此推测这些药物的作用是导致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迟钝。
7.(2016·陕西西安五校模拟)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从细胞B 传到细胞D ,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 .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射活动C .刺激皮肤细胞A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解析:选B 。
兴奋从细胞B 传到细胞D ,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K +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8.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也能看书看报,其受损的中枢为( )A .运动语言中枢B .书写语言中枢C .视觉语言中枢D .听觉语言中枢解析:选A 。
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分四区:W 区(书写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 区(视觉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 区(运动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 区(听觉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9.(2016·山东德州一模)下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刺激→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效应过程→结果(1)当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这种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突触主要存在于________(填序号)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_______。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发生的效应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炎热时失水过多,引发机体主动饮水这一调节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以调节免疫功能,这表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内的信息分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解析:(1)神经纤维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
(2)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中枢处,即②处。
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
(3)在炎热条件下,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①是感受器,机体缺水,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机体主动饮水。
(4)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可识别信息分子,信息分子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
答案:(1)内正外负 Na +内流(2)② 越长(3)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4)识别递质的受体 激素、淋巴因子(任选一个)10.(2016·江苏启东中学第一次月考)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
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
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1)⑦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
(2)③④和⑥都属于细胞的_______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大量内流,钠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由题图2知③是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上分析是由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③→④→⑤→⑦。
(4)分析题图1可知,F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1)协助扩散(2)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数量(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④→⑤→⑦(4)F 保持正电位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提升题]11.(2016·河北冀州中学第四次月考)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 侧解析:选C。
由图知①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与膜上载体有关,静息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A面为细胞膜外侧,B正确;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导致的,故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D 正确。
12.图甲中A、B、C为三个神经元,图乙是图甲中突触结构的放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C细胞间信息的传递方向为A→B→CB.刺激部位①,该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C.当神经冲动传到D点时,将导致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D.X物质的释放引起的效应是E细胞的持续兴奋解析:选D。
图甲由于A上有神经节,因此A为传入神经,故A选项正确;刺激部位①,将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当神经冲动传到D点时,将导致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X物质是神经递质,引起的效应是E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13.(2016·太原四校联考)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图甲为神经纤维,图乙含有突触结构,图甲、乙中ab长度均为h),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是K+主动运输到膜外的结果B.甲、乙两图a处给予相同适宜刺激后,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C.甲、乙两图此时电流计测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显示为正值D.图乙中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