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框架图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创新教育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内涵 建立学制的依据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C.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D.素质教育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E.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同步发展,不要“尖子生”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简答)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 称。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 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 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 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评价教育效果的 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
教育学之教育目的与制度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使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是国家杜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由特定社会领域(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专家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首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2、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教育目的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未来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问题解决的具体途径。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3、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为社会服务时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注明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中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出培养个性特长的要求。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是我国乌尔里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来客观需要。其次也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概念——教育的核心问题,国家的总要求,全程指导性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所有受教育者
学校——培养目标——特定的教育对象
学科——课程目标——受教育者
教师——教学目标——受教育者
(抽象——具体)
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相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夸美纽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
社会本位论: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黑社会恐吓柏拉图)个人本位论:福禄贝尔、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罗杰斯、卢梭(福马人太啰嗦)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劳动者)
确立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构成:
德育——统帅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根本任务:发展学说体力,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其意志力美育——动力(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前四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适合儿童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核心)
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
教育制度
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规定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影响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人口发展状况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 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
和科学性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
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越说
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五,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任务: 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六,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美育
•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 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 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 • • • •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 的发展任务,试述其主要内容 • • • • • • •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 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小知识
• • • • • • • • • • • 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培养目标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葵卯学制规定的教育目的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校 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葵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壬子葵丑学制 葵卯学制分为三段五级 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相一致的教育家是卢梭 《教育与发展》的作者是赞可夫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 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4,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强制性。
7,教育目的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概念,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发展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6,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2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⑤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2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②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第五讲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已整理)
第二层次是学校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系统从纵向上可分不同层次,如初等教育、中等教 育和高等教育,它们各自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横向上可分 为不同类型,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又可分为不 同类型,各类型及各教育层次中的学校的性质、需求和任务是不 同的,各级各类学校须依据“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制定与其教 育性质与任务相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指引办学的方向;另一 方面为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供标准。 第三层次是课程目标。 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具有 可操作性。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课程目标主要确定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培养何种技能,以及形 成哪些方面的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施课程目标规定的 内容,再通过教育评估和评价手段检测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五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 教育目的概说 1.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 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然”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理应如何,反映 的是一种价值追求; “实然”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实际如何,反映 的是一种现实状况。存在于学生、教师、校长、家 长等千千万万教育当事人的头脑里和手中 。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目的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目的
一、教育制度的目的
1. 推动个人发展
•教育制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功。
2.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制度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公民。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挥积极作用。
3. 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
•教育制度有助于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通过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劳动制度的目的
1.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劳动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劳动制度,可以根据不同职责和能力,将人们分配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促进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劳动制度有助于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通过劳动制度,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繁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
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
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
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
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制度】
1.学校组织的管理
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总务管理。
2.教育制度的概念
(1)狭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整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特点
(1)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2)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是库姆斯和伊里奇。
5.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2)单轨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类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我国目前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壬寅学制颁布于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概述
建立学制的依据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①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②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等。
③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1)联系: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2)区别
教育方针:
①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②办什么样的教育
③怎么办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考点1意义: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
概念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
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
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联系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
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
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
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
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
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分类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
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
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
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功用性。
(“身有所为”)
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
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
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存在方式实然的教育目的特点: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特点: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
权威性、统一性等
实际重视程度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
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第二个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地位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
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
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
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
化。
特点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培养
目标
概念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
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
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又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区别在于:①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②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第三个层次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
目标
概念
意义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
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或产生的变化。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
教学目标。
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确立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